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首都師範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首都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語、藝術等專業的綜合性師範大學,是北京市重點投入建設,進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建校50年來,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88,000多名,是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合格師資和培養其他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37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點104個。市級重點學科6個,市級重點建設學科12個,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體育與藝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全國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地區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産學研基地,1個教育部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學校下設文學院、歷史係、政法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係、化學係、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係、初等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等17個院係以及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兩課教研部。共有本科專業46個。各類在校註册生總數29,581人。其中,全日製本科生10,984人,博士研究生290人,碩士研究生3,789人,成人教育學生13,261人,外國留學生1257人,已形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製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係。
學校現有教職工2480人,在1181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13人、副教授490人;博士306人,碩士44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3%。在校工作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98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傢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學校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傢、學者,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其中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2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9人,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7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38人,市級青年學科帶頭人22人,市級青年骨幹教師80人,校級跨世紀青年學科帶頭人44人。51名教師榮獲曾憲梓高師教師奬、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奬和科研奬。
學校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加強人才專業素質培養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文化素質教育。近年來充分發揮多學科、綜合化的優勢,陸續開設出人文社會科學、藝術與體育、自然科學、教育科學等四大係列200多門通識類選修課。還有包括音樂、美術、電腦美術設計、性健康教育、英語、計算機等專業在內的幾十個輔修專業,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學生選修和輔修。
學校設有82個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學科技園。1999年以來,獲批各類科研項目684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7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46項,“863”計劃項目及子課題12項,“973”計劃項目子課題6項。獲省部級以上奬勵46項,科研總經費近9500萬元。編輯出版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數學》、《高教研究》、《教育藝術》等。
學校占地約1900畝,建築總面積約59萬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條件優良,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29,926臺件,擁有各類實驗室31個。校圖書館收藏各類圖書文獻248.16萬册(件),其中印刷型文獻221.48萬册,館藏基礎雄厚,是全國文獻資料骨幹館之一。學校建有數字校園建設中心,穩定、完善、高效的校園網絡已全面開通。此外,還建有國傢級標準塑膠運動場、羽毛球館、遊泳池、籃球場、網球場等體育運動場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同五大洲75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自1977年以來,接待37個國傢和地區來訪5,393人次,聘請外籍專傢387人次,同時嚮25個國傢和地區公派教師進修講學、合作研究1137人次,是國傢教育部批準的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院校之一。
首都師大附中、首都師大附屬育新學校、首都師大附屬實驗學校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基地,首都師大附中是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
學校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來,先後被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國和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並多次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文明校園”和“首都文明單位標兵”等榮譽稱號。
新的世紀,首都師範大學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
|
首都師範大學,簡稱首師大
英文校名: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縮寫為CNU |
|
1954年 |
|
一類本科院校,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五,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三。 |
|
國辦學校 |
|
校本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105號
郵政編碼:100048
分佈院係: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係、化學係、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教育技術係、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圖書館、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首師大數字藝術專業
北一區: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83號
郵政編碼:100089
分佈院係: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文化學院、馬剋思主義教育學院、圖書館
校名北二區:
通訊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56號
郵政編碼:100089
