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 歷史人物 : 日本姓名 : 地理學教育 : 軍事測繪 > 高原
目錄
·作者: 高原 Gao Yuan·《釋師範 Shi Shifan: 高原 plateau》·gāo yuán gāo yuán
·No. 4·No. 5·高原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the plateau
·高原的特點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eau·高原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teau·高原的開發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eau
·中國科學院教師(1976-) Chinese Academy of Teachers (1976 -)·陝西電視臺二級導演(1935-) Second Shaanxi TV director (1935 -)·革命烈士(1904—1961) Revolutionary martyr (1904-1961)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 Chin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已故交通部科技局局長 The late Secretary for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釋·法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更多結果...
高原 Gao Yuan  

  留英碩士,2005年回國後致力於文化創意産業的推廣工作,現為文化公司老總。出版引進並策劃了一係列在社會引起廣泛關註的著作,如((男孩窮着養女孩富着養》、《男孩當紳士,女孩做淑女》、“水瓶時代的婚戀》、《從1 0萬到1 00萬——帶你駛進財富高速路》、((從1 000到1 0000一讓你薪水倍增的l 3步》以及從海外引進的優秀版權書《人生參考書》、《漫遊童話經濟世界:小豬傢的搖錢樹》等。
《高原 plateau》
詩人: 釋師範 Shi Shifan

  佛祖仰望不及處,暗通一綫幾何深。
  冰嚴雪冷無人會,空瀉斷岸千萬尋。
gāo yuán gāo yuán
  海拔較高、地形起伏較小的大片平地。
No. 4
  黃土高原
No. 5
  高地。 漢 揚雄 《羽獵賦》:“徽車輕武,鴻絧緁獵,殷殷軫軫,被陵緣阪,窮冥極遠者,相與迾虖高原之上。” 唐 王維 《田園樂》詩之五:“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高原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the plateau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稱為高原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於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臺”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擡升運動中形成的。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於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南極冰雪高原
  廣阔的平坦高地,通常四面八方全是陡崖,但有時周圍是高山。高原最本質的特徵是︰地勢相對高差低而海拔相當高。高原分佈甚廣,連同所包圍的盆地一起,大約共占地球陸地面積的45%。
  世界十大高原(海拔)
  名稱平均海拔(米)面積 (萬平方公裏)青藏高原4500250帕米爾高原400010玻利維亞高原380035厄瓜多爾高原30002南極冰雪高原25001280埃塞俄比亞高原220045墨西哥高原200035雲貴高原200030亞美尼亞高原200030格林蘭冰雪高原1900187
  高原的類型
  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一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一種是地面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青藏高原;一種是分割高原,如中國的雲貴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陝西黃土高原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
  不同高原的類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隨後受侵蝕的歷史。最常見的是構造高原,非洲大部分是這樣一種隆起的大陸塊,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次大陸的德幹高原也是同樣的地形。規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斷層塊和地壘,它們是沿邊緣斷層係統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鄰斷塊沉降時仍居高處的部分。地壘通常比較大的斷層塊更易分辨。翹起斷塊是個變異,這樣的高原具有一個比較陡的邊和一個徐緩傾斜的地面。
  包圍在山係以內的高原稱為山間高原。在美國,這種類型的景觀分佈於內華達山脈和落磯山脈之間,常用盆地和山脈(basin and range)這個術語來表示。然而,盆地和山脈地形的分佈是世界性的。它包括中亞細亞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和伊朗都由山間高原構成,有些作者甚至擴大到把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都歸入山間盆地一類裏。山間高原在安地斯山係內也很常見;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體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於這樣一個高原上。山間高原、地壘和斷層塊通常與年輕的褶皺山脈有關。
  其他類型高原由堅固的岩石構成。噴出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許多高原。如︰愛爾蘭北部的安特裏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蛇河流域、衣索比亞以及印度德幹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的特點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eau
  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一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1968年第19屆奧林匹剋運動會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舉行,來自非洲高原的運動員,囊括了中長跑和馬拉鬆的5項冠軍及5項亞軍、2項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後,高原成了世界各國體育界中長跑、馬拉鬆、競走等耐力項目的訓練“寶地”。
