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中文名】馬尾樹科
【科拉丁名】rhoipteleaceae
【屬中文名】馬尾樹屬
【種中文名】馬尾樹
【種拉丁名】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
【保護級別】國傢二級保護植物
【海拔下限(米) 】700
【海拔上限(米)】1600
【性狀】落葉喬木,高達17米。
【花期】10-12月
【果期】翌年7-8月
【生境】混交林或常緑闊葉林間空隙、陽光充足處
【分佈省縣】貴州黎平;廣西竜勝;雲南西疇
【分佈描述】越南北部
【氣候類型】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涼濕潤
【科研價值】對研究被子植物係統發育,植物區係及古植物學等方面,有重要科學價值
【經濟價值】培養香菇的好材料
【保護措施】已建自然保護區,應引種栽培
【繁殖方式】種子繁殖
【土壤ph值】4.5-5.5
【土壤類型】黃壤或黃棕壤
【地形特徵】山坡下部,溝𠔌邊緣
【生態特徵】陽性樹種,喜濕潤生境,間雜林冠空隙
【群落特徵】山地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或常緑闊葉林構成上層大樹,中下層林木
【伴 生 種】亮葉樺 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 赤楊 alniphyllum fortunei (hemsl) perk.
【保護級別】稀有種
【標準出處】《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第一册)》(1992年);
《國傢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年) |
|
稀有種。為第三紀孑遺植物。分佈區域狹窄,除少數地方尚有小片分佈外,多為零星分佈。 |
|
落葉喬木,高約17米,胸徑達40釐米;裸芽。幼嫩時,枝、葉、芽等均密被星形盾狀腺鱗和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一30釐米;小葉9一17,互生,厚紙質,被針形或斜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一1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歪斜,邊緣具鋸齒;葉柄基部膨大;托葉葉狀,早落。復圓錐花序腋生,下垂,長達32釐米;花雜性,同株,無柄,常3朵集成二歧聚傘花序,中間為兩性花,兩側為雌花;花被片4,覆瓦狀排列;雄蕊6,分離;子房上位,2室,柱頭二。小堅果卯圓形,微扁,周圍具膜質薄翅,翅端2裂。
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馬尾樹科的唯一種。有香氣的風媒落葉喬木。芽裸露。莖無細胞間通道,葉節有三個葉隙和三個葉跡;木質部導管分子伸長,具梯狀穿孔板,與鬍桃科的原始屬如黃杞等相似,但更原始,如橫隔數多至10(~20),無穿孔的管狀分子主要是具小的具緣紋孔的纖維管胞,也有些粘質纖維;木射綫屬kribs類型Ⅰ,異形細胞,單列和多列混合等特徵均和鬍桃科相似;但木薄壁組織豐富,多半環管。互生羽狀復葉;具含芳香樹脂的基部半埋的質狀腺鱗;氣孔為不規則型等特徵,也和鬍桃科相似,但具托葉。花雛也小而不顯,但與鬍桃科相差較大,其基本單位是從苞片腋的三花兩岐花序,中間一朵完全,能育,側花為退化不育雌花,由這些組成的柔荑花序再集合而成大而下垂的圓錐花序,因之得名為馬尾樹。完全花的萼片2+2,小而堅膜質,果實宿存,花瓣、花盤均缺;雄蕊6,花絲短,藥縱裂;花粉具三孔溝或稀具四孔溝,顯較鬍桃科原始。子房(2/2-1)室,上位,具2花柱,較鬍桃科原始,胚珠彎生或倒生,雙層珠被,亦與鬍桃科不同。果為具二翅的堅果,種子單生,無胚乳;胚直,油質,具2厚子葉,均與鬍桃科相似。 |
|
馬尾樹分佈區域的氣候特點為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涼濕潤。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5.5。為陽性樹種,能耐幹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歡較濕潤的生境。在山地常緑、落葉闊的土壤,但喜歡較濕潤的生境。在山地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或常緑闊葉林中,大多零星間雜在林冠空隙,局部陽光充足之處,構成上層大樹;中下層林木,多明顯表現受壓現象,其樹幹彎麯,幼樹、幼苗很少。但當這些森林被砍伐後,它就成片的生長,特別是在山坡下部、溝𠔌邊緣,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與亮葉樺betula luminifera h. winkl.、赤楊aliphyllum fortunei(hemsl) perk等混生。花期為11月至翌年1月,7-8月果實成熟。 |
|
主要分佈於中亞熱帶地區,嚮南可延伸至南亞熱帶,約占北緯22°55′-26°40′,東經103°40′-110°40′。産貴州黎平、雷山、三都、榕江、從江、獨山、荔波、望謨,廣西竜勝、興安、融安、融水、臨桂、環江、田林、凌雲、樂業、百色、那坡及雲南西疇、屏邊等縣,垂直分佈於海拔700-1600米。越南北部也有。 |