分佈院係:教育科學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
海澱分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澱區通慧寺1號
郵政編碼:100080
分佈院係:初等教育學院
通州分部:
通訊地址:北京市通州區中山街50號
郵政編碼:101100
分佈院係:初等教育學院
校區分佈 |
|
首都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語、藝術等專業的綜合性師範大學,是北京市重點投入建設,進入“211工程”的北京市屬重點大學。建校54年來,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近10萬名,是為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合格師資和培養其他現代化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4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個,碩士點110個。國傢重點學科4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北京市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3個,北京市二級學科重點學科和重點建設學科25個,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基礎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體育與藝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全國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北京地區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産學研基地,1個教育部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1個空間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學校始建於1954年,原名北京師範學院,1992年由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範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合併組建而成首都師範大學。
1954年北京師範學院創建
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美術係)並入北京師範學院
1956年由華東師範大學(音樂係)、東北師範大學(音樂係)、北京師範大學(美術係和音樂係)合併升格為北京藝術師範學院
1960年由北京藝術學院
1961年由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並入北京藝術學院
1992年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範學院與外語師範學院合併組建首都師範大學
1978年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創建
1978年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創建
1978年北京師範大學二分校創建
1978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創建
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北京師範大學二分校合併組建北京師範大學分校
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分校(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範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外語職業師範學院)等24所分校合併組建北京聯合大學 |
|
學校占地約1900畝,建築總面積約78萬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條件優良,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36,783臺件,擁有各類實驗室31個。校圖書館收藏各類圖書文獻277.95萬册(件),其中印刷型文獻251.09萬册,館藏基礎雄厚,是全國文獻資料骨幹館之一。學校建有數字校園建設中心,穩定、完善、高效的校園網絡已全面開通。此外,還建有國傢級標準塑膠運動場、體育館、羽毛球館、遊泳池等體育運動場地。 |
|
圖書館:
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於1954年建立。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的市屬重點師範大學圖書館。
目前,首都師範大學各類圖書文獻244萬餘册(件):印刷型文獻228萬册(其中中文圖書181.9萬册(1949年以前出版的圖書17萬册、綫裝書7000餘種,含善本書 376)、外文圖書22.1萬、中文報刊22.6萬册、外文報刊:1.9萬册);電子圖書 10.5萬册、電子報刊5.72萬種。
首都師範大學於2002年投資新建了北校區圖書館,有效地改善了教學科研條件。迄今為止,圖書館總面積已達34193平方米,生均面積2.95平方米。圖書館現開設藉閱室21個,擁有閱覽座位2400個,每周開放時間105小時。
為了使讀者更方便地使用館藏,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圖書館近年來在服務形式上提出了“藏藉閱合一”的方針。除開展一般的藉閱服務外,圖書館還嚮讀者提供文獻信息咨詢服務;分層次開設“利用圖書館基礎知識講座”和’文獻信息檢索“等公選課;開展復印、視聽等多種技術服務,使讀者服務工作逐漸嚮主動服務、多層次服務和現代化服務的方向發展。
重點建設具有首都師範大學特色的重點學科文獻、教學參考文獻、基礎教育學科文獻,特別註意加強非書資料和網絡文獻資源的建設,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師範大學特色的,多學科、多層次、多載體形式的館藏文獻和數據庫體係;引進先進、適用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係統、信息資源管理係統、全文檢索係統和數字圖書館加工與發佈係統,建設完善圖書館局域網,滿足讀者及圖書館管理的需求;加強以網絡文獻服務為中心的信息服務,開發網上資源,初步形成以網上文獻報導、網上信息導航、網上教育培訓、網上館際互藉、網上咨詢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網上信息服務平臺。在館藏規模、服務質量和水平、現代化手段應用、網絡化程度、隊伍建設與管理水平等方面均達到國內高等師範院校一流水平。
圖書館積極爭取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係統(CALIS)“,參加地區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成為CALIS聯合編目的全國第一批B級成員館;成為CALIS全國第一批館際互藉的試驗館。按照CALIS的要求,積極參加學位論文數據庫、學術資源導航庫和特色數據庫建設。根據北京市教委和北京高校圖工委的意見,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積極組織北京市屬市管高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服務體係建設,承擔了”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管理中心的任務,使北京市屬市管高校圖書館的整體水平有較大的提高。
隨着改革的深入發展,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將加速提高館藏水平、服務水平、科研水平和自動化管理水平,完成從傳統的圖書館嚮現代化的文獻情報中心轉變的歷史任務。
圖書館(校本部)根據館藏文獻的不同地點,設置了各種類型閱覽室和藉閱室。凡本校教職工、本專科學生、研究生、進修生均可憑機讀藉書證進入。各室工作人員除幫助讀者查找文獻外,還盡可能解答讀者提出的關於本室所藏文獻的各種問題。
藉書、還書、辦證 二層南209-1
中文圖書藉閱室
中文圖書一區
一層平面圖 約80年以後 自然科學總論(N);數理科學化學(O);教學參考書;工具書 開架藉閱 一層南120-1
中文圖書二區
二層平面圖 約90年以後 工業技術(含計算機)(T-TZ) 開架藉閱 二層南210-1
中文圖書三區
三層平面圖 約80年以後 天文學、地球科學(P);生物科學(Q);醫藥衛生(R);農業科學(S);交通運輸(U);航空、航天(V);環境科學(X)、安全科學(Z) 開架藉閱 三層南314-1
中文圖書藉書處 三層解放以後至今;二層解放以後至90年以前 哲學;社會科學(含小說);自然科學 三層開架藉閱;二層閉架藉閱 二層中208-1
外文文獻藉閱室;基礎教育文獻信息中心 基教、外文約75年以後 基礎教育類書、現過刊、現過報;外文理科類圖書(包括工具書);外文理科類現刊 開架藉閱 68903174 一層北112-1