  另外高原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高原區水的沸點低於100℃,如用普通飯鍋煮飯,則會夾生。
  高差小是高原與山脈的不同之處,儘管其産生方式可以相同。不過,高原地區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蝕和切割。古老的褶皺山係受到侵蝕之後,隆起成為高原,於是開始再一次經受侵蝕作用。例如︰比利時的亞耳丁、斯堪的那維亞的菲耶爾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係內的阿利根尼-坎伯蘭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徹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幾乎沒有什麽殘餘。這種原始表面是從一致的峰高推斷出來的,所以,對於是否有這樣的侵蝕面存在,已經在地貌學者當中引起了爭論。蘇格蘭高地就是這樣一個地區,那裏已假定有原始侵蝕面,但個別幾個平面是否存在常有爭論。除了對選定侵蝕面提出問題以外,隆起的地區還可能經歷過嚴重的翹麯作用,因而我們無法肯定是先前的一個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結果。
  在幹旱和幹旱地區,切割作用常導至形成平板狀地體,尤其是如有堅固的蓋頂岩石存在的話。這就是美國西南部典型的邊疆景色,那裏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蝕成為臺地和地垛(較小的平頂山)。由於地勢高,高原常造成其獨有的局部氣候。在盆地和山脈地形中,高度連同周圍大山造成的遮雨效應一起發生作用,産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環境。
高原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teau
  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一般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一樣。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端實際就是這種像山的高原,或稱臺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嚮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擡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裏地區隆生為陸地,隨着印度板塊繼續嚮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着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嚮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佈,其間有廣阔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擡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擡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擡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釐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嚮其擴展,原特提斯洋範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擡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擡升為陸地,海洋嚮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擡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麽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擡升纔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黃土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塊嚮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着,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嚮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嚮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幹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裏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着。青藏高原的寬度約占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嚮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嚮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嚮東南的鼕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裏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嚮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遊一帶纔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嚮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臺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𠔌對地表的衝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裏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衆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麽被河流衝走,要麽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裏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裏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𠔌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𠔌。”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纍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高原的開發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eau
