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首都體育學院投訴電話 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首都體育學院(原北京體育師範學院)是北京市市屬院校。座落於北京著名的薊門煙樹景區,毗鄰中關村科技園區。
學院創建於1956年,原名“北京體育學校”,1960年改建為“北京體育師範學院”,2000年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建院49年來,學院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學院在辦學規模、辦學層次、專業設置、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場館設施等綜合辦學實力方面躋身於全國同類院校的前列。2004年,在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研發的“中國高校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中,我院的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總排序第2位,其中“辦學資源”和“教學水平”的排序為全國同類院校的第1位。我院的發展還一直受到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陳至立等國傢領導人都曾在不同的時期視察過我院。
學院分南北兩個校區,占地233100平方米。校園內建有圖書館、中心實驗室、計算機中心、大學生體育館、田徑綜合館、首創遊泳綜合館、籃球館、排球館、網球館、武術館、體操館、足球場、塑膠田徑場、北校區體育館等大型體育設施。各類體育場館除保證日常教學和訓練任務外,常年對社會開放,積極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每年接待健身鍛煉者100多萬人次。
學院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辦學格局,設置了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社會體育、民族傳統體育、體育管理、體育新聞等七個本科專業,涵蓋了國傢教育部頒發的體育類專業設置中的所有本科專業;除了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中專生外,還招收國內外訪問學者,研究生學位課程班及外國留學生。我院還是全國體育院校中能夠接受政府奬學金留學生的兩所院校之一。
學院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教授、副教授約占教師總數的51.9%,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0%。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承擔多項國傢級和部委級課題,出版大量學術著作。學院建有高水平的北京市運動機能評定與技術分析重點實驗室,並且設有北京體育賽事管理與營銷研究基地以及珍珠球訓練基地。學院圖書館是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成員之一,與其他院校資源共享,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方面居全國同類院校領先地位。學院對外交流十分活躍,現已與美國、韓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俄羅斯、新西蘭、比利時、希臘等國的2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互派學生與訪問學者。為適應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需要,我院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合作先後成立了“北京-悉尼高級體育人才培訓中心”和體育賽事管理碩士班。為北京和全國培養高水平的賽事管理人才。
建校以來,學院為北京和全國培養了2萬多名體育教師、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和體育科研人員。我院學生在第九屆全運會上獲得金牌4枚、銀牌2枚;在2002年釜山亞運會上獲得金牌6枚、銀牌2枚;在第28屆奧運會上獲金牌一枚,在之後的殘奧會上獲金牌一枚,銀牌一枚,並打破一項殘奧會紀錄。學校先後承擔了第十一屆亞運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賽會的部分競賽組織工作,並成功承辦了2004年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總决賽。
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院先後接待了國際奧委會評估團成員布勃卡先生、國際大體聯主席基裏安先生、國際籃聯主席摩盧先生及國際柔道聯合會官員來院考察,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為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做出了貢獻。
我院已形成一種高品位、寬領域,既堅持主旋律,又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2000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明校園”光榮稱號,2001年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評為北京市“花園式單位”和“緑化先進單位”。全院上下努力樹立良好的校風和學風,學生社團非常活躍。由我院上千名學生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在五十年國慶大典、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總决賽等多次大型文體活動中表現出色,為學院爭得了榮譽,曾得到北京市政府的嘉奬。
學院將進一步發揮專業優勢和地理優勢,統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積極擴大辦學空間,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將首都體育學院建成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體育學院,為國傢和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能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體育專門人才。 |
|
首都體育學院(原北京體育師範學院)是北京市市屬院校。坐落於北京著名的薊門煙樹景區,毗鄰中關村科技園區。
學院創建於1956年,分南北兩個校區,占地25公頃。校園內建有圖書館、中心實驗室、計算機中心,以及大學生體育館、田徑綜合館、遊泳綜合館、球類綜合館、體操館、足球場、網球館、北校區體育館、塑膠田徑場等大型體育設施。曾先後承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全國農民運動會、第六屆遠南殘疾人運動會、第七屆全運會,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國際國內綜合運動會的部分競賽項目。各類體育場館除保證日常教學和訓練任務外,常年對社會開放,為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服務,每年接待健身鍛煉40餘萬人次。
學院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辦學格局,設置了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社會體育、民族傳統體育、體育管理、體育新聞等七個專業,涵蓋了國傢教育部頒發的體育類專業設置中的所有本科專業。學院面嚮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臺地區招生,是國內同類院校中少數幾所可以招收高級訪問學者、外國留學生及培訓高級教練員的體育院校之一。學院國際交往頻繁,已與美國、韓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俄羅斯、新西蘭、比利時、希臘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建立了校際聯繫,擴大了國際影響,促進了對外交流與發展。
學院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教授、副教授約占教師總數的百分之四十,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學院從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及首都體育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和提出了辦學的五字方針:全(專業設置和辦學功能全);特(突出自身優勢,形成辦學特色);活(人才培養和辦學模式活);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高);精(師資隊伍和課程設置精)。五個功能定位:“培養體育師資的搖籃,培養競技人才的基地,體育科學研究的中心,全民健身活動的指導中心和體育對外交流的窗口”。培養五類人才:“高素質的體育師資,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高層次的體育科研人才,全民健身的組織管理人才,新型體育産業的經營管理人才”。
學院將進一步發揮專業優勢和地理優勢,統籌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積極擴大辦學空間,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將首都體育學院建成規模適度、功能齊全、特色突出、設施先進、隊伍精良、結構合理,管理科學、質量好,效益高、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居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體育學院,為國傢和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能適應新世紀社會發展的各類體育專門人才。
首都體育學院在全國高校中的位置: 2004年,首都體育學院在全國的583所大學中位居第5160名;其中人才培養總分第522名;科學研究總分第436名。
本科學科、專業排名情況:在社會科學的7個學科門中,教育學第27名;體育學類:體育教育第20名;運動訓練第5名;社會體育第4名;運動人體科學第4名;民族傳統體育第8名。 |
|
首都體育學院的前身是北京體育學校,始建於1956年7月,受國傢體委和北京市體委雙重領導,校捨建在先農壇體育場,1958年5月2日遷到現在的校址。1960年3月,根據北京市文化教育和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對體育專業人才的要求,經市政府批準,在北京體育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製有四年製本科、三年製中專科、三年製預科。1962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育戰綫實行院係調整,同年9月學院並入北京師範學院的體育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步入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經過各方支持和努力,北京體育師範學院於1979年2月復校,學院伴着改革開放的步伐,開始了全面發展時期。2000年5月,為適應首都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國傢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