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也叫福剋蘭群島”。南大西洋上的群島。在南美大陸南端以東,距阿根廷500多千米。面積約12萬平方千米。群島原屬阿根廷,1833年被英國占領。阿、英兩國對其歸屬有爭議,曾於1982年爆發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 (福剋蘭群島)包含2個主島索萊達島和大馬爾維納島以及周圍778座小島,總面積12,173平方公裏。
地貌
除了2個主島外,其餘島嶼還有塞瓦爾德斯群島、森德爾斯島、佩布爾島、萊夫利島、布利剋島、斯皮德韋爾島、紐島、比弗島、威德爾島等。
東福剋蘭島的尤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海拔達705米,為福剋蘭群島的最高點。
氣候
馬島四周被南大西洋環繞,導致常年溫度變化不大。月平均溫度9℃,7月平均溫度2℃。年降雨量平均573.6cm。 簡稱馬島
【名 稱】 馬爾維納斯群島 (Islas Malvinas),英國稱福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
【 積】 12173平方公裏。
【人 口】 人口總數3060人。97%是英國人後裔。講英語。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稱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總 督】 亞歷山大·唐納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國政府任命為駐馬島第31任新總督。 南緯51°40′—53°00′、西經57°40′—62°00′,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裏。在南美洲南端的東北方約480公裏(300哩),距麥哲倫海峽(Strait of Magellan)東亦約同等距離。全境由索萊達(東福剋蘭)、大馬爾維納(西福剋蘭)兩大主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麯折,地形復雜,群島以北部兩條東西走嚮的山脈為主,最高峰達705米。島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緩。氣候寒濕,年平均氣溫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氣多達250天左右。 兩個主要島嶼東福剋蘭和西福剋蘭以及200個左右的小島構成總計12,200平方公裏(4,700平方哩)的陸地面積。首府為其唯一城鎮史坦利(Stanley,亦稱史坦利港),位於東福剋蘭島上。福剋蘭群島政府管轄英國屬地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South Sandwich Islands)、沙格(Shag)和剋拉剋(Clerke)礁,它們位於福剋蘭群島東和東南方1,100∼3,200公裏(700∼2,000哩)處。
最早有記載的登陸福剋蘭群島者是1690年的英國船長斯特朗(John Strong),他以英國海軍官員福剋蘭子爵的名字命名兩個主島間的海峽,後即成為整個群島的名稱。早期法國航海傢從聖馬洛港(St. Malo)出發對群島進行探險,因此在南美洲通用馬爾維納斯群島 。 馬爾維納斯群島 地形圖
兩主要島嶼的北部有東西走嚮的山脈,東福剋蘭島的尤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海拔達705公尺(2,312呎)。沿岸許多溺河𠔌形成有屏障的海港。覆蓋著泥煤的寬闊峽𠔌流有許多小河。陰涼多風的氣候使溫度平穩,僅有季節性的小變動。強勁的西風平均每小時31公裏(19哩),年平均溫度約5℃(42℉),平均最高溫度9℃(49℉),最低溫度3℃(37℉)。年降雨量平均635公釐(25吋)。
島上植物低矮、濃密,分佈在無天然樹木生長的草原上,以白草(Cortaderia pilosa)和岩高蘭(Empetrum rubrum)為主。牲畜放牧受到控製之處,沿海岸綫和離岸小島現仍布滿叢生草(Parodiochloa flabellata)。寒冷濕潤的氣候抑製草木質的完全腐爛,從而堆積了深厚的泥煤層,當地人就用這些泥煤作燃料。
土生的陸地哺乳動物已不復可見,土生野狐業已滅絶。大約有65種不同種類的鳥,包括黑眉信天翁、福剋蘭鷚、遊隼和條紋長腳鷹。福剋蘭是數百萬企鵝的繁殖地,其中最多的品種有岩企鵝、麥哲倫企鵝和巴布亞企鵝,還有少數的王企鵝和馬卡羅尼企鵝。海豚和鼠海豚極為普遍,南海獅和象海豹也很多。在個別僻靜的場所發現有海獺。 居民多為英人後裔,操英語。生活方式明顯區分成小而孤立的牧羊社區和首都史坦利兩類型。2/3的人口住在史坦利,包括一些英國科學和軍事人員。
除了史坦利外,兩主要島嶼的全部土地都用於牧羊。牧羊場大小不同,或屬於個人傢族,或屬於基地在英國的公司。島上共有羊70萬頭左右,年産幾千公噸羊毛和羊肉。羊毛銷往英國,是殖民地的主要資源。1851年皇傢特許註册的福剋蘭群島公司在發展群島的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至今仍是該群島唯一的最大的牧羊場主。群島以牧羊為主,附近海域捕魚為輔。
島內交通有機動車和一傢政府經營的航空公司。一艘海岸貨船往返於兩主要島,運送補給品和收集羊毛以便轉運英國。從福剋蘭芒特普萊森特(Mount Pleasant)機場到英格蘭有途經亞森欣島(Ascension Island)的定期客運班機。良好的對外電訊通過衛星聯繫。 1592年「渴望號」上的英國航海傢戴維斯(John Davis)可能是第一個看到福剋蘭群島的人。但是荷蘭人威爾德(Sebald de Weerdt)卻無可爭議地於1600年左右看到它們。法國航海傢布幹維爾(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於1764年首先在東福剋蘭島建立居民點。英國人是第一批於1765年在西福剋蘭島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並於1767年左右買下法國居民點的全部産權。英國在以戰爭為威脅之後,於1771年恢復其西福剋蘭島的前哨基地,1774年時又以經濟原因撤出該島,但並未放棄對其主權的要求。西班牙在東福剋蘭島(它叫該島為索萊達島〔Soledad Island〕)的居民點保持到1811年。
