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 餛飩侯
目錄
No. 1
  說起北京“餛飩侯”,那是很早在京城就傢喻戶曉了。老北京平日就常吃餛飩,這不,12月22日又是鼕至節了,在民間,鼕至餛飩夏至面的飲食習俗由來已久。不過,小小的餛飩又怎麽上了大雅之堂?“餛飩侯”又是怎麽在京城揚的名?這裏面的來竜去脈還鮮為人知。
  老北京的京味餛飩
  餛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南北均有,歷史上稱呼不一,四川人叫“竜抄手”,廣東人稱“雲吞”,北京多呼“餛飩”。早在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中稱之為“渾屯”,《字苑》作“餛飩”。要這麽說餛飩至今最少也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了。經查歷史資料,發現各個朝代的美食傢把鼕至節氣與餛飩聯繫起來的著術頗多。
  清初乾隆、嘉慶年間,伍宇澄便在其《飲淥軒隨筆》中記載:“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也,於隙地築樓,市餛飩,味鮮美。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麇至,得金錢無算。”這段有關北京餛飩鋪掌故的文字,說得神乎其神,生動而神秘。確實,舊時的北京,有不少走街串巷叫賣的餛飩挑子,一般在每天下午走街叫賣,夜裏、晚上則在固定的地點設攤。他們那“餛飩開鍋喲……”的吆喝聲為老北京們所熟悉,那聲音在街巷中渾厚而致遠,幾進的四合院都可聽見。鬧市區賣餛飩的生意也很興隆,京城人也特喜歡吃餛飩。過去北京的餛飩挑子,前邊是小煤球爐子,上面有一塊晾盤,盤的四周邊沿可放碗、醬油壺等。中心圓洞處坐鍋,後邊高方櫃上層放肉餡大盤,可隨時包餛飩;中間幾個小抽屜,放餛飩皮子、湯匙碗、京鼕菜末、蝦皮等;下層放一水桶,隨時加湯,邊包、邊煮、邊賣。
  清人楊靜亭在他的《都門紀略》一書中,對京師餛飩評價很高,贊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把小小的餛飩形容得有滋有味兒。鼕至,在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個夜晚,熱騰騰香噴噴的餛飩將成為老百姓桌上的主角。
  侯氏餛飩上了國宴
  凡以小吃品種冠名的人,都有一手絶活兒。“餛飩侯”其人,姓侯名庭傑。小時賣過報紙,青年時當過幾年鐵路巡警養傢糊口。後來偷學到製作餛飩的技藝,又博採衆長,1946年用平時積攢的錢,擺起了一個餛飩攤,幾經易地最後搬到了東安門大街16號門前擺攤賣餛飩。攤位的後墻挂着一個布帳子,帳子底色是紫紅色,上面寫着醒目的“餛飩侯”三個大字。帳子周圍是一圈和平鴿裝飾。因當時正是抗美援朝時期,這群鴿子象徵着和平,代表了個體商傢盼望和平和社會安定的心情。
  當年的東安門、王府井就是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有人民藝術劇院、東安市場、吉祥戲院等。要是晚上一散戲,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加上散戲後人們都願意吃點夜宵,在這裏挑燈賣餛飩的足有七八個攤兒,迎來北往的客人,有不少顧客專找餛飩侯的攤。當時人們對餛飩侯的評價有四:一皮薄、二餡細、三湯鮮、四人緣。就說他擀的餛飩皮吧,這個活十分辛苦,不用標準粉,而是特批定量供應的富強粉。和面醒面之後,要用一米多長的擀面杖,擀成薄如紙、半透明的餛飩皮。
