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北京市區 : 北京高等院校 [顯示全部]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目錄
No. 1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於1956年,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於1995年6月合併、組建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是一所已有50年建校歷史,以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專業比較齊全、優勢較為突出,法、文、理、工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類大學。校園占地總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6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00餘萬册,擁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種。
  學校設有工商管理、會計、財政、金融、經濟等14個學院和係,本科教育設有33個全日製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企業管理、統計學、産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mba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現有教職工1483人,其中專職教學、研究人員641人,教授96人,副教授273人,講師263人;有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216人。目前全校在籍學生19600餘人,其中研究生1380餘人,全日製本科生9100餘人,專科生580餘人,來自50多個國傢的留學生500餘人,成人夜大、函授生8100餘人。學校本部位於豐臺區花鄉,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豐臺園內,以全日製本科教育為主;紅廟校區位於朝陽區,地處中央商務區(cbd),以研究生、留學生、成人教育為主。
  
  學校設有人口研究所、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不動産研究所以及cbd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中心、企業傢與企業制度研究中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等26個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人口與經濟》、《當代經理人》等學術期刊,面嚮國內外發行。
  學校鼓勵、支持並積極組織專傢、學者投身首都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産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工作,為首都經濟發展服務,為首都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努力發揮首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學校完成的市政府重大課題《首都經濟》中的重點課題《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和北京經濟發展對策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項目《首都經濟研究》等,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學界的好評。
  
  cbd研究中心已被確定為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近五年來學校教研人員主編的學術專著有多項獲得各部門的奬勵,獲省部級以上的奬項達30餘項。其中《中國農業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中國企業理論五十年》、《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結構運行與模式》、《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等衆多成果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第14屆中國圖書奬、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重慶市第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以及北京市第七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等奬項。
  我校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以及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和友好往來關係。目前,學校有來自50多個國傢的500多名留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博士課程以及進修漢語。我校與澳大利亞開辦的合作培養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會計學碩士和澳大利亞註册會計師項目,首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將學位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融為一體。近年,我校每年推薦優秀畢業生赴英國、瑞典、法國進行為期一至兩學期的學習或攻讀碩士學位;每年派出多批教師、研究人員赴國外進修、攻讀學位並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每年聘請近30多名國外教授、學者來校進行學術講座和講授專業課程。
學校名稱
  中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英文: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成立時間
  1956年
學校簡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創建於 1956 年,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於 1995 年 6 月合併、組建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是一所已有50 年建校歷史,以經濟學、管理學學科專業比較齊全、優勢較為突出, 法、文、理、工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類大學。校園占地總面積 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5 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00 餘萬册,擁有中外文期刊2000 多種。
