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飛虹塔投訴電話臨汾旅遊投訴電話:0357-2015547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飛虹塔俗稱琉璃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啓二年(1622年)底層增建圍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級,高47.31米。塔身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全身用黃緑藍三彩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緻,檐下有鬥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卉、盤竜、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捏製精巧,彩繪鮮麗,至今色澤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
|
廣勝寺是一處典型的唐代以前建造的寺廟,這一點是從飛虹塔所處的位置上反映出來的。唐代以前的寺廟佈局一般是飛虹塔在前,而大雄寶殿在後。
飛虹塔衹是用來保存捨利,供信徒膜拜;而唐代以後的寺廟一般是大雄寶殿在前,而飛虹塔在後。飛虹塔除了供奉捨利之外,還有點綴風景,平衡地運的作用。廣勝寺裏的佈局,進了山門,一眼望見的便是寶塔。而大雄寶殿坐落在寶塔的後邊。從歷史記載中,我們也驗證了自己的看法。廣勝寺是佛教東傳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這裏就成了釋傢名剎。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就有僧侶奉敕在霍山建寺造塔,當時的廣勝寺名為盧捨寺,因寺內有塔,所以也叫阿育王塔院。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東漢時期,就有佛捨利被迎到這裏,所以建造了供奉佛捨利的阿育王塔,佛寺因此命名為阿育王塔院。隨後,阿育王塔院隨着佛教的興衰而幾度興廢。到了唐代宗大歷四年,即公元769年,汾陽王郭子儀發現寶塔出現了嚴重的裂痕,於是奏請重修塔院,改名廣勝寺。“廣”的含義指佛法無邊,廣大於天;“勝”指風景絶妙優美。所以,廣勝寺義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的寺院,而存放佛捨利的寶塔更是其中的鎮寺之寶。唐代高僧道宣在《法苑珠林》中記載的震旦(即中國)的十九座佛祖真身捨利塔中,提到了“周晉州霍山南塔”,這毫無疑問就是指洪洞廣勝寺塔。因為洪洞所屬的臨汾市,在北周時期稱為“晉州”,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崇尚佛教的晉州守吏,重新修葺了當時瀕臨坍塌的廣勝寺以及存放佛捨利的寶塔,因此受到了後世高僧的贊許,以至於把這一盛況寫進了他的作品中。而我們今天看到的琉璃寶塔,是在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它的時代特徵主要表現在琉璃瓦的運用上。琉璃瓦,是明代開始纔被廣泛運用於屋頂裝飾的建築材料。這一點也從碑碣中得到了驗證。古往今來,贊美廣勝寺和琉璃塔的名詩數不勝數。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率兵在廣勝寺附近打過一次大勝仗,所以在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首贊美塔院的傑作“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竜蟠梵質層峰峭,鳳展翎儀已捲收。正覺應同真聖道,邪魔交閉絶蹤由。儒門弟子應難識,穿耳鬍僧笑點頭。”在太宗的眼裏,霍山連綿起伏,鎸刻在山上的佛國文字艱澀難懂。
整個佛寺如同天竜盤踞在峻峭的層巒之下,又如鳳凰展翅翺翔後輕輕地落在了地上。正覺得到驗證後便成了真正的聖道,而邪氣則永遠被拋擲到了遠處。儒傢弟子不瞭解其中的奧秘,但戴着耳環的鬍僧卻望見人們頻頻點頭。閱讀這首詩,我們除了感受到唐太宗作為一代英才出衆的才華和氣度之外,同時也感受到唐代初年的廣勝寺香火極為鼎盛,而且裏面還駐有戴着耳環的鬍僧,笑容可掬地站在門口頻頻點頭。明代詩人林中猷,嘉靖年間曾經做過當時趙城縣的典史,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剛剛修葺一新的琉璃寶塔的蹤影:“寺古前朝建,山靈歷代傳。插天千尺塔,涌地萬尋泉。鬆老棲雲鶴,僧閑種水田。簿書忙裏度,暫得祈譚元。”整日忙碌的詩人,有一天偶然來到了廣勝寺,面對靈氣盎然的前朝古寺,插入雲霄的琉璃寶塔,噴薄而出的股股清泉,閑雲野鶴的種田僧侶,詩人林中猷也受到了感染,思緒終於從繁忙的公務中解脫出來,一身輕鬆,萬般悠閑……從以上兩首詩我們可以感覺到,歷史上的廣盛寺和琉璃塔,從來都是帝王才子眼中的人間聖境和建築精品。山是靈山,水是秀水,身處其間的廣勝寺飛虹塔更多了幾分魅力。作為五座佛祖捨利塔之一的飛虹塔和曾在這裏珍藏的《趙城金藏》,元代壁畫並稱為“廣勝三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