動物 > 高原兔
目錄
No. 1
  高原兔也叫灰尾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它的體長為35—56釐米,尾長7—12釐米,體重為3000剋。它長着一身黃色至灰棕色毛被,腹部呈白色,臀部是顯眼的灰色,耳尖顔色較深,背脊中央有一條深色條紋,體毛長而蓬鬆。尾的背面為暗灰色,兩側及下面為白色。
  高原兔棲息於高山草甸、灌叢等地帶,廣泛分佈於高海拔地區,嚮上最高可分佈到海拔5200米處,可以稱為垂直分佈最高的兔類動物。極強的適應能力使它們可以生活在乾燥得連以善於高原生活而著稱的鼠兔類都不願意棲息的荒漠草原上和陡峭的山腰上。高原兔晝夜活動,尤其是晨昏活動最為頻繁。在開闊的地方它們常挖出一條大約25—40釐米長的坑,一端很淺,一端有15釐米左右的深度,然後蜷縮着臀部安靜地在臥在坑裏。它以草本植物、灌木嫩葉等為食。春季發情交配。一年繁殖2胎。每胎産4—6仔。
  高原兔的四肢強勁,腿肌發達而有力,前腿較短,具5趾,後腿較長,肌肉、筋腱發達強大,具4趾,腳下的毛多而蓬鬆,適於跳躍、奔跑迅速,疾跑時矯健神速,有如離弦之箭。在奔跑時還能突然止步,急轉彎或跑回頭路以擺脫追擊。
  高原兔的前腳可以用來挖洞穴居。當發現有不喜歡的動物走近時,它就會用前腳做出挖洞的動作,好像想挖個洞以便逃離似的。
  它的後腳腳下的毛多而蓬鬆,但比前腳既長得多也結實得多,顯得強勁有力。在打鬥的時候,還有跳起來用後腳踢兩下的防衛本領。遇到危險或不高興時,它也會用後腿蹬對方。它的後腿適於一竄一跳地前進,利用後腿彈跳時,可跳出1米多遠,也可跳至50釐米高.
高原兔(灰尾兔)
  害鼠名高原兔(灰尾兔)
  害鼠學名Lepus oiostolus Hodgson
  害鼠別名野兔、灰尾兔
  害鼠圖片
  形態特徵體形較大,毛細軟,長而蓬鬆,尾較短,其長度約占後足長的2/3。耳朵長而大,其長超過顱全長,嚮前折時明顯地超過鼻端。下頜骨冠狀突嚮後傾斜。吻部略長,自上頰齒列嚮前逐漸變狹窄,吻端具長須。夏毛背面暗灰黃色渲染紅棕色;額部和鼻部中央毛較短,並具較長黑尖,其間雜有少量全黑的針毛;鼻兩側與眼眶四周毛色較淡,頰部毛色沙黃,其間雜有少量全黑或具白尖的針毛;耳外側與頰部同為沙黃色,耳外側方前部的毛色與額部相同;頸部背方有較小的淺棕灰色斑紋,背部毛色較額部略淺,毛尖為棕黑色,整個背部呈現沙黃色;臀具灰色細毛,背中央較深,兩側較淺淡;體側毛色遠較背方為淡,有稀疏的白色針毛伸出毛被之外;腹毛為純白色前肢為淺棕黃色,後肢外側呈棕色,內側和足背皆為白色,尾背方有一塊很窄的暗灰色毛區,兩側白色長毛基灰;鼕毛長而密,但毛色較夏毛為淡。高原兔的頭骨較大,外形較粗壯;成體顱全長不少於90毫米;顴弓平直;額前部低平,後部隆起,兩側有嚮上斜伸的骨棱;眶後突極大,並且明顯地嚮上翹起,使其外緣明顯地高出眶間額骨部分,而與額骨成一個角度;頭骨側面觀,眼眶的高度也比其它種高;頂骨兩側微凸,中縫無明顯的矢狀嵴,頂間骨骨縫不清晰,成體時骨縫完全消失;顴骨平直,不嚮外側突出,聽泡小而低,具寬度僅為兩聽泡間隔的60%;枕骨上方有明顯地較大增厚部分;齶骨寬度短於翼骨間寬。門齒孔後部外側1/3處顯著外突。下頜關節間較大,關節突略嚮後延伸。
  生態特徵棲息於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地帶,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𠔌及河漫灘灌叢,亦可棲息植被生長比較茂盛的“荒漠、半荒漠緑洲”中,隱蔽條件要求較高,故在芨芨草叢、黑刺灌叢、河漫灘及河𠔌兩岸階地、灌叢生境中數量較多。僅出現於疏林的林緣。一般無固定洞巢。即使有也僅僅是一個較淺陋的凹窩,作為臨時休憩之用。也常利用旱獺廢棄洞穴藏身。營白晝活動的生活方式,但以清晨及傍晚活動較為頻繁。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的嫩枝葉和樹皮為食。早春則可扒掘草根為食。年繁殖2-4次。四至八月為繁殖期,孕約25天,每胎4-6仔。天敵主要有狼、狐、猞猁、艾鼬、鷹、雕。雖破壞草原植被,但對牧業的危害不大,由於它們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的攜帶者,所以對人類有一定的危害。
  分佈範圍省內見於祁連山地、天祝、瑪麯、碌麯、夏河、合作、臨潭、卓尼、文縣、武都;國內分佈於西藏、青海、四川;國外分佈於尼泊爾、錫金和印度。
  防治方法可用活套、踩夾、張網等方法捕捉。活套可用10多根馬尾搓成細繩或22號鐵絲製成,直徑約15釐米左右,置於洞口或經常出沒的道路上,套距地面約18釐米左右,當兔的頭部進入活套後,便極力掙紮,促使活套收緊而把兔勒死,踩夾也應置於洞口或其通道上,但要進行偽裝。在危害嚴重而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亦可應用10%磷化鋅毒餌消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