  據說有一次郭沫若同志路過餛飩侯的攤,在品嚐過餛飩後,竪起大拇指連贊其好。郭老看到侯庭傑包餛飩的熟練程度不禁贊道:“包的這樣快,這麽漂亮,可否告知這有個什麽講頭兒。”侯庭傑風趣地回答:“這可稱為‘魚兒蹦’。”此後,不少文藝界的名角常來光顧。“餛飩侯”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了。《旅行傢》雜志(1957年4月號)後來刊登金受申先生撰寫的《北京的夜》一文由來毓繼明先生畫的鋼筆速寫插圖,畫面前景一排人坐在木凳上吃餛飩,後景布棚內挂一布帳,帳上書寫“餛飩侯”三個大字。
  到了1956年合作化、公私合營時,散落在東華門、菜廠、大紗帽鬍同口兒上的七傢餛飩攤:侯傢、梁傢、王傢、陳傢、聞傢和兩位張傢的餛飩攤成立起一個合作小組。大傢推舉侯庭傑為組長。到了1959年,這七位攤主覺得老在外頭擺攤並非長久之計,决定開個門臉,在區商管會幫助下,選重德勝祥燒餅鋪(即現在的餛飩老房),合到一起賣餛飩。有了門臉得起個字號呀,大傢一合計,侯庭傑精明能幹又是組長,幹脆字號就叫“餛飩侯”吧。於是申請註册,找了個牌子,塗上白漆,上寫北京風味“餛飩侯”。從此,“餛飩侯”這個字號誕生了。本來是街頭小吃走進了店堂,深受北京人喜歡,買賣十分紅火。“餛飩侯”老職工陳寶增老人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我為總理做餛飩》。那是在1960年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度,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邀請周總理品嚐了印度的餛飩。尼赫魯回訪中國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請,特意安排了一道地方風味小吃,即“餛飩侯”京味餛飩。
  今日北京餛飩侯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餛飩侯”在“文革”中受到衝擊。創始人之一的張世蘭老人回憶往事時親切地稱侯庭傑為“侯兒”。說侯兒因為“餛飩侯”這個字號挨過批鬥,造反派說這個字號有“封存資修”色彩,把“餛飩侯”改名叫“四新”飯館,餛飩也不是主營了,改賣麵條、蓋澆飯和窩窩頭。顧客進店除了自己買票、端飯外,還要自己去洗碗。直到1980年纔恢復了這個老字號。
  如今的“餛飩侯”生産餛飩要按店訓說的,即“用料務求精心細選,製作更需屏氣凝神”。“餛飩侯”的一碗餛飩裏,包括面皮、肉餡、骨湯、作料,其中包含量化數據上百個。首先用料從源頭把關。先說餛飩皮,用的是廊雪面粉,所以餛飩皮薄如蟬翼,將餛飩皮放在報紙上能清晰地顯現出字跡來。“餛飩侯”的餛飩餡,製作更加認真,三分肥七分瘦,自己絞餡,肉質細膩鮮香。“餛飩侯”的湯更是一絶,要花費6個小時的時間熬成,湯口講究味濃不油膩,由於棒骨湯含有鈣質,許多老人也是衝着這個來的。“餛飩侯”的作料講個“全”字,有紫菜、香菜、鼕菜、蝦皮、蛋皮絲兒等。“餛飩侯”為了淘換鼕菜沒少跑腿,最後在河北清縣找到了生産廠傢,眼下清縣壇裝鼕菜成了“餛飩侯”的特供品。煮餛飩和過去也大不一樣,以前是將一簸箕包好的餛飩往大鍋裏一倒,煮好後,連餛飩帶湯往碗裏一倒,就算齊了。現在用特製小簍(一簍10個)單煮,且分菜肉、蝦肉、鮮肉、紅油和酸湯若幹種口味兒。以前顧客進店門先買牌,自己到端飯口端餛飩,現在是服務到桌,這在小吃快餐業還不多見。
  “餛飩侯”作為一個老字號,曾經有過值得炫耀的歷史。但是面對餐飲業激烈的市場競爭,還照方拿藥,仍用原來小作坊的生産模式,顯然就跟不上趟了。五年來,店內的廚房已被中心廚房取代,品種質量達到了標準化。企業自1999年在股份製改革基礎上,嚴明“店訓”,走上了連鎖經營發展的新思路。從體製上進行改革,品種質量上有量化標準,服務到桌有規範,南北名食多樣化經營的現代連鎖經營企業。連鎖店在京已開設了十四傢,外埠店多達幾十傢。不過,幾十傢直營和加盟店的餛飩都是一個味兒。
