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 > 馬嵬
目錄
《馬嵬 Ma Wei》
詩人: 賈島 Jia Dao

  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
  一自上皇惆悵後,至今來往馬蹄腥。
《馬嵬 Ma Wei》
詩人: 黃滔 Huang Tao

  錦江晴碧劍鋒奇,合有千年降聖時。
  天意從來知幸蜀,不關胎禍自蛾眉。
《馬嵬 Ma Wei》
詩人: 徐寅 Xu Yin

  二百年來事遠聞,從竜誰解盡如雲。
  張均兄弟皆何在,卻是楊妃死報君。
《馬嵬 Ma Wei》
詩人: 崔道融 Cui Daorong

  萬乘凄涼蜀路歸,眼前朱翠與心違。
  重華不是風流主,湘水猶傳泣二妃。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釋無本 Shi Moben:馬嵬 Ma Wei
  王鎡 Wang Zi:馬嵬 Ma Wei
No. 6
  地名。在陝西省興平縣。唐安史之亂,玄宗奔蜀,途次馬嵬驛,衛兵殺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楊貴妃死,葬於馬嵬坡。
No. 7
  地名。在 陝西省 興平縣 。 唐 安 史 之亂, 玄宗 奔 蜀 ,途次 馬嵬驛 ,衛兵殺 楊國忠 , 玄宗 被迫賜 楊貴杞 死,葬於 馬嵬坡 。 唐 李商隱 《馬嵬》詩之一:“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 馬嵬 。” 唐 陳鴻 《長恨歌傳》:“ 潼關 不守,翠華南幸,出 鹹陽 ,道次 馬嵬亭 ,六軍徘徊,持戟不進,從官郎吏伏上馬前,請誅 晁錯 以謝天下, 國忠 奉氂纓盤水,死於道周。” 元 馬祖常 《楊妃墓》詩:“ 馬嵬 坡上棠梨樹,猶占 秦 原幾日春。” 清 洪昇 《長生殿·埋玉》:“來此已是 馬嵬驛 了,請萬歲爺暫住鑾駕。”
No. 8
  馬嵬貴妃墓馬嵬鎮地處關中腹地。東晉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朝廷委派名叫“馬嵬”的地方武官,率衆築城,固守疆土而得名。唐景竜二年(公元708午),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出嫁土蕃王贊普,送至馬嵬驛,設殿帳於百傾泊畔餞別,改始平縣為金城縣,縣治遷至馬嵬。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中,爆發震驚中外的“馬嵬兵變”,楊貴妃自縊身亡。在馬嵬這塊土地上經歷了歷史重大事件的演義,形成的古老文化、悠久歷史,使這顆古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同現代化工業與商品化農業日趨發達為顯著特徵的衛星城鎮,交相輝映,聞名遐邇。
  馬嵬鎮轄20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37891人,總面積46.97平方公裏,耕地面積55853畝,占總面積80.55%。馬嵬鎮交通發達,南靠隴海鐵路,西寶北綫公路穿境而過。北於禮泉、乾縣為鄰,西於武功接壤,南通周至,距興平市區西行12公裏,稱謂興平西大門。轄區三分之二在黃土臺塬,三分之一在二級臺地,地勢南低北高,海拔高度為42l—525M。
  馬嵬鎮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裏既有道教始祖老子傳經布道北依莽山的黃山宮,“古柏參天,泉水嘩嘩,果林遍野,山川秀麗,風景鬱然”。公元前193年,漢孝惠帝來這裏觀光守獵,再次撥款興建黃山宮,道教稱為“洞天福地”;又有1200年前,唐明皇幸蜀曾祈靈於黃山宮,手植一槐,後稱“太上槐”,如今仍枝葉蔥茂,蒼勁古樸,麯麯拐拐,半立半臥,狀如竜蛇伏於院內;還有在唐王朝重大歷史事件“馬嵬兵變”中,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作替罪羊被縊死草葬這裏,使馬嵬從此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現經重新修建的貴妃墓陵園享殿,青灰色模印蓮花紋瓦構件,圖案規則,雕式有序,頗具唐代穩重、端莊、雄渾、流暢的建築風格。亭亭玉立,低頭愁思的漢白玉楊貴妃播花雕像及仿古亭閣,在明媚的陽光下,花團錦簇,叢緑掩映,慰為壯觀,已成為馬嵬別緻的景點。
  農業産業化調整後的優勢顯著。以發展優質、高産、高效農業為目標,全面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馬嵬面積遼闊,土地肥沃,寶雞峽、渭惠渠和機井群三大灌區縱灌全鎮,其中暗管輸水節灌及噴灌面積已達3715畝,素有關中“白菜心”美稱,是陝西糧食、蔬菜、雜果,畜禽等商品生産基地鎮。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初步形成北部臺塬糧果,南部塬區萊、養的區域格局。糧食復種總面積58315畝,蔬菜面積12685畝,雜果面積5551畝,農業産值達到8407萬元。
  大力推進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和體製創新,全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大中小型一齊上,總量擴張與質量提高並舉”的原則,走出一條以私營經濟為竜頭,帶動其它各業全面發展的路子,形成了馬嵬石油助劑廠,嚮陽機械廠等頗具規模的化工、製造、冶煉工業體係2002年完成工業産值8026萬元,實現稅利1015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全鎮擁有初中1所,小學20所,學前班、幼兒園23處。馬嵬中學經1997年省兩基達標驗收,步入市級重點中學行列。全鎮醫療單位院、站18傢,馬嵬衛生院創二甲通過市級驗收,並獲雙文明建設稱號,全鎮計劃生育率95%,出生率14‰,人口自然增長率8‰,節育措施及時率95%。郵電通訊99年底,全鎮裝機總容量2000門,實裝電話618門,全鎮20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農話普及率為每百人擁有電話1.67部。城鄉建設步伐加快。鄉鎮工農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馬嵬鎮地處西北交通要道,集於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又是商貿集散的載體,鎮政府先後投資15萬元實施甘露工程改善城鎮居民的飲用水條件,投資30萬元加快商貿市場、飲食市場,蔬菜市場的建設,投資40萬元用於城鎮街道的總體開發,重振馬嵬西北重鎮的雄風。
