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本草》為唐·孟詵(612—713) 所撰。汝州染(今河南臨汝)人。該書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訂而成的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專著。書目見《舊唐書·藝文志》。近人範行準認為原書是孟詵《補養方》,後經張鼎增補而易此名。
此書是唐代食物藥治病專書。原書早佚,僅有殘捲及佚文散見於《醫心方》、《證類本草》等書中,各本所存佚文出入很大。1907年敦煌出土該書殘捲,存藥26味。全書共3捲。原書有條目138條,據《嘉佑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並歸為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書中除收有許多卓有療效的藥物和單方外,還記載了某些藥物禁忌。所載食療方下均註明藥性,其次分記功效、禁忌,其間或夾有形態、産地等。另有動物髒器的食療方法和藻菌類食品的醫療應用,産婦、小兒等飲食宜忌等記述。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後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療和營養學的重要文獻。
從現有殘存佚文看,有不少條為《唐本草》失載的藥物。如蕎麥、緑豆、菠菜、白苣、鬍荽、鱸魚、鱖魚、石首魚等,都是本書首次記載。所錄波斯石蜜、高昌榆白皮等,能反映亞洲中部地區使用食療藥的情況。
《食療本草》對研究本草文獻及飲食療法發展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該書古抄本殘捲,收有從石榴至芋共26種藥物的條文,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館。1930年日本中尾萬三考察、校定了該書,以《食療本草考察》為名。全書分兩編,載藥241種,是近代最早的一種輯本。茲後謝海洲等重新考求了《食療本草》流傳的佚文,輯復此書。全書分三捲,共收錄260種藥物,並歸併同類條文,校註疑誤,198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