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甘肅 >金昌 > 驪靬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驪靬遺址投訴電話金昌旅遊投訴電話:0935-8214499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驪靬遺址處在永昌縣的者來寨村,距縣城西南10公裏。漢初,這裏曾設驪靬縣,屬張掖郡,唐人顔師古所校註《漢書》載,“黎靬即大秦國也,張掖驪靬縣蓋取此國為名耳。”大秦國即指古羅馬國;《後漢書補註》載,驪靬縣為“驪靬降人而置”;《晉書》載:“涼王張祚遣將和昊伐驪靬戎於南山,大敗而還”,此外,《隋書》、《大清一統志》、《五涼志》等對驪靬的方位,驪靬戎(即羅馬軍後裔)活動情況都有記載,這是不爭的事實。驪靬遺址現僅存28米長,3.8米寬,1.5米高的一段殘垣,夯層在15--17釐米之間。南依祁連山(又稱南山),西鄰焉支山(又稱大黃山),從祁連山中發源的者來河從中流過。者來河現水量甚小。如今,者來寨為一自然村。
No. 2
  驪靬遺址位於永昌縣城西南10公裏,原屬焦傢莊鄉樓莊子村六社,2000年改設為驪靬行政村。東與城關鎮永昌羊場,東寨鎮前夾山相連,南臨祁連山支脈照面山和肅南縣皇城城區接界,西靠折蘭灘和夾道早盧溝,面積約10平方公裏,大部屬荒漠草地和山地林地。實際耕地面約1500畝,現有居民76戶,298人。
  驪靬村,歷史悠久。又名者來寨。漢時為匈奴折蘭王所在地,漢武帝開拓河西真誠廊設酒泉、敦煌、張掖、武威等四郡,河西納入漢朝疆域。約公元前50左右。漢朝設驪靬縣,前後隸屬張掖、武威二郡,是河西建置較早的古縣之一。後經東漢、三國、魏、晉、南北南諸代,至隋文帝開皇中(公元590年左右)並入番禾縣,置縣時間約600餘年。後經唐宋元明清興廢更替,凡千餘年,此地均設駐軍營地。元時為縣府財庫之地。
  驪靬遺址,地處祁連山者來河溝口,地勢險要,北與北武當山相峙,隘關狹道,為河西走廊“蜂腰”地帶,南出祁連山鸞鳥口,平羌口通青海門原縣,北越竜首山可達內蒙古阿右旗,實為古今走廊咽喉,軍事要衝。其地形為山前丘坡,海拔2000餘米,在此可覽永昌縣城全景。年平均氣溫4.8℃,夏季溫涼氣爽,全年無霜期150天左右。南部照面山屬天然涵養水源森林,屬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東大河林場管理,林區面積為10萬畝左右,者來河發源於其東溝、西溝、冰溝等山間,有煤、瑩石、硅石等礦藏。森林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永昌縣在三岔河溝開闢有森林度假村。
  驪靬遺址,有連接縣城及312國道的驪靬路10公裏,為三級砂石路基。從驪靬遺址到河溝生態度假村約15公裏,開有旅遊公路。
  悠久的歷史給驪靬遺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從新石器到漢唐宋元明清諸代文化在這裏均有發現。者來河西岸、東部青沙溝分佈有量的新時期、漢及魏晉墓葬。折蘭灘及寬溝梁遺存有漢代烽燧,歷代駐過軍的駐軍營盤,故驪靬城遺址。三岔護林站有漢代故城遺址、炒鐵臺、娘娘墳以及人文和自然景觀蛤蟆神泉、老人頭山、豹子回頭峰、冰川峽𠔌、高山森林草原等資源。1936年鼕,紅西路軍88師曾在者來灘元山子一帶和國民黨馬傢進行過戰鬥。
  1999年,驪靬故縣和驪靬降人再次引起了國際、國內有關方面的關註,海內外考察和研究驪靬故縣和驪靬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浪潮,經十餘年不衰,且勢頭越來越熱,隨之形成了驪靬文化,現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為古老的驪靬增添了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