  黃土高原的開發
  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一帶曾是中華民族祖先的主要活動場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曾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古代夏、周、秦朝的文化都是在這裏孕育成長的。
  今天的黃土高原包括陝、甘、寧、晉、豫、青和內蒙古7個省、自治區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有200多個縣,總面積約59.9萬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億畝,人口近7000萬。在這個廣大地區內,約有43萬平方公裏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每平方公裏的水土衝刷量,由幾千噸到1萬噸。據調查估計,每年要從地面衝蝕掉0.5釐米的肥沃土壤。這個地區的耕地約2億畝,由於長期水土流失的結果,使自然環境、生産條件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産落後,部分地區畝産糧食衹有30~50斤。1977年7月,一場150多毫米的暴雨釀成的洪水從附近高地毫無阻攔地直泄而下,曾經淹沒了大半個延安城。有人估計,黃土高原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年在單位面積內流失的泥沙量)一般為每平方公裏5000~15000噸,陝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甚至高達每平方公裏15000~30000噸。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16億噸以上。由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危害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産,而且還嚴重地威脅着黃河的安全,使黃河下遊的河床不斷淤高,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懸河”目前黃河下遊河床已高出地面3~8米,有的地方高達12米,早已高過開封城墻,嚴重威脅着下遊地區人民生命財産的安全。
  黃土高原在地形上,主要可以分為3個部分。
  (1)六盤山以西甘肅中部的高原,海拔約2000米左右。高原中有若幹狹窄的河𠔌平原,如蘭州附近的黃河𠔌地,臨洮附近的洮河𠔌地等,都是高原中最富庶的地方。當我們漫步於黃土高原時,你還會看到在那麥黍油油的農田下方,有着一排排整齊的窯洞,那就是黃土高原上一部分農民的居所。
  (2)陝西北部的高原,海拔約800~1000米,地勢較低,四周有更高的山嶺環繞着,在構造上成為盆地,所以許多地理、地質學家又把它稱為陝北盆地。陝北高原的東面隔着黃河有山西的呂梁山;西面是甘肅的六盤山,高度都超過2000米以上;南面銅川和宜君間的山地海拔僅1200~1500米;北面與毛烏素沙漠相通,沒有顯著的界綫,但靖邊以北的白於山海拔達2000米,可以看作高原的北界。陝北高原的平緩地面上間或有較高的石山兀立,海拔約1100~1400米。陝北高原的地層大部分是水平的,河流的侵蝕作用表現得特別強烈。
  (3)在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因有許多斷層和局部盆地,地形比陝北和甘肅高原更為復雜。太行山東坡陡峭,嚮西平緩傾斜,實際上構成了山西高原的一部分。山西高原的東部邊緣海拔2000米以上,嚮西漸漸降低,所以高原地面海拔多在1500~2000米之間。這個高原上有許多海拔1000米左右的局部盆地,如平定、沁縣、長治等盆地。呂梁山的形狀與太行山相似,最高山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整個山嶺也是東坡峻巍,西坡緩斜,漸與陝北高原相連接。介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山西中部有一條狹長的低地,海拔400~800米,從太原一直伸展到晉西南黃河河岸。其中太原附近的平地範圍最廣,長約150公裏,寬約50公裏,構成山西高原中最大的局部盆地。低地大致與太行山和呂梁山的走嚮平行,而汾河循着這個低地流入黃河,因此把這個低地稱為汾河低地。因低地兩側常有顯著的斷層,所以從地質構造上看,汾河低地實在是一個典型的地塹。
  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於黃土高原的治理和開發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生産方針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使黃土高原面貌的改變較慢。國傢有關部門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初步提出了今後在西北黃土高原建設上所要采取的方針。對於占黃土高原相當大的面積、水土流失又最嚴重的丘陵溝壑地區,應以林牧為主,農林牧全面發展,因地製宜,綜合治理;並按照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把黃土高原劃分為4個不同類型的區域:
  (1)農業區,包括渭北、隴東、晉中、延安市以南等一些地方。這裏屬於半濕潤溫和與寒溫氣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以上,塬面較多,生産潛力較大。這些地區應主要發展農業,做到糧食自給有餘,部分縣應建成商品糧、棉、油基地。要積極營造護田林、護坡林,在源面和丘陵緩坡地區適當種植牧草,發展養畜業。
  (2)林牧區,包括隴南、寧南、晉西北、延安市以北等地區的丘陵溝壑地帶。這裏屬於森林草原及其嚮草原過渡的地帶,半乾燥寒溫氣候,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東部與風沙區臨界,已受到風蝕威脅;開墾的面積很大,植被遭受嚴重破壞;農業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産量低而不穩。這個地區應以植樹種草,發展林牧業為主,在“川”臺地及緩坡上適當修建基本農田,爭取在常年情況下糧食自給。
  (3)牧區,包括隴中、寧南、晉西北、榆林北部、內蒙古北部的一些地方。這裏屬於草原帶和荒漠草原帶,半乾燥寒冷氣候,年降水量多數在400毫米以下,鼕季長而寒冷,春夏多旱多風,土質沙性大,風蝕和水蝕都很嚴重,作物生長期短,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較多。這個地區應主要發展畜牧業,大力營造防風林、放牧林,適當發展農業,糧食爭取基本自給。
  (4)林區,包括子午嶺、黃竜山、嶗山、喬山、六盤山、隴山附近各縣的部分地區和呂梁山區的一部分地方。這裏降水量較多,地勢較高,多數為土石山地,土層較薄,現在還殘存一些次生林。這個地區應以林為主,嚴格保護現有林區,積極發展水源林以保障這個地區農牧業的發展。