1816年宣佈脫離西班牙而獨立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於1820年宣稱對福剋蘭群島擁有主權。1831年,美國軍艦「勒星頓號」(Lexington)摧毀阿根廷在東福剋蘭島的居民點,以報復它們非法扣留3艘在該區域獵海豹的美國船衹。1833年初英國未開一槍就把剩餘的阿根廷官員驅逐出島。1841年英國指派一位文職副總督至該島,至1885年,島上一個約有1,800人的英國社區已能自給。1892年福剋蘭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貫反對英國占領該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剋蘭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合國。1964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群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的教宗(教皇)敕令(後經1494年的《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修訂)為依據(西班牙與葡萄牙曾據此自行瓜分新大陸),又以繼承西班牙,以群島鄰近南美洲,以結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等為理由,宣稱對福剋蘭群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自1833年以來對群島的“公開、持續、實際的擁有、占領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聯合國憲章承認的自决原則運用於福剋蘭島民,宣稱對它擁有主權。英國聲稱,違背福剋蘭島民的意願,將身傢性命交與阿根廷統治管理,絶不是結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
196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决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决紛爭的辦法。這種曠日持久的討論到1982年2月還在進行,此後不久阿根廷軍政府於1982年4月2日入侵福剋蘭群島,從而爆發了福剋蘭群島戰爭(Falkland Islands War)。10星期後,戰爭結束,阿根廷部隊在史坦利嚮英軍投降,英軍強行重新占領群島。英國繼續將軍隊駐紮在島上,並且強行實施軍事專區和捕魚保護區,後者離岸邊延伸相當一段距離。人口約2,379(2001,駐紮該島的英國駐軍除外)。 群島政府以英國國王所委任的總督為首腦,由行政議會輔佐。行政議會由高級文官和一些選舉産生的立法議會議員組成,會議仍由總督主持。群島無失業,但由於住房缺乏,故入遷移民少。社會福利制度頗佳,15歲以下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史坦利設有一所中學。史坦利還有一所醫院提供免費治療。
根據馬島1985年自定的憲法,馬島屬英海外領地,除外交與軍事事務外,由島民實行"自治"。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馬島地方政府由司法、財政、農業、漁業、礦業、教育、衛生等22個部門組成。設立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立法委員會有委員8人,由選舉産生,任期4年,在總督主持下不定期開會。立法委員會負責製定維護本島法律、秩序、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法案,但須提交英國女王,經英外交大臣批準方能生效。本屆立法委員會2001年11月經選舉産生。行政委員會由2名行政官員和3名立法委員組成,每月定期舉行會議,負責嚮總督提出有關行政方面的建議。總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馬島駐軍司令有權出席上述兩個委員會的會議,並有發言權。英在馬島派有駐軍1700人。 阿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傢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1690年,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島登陸。十八世紀中葉,法、英先後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並有少量駐軍。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但英國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1820年,即阿根廷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四年後,阿宣佈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以最早發現為由聲稱馬島屬英國,並於1833年1月武裝占領馬島,阿駐島總督被迫撤出。此後兩國一直對馬島主權存有爭議。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領馬島,英國宣佈與阿斷交並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爭爆發。6月14日,英軍攻占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佈投降。 戰後,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島民自治。英國拒絶討論馬島主權問題。阿曾提出按香港租藉方式解决馬島問題和嚮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絶。1986年,英宣佈馬島周圍150海裏為漁業保護區,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裏,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1990年,經多次談判,阿英達成復交協議。1994年,阿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修改的憲法中。