  學校設有工商管理、會計、財政、金融、經濟等14 個學院和係,本科教育設有33個全日製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和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企業管理 、統計學、産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8 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mba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學校現有教職工 1483 人, 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86 人 ,教授、研究員等正高職專業技術人員 101人,副教授 、副研究員等副高職專業技術人員354 人,講師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 528 人;有博士生導師 20 人,碩士生導師 216 人。目前全校在籍學生20000餘人,其中研究生 1650餘人,全日製本科生 9600 人, 專科生340餘人,來自 50 多個國傢的留學生500 餘人,成人夜大、函授生7980餘人。學校本部位於豐臺區花鄉,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豐臺園內,以全日製本科教育為主;紅廟校區位於朝陽區,地處中央商務區( cbd ),以研究生、 留學生、成人教育為主。
  學校設有人口研究所、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不動産研究所以及 cbd 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 ( wto )研究中心、企業傢與企業制度研究中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 、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等26個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人口與經濟》、《當代經理人》等學術期刊,面嚮國內外發行。
  學校鼓勵、支持並積極組織專傢、學者投身首都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産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工作,為首都經濟發展服務,為首都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努力發揮首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學校完成的市政府重大課題《首都經濟》中的重點課題《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和北京經濟發展對策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項目《首都經濟研究》等,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學界的好評。 cbd 研究中心已被確定為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近五年來學校教研人員主編的學術專著有多項獲得各部門的奬勵,獲省部級以上的奬項達30餘項。其中《中國農業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中國企業理論五十年》、《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結構運行與模式》、《 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等衆多成果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第14屆中國圖書奬、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重慶市第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以及北京市第七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等奬項。
  我校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以及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和友好往來關係。目前,學校有來自50多個國傢的500多名留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博士課程以及進修漢語。我校與澳大利亞開辦的合作培養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會計學碩士和澳大利亞註册會計師項目,首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將學位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融為一體。近年,我校每年推薦優秀畢業生赴英國、瑞典、法國進行為期一至兩學期的學習或攻讀碩士學位;每年派出多批教師、研究人員赴國外進修、攻讀學位並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每年聘請近30多名國外教授、學者來校進行學術講座和講授專業課程。
歷史沿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是由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於1995年6月合併而成的經濟管理類綜合性高等學府,是北京市市屬重點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前身——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的建校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
  
  一、北京經濟學院的發展史:
  解放後,在新中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前期,即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為了提高勞動幹部的政治和業務水平,以適應國傢經濟建設的需要,經中央財委批準,建立了北京勞動幹部學校,同時還建立了勞動部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校址同在朝陽區紅廟)。學校教師來自勞動部、二機部和國內多所大學,有北大、清華、西安交大、華東師大等。勞動幹部學校設置勞動經濟、勞動保護和鍋爐檢驗三各班,在全國各省市招收調幹生。於1956年2月正式開學上課。學校辦學條件雖然簡陋,但是卻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57年1月,在第一屆學員畢業之際,毛澤東、劉少奇、陳雲、鄧小平等黨和國傢領導人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全校師生員工;1957年6月,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雲、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中南海第二次接見我校教師和勞動保護訓練班的畢業生。這在高校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1958年10月,經勞動部黨組研究,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同志批準,將北京勞動幹部學校與北京實驗工人技術學校合併,升格為北京勞動學院。學院設勞動經濟係、勞動保護係,並為二機部代設機械係和熱能動力係。
  1963年春,國傢物資總局(後改為物資部)根據劉少奇主席:要辦一所培養“識貨工程師”的高等學校的指示精神,經協商,將勞動學院接着辦,勞動經濟係與勞動保護係保留並繼續發展,增設物資管理係,校名改為北京經濟學院。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院教職員工和學生被下放到河南息縣五七幹校參加勞動。