  總之,高原的主要農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麥的一種;特有的牲畜是氂牛,連同藏山羊、藏綿羊是青藏高寒牧區的三大主要牲畜。黃土高原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分別製定農林牧生産的發展區劃和實施規劃,要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結合,治坡與治溝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積極建設基本農田,大力造林種草,以中小流域為單位,集中治理和連續治理,這樣就一定能夠加速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和合理開發。
中國科學院教師(1976-) Chinese Academy of Teachers (1976 -)
  女,1976年出生,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
  現就職單位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部
  教育背景(大學起) 1994-1998 哈爾濱工業大學 本科
  1998-2000 哈爾濱工業大學 碩士
  2000-2003 北京外國語大學 博士
  工作經歷 2003 --- 至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部 教師
陝西電視臺二級導演(1935-) Second Shaanxi TV director (1935 -)
  1935年3月出生,陝西長安人,畢業於長安師範學校,曾在陝西廣播電視言語工團擔任樂隊隊長。近二十年的電視藝術生涯,共拍攝了《喜鵲淚》、《追回的青春》、《花園街五號》、《初夏》、《墨玉河》、《秦韻》、《微瀾情》、《瘋狂船隊》、《江河赤子》等電視劇三十多集。其中《喜鵲淚》1983年首屆大衆電視"金鷹奬"、陝西省首屆開拓奬:《花園街五號》獲大西北他作回顧奬。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視協陝西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音樂傢協會陝西分會會員。(
革命烈士(1904—1961) Revolutionary martyr (1904-1961)
  高 原(1904年-1961年9月) 原名高敬宣,曾用名高望東、老馬、趙雨民等,山東武城縣何劉屯村(現屬河北省故城縣)人。中共黨員。7歲入私塾,11歲上縣立高小,14歲考入濟南私立正誼中學,16歲轉入山東省立第三師範(設在聊城),21歲考入北京私立中國大學。中學期間,受“五·四”愛國運動及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了許多民主革命思想。
  1925年“五卅”慘案後,在北京參與了罷課鬥爭,積極擁護馮玉祥將軍對英、日宣戰主張。為效命國難,投筆從戎,1926年考入西北軍陸軍幹部學校。在校期間,同共産黨人有了接觸,並大量閱讀了宣傳共産主義學說的書籍。1926年5月,由同學高照宇、張毓辰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年10月,受黨組織派遣,隨西北軍參觀團赴蘇聯參觀,負責掌握該團軍官思想狀況,嚮我黨駐國際代表譚平山報告。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參觀團於同年6月至7月間回到河南洛陽。他到開封找到河南省委,在開封街道任黨支部書記,並參加了南漢宸同志主編的《遊俄視察記》一書的編校工作。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員、組織部長,並兼任中共駐楊虎城西北軍部軍事特派員。同年4月初,在阜揚、流集發動暴動失敗。回家乡後,積極宣傳共産主義思想,傳閱進步書籍。1930年1月至9月間,先後擔任開封反帝大同盟及青年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河南省委駐汴軍事特派員、開封士兵暴動委員會主任、河南省軍委參謀長等職。同年9月,因策劃士兵暴動而被捕。1931年4月,經劉佩俠、南漢宸(時任河南省政府秘書長)等同志營救出獄。後在天津、濟南從事黨的情報工作。1934年底,到上海做黨的情報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以“華東武裝抗日會”負責人名義,發展了一些抗日組織和情報組織,為發展抗日武裝,壯大革命力量做出了積極貢獻。1940年1月,任皖南新四軍軍法部處長、支部書記。1945年,任蘇北區黨委敵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兼區黨委敵工部副部長。同年10月後,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社會部情報處副處長、遼東省委情報部長、遼東分局情報處長等職。
  1950年至1956年,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第一處長,華東司法部司法幹部訓練班主任,華東司法部辦公室主任,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華東司法部合署辦公室主任兼司法改革辦公室主任,華東監察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政法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1961年9月,在濟南病逝。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 Chin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男,1964年生,地球物理學博士(199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從事地震學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內容為地球內部結構、震源性質和地震活動性。完成地震科學聯合基金、國傢“十五”科技攻關、人事部留學回國人員科技活動、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課題。在剪切波分裂與地震各嚮異性領域獲得了一係列研究成果,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50多篇、合作論文10多篇,其中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第一作者論文5篇、合作論文6篇;SCI收錄第一作者論文7篇,合作論文6篇。主持的科研項目曾獲得省部級奬兩次(1997年和200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傅承義青年科技奬獲得者。
  1998-1999年留學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ETH),2002-2003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做客座教授(2000年),2003-2005年多次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訪問教授,開展合作研究,負責的一項中英地震科技合作項目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英國皇傢學會的聯合資助。
  目前從事地震各嚮異性、殼幔結構、數字地震資料在強地震短期預測中的應用和地殼應力狀態分析等研究。
  • 在國內刊物發表的部分研究論文:
   高原、滕吉文,2005.中國大陸地殼與上地幔地震各嚮異性研究.地球物理學進展,20(1): 180-185.