|
馬尾樹為單種屬植物,馬尾樹科僅此1種,為第三紀殘遺種,對研究被子植物係統發育、植物區係以及古植物學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木材是培養香菇的好材料。 |
|
分佈區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如貴州雷公山,廣西興安苗兒山、竜勝花坪,環江九萬大山等。應加強保護、引種栽培和開展較深入的試驗研究工作。 |
|
用種子繁殖。播種後26--28天開始發芽,發芽率僅22.5%,應進行有性繁殖生物學和種子發芽特徵等試驗。 |
|
馬尾樹介紹
馬尾樹 (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
科屬:
馬尾樹科
別名: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約17米,胸徑達40釐米;裸芽。幼嫩時,枝、葉、芽等均密被星形盾狀腺鱗和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釐米;小葉9-17,互生,厚紙質,被針形或斜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4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歪斜,邊緣具鋸齒;葉柄基部膨大;托葉葉狀,早落。復圓錐花序腋生,下垂,長達32釐米;花雜性,同株,無柄,常3朵集成二歧聚傘花序,中間為兩性花,兩側為雌花;花被片4,覆瓦狀排列;雄蕊6,分離;子房上位,2室,柱頭2。小堅果卵圓形,微扁,周圍具膜質薄翅,翅端2裂。
分佈與習性:
主要分佈於中亞熱帶地區,嚮南可延伸至南亞熱帶,約占北緯22°55′-26°40′,東經103°40′-110°40′。産貴州黎平、雷山、三都、榕江、從江、獨山、荔波、望謨,廣西竜勝、興安、融安、融水、臨桂、環江、田林、凌雲、樂業、百色、那坡及雲南西疇、屏邊等縣,垂直分佈於海拔700-1600米。越南北部也有。馬尾樹分佈區域的氣候特點為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涼濕潤。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4.5-5.5。為陽性樹種,能耐幹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歡較濕潤的生境。在山地常緑、落葉闊的土壤,但喜歡較濕潤的生境。在山地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或常緑闊葉林中,大多零星間雜在林冠空隙,局部陽光充足之處,構成上層大樹;中下層林木,多明顯表現受壓現象,其樹幹彎麯,幼樹、幼苗很少。但當這些森林被砍伐後,它就成片的生長,特別是在山坡下部、溝𠔌邊緣,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與亮葉樺BetulaluminiferaH.Winkl.、赤楊Aliphyllumfortunei(Hemsl)Perk等混生。花期為11月至翌年1月,7-8月果實成熟。
繁殖與栽培:
用種子繁殖。播種後26-28天開始發芽,發芽率僅22.5%,應進行有性繁殖生物學和種子發芽特性等試驗。
應用:
馬尾樹為單種屬植物,馬尾樹科僅此1種,為第三紀殘遺種,對研究被子植物係統發育、植物區係以及古植物學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木材是培養香菇的好材料。
圖片: |
|
maweishu
馬尾樹
Rhoiptelea chiliantha
雙子葉植物綱金縷梅亞綱馬尾樹科的唯一種(見彩圖馬尾樹(Rhoiptelea chiliantha),馬尾樹科)。有香氣的風媒落葉喬木。芽裸露。莖無細胞間通道,葉節有三個葉隙和三個葉跡;木質部導管分子伸長,具梯狀穿孔板,與鬍桃科的原始屬如黃杞等相似,但更原始,如橫隔數多至10(~20),無穿孔的管狀分子主要是具小的具緣紋孔的纖維管胞,也有些粘質纖維;木射綫屬Kribs類型Ⅰ,異形細胞,單列和多列混合等特徵均和鬍桃科相似;但木薄壁組織豐富,多半環管(Vasicentric)。互生羽狀復葉;具含芳香樹脂的基部半埋的質狀腺鱗;氣孔為不規則型等特徵,也和鬍桃科相似,但具托葉。花雛也小而不顯,但與鬍桃科相差較大,其基本單位是從苞片腋的三花兩岐花序,中間一朵完全,能育,側花為退化不育雌花,由這些組成的柔荑花序再集合而成大而下垂的圓錐花序,因之得名為馬尾樹。完全花的萼片2+2,小而堅膜質,果實宿存,花瓣、花盤均缺;雄蕊6,花絲短,藥縱裂;花粉具三孔溝或稀具四孔溝,顯較鬍桃科原始。子房(2/2-1)室,上位,具2花柱,較鬍桃科原始,胚珠彎生或倒生,雙層珠被,亦與鬍桃科不同。果為具二翅的堅果,種子單生,無胚乳;胚直,油質,具2厚子葉,均與鬍桃科相似。
馬尾樹為中國西南部(雲南東南、廣西西南和貴州南部)至越南北方特産,1930年首先由中國植物學家蔣英在貴州發現。
從形態、解剖和胚胎學的特徵看,本科可能與鬍桃科同出一源但更原始。1941年威夫納註意到馬尾樹的花與萬寧1938年假設的“前鬍桃”類 (pre-joglandaceous)的花十分相似。但關於本科是否該放在金縷梅亞綱或認為是由漆樹科的花序退化而來,尚有爭議。
(吳徵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