  1974年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將原北京經濟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係等4個管理類的係(1978年人大復校時退出)、北京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三個學校合併,歸北京市領導,校名仍為北京經濟學院。學院設置8個係科,即勞動經濟係、勞動保護係、物資管理係、工業經濟係、財政貿易係、政治經濟係、會計係、統計係等。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北京經濟學院各係科面嚮北京市全面招生。
  1977年以後,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原北京經濟學院各方面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986年北京市把經濟學院列為市屬重點學校。
  同時,圖書館工作、後勤工作、校園建設、學生工作都得到了全面發展。
  學科和專業設置更加合理 — 學院以面嚮首都、面嚮實際、面嚮基層,為國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開拓精神的現代經濟管理人才為宗旨,調整了學科設置。在重視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增設了新興技術與交叉應用學科專業,發展成為擁有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技術科學即文、理、工結合,以培養應用型、管理型人才為主的綜合性財經院校。學院設有8個係、14個專業、10個碩士學位授予點、2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人口經濟研究所)和成人教育部及密雲大專部。
  學院教學科研隊伍得到了充實— 逐步引進了一批碩士、博士、專傢學者來校任教,包括全國著名經濟學家付築夫教授、著名人口學專傢孫敬之教授、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傢羅元錚教授等。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師隊伍中已擁有教授、副教授151人,講師184人。
  教育教學設施得到了擴展 — 新教學樓、圖書館樓、辦公樓先後落成並投入使用,建立了計算機中心、電化教育中心,實習工廠和各種實驗室也得到了相應發展,教學硬件條件得到了普遍改善。
  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從原來衹招收本科生的學校發展成為既招收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又招收大專生、函授生、師資班、留學生等辦學形式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大學。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師們編寫出版了大量新教材和專著,發表了大量論文,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得到了全面提高。1979年至1992年出版論著250部、教材973部、譯著119部、辭書手册等603種,發表論文2638篇、譯文433篇。承擔國傢、有關部委、北京市科研課題107項、聯合國人口基金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12項、其他項目109項。
  為了推動學術交流和加強教材出版,學院建立了“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創辦了《經濟與管理研究》和《人口與經濟》等學術性刊物,面嚮全國發行,受到讀者廣泛好評,多次被評為全國和北京市優秀期刊,擴大了學院的影響。
  學院實行開放式辦學,積極開展國際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到90年代初期,學院已經與美國、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傢的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關係,有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團體和學者來院訪問和講學,並先後接納外國留學生200餘人,在國外建立了良好的聲譽。
  
  二、北京財貿學院的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大批財經幹部和專業人才。從1951年起,北京市委選派了一批從戰爭年代鍛煉出來的革命幹部到財貿戰綫擔任領導並創辦了銀行、商業、供銷、糧食等各類幹部學校和訓練班。1958年6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將6所幹校和銀行訓練班合併為北京財政貿易幹部學校。學校由市政府直接領導,北京市副市長程宏毅任校管委會主任。毛澤東同志的秘書田傢英、紅旗雜志社主編蘇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衛興華和北京市副市長王純等都曾親臨學校授課。
  1960年根據程宏毅副市長的指示,在北京財政貿易幹部學校成立中專部,即北京財貿學校。學校設置財政、銀行、商業企業、外貿、商品學專業。並從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外貿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調入30多名教授、講師和中青年骨幹,充實師資隊伍,着手籌辦北京財貿學院。1962年北京財貿學校獨立辦學,隸屬北京市委財貿部領導,黨的關係由市委大學工作部負責。辦學十年,培養了中專畢業生4000餘人,其中不少人擔任了北京市司局級領導職務和大型商場的高管。1973年北京市委决定將“文革”期間解散的北京財貿學校重新恢復,更名為:北京財經學校,學校設置商業經濟、工業經濟、財政、金融專業。1974年從中央財金學院調入兩批教學骨幹和管理幹部。1976年重新恢復北京財貿學校的名稱,在市委財貿部的主持下重新籌建北京財貿學院。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北京財貿學院。先設置財政、金融、商業經濟三個專業,預定規模為2000人,當年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北京財貿學院建立後,自強不息,努力開拓。
  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三個專業的基礎上,又開辦了社會急需的新專業或專門化。如1981年的工商行政管理專業、1986年的保險管理專業、經濟法專業、國際信貸與投資專門化、1987年的國際市場營銷專門化(後改為國際貿易專業),1993年的房地産經營與管理專業(我校是全國最早設立該專業的五所院校之一)、廣告學專業。受到考生和用人單位的歡迎。截止到1993年總共設置了9個專業、10個專門化,形成了傳統專業與新興專業並舉,大專業與多方向相結合的格局。
  學院重視課程內容和課程體係的改革,1985年實行了有指導的學分製,增開了選修課。1989年選修課由1978年的10門增加到160門。
  學院從1992年實行主輔修製,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開設的輔修專業有金融專業(含國際信貸與投資)、貿易經濟專業(含國際市場營銷)、會計學專業、經濟法專業。試點中,參加輔修的學生占了1992級學生的51.4%,增加了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能力。
  學院重視校風、學風、考風建設,以院係幹部的好作風、教師的好教風來促進學生的好學風、好考風。我們確定的校風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豐富紮實的科學技術知識,團结、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確定的學風是:勤奮、嚴謹、求實、創新。1993年10月15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還專門為我校題寫了學風的8個大字。