藝術閱覽室 解放以後至今 音樂、美術類圖書、期刊 開架閱覽 68903175 三層北310-1
歷史學資料中心 中國歷史、史學理論、考古與文物、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史料型原始文獻、學術論著及工具書 開架藉閱 68902478 二層北207-1
中文報刊閱覽室 過刊96年至今 自然科學類現刊、過刊;現報和過報;外文理科過刊 開架閱覽 三層北309-1
網絡閱覽 各類網上資源中外文光盤資料;多媒體資料 二層北206-1
音像室 語音資料;錄像資料 三層中304
自習室 讀者自習 二層南209-1三層南313-1
復習室 復印 三層北311-1
學校辦公室:
學校辦公室是全校黨政綜合協調管理部門。其主要職責是:處理學校日常黨務、政務工作,組織、安排與協調全校重大活動;上級機關及校領導交辦的工作;組織、安排校黨委常委會、書記辦公會、校長辦公會、校級班子民主生活會以及校務委員會、理論中心組學習、全校中層幹部會、總支書記會等重要會議;全校重大政治活動的組織、安排以及特殊時期、敏感期的工作;檢查、落實、督辦上級佈置的有關工作和學校做出的决議、决定;黨委文件及行政公文的起草、編輯、報送;機要文件、內部資料和學校印章的管理;校園網的建設、使用和維護;網絡信息的建設、維護;辦公管理信息係統的建立與管理;學校統計報表的整理、編製、報送;對外聯絡及接待工作;校友總會的工作;協調並負責全校信訪工作;學校文件的錄入、打印、裝訂;報告廳、國際會議廳及有關會議室的使用、維護及設備管理工作;學校報刊的訂閱、收發;學校文書、教學、科研、照片及實務檔案的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全校計劃生育工作;北區的管理;機關總支工作;校史志的編撰工作等。
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全體工作人員正以創新的精神,改進和加強各科室工作,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水平,發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工作作風,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樹立廉潔勤政的良好形象,更好的為校領導、為部門和基層、為師生員工服務。
教務處:
首都師範大學教務處是在校長的領導下對全校本、專科教學工作進行組織和管理的職能部門。教務處下設教學管理、師資培訓、教務行政、註册中心和教材管理等科室。教務處的主要職能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政策,根據大學教學過程的規律和特點,對教與學進行有效的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以確保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目前,改革、建設和管理是教務處的三大任務。教務處擔負着組織全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的改革工作;負責專業與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材建設、學風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實施學籍管理,教學質量管理、考試管理,教學秩序管理等工作。以“規範管理,熱情服務”為宗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熱情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服務。
工會:
首都師範大學工會始建於1955年。1986年以來,建立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選舉産生了教代會常設主席團,並確定工會承擔教代會工作機構和職責。
1990年根據院黨委意見,院工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和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同時召開(簡稱雙代會)。選舉産生了第八屆工會委員會和第二屆教代會委員會(簡稱雙代會委員會)。至此該校建立了"雙代會"制度。
1993年首都師範大學成立。1996年召開第九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同時選舉産生本屆"雙代會委員"。2001年1月召開第十次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産生了新一屆"雙代會委員會"。
在校黨委的領導下,"雙代會委員會"認真貫徹落實工會四項社會職能和教代會各項職責,配合該校各項中心工作,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為了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豐富教職工文化生活作了大量工作。為我校的改革、建設、發展以及穩定教職工隊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專業設置:
法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學、小學教育、漢語言文學、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音樂學、繪畫、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戲劇影視文學、歷史學、世界歷史、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化學、應用化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係統、心理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軟件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
學校下設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係、化學係、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係、初等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等17個院係以及馬剋思主義教育學院、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共有本科專業47個。各類在校註册生總數28,747人。其中,全日製本科生11,081人,博士研究生325人,碩士研究生4,170人,成人教育學生12,123人,外國留學生1048人,已形成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製到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教育體係。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2520人,在1216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207人、副教授473人;博士331人,碩士442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6%。在校工作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23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傢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學校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傢、學者,又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其中國傢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含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奬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4人,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9人,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1人,北京市跨世紀人才38人,市級青年學科帶頭人22人,市級青年骨幹教師80人,校級跨世紀青年學科帶頭人44人。53名教師榮獲曾憲梓高師教師奬、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奬和科研奬。
