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小福
  香港七小福是京劇名武生於占元上世紀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時所收的7位門生的總稱,是一個戲班。
  七小福由來源於於占元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竜(洪金寶當時的藝名)、元樓(成竜當時的藝名)、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後來因為演出非常成功,於占元於是藉此組成七小福戲班,既讓徒弟增加演出經驗。 “七小福”戲班成員共有14人,除上述7人外,尚有元秋(唯一的女成員)、元慶(即袁和平)、元德、元俊(後改名為吳元俊)、元彬、元振、元寶等。
  1971年,由於戲麯觀衆大量流失,於占元把中國戲劇研究學院結束,七小福各師兄弟衹好各自謀生。
  七小福包括:1 洪金寶 2 元奎 3 元華 4 成竜 5 元俊 6 元德 7 元彪
  於占元當年創辦的“中國戲劇研究學院”,名字雖然取得唬人,但要論規模在香港衆多戲校中也衹算得中等,而且校捨破敗,條件簡陋,所幸師傅並未誤人子弟,教得認真。學生拜師、學藝、簽生死約依足了舊式梨園行的規矩,父母一旦將孩子送入戲校,契約期內便要完全聽憑師傅的教導照顧了。其時香港的梨園行當還未被電影擊垮,尚有很多觀衆捧場,因此需要大批戲麯演員,於占元正是看此機會纔辦起戲校來的,歸根結底還是為解决自己的生計問題而已。
  “七小福”是一出京劇,也是一個戲班,更是於占元這群得意門生的總稱。很多朋友都以為“七小福”指的是成竜等七個人,實際卻不止。原來於師傅在一次京劇表演中,選了元竜、元樓、元彪、元奎、元華、元武、元泰七人擔任《七小福》的主角(註:成竜當時的藝名為元樓,元竜則是大師兄洪金寶的藝名。待到後來,年長成竜五歲的洪金寶約滿先行出師闖蕩影壇時,成竜纔頂了元竜之名),因為演出非常成功,於占元便藉此組了個“七小福“戲班,既讓徒弟們多增加些演出經驗,又可賺些銀兩,正所謂“一箭雙雕”了。
  “七小福”戲班成員共有十四人,除去剛纔提到的七人外,尚有元德、元俊、元彬、元振、元寶等人。衹是隨着歲月流逝,如今再回看這群師兄弟,元俊、元泰、元武幾個在八十年代初期即銷聲匿跡;元振、元寶也衹是混跡影壇,默默無聞;而洪金寶、成竜、元彪、元奎、元華、元德、元彬七人則成為當今香江影壇的赫赫人物,由此大衆眼中的“七小福”便順理成章地具體到他們七個身上。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七小福”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雖然發展重點不太一樣,比如成竜、洪金寶、元奎在好萊塢,元彪留守香港,元華轉投無綫電視臺做了電視劇演員,元彬則在內地混飯吃。但現在又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合作拍片了。洪金寶為成竜的《highbinders》擔任動作導演,元彪為成竜的《竜旋風》擔任動作指導,洪金寶在元彬導演的電視劇《斷仇𠔌》中擔綱主演,元彪則與洪金寶在《拳神》中再次聚首……也許“七小福”作為演員在銀幕前表演(尤其是成竜、洪金寶)已經開始老了,但他們作為動作指導對香港甚至世界類型電影所發揮的創造性作用卻越來越重要——謹以此淺陋文章紀念為我的青少年時代帶來無數歡樂的幾個香港電影人!
  成竜於一九六一年加入中國戲劇學院。他的師父就是着名的京劇大師於 占元師父(於素秋的父親)。於師父為成竜起了一個名,叫元樓。其他 的師兄弟也是以元字為名。每天的操練包括腳上功夫、打鬥方式、特技 動作等。另外還有如拉筋、劈腿、翻 鬥等動作。除了練功外,他們更 要做清潔、洗碗等的事務。成竜就是在每天接近十九小時艱苦訓練中成 長。 在一次京劇的表演中,於師父選了元竜(洪金寶)、元泰、元華、 元武、元奎、元彪和成竜,擔演一套京劇《七小福》的主角。從此人們 便稱他們為七小福,而成竜亦從此獲得很多舞臺演出的機會,以後他們 就不斷在荔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