1992年,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一致通過由智利和委內瑞拉提出的决議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緊對話,和平解决馬島爭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藉”方式解决馬島問題和嚮馬島派遣聯合國和平部隊等建議,均遭英拒絶。1986年,英宣佈馬島周圍150海裏為“漁業保護區”, 並於1993年將"保護區"擴大為200海裏,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近年來,阿英就馬島主權和地區經濟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95年9月,阿英達成在馬島水域勘探、開採石油的協議。1999年,雙方在關於阿恢復與馬島直航、阿公民持本國護照赴馬島、石油開採、打擊非法捕魚、通訊、巡邏等領域達成協議。同年,阿英兩國海軍在南大西洋舉行了馬島交戰以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籲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願通過和平途徑解决爭端,並將依據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决權的原則立場。2月,阿政府拒絶馬島當局提出的組建聯合巡邏隊,防範非法捕魚的建議,稱馬島當局不構成馬島爭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兩國達成允許兩國民用船衹在阿大陸和馬島之間直航的協議。3月,英國宣佈將南喬治島的駐軍撤至馬島,阿方表示歡迎。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傢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於馬島主權的决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表最後聲明,呼籲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2001年6月,美洲國傢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
阿根廷總統:奪回馬島主權是整個國傢的"戰爭"
阿根廷總統剋裏斯蒂娜3日在阿南部城市裏奧加耶戈斯重申阿對馬爾維納斯群島 (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剋蘭群島)的主權,她稱奪回馬島的主權是整個國傢都要堅持到底的“戰爭”。
當天,170名在1982年馬島戰爭中陣亡的阿根廷軍人的傢屬啓程前往馬島。剋裏斯蒂娜在送別這些傢屬時稱,聯合國有關馬島的决議必須遵守,她還再度呼籲英國和阿根廷共同通過談判解决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
馬爾維納斯群島 位於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1816年阿根廷獨立後,宣佈馬島為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任命了地方官員。1833年,英國以最先發現為由,武裝占領馬島。此後兩國對馬島主權之爭從未間斷。1982年的“馬島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戰後,馬島實行“自治”,由總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權。聯合國有關决議要求英國和阿根廷不采取單方面改變馬島現狀的行動,並通過談判解决兩國關於馬島主權的爭議。阿根廷總統剋裏斯蒂娜2007年上臺後多次表示阿擁有馬島主權,要求與英國就馬島問題重新談判。
阿根廷外交部2009年9月22日發表聲明,抗議英國嚮馬島增派“臺風”戰鬥機,認為這違反了聯合國有關决議。 馬島藴藏有豐富的泥炭以及鉛、煤、鐵、銀等礦藏資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氣。島上95%的勞動力從事畜牧業和漁業,有綿羊71.2萬衹,年産羊毛230萬公斤。工業有羊毛和漁産品加工業。馬島另一重要産業是發行郵票和紀念幣。自1987年起,馬島當局嚮在群島專屬區捕魚的外國漁船徵收捕魚特許稅,特許稅年均收入約2200萬英鎊。2000年國民生産總值為5500萬英鎊。除國防支出仍由英國負擔外,馬島當局已實現財政自理,1998~1999年度,馬島財政收入為4370萬英鎊,財政支出4480萬英鎊,赤字110萬英鎊。馬島主要出口産品為羊毛、皮革;進口日用必需品和各類生産資料。主要貿易對象是英國、智利、西班牙等。馬島現行貨幣為“福剋蘭鎊”,與英鎊等值。島上電力自給自足,年發電1200萬千瓦時。共建有5座中小型機場,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飛往馬島。公路總長近440公裏,主要港口為斯坦利港。
島上的農場一景 實行11年製免費義務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學,另設巡回教師和遠程教育係統。每年選送學生去英國學習。1998年教育經費為310萬英鎊。島上有2傢電臺,一份周報。島民在大部分醫療項目上享有免費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傢醫院,共28張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國、烏拉圭等國救治。 Ma’erweinasi Qundao
馬爾維納斯群島
Islas Malvinas
英國稱福剋蘭群島。南大西洋上的群島。位於南美大陸南端以東,南緯51°~53°,西經57°~62°之間,西距麥哲倫海峽約 500公裏。由索萊達島(東福剋蘭島)、大馬爾維納斯島(西福剋蘭島)以及附近約 200個小島組成,面積11718平方公裏。人口1855(1980),多為英國移民及其後裔,大部分居住在索萊達島上。首府阿根廷港(斯坦利港),人口1000多人。山脈呈東西走嚮,山丘貫穿群島,山體低矮圓渾,最高點尤斯伯恩山海拔705米。海岸麯折破碎,多狹長海灣。氣候陰涼濕潤,1月平均氣溫9.4℃,7月平均氣溫2.3℃;年平均降水量667毫米,季節分配均勻,陰雨日多達250天,多為毛毛細雨;盛行強勁西風。河流短小,多淺水湖塘。植被屬亞灌木幹草原,遍布硬葉禾本科矮草。地面遍布泥炭沼澤。農業生産受熱量不足限製,居民多以養羊為生,並在宅旁種植蔬菜和馬鈴薯。出口羊毛、皮革和油脂;進口糧食和日用品。最早為西班牙人所“發現”。16世紀末英國航海傢曾在此登陸。18世紀中葉歸屬西班牙。阿根廷獨立後,1820年宣佈繼承西班牙對群島的主權。英國於1833年派兵占領。此後,阿、英兩國對群島主權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1982年曾為此爆發戰爭。
(田鬆慶)
福剋蘭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海戰 馬爾維納斯群島戰役 馬爾維納斯群島 福剋蘭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