   高原、梁維、丁香、薛豔、蔡明軍、劉希強、蘇有錦、彭立國,2004.雲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參數變化特徵.地震學報,26(6): 576-582.
  英文: Gao, Y., Liang, W., Ding, X., Xue, Y., Cai, M., Liu, X., Su, Y. & Peng, L., 2004.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f earthquakes in Shidian, Yunnan, China. ACTA Seism. Sinica, 17(6): 635-641.
   高原、劉希強、梁維、郝平,2004.剪切波分裂係統分析方法(SAM)軟件係統.中國地震,20(1): 101-107.
  英文:Gao Yuan, Liu Xiqiang, Liang Wei and Hao Ping, 2004.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shear-wave splitting: SAM software system,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8(4): 365-372.
   高原、Suzan van der Lee、Domenico Giardini、Jochen Braunmiller、鄭斯華,2001.使用振型疊加方法研究1997年11月8日西藏瑪尼地震震源機製.地球物理學報,44(增刊): 98-106.
   高原,2000.破裂臨界狀態下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特徵.中國地震,16(3): 197-202.
   高原、周蕙蘭、馬延路,2000.川滇地區地震活動單鍵群分析.中國地震,16(1): 86-91.
  英文:Gao Yuan, Zhou Huilan and Ma Yanlu, 2000. SLC analysis on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regions of Sichuan and Yunnan of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4(3): 277-283.
   高原、李世愚、周蕙蘭、劉曉紅、劉綺亮,1999.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對差應力變化響應的實驗研究.地球物理學報,42(6): 778-784.
  [09] 高原、鄭斯華、周蕙蘭,1999.唐山地區快剪切波偏振圖象及其變化.地球物理學報,42(2): 228-232.
  [08] 高原、鄭斯華、周蕙蘭、劉振、吳忠良,1997.一個復雜大地震的破裂特徵分析.地震學報,19(1)∶1-6
  英文:Gao Yuan, Zheng Si-hua, Zhou Hui-lan, Liu Zhen and Wu Zhong-liang, 1997. Analysis on rupture feature of a great complicated earthquake in Kamchatk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0(1): 1-6
  [07] 高原、鄭斯華、王培德,1996.海南省東方地區1992年小震群剪切波分裂研究.地球物理學報,39(2)∶221-232.
  [06] 高原、吳忠良,1995.1993年11月13日堪察加大地震的破裂過程及其構造意義.地球物理學報,38(1)∶55-63.
  英文:Gao Yuan and Wu Zhong-liang, 1995.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3 November 1993, Kamchatka, Ms7.1 earthquake from broadband waveform analysis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38(1): 79-88.
  [05] 高原、劉昭軍,1995.隨機性細胞自動機的地震模擬的動力學含義.中國地震,11(1)∶8-13.
  英文:Gao Yuan and Liu Zhao-jun, 1995. Dynamical implications of earthquake modeling using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9(4): 379-385.
  [04] 高原、吳忠良,1995.用遠震體波寬頻帶記錄分析1993年10月2日中國新疆南部 6.2地震的震源過程.中國地震,11(2)∶147-160.
  [03] 高原、鄭斯華、孫勇,1995.唐山地區地殼裂隙各嚮異性.地震學報,17(3)∶283-293.
  英文:Gao Yuan, Zheng Si-hua and Sun Yong, 1995. Crack-induced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from shear wave splitting observed in Tangshan region, North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8(3): 351-363.
  [02] 高原、鄭斯華,1994.唐山地區剪切波分裂研究(Ⅱ)--相關函數分析法,中國地震.10(增刊)∶11-21.
  英文:Gao Yuan and Zheng Si-hua, 1995. Cross correlation function analysi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 method and example of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4(2): 224-237.
  [01] 鄭斯華、高原,1994.中國大陸岩石層的方位各嚮異性.地震學報,15(2)∶131-140.
  英文:Zheng Si-hua and Gao Yuan, 1994.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lithospher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observationa of SKS at CDS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7(2): 177-186.