老北京的京味餛飩
  餛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風味小吃,南北均有,歷史上稱呼不一,四川人叫“竜抄手”,廣東人稱“雲吞”,北京多呼“餛飩”。早在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中稱之為“渾屯”,《字苑》作“餛飩”。要這麽說餛飩至今最少也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了。經查歷史資料,發現各個朝代的美食傢把鼕至節氣與餛飩聯繫起來的著術頗多。
  清初乾隆、嘉慶年間,伍宇澄便在其《飲淥軒隨筆》中記載:“京師前門有隙地,方丈許,俗稱‘耳朵洞’者,雍正間,忽來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許人也,於隙地築樓,市餛飩,味鮮美。雖溽暑,經宿不敗,食者麇至,得金錢無算。”這段有關北京餛飩鋪掌故的文字,說得神乎其神,生動而神秘。確實,舊時的北京,有不少走街串巷叫賣的餛飩挑子,一般在每天下午走街叫賣,夜裏、晚上則在固定的地點設攤。他們那“餛飩開鍋喲……”的吆喝聲為老北京們所熟悉,那聲音在街巷中渾厚而致遠,幾進的四合院都可聽見。鬧市區賣餛飩的生意也很興隆,京城人也特喜歡吃餛飩。過去北京的餛飩挑子,前邊是小煤球爐子,上面有一塊晾盤,盤的四周邊沿可放碗、醬油壺等。中心圓洞處坐鍋,後邊高方櫃上層放肉餡大盤,可隨時包餛飩;中間幾個小抽屜,放餛飩皮子、湯匙碗、京鼕菜末、蝦皮等;下層放一水桶,隨時加湯,邊包、邊煮、邊賣。
  清人楊靜亭在他的《都門紀略》一書中,對京師餛飩評價很高,贊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把小小的餛飩形容得有滋有味兒。鼕至,在這一年中最長的一個夜晚,熱騰騰香噴噴的餛飩將成為老百姓桌上的主角。
侯氏餛飩上了國宴
  凡以小吃品種冠名的人,都有一手絶活兒。“餛飩侯”其人,姓侯名庭傑。小時賣過報紙,青年時當過幾年鐵路巡警養傢糊口。後來偷學到製作餛飩的技藝,又博採衆長,1946年用平時積攢的錢,擺起了一個餛飩攤,幾經易地最後搬到了東安門大街16號門前擺攤賣餛飩。攤位的後墻挂着一個布帳子,帳子底色是紫紅色,上面寫着醒目的“餛飩侯”三個大字。帳子周圍是一圈和平鴿裝飾。因當時正是抗美援朝時期,這群鴿子象徵着和平,代表了個體商傢盼望和平和社會安定的心情。
  當年的東安門、王府井就是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有人民藝術劇院、東安市場、吉祥戲院等。要是晚上一散戲,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加上散戲後人們都願意吃點夜宵,在這裏挑燈賣餛飩的足有七八個攤兒,迎來北往的客人,有不少顧客專找餛飩侯的攤。當時人們對餛飩侯的評價有四:一皮薄、二餡細、三湯鮮、四人緣。就說他擀的餛飩皮吧,這個活十分辛苦,不用標準粉,而是特批定量供應的富強粉。和面醒面之後,要用一米多長的擀面杖,擀成薄如紙、半透明的餛飩皮。
  據說有一次郭沫若同志路過餛飩侯的攤,在品嚐過餛飩後,竪起大拇指連贊其好。郭老看到侯庭傑包餛飩的熟練程度不禁贊道:“包的這樣快,這麽漂亮,可否告知這有個什麽講頭兒。”侯庭傑風趣地回答:“這可稱為‘魚兒蹦’。”此後,不少文藝界的名角常來光顧。“餛飩侯”的名聲也就不脛而走了。《旅行傢》雜志(1957年4月號)後來刊登金受申先生撰寫的《北京的夜》一文由來毓繼明先生畫的鋼筆速寫插圖,畫面前景一排人坐在木凳上吃餛飩,後景布棚內挂一布帳,帳上書寫“餛飩侯”三個大字。