學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在第一屆、第二屆教學名師奬評選中,學校有4名教授獲得北京市級教學名師奬。目前,學校共建成國傢級精品課程4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4門。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學校獲得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1項、二等奬6項(含合作項目),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奬44項。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競賽、電子競賽、英語演講等國傢級及北京市級比賽中均獲得了多項奬勵。
教學成果:
學校設有85個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十五”以來,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88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5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45項,“863”計劃項目及子課題13項,“973”計劃合作項目6項。獲省部級以上奬勵58項,科研項目總經費近7000萬元。編輯出版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數學》、《高教研究》、《教育藝術》等。科研成果,首都師範大學從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發表論文7099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E)收錄,63篇被EI收錄,獲得6項發明專利權,1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奬18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奬2項,科技進步二等奬6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國傢級社科奬12項,部社科一等奬1項,部社科三等奬3,北京市社科一等奬12項,北京市社科二等奬58項。
文化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同五大洲82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自1977年以來,接待40個國傢和地區來訪5,393人次,聘請外籍專傢396人次,同時嚮28個國傢和地區公派教師進修講學、合作研究1379人次,是國傢教育部批準的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院校之一。“十五”期間,學校製定積極政策,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高層次的學術交流,鼓勵和支持各院係有計劃的主持高水平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目前,該校已同五大洲57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係,簽署了各類科研與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或互派學者訪問交流,或進行項目合作研究。此外,學校與衆多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關係,聯合進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科研合作的領域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與北京市屬科研院所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開發等方面開展的實質性合作,使部分項目直接進入首都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十一五"期間,該校將逐步擴大與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同時,在現有國際合作的基礎上使合作更加深化和具體,力爭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有所突破和發展。
附屬學校:
首都師大附中、首都師大附屬育新學校、首都師大附屬實驗學校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基地,首都師大附中是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 |
|
1954至1958 任校長;
1957至1958任校黨委書記
凌 莎
1958至1961任校黨委書記
鮑城吉
1962至1964任校長;
1961至1964任黨委書記
楊伯箴
1965至1968任校長;
1965至1968任黨委書記
馮佩之
1973至1983任校長;
1977至1983任校黨委書記
崔耀先
1983至1984任校長
倉孝和
1983至1988任校黨委書記
何 釗
1984至1989任校長
楊傳緯
1988至1993.4任校黨委書記;
1993.4至1997.8任校長
林培黎
1989.8至1993.4任校長
齊世榮
1993.4至1997.8任校黨委書記
於洸
1997.8至2001.11任校黨委書記
牛繼升
1997.8至2001.11任校長
楊學禮
2002.4 至2004.2任校黨委書記
謝維和
2005.1 至2006.7任校黨委書記
劉利民
2001.11 至 2007.7 任校長
2004.2 至 2004.12任校黨委書記
許祥源
劉新成 校長
2007.7至今任校長 |
|
學校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來,先後被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國和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並多次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新的世紀,首都師範大學將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為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水平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師範大學而努力奮鬥。
為適應21世紀北京市的基礎教育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教學改革,將實現以下發展目標:
遵循“教育要面嚮現代化、面嚮世界、面嚮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增強其適應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專業素質和創造力有較大的提高,為北京市基礎教育培養大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的師資和其他社會主義建設急需的人才。在造就適應21世紀的北京市的基礎教育和社會需要的高水平的優秀人才上有新的突破。
到2000年,該校培養規模為普通高等教育的本專科生、研究生共8800人,其中本科生為7000人左右,研究生為800人。成人教育為6000人,外國留學生400人。部分重點學科的專業教學質量和學生在德智體三方面的可比教育質量將達到國內高師的一流水平。 |
|
重慶 | 人物 | 教育學 | 教授 | 大學 | 高校 | 獨立學院 | 北京院校 | 圖書館 | 北京 | 江蘇 | 學者 | 名人 | 湘潭大學 | 宋詞 | 文學博士 | 節序詞 | 書法傢 | 書法 |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 | 化學 | 專傢 | 科德 | 博士 | 俄語 | 語言哲學 | 更多結果... |
|
|
首都師範大學社區 | 首都師範大學外事 | 首都師範大學北門 |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密雲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部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 首都師範大學動畫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係 | 首都師範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麗澤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 | 首都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科研項目 | 首都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馬剋思主義教育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小學部 | 首都師範大學大學英語教研部 |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良鄉實驗學校 | 首都師範大學桂林附屬實驗中學 |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