  • 在國外刊物發表的部分研究論文:
   Gao, Y., Hao, P. & Crampin, S., 2006. SWAS: A shear-wave analysis system for semi-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seismic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earthquake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59(1/2): 71-89. doi:10.1016/j.pepi.2006.06.003
   Wu, J., Crampin, S., Gao, Y., Volti, T. and Chen, Y.-T., 2006. Smaller source earthquakes and improved measuring techniques allow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Iceland to be stress-forecast (with hindsight). Geophys. J. Int., 166(2): 1293-1298. doi: 10.1111/j.1365-246X.2006.03054.x
  [09] Crampin, S. and Gao, Y., 2005. Comment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Aftershock Zone of the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Shallow Crustal Anisotropy and Lack of Precursory Changes, by Yungfeng Liu, Ta-Liang Teng, and Yehuda Ben-Zion". Bull. Seism. Soc. Am., 95(1): 354-360
  [08] Gao, Y. and Crampin, S., 2004. Observations of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earthquakes. Geophys. J. Int., 157(2): 578-582.
  [07] Crampin, S., Peacock, S., Gao, Y. and Chastin, S., 2004. The scatter of time-delay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earthquakes. Geophys. J. Int., 156(1): 39-44.
  [06] Gao, Y. and Crampin, S., 2003.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field and laboratory in China. J. Appl. Geophys.. 54: 279-287.
  [05] Crampin, S., Chastin, S. and Gao, Y., 2003. Shear-wave splitting in a critical crust: III - preliminary report of multi-variable measurements in active tectonics. J. Appl. Geophys., 54: 265-277.
  [04] Crampin, S., Gao, Y., Chastin, S., Peacock, S. and Jackson, P., 2003. Speculations on Earthquake Forecasting. Seism. Res. Lett., 74(3):271-273
  [03] Gao, Y., Wu, Z.-L., Liu, Z. and Zhou, H.-L., 2000. Seismic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nine strong earthquakes from 1988 to 1990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since 1970 in the Sichuan-Qinghai-Xizang (Tibet) zone of China. Pure Appl. Geophys., 157(9): 1423-1443.
  [02] Gao, Y., Wang, P.-D., Zheng, S.-H., Wang, M., Chen, Y.-T. and Zhou, H.-L., 1998. Temporal change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t an isolated swarm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1992 near Dongfang, Hainan Island, southern China. Geophys. J. Int., 135(1), 102-112.
  [01] Wu, Z.-L. and Gao, Y., 1994.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energy: a mod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broad frequency band. Fractals, 2(4): 583-588.
已故交通部科技局局長 The late Secretary for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高 原 曾用名高葆琦,河北永清縣人,1915年5月出生,1936年2月以清華學生會負責人身份,從事秘密抗日工作。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37年10月在八路軍總司令部一科、二科工作,後任軍工部柳溝鐵廠廠長。1945年8月起歷任軍工部長治建築工廠主任工程師、太行行署公路局局長、華北交通部工程處處長,曾負責建造了當時最大的濁漳河公路吊橋。1949年10月起歷任中央交通部航務工程總局副局長、水運設計院院長、技術局局長。1959年1月調中國科學院工作,先後任長春精密機械所所長,新技術學部、數理化學部副主任等職務。1973年4月任交通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人。1979年11月任交通部科學技術局局長、科技局局長兼交通科學院院長。1982年12月離休。副部級幹部、部長級醫療待遇。2007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高 原,女,1988年研究生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係,獲碩士學位。現為蘭州城市學院中文係教授、係副主任。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及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對中國傳統文化持有較深的溫情與敬意,致力於文化經典的現代傳承。