  到了1956年合作化、公私合營時,散落在東華門、菜廠、大紗帽鬍同口兒上的七傢餛飩攤:侯傢、梁傢、王傢、陳傢、聞傢和兩位張傢的餛飩攤成立起一個合作小組。大傢推舉侯庭傑為組長。到了1959年,這七位攤主覺得老在外頭擺攤並非長久之計,决定開個門臉,在區商管會幫助下,選重德勝祥燒餅鋪(即現在的餛飩老房),合到一起賣餛飩。有了門臉得起個字號呀,大傢一合計,侯庭傑精明能幹又是組長,幹脆字號就叫“餛飩侯”吧。於是申請註册,找了個牌子,塗上白漆,上寫北京風味“餛飩侯”。從此,“餛飩侯”這個字號誕生了。本來是街頭小吃走進了店堂,深受北京人喜歡,買賣十分紅火。“餛飩侯”老職工陳寶增老人曾寫過一篇回憶文章《我為總理做餛飩》。那是在1960年年初,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度,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邀請周總理品嚐了印度的餛飩。尼赫魯回訪中國時,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宴請,特意安排了一道地方風味小吃,即“餛飩侯”京味餛飩。
今日北京餛飩侯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餛飩侯”在“文革”中受到衝擊。創始人之一的張世蘭老人回憶往事時親切地稱侯庭傑為“侯兒”。說侯兒因為“餛飩侯”這個字號挨過批鬥,造反派說這個字號有“封存資修”色彩,把“餛飩侯”改名叫“四新”飯館,餛飩也不是主營了,改賣麵條、蓋澆飯和窩窩頭。顧客進店除了自己買票、端飯外,還要自己去洗碗。直到1980年纔恢復了這個老字號。
  如今的“餛飩侯”生産餛飩要按店訓說的,即“用料務求精心細選,製作更需屏氣凝神”。“餛飩侯”的一碗餛飩裏,包括面皮、肉餡、骨湯、作料,其中包含量化數據上百個。首先用料從源頭把關。先說餛飩皮,用的是廊雪面粉,所以餛飩皮薄如蟬翼,將餛飩皮放在報紙上能清晰地顯現出字跡來。“餛飩侯”的餛飩餡,製作更加認真,三分肥七分瘦,自己絞餡,肉質細膩鮮香。“餛飩侯”的湯更是一絶,要花費6個小時的時間熬成,湯口講究味濃不油膩,由於棒骨湯含有鈣質,許多老人也是衝着這個來的。“餛飩侯”的作料講個“全”字,有紫菜、香菜、鼕菜、蝦皮、蛋皮絲兒等。“餛飩侯”為了淘換鼕菜沒少跑腿,最後在河北清縣找到了生産廠傢,眼下清縣壇裝鼕菜成了“餛飩侯”的特供品。煮餛飩和過去也大不一樣,以前是將一簸箕包好的餛飩往大鍋裏一倒,煮好後,連餛飩帶湯往碗裏一倒,就算齊了。現在用特製小簍(一簍10個)單煮,且分菜肉、蝦肉、鮮肉、紅油和酸湯若幹種口味兒。以前顧客進店門先買牌,自己到端飯口端餛飩,現在是服務到桌,這在小吃快餐業還不多見。
  “餛飩侯”作為一個老字號,曾經有過值得炫耀的歷史。但是面對餐飲業激烈的市場競爭,還照方拿藥,仍用原來小作坊的生産模式,顯然就跟不上趟了。五年來,店內的廚房已被中心廚房取代,品種質量達到了標準化。企業自1999年在股份製改革基礎上,嚴明“店訓”,走上了連鎖經營發展的新思路。從體製上進行改革,品種質量上有量化標準,服務到桌有規範,南北名食多樣化經營的現代連鎖經營企業。連鎖店在京已開設了六十四傢,外埠店多達幾百傢。不過,幾十傢直營和加盟店的餛飩都是一個味兒。
淺談餛飩侯