  學院重視實踐教學,從1985年起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從1986年起始終不渝地實行第三小學期的教學制度。僅在1986—1991年的5年中,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就達9000人次,教師達500人次。我們還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增加了課內的實踐環節。90年代初我們建立了北京地區高校的第一個金融股票模擬市場,受到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支持。
  圍繞教學的需要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出版了全國第一套工商行政管理和房地産經營管理係列教材,為全國十幾所院校所采用。我院教授主持編寫了有西南聯大、中央財大、武漢大學等高校參加的《農業保險》等教材,這是我國第一本權威的農業保險教材。從1986年到1991年,我院完成的科研項目1250個,達3800多萬字,獲得國傢和省部級奬的36項。從1986年起,我院還招收了金融、會計、房地産經濟專業的研究生。1992年我院校內外的史學家舉辦了《中國近代史係列講座》,河北廊坊盧村農民樂團還演出了1900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祝捷樂章《神團頌》,激揚了師生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院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傳統和辦學特色。
  為了“走出鬍同辦大學”,在時任國傢教委副主任的彭佩雲、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以及國傢稅務總局局長金鑫、國傢審計署副審計長李金華的關懷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把占地16.5畝、建築面積僅有14000平方米的棗林前街68號院內的校捨出讓給財政部國傢稅務總局,取得出讓金4500萬元。全校1200名本科生、700名教職工,攜帶上千噸的辦學設備、32萬册圖書,遷址到遠郊房山縣竇店87403部隊的軍營辦學。把部隊低矮的抗震棚改造成教室,養雞場改為圖書館、閱覽室。教工日行百公裏上下班,學生乘火車上學。歷經3年,行程45萬多公裏(相當地球赤道11圈半),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睏難,在沒有增加國傢一分錢投資的條件下,換來了地處豐臺區花鄉占地236.5畝、擁有4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現代化的校園,使辦學條件在市屬院校名列前茅。這是全院領導與師生同甘共苦、遵照市領導“多睏興學”的指示,努力奮鬥的結果,這就為學院的長遠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這是北京財貿學院全體師生員工對北京市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它也為“走出鬍同辦大學”積纍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原北京經濟學院和原北京財貿學院自1995年合併成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以來,成績斐然,令人矚目。學校現設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七大學科,設有工商管理、會計、財政、金融、經濟、勞動經濟、安全工程與環境、人文、成人教育、對外文化交流等14個學院和係。本科教育設有33個全日製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勞動經濟學等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mba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目前,全校在籍學生19500餘人,其中研究生1380餘人,全日製本科生9100餘人,專科生580人,來自50多個國傢的留學生300人,成人夜大、函授生8100餘人。
  經過50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上下求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已經成為以經濟學、管理學為重要特色和突出優勢的現代化多科性財經大學,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培養經世濟民之才,造就國傢社會棟梁的搖籃。現在,我校全體師生員工正在為把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辦成全國一流的財經院校而共同努力奮鬥。
學校地址
  北京市豐臺區花鄉張傢路口 121 號(校本部)
  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裏 2 號(紅廟校區)
現任領導
  申建軍
  黨委常委、黨委書記
  文魁
  黨委常委、校長
  馮培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楊世忠
  黨委常委、副校長
  楊軍
  黨委常委、黨委副書記
  王文舉
  黨委常委、副校長
  郝如玉
  副校長
  趙鳳啓
  黨委常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丁立宏
  黨委常委、副校長
知名學者
  知名學者 研究領域
  文魁 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實踐
  鄭海航 企業組織理論
  王文舉 博弈論和經濟仿真、數理經濟學、管理經濟學
  郝如玉 稅收理論、中國稅務代理制度建設
  黃榮清 人口統計、人口經濟、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城市人口
  郝梅瑞 管理科學、微觀數量經濟、家庭經濟
  鄒昭晞 企業戰略管理、國際企業管理、運籌學
  柴建設 事故應急救援,安全係統工程,礦山安全
  趙侖 財政理論研究、稅收理論研究、資産評估理論與實務研究
  洪亞敏 土地經濟、住房制度及不動産評價
  丁蕓 城市經濟、財政稅收
  張強 區域經濟、城市郊區經濟
  吳少平 經濟運行效率、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管理研究
  黃津孚 企業管理理論、人力資源管理
  戚聿東 産業組織、公司治理、財務管理
  蔣三庚 cbd 研究、現代服務研究
  汪平 公司財務理論與財務政策
  賈墨月 國際金融、外匯改革
  庹國柱 保險學、社會保障
  王利 數量經濟
  張連城 經濟增長、周期、政策
  楊河清 勞動經濟、人力資源管理、證券管理
  紀宏 統計學
  楊一平 管理信息係統、軟件工程、網絡及多媒體技術開發應用
  楊世忠 會計學、企業財務成本管理、企業經濟分析
  丁立宏 統計學、投資分析
  薑亢 噪聲與振動控製、人類工程學
  李曉安 法理學
  王雨本 經濟法學、公司法、企業法
  吳鼕梅 人力資源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
  張仁俠 企業生産運作管理、現代化管理方法、企業文化、技術經濟學
  李平生 産業經濟、商務旅遊
  付磊 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實務
  劉仲文 會計理論、會計推測、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國際會計理論