  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力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加大基礎建設的同時,鎮黨委、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鼓勵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的有關規定》和《關於鼓勵客商來馬嵬投資興業的優惠政策》等文件,現已出現了礦泉水開發,黃山官旅遊度假村開發,楊貴妃墓旅遊區第三産業開發的熱潮。
  風勁正是揚帆時。勤勞智慧的馬嵬人民,在鎮黨委、鎮政府的領導下,弘揚“求實創新,開拓進取,團结奉獻,拼爭一流”的馬嵬精神,按照“萊果富民,名牌興工,三産強鎮”的發展思路,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增創新優勢,為建設經濟強鎮做出更大貢獻!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①,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②傳宵柝③, 無復雞人④報曉籌⑤。
  此日六軍⑥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⑦。
  如何四紀⑧為天子, 不及盧傢有莫愁⑨?
  ①海外、九州:指傳說中的仙境。他生未卜:指唐、楊二人曾訂立的“願世世為夫婦”的盟誓。
  ②虎旅:指禁軍。
  ③宵柝(tuò):夜間巡邏報警的梆子。
  ④雞人:皇宮中負責夜呼曉唱報告時間的人。
  ⑤曉籌:(竹簽)報曉。
  ⑥六軍:禁軍。
  ⑦笑牽牛:嘲笑牛郎織女一年衹能相會一次。
  ⑧四紀: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將近四紀。⑨莫愁:古代女子名,洛陽人,後嫁盧傢為婦。此句諷刺唐玄宗身為帝王,反而不如民間夫婦能夠白頭相守。
  【譯文】
  徒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軍,夜間擊打刀鬥,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如何歷經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傢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評析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傢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藉“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嚮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着“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麽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係,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麽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啓“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纔“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着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緻跳脫,藴含豐富,這叫“逆輓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衹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係。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傢能保住既“織綺”、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麽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嚮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馬嵬(其一)
  李商隱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天寶十四年(755年)東平郡王、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從範陽起兵叛亂。範陽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屬燕國、冀州。“冀馬燕犀動地來”即是說此事件。犀,犀利,指刀劍兵器。逃難路上,六軍威迫唐玄宗下令縊死了“紅粉”楊玉環。758年初,玄宗也抑鬱而死。所以說他“自埋紅粉自成灰”。
  楊貴妃佳人絶色,明皇認為她能“傾國傾城”,以至放心地“從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難來時衹要玉環使個媚眼,何愁安祿山不“傾馬傾人”,何必路經馬嵬倉皇逃難?
  馬嵬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衆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陝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所作,共4首。袁枚與愛妾分別,遠赴陝西,實屬身不由己,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李楊情事翻譯:
  當年流傳的而且又寫入《長恨歌》中的關於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喜相會的愛情故事,並不值得歌唱,因為人世間還有能拆散夫妻的“銀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經受了生離死別的痛楚。相士好村裏那樣兒子戰死而媳婦守寡,老翁逾墻而老嫗應徵之類夫妻訣別的情景,比玄宗和貴妃的愛情悲劇更能催人淚下,涕零如雨了。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傢夫妻離散。象石壕村那樣的夫妻决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李楊二人的生離死別並不值得同情。
近義詞
馬嵬
馬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