  “餛飩侯”的餛飩為什麽會名揚京城呢?主要是這兒的餛飩 做出來有講兒。“餛飩侯”由打開張,一直以經營餛飩為主,除“文革”那幾年以外,它這兒主營的品種就是餛飩和芝麻燒餅。其餛飩的特點是皮薄、餡細、湯好、作料全。"餛飩侯"的餛飩皮有薄如紙一說,把皮放在報紙上,能看到上面的字。餡細,指的是多少菜配多少肉餡都有比例,肉講究用前臀尖,七分瘦三分肥,打出的餡非常均勻。一碗餛飩,10個皮為一兩包一兩餡,加在一起為二兩,基本上不差分毫。“餛飩侯”的餛飩均為手工現場製作。做餛飩也叫推餛飩,手之麻利讓人嘆為觀止,每班兩個師傅,能供3000多人吃,平均一分鐘能推一百多個餛飩。
  “餛飩侯”的湯是一絶,煮餛飩的湯是用豬的大棒骨,花6個小時左右時間熬成的。湯口兒講究味濃不油膩,由於棒骨湯含有鈣質,許多老人之所以好這口兒,也是衝着這個來的。“餛飩侯”的作料講究一個“全”字,有紫菜、香菜、鼕菜、蝦皮、蛋皮兒等。記者曾在兩年前寫過一篇報道《北京的鼕菜沒了》,鼕菜是京味餛飩不可缺的作料。“餛飩侯”為了淘換鼕菜沒少跑腿,最後在河北清縣找到了生産廠傢,眼下清縣壇裝鼕菜成了“餛飩侯”的特供品。
  50年代,“餛飩侯”就已名噪京城。那時,八面槽離着吉祥戲院和北京“人藝”較近,一些著名演員演出散場後,常到“餛飩侯”喝碗餛飩吃倆燒餅當夜宵。您別看餛飩不起眼,它經常在大席面上露臉。當年,周總理宴請外賓,把"餛飩侯"的師傅請去過幾次。“餛飩侯”的7位創始人之一陳清安的侄子陳寶增(今年已60多歲),幾年前寫過一篇回憶文章《我為總理做餛飩》,詳細講了這些情況。60年代初,“餛飩侯”的師傅參加全國烹飪技術比賽,得過金奬,受到李先念、彭真等國傢領導人的接見。在不久前舉辦的北京市烹飪技術大賽上,"餛飩侯"的餛飩獲得了銅奬,在大衆化筵席美食節上,他們推出的餛飩宴獲得了金奬。
  小小餛飩為“餛飩侯”的字號揚了名,如何利用這塊金字招 牌,發展我國的快餐業,一直是興華美食公司費心過腦子的話題 。“餛飩侯”作為老字號,曾經有過值得炫耀的歷史。但是面對餐飲業激烈的市場競爭,還照方拿藥,采用原來小作坊式的生産模式,顯然就跟不上趟兒了。今年初,興華美食公司投資120萬元對"餛飩侯"進行了全面裝修,門臉煥然一新,店堂重新做了調整,增加了營業面積。重大的變化是餛飩的做法,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按照科學化、標準化的方法做了全面革新。
  “餛飩侯”的老經營模式是:每個職工擀皮、做餡、吊湯、服務樣樣都能幹,現在是按崗位定人,擀皮包餡就管擀皮包餡,煮就管煮,服務單管服務。過去是打餡做皮都在一起,現在另外找地兒(因王府井寸土寸金,盡量增加營業面積)建了一個中心廚房,專供門市用料。過去是顧客買牌,自己到櫃上去端餛飩, 現在是服務到桌,吃後算賬。以前的“餛飩侯”品種單一,餛飩餡衹有一種,除了餛飩衹經營燒餅和小菜,現在,他們請技師和營養師反復琢磨和鑒定,增加到28個品種,光餛飩就有5種餡。燒餅有4種,此外,有麵條、燒麥、小籠包並且增加了餛飩宴。以前 的餛飩是原湯煮得了往外撈。現在改用煮面簍單煮,湯在另一個鍋熬着,湯分棒骨、老雞若幹種,煮得了往上澆湯,一簍10個不多不少,以前用大鍋煮直接撈,多少不均容易讓人挑眼,現在沒這些顧慮了。
  老字號“餛飩侯”的這些變革,讓北京人耳目一新。您說老字號沒點變化哪成呢?老字號值錢就在於字號的含金量上。“餛飩侯”重新開業後,每天顧客盈門,您別瞧它的營業面積衹有300多平方米,經營的是三四塊錢一碗的餛飩,可它的營業額平均每天都在兩萬元以上,最高時達3萬多,這種經濟效益讓一些大飯莊和酒樓都要嘬舌頭。由於“餛飩侯”經營的餛飩和其他小吃現在已基本上實現了標準化,而顧客在老店出現了等座現象,興華美食公司將利用這塊金字招牌陸續開連鎖店,目前已開了4傢,同時,他們準備在經營管理上學習國外快餐店的經驗,使這個老字號煥發青春,也許用不了幾年,“餛飩侯”會在京城遍地開花。老字號如何再度輝煌,“餛飩侯”的經驗值得藉鑒。
包含詞
餛飩侯陶餛飩侯燉餛飩侯陶然亭
北京餛飩侯餐飲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