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 藝術類 > 馬王堆帛書
目錄
No. 1
  中國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帛書。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放在一塗漆木匣中。有寫在整幅帛上的和寫在半幅帛上的兩種。字體有篆、隸之分。篆書的抄寫於漢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右,隸書的約抄寫於漢文帝初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共有28種,計十二萬餘字,均破損嚴重。依《漢書·藝文志》分類 ,六藝類的有《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傢書》;諸子類的有《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九主圖》、《皇帝書》和《老子》乙本,其中甲、乙本《老子》為所見最古的本子;兵書類有《刑德》甲、乙、丙3種;數術類有《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和《相馬經》,其中《五星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書;方術類有《五十二病方》 (附佚書4篇)、《胎産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其中 《五十二病方》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醫書。另外,還有《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3幅地圖。
  帛書內容涉及戰國至西漢初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及科學等各方面,有重要學術價值,又可作為校勘傳世古籍的依據。它不僅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也是研究漢代書法及書法演變、發展提供了珍貴的依據。如《老子》甲乙寫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傢學說和漢初思想的寶貴資料;另一部類似《戰國策》的帛書,約六成不見於《戰國策》,現定名為《戰國縱橫傢書》,為研究戰國中期合縱連橫鬥爭的重要史料。馬王堆帛書是漢代縑帛文獻最具重要意義的發現。
  我們一般能看到的漢人書法多為刻石,現在能看到這麽多墨跡,實為幸事。因沒有經過人為的修飾刻鑿和傳拓的因素,讓我們清楚地認識了“古隸”的本來面目。其書風古樸、自然,筆墨飽滿流暢。用筆已規範化,波筆、挑筆形成了特色,字體富於變化,錯落有緻而又氣脈貫通。學習和藉鑒它,或許能給我們今天的書法實踐找到更多、更廣阔的路子來。
百科大全
  Mawangdui boshu
  馬王堆帛書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發現。這批帛書出自 3號墓東邊箱的一個長方形□頂形蓋的髹漆大匣中。匣長60釐米,寬30餘釐米,高20餘釐米。帛書的存放方式分兩種:用近50釐米的整幅或半幅帛繕寫的,是將其次第摺叠成高約24釐米、寬約10釐米的長方形;用24~25釐米的半幅帛繕寫的,是以寬2~3釐米的木條為骨幹將其捲起。出土時前者摺叠處已經斷裂,後者粘連破損也很嚴重。經過細心修復、整理和考訂,現已判明共有28種,計12萬餘字。書寫之前,有的用朱砂在帛上畫出寬0.7~0.8釐米的界格,寬幅的滿行60~70字或稍多,窄幅的滿行30餘字。凡有篇題的,都寫在末行空白處,有些還記明字數。帛書的形製與文獻記載和出土的漢代簡册制度基本一致。馬王堆帛書原來多無書名,整理時根據內容定名。依《漢書·藝文志》歸類,有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6類。
  六藝類 共4:①《周易》。隸書。寫在整幅帛上。內容包括3個部分:第1部分為《六十四卦》。即通常所說經的部分。存93行,約4900餘字。與已知各本對比,不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辭和爻辭也有差異,可稱別本《周易》,是較早的本子。第2部分為捲後佚書5篇。共存36行,約9600字。前兩篇無篇題,3篇為《要》、《繆和》和《昭力》。除《要》篇部分文字見於今本《係辭下》外,其餘都是不曾流傳下來的佚書,記述孔子和弟子討論卦、 爻辭含義的情況。第3部分為《係辭》。6700餘字。今本《係辭》內容除見於《要》篇者外,大部分包含在內,但章節次序和文句都有不同。另外,還包括今本《說卦》的前3節,並有2000餘字的佚文。②《喪服圖》。尚待整理。③《春秋事語》。隸書。寫在半幅的帛書上。存16章,97行,約2000餘字。每章各記一事,既不分國,又不編年。所記史事,上起魯隱公被殺,下迄三傢滅智氏。但其重點在記言,似屬教學用書性質。④《戰國縱橫傢書》。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半幅的帛上。存27章,325行,11000餘字。其中11章的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句也大體一致。另16章則屬佚文,主要是蘇秦遊說活動的記錄。
  諸子類  共兩件。①《老子》甲本和捲後佚書4篇。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半幅的帛上。存464行,13000多字。原無篇題。②《黃帝四經》和《老子》乙本。隸書。寫在整幅的帛上。存152行,16000多字。原有篇題。甲、乙兩本《老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次序與通行本相反,是目前所見《老子》的最古本子。乙本不分章。甲本的某些段落有圓點標志,段落分合與今本有一定的差異。兩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但也和今本有幾處不同,尋繹文義,以帛書本較為合理。
  《老子》甲本捲後的佚書,按其內容可分為4篇:第1篇是思孟學派“的五行”說,181行,5400餘字;第2篇是伊尹論九主,52行,約1500~1600字;第3篇着重論述攻戰守禦,48行,約1500字;第4篇論“五行”和德、聖、智的關係,13行,約400字。整理時,將這4篇佚書分別定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和《德聖》。
  《老子》乙本捲前的佚書4篇,共174行,11000餘字。原有篇題。前兩篇又各分若幹小篇。第1篇《經法》,主要講“刑名”之說,有的小篇論述了道和法的關係。第2篇《十六經》,許多小篇采取黃帝君臣問答形式,講的是“刑名”和“陰陽刑德”之說。第 3篇《稱》,匯集很多類似格言的話,與前兩篇大體屬同一思想體係。第4篇《道原》,論述道的性質,推究道的本源,與“刑中”之說也有一定關係。根據這 4篇的內容,結合抄寫時代的歷史背景,推定其為《黃帝
相關詞
針灸
包含詞
馬王堆帛書五星占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
馬王堆帛書·五星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