  李樹生 金融理論與金融政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王曼怡 國際金融、金融風險管理
  賈金思 國際貿易與中國對外貿易、世界貿易組織
  祝合良 商品流通、期貨貿易、品牌管理、黃金市場
  劉雄 勞動經濟、社會保障
  童玉芬 人口與勞動計量
  陳榮榮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劉黎明 應用數學
  安鴻章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王樹新 老年人口學、老年人口問題、養老保障研究
師資隊伍
  截至2005年12月,我校教職工1483人,其中專職教學、研究人員641人,專職教師中教授96人,副教授273人,講師263人。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216人。
組織機構
  圖見參考資料
  學校設有工商管理、會計、財政、金融、經濟等14 個學院和係,本科教育設有33個全日製教育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和勞動經濟學、數量經濟學、企業管理 、統計學、産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8 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8個碩士點、mba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學校現有教職工 1483 人, 其中專職教學、研究人員 641 人 ,教授 96 人,副教授 273 人,講師 263 人;有博士生導師 20 人,碩士生導師 216 人。目前全校在籍學生19600 餘人,其中研究生 1380餘人,全日製本科生 9100 人, 專科生580餘人,來自 50 多個國傢的留學生500 餘人,成人夜大、函授生8100餘人。學校本部位於豐臺區花鄉,地處中關村高科技園區豐臺園內,以全日製本科教育為主;紅廟校區位於朝陽區,地處中央商務區( cbd ),以研究生、 留學生、成人教育為主。
  學校設有人口研究所、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研究所、不動産研究所以及 cbd 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 ( wto )研究中心、企業傢與企業制度研究中心、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中心、公司研究中心 、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等26個研究機構。學校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人口與經濟》、《當代經理人》等學術期刊,面嚮國內外發行。
學校榮譽
  學校鼓勵、支持並積極組織專傢、學者投身首都經濟建設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通過産學研相結合的科研工作,為首都經濟發展服務,為首都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努力發揮首都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學校完成的市政府重大課題《首都經濟》中的重點課題《我國經濟發展態勢和北京經濟發展對策研究》,北京市教委科研項目《首都經濟研究》等,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學界的好評。 cbd 研究中心已被確定為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近五年來學校教研人員主編的學術專著有多項獲得各部門的奬勵,獲省部級以上的奬項達30餘項。其中《中國農業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研究》、《中國企業理論五十年》、《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政策研究》、《公司治理結構運行與模式》、《 博弈論應用與經濟學發展》等衆多成果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第14屆中國圖書奬、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奬、重慶市第二次社科優秀成果一等奬以及北京市第七屆、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等奬項。
學校層次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六。
國際交流
  我校與2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30餘所大學、研究機構、社會團體,以及聯合國有關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交流和友好往來關係。目前,學校有來自50多個國傢的500多名留學生攻讀學士、碩士、博士課程以及進修漢語。我校與澳大利亞開辦的合作培養澳大利亞迪肯大學會計學碩士和澳大利亞註册會計師項目,首次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將學位教育與執業資格教育融為一體。近年,我校每年推薦優秀畢業生赴英國、瑞典、法國進行為期一至兩學期的學習或攻讀碩士學位;每年派出多批教師、研究人員赴國外進修、攻讀學位並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每年聘請近30多名國外教授、學者來校進行學術講座和講授專業課程。
學校層次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六。
  在2008中國大學研究生院經濟學100強中排名第三十,在2008中國大學研究生院管理學100強中排名第八十五。(來源: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主持的《2008中國大學評價》/搜狐教育)
相關詞
無黨派人士註册會計師財政經濟委員會註册稅務師名人金融學企劃作詞
音樂人製作人社團樂團學院報檢員出版社報關員
包含詞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雲分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長城旅遊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戴河教育培訓中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島函授站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長沙函授站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新疆函授站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華僑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圖書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文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對外文化交流學院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成人教育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心理學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樂團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BTEC中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