  代表性論文有:《【詩經】研究誤區綜論》、《“隱逸”新概念與亦隱非隱的陶淵明》、《郭象“足性逍遙”論》、《痛苦化為美麗 絶望變成升華——論陶淵明人生的幸福結局》、《“泛農民意識”頌歌——從中西方社會文化形態之比較看【水滸傳】主題》、《小說中的絶句——論詩化小說“世說新語”》、《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試析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捨>二首》、《中國第一詩——陶淵明【飲酒詩】(其五)價值新論》、《中庸的陶淵明》。
  專著:《我審美 我存在》、《陶淵明論析——極高明而道中庸》。
  高原副教授,女,1962年3月生,山東安丘人,1983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化學係,畢業後留校任教,1997年調入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化生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的教學工作和精細有機合成、有機合成新方法的研究工作。為本科生開設過《有機化學》、《有機合成》、《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無機化學》、《結構與物性》、《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等課程。曾主持承擔過多項江蘇省教委和學校的科研課題,參與承擔一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在固相有機反應、有機合成的新方法學等領域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其成果在《Syn.communication》、《有機化學》、《C.J.of Chemistry》、《Tetrahedron Letters》、《結構化學》、《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高等學校化學學報》、《應用化學》、《化學試劑》、《醫藥工業雜志》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産生了較大影響,20多篇論文被SCI收錄。其中2001年度發表的學術論文有8篇被SCI收錄,2002年度有9篇被SCI收錄。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高原
  plateau
    gaoyuan
  高原(nl ateau)邊緣有陡坡、頂面平
  緩寬廣、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的地區。以
  較大的絶對高度或相對高度區別於平原,
  以廣阔的平緩頂面區別於山地。高原以特
  有的地形和高亢的地勢成為影響自然環境
  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形成特殊的高原
  候、水文條件和生物類型,是對軍事行動有
  不同於山地和平原影響的特殊作戰環境。
  高原多數是地殼經過長期連續的大範
  圍面狀擡升(即大陸板塊隆起),或原始地
  面為熔岩、沉積物所被覆而形成。經峽𠔌溝
  壑分割,常成為高度大體相等的狹長平頂
  嶺脊,是通行睏難、不便於大規模軍事行動
  的地域。高原按頂面形態可分為4:①平
  坦高原,頂面寬廣,近於平地。如蒙古高
  原,表面主要為岩石裸露的淺平窪地和壟
  崗。②臺狀高原,頂面由多層平臺組合而
  成,常呈階狀外形。如中西伯利亞高原,在
  下通古斯卡河和安加拉河河𠔌中有9一14
  級階地。③丘狀高原,頂面呈波狀或有丘陵
  分佈。如印度半島的德幹高原(見印度),內
  部經河流侵蝕切割,多殘丘、地壘和地溝。
  ④崗巒起伏高原,頂面有山岡盆𠔌分佈,起
  伏比較明顯。如南非高原,全區由寬淺盆地
  與桌狀臺地相間分佈。這些高原以不同的
  頂面和切割程度,成為對軍事行動有不同
  影響的地區。高原按所處位置又可分為3
  類:①山間高原,界於山脈之間,常與山脈
  同時形成,部分或全部被山脈包圍。如中國
  的青藏高原,是由一係列東西橫亙的高大
  山脈組成的山地性高原,地勢極高,頂面廣
  闊,空氣稀薄,氣象多變,氣候寒冷,地形
  阻隔,交通不便,軍事上具有天然屏障作
  用,也是對軍事行動有嚴重影響的特殊作
  戰環境。小亞細亞半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
  南、北、東三面為山脈環繞,也是一個山間
  高原。②山前高原,位於山地一側,另一側
  與平原或海洋相接,多呈帶狀延伸。如南美
  洲的巴塔哥尼亞高原,西接安第斯山脈,東
  鄰大西洋,地勢嚮東傾斜,呈階梯狀,沿海
  一帶高崖懸峭,僅有狹窄的海濱平原,利於
  海防。③大陸高原,位於大陸內部,範圍較
  大,大陸高原四周與鄰近平原或海洋有明
  顯高差。如印度德幹高原為印度半島的主
  體,其西部邊緣為西高止山,坡度較陡,東
  部邊緣為東高止山,坡度平緩,沿海有狹窄
  平原。
  高原多分佈於各大陸中部。世界最大
  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見巴西),
  積約500萬平方千米;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中國
  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主要有號稱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起伏微緩的內蒙古高
  原,多高山深𠔌的雲貴高原和千溝萬壑的
  陝甘寧黃土高原
  高原對軍
英文解釋
  1. :  plateau,  Gao Yuan,  altiplano,  table land
  2. n.:  highland,  plateaus,  plateaux,  table,  tableland
法文解釋
  1. n.  plateau
近義詞
高地的, 高地, 臺地
高原
相關詞
植物沙漠百科辭典西部西藏自然地理青藏高原旅遊
自然地理四大高原甘肅地貌行政區劃雲南省大地
水窖大地之愛母親水窖蒙古科學中國地理中國領土雲南
捲煙政區亞洲亞美尼亞西亞更多結果...
包含詞
高原州高原省上高原高原病高原區
高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