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藥品 : 飲食 : 流行歌麯 : 歌麯 > 飛船
目錄
《飛船》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No. 2
  ①指宇宙飛船。②舊時指飛艇。
fēi chuán fēi chuán
  運送東西的飛行器
No. 4
  供研究用的飛船——衛星和月球探測器
No. 5
  從地球上跟蹤宇宙飛船
No. 6
  指宇宙飛船。《人民文學》1978年第4期:“喜數飛船航廣宇,銀漢去,訪繁星。”
東方號宇宙飛船
  東方1號宇宙飛船,所屬國傢蘇聯,它由乘員艙和設備艙及末級火箭組成,總重6.17噸,長7.35米。 乘員艙呈球形,直徑2.3米,重2.4噸,外側覆蓋有耐高溫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因摩擦産生的攝氏5000℃左右的高溫。乘員艙衹能載一人,有三個艙口,一個是宇航員出入艙口,另一個是與設備艙連接的艙口,再一個是返回時乘降落傘的艙口,宇航員可通過舷窗觀察或拍攝艙外情景。宇航員的座椅裝有彈射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可緊急彈出脫險。同時在飛船下降到距離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員連同座椅一起彈出艙外,並張開降落傘下降,在達到4000米高度時,宇航員與座椅分離,衹身乘降落傘返回地面。設備艙為頂錐圓筒形,長2.25米,重2.27噸,在飛船返回大氣層之前,與乘員分離,棄留太空成為無用之物。東方1號宇宙飛船打開了人類通往太空的道路。
上升號宇宙飛船
  上升號宇宙飛船,所屬國傢蘇聯,重5.32噸,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員在座艙內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時不再采用彈射方式,而是隨乘員艙一起軟着陸。上升1號載三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4小時17分鐘;上升2號載兩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6小時2分鐘。
聯盟號宇宙飛船
  聯盟號飛船,所屬國傢蘇聯,俄羅斯,它由軌道艙、指令艙和設備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設備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信、能源、溫控等設備;指令艙呈鐘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設備艙拋掉,指令艙裝載着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嚮了更高的階段。
  除前蘇聯和俄羅斯的三種飛船外, 美國曾研製和發射過三個型號的飛船, 分別是水星號, 雙子星座號和大名鼎鼎的阿波羅號. 其中水星號飛船是美國的第一種載人宇宙飛船, 阿波羅是登月飛船. 另外中國研製並發射的神舟係列飛船, 已成為世界上第七種載人宇宙飛船.
水星號載人飛船
  “水星”飛船是美國的第一代載人飛船,總共進行了25次飛行試驗,其中6次是載人飛行試驗。“水星”飛船計劃始於1958年10月,結束於1963年5月,歷時4年8個月。“水星”計劃共耗資3.926億美元,其中飛船為1.353億美元,占總費用的34.5%;運載火箭為0.829億美元,占總費用的21.1%;地面跟蹤網為0.719%億美元,占18.34%;運行和回收操作費用為0.493億美元,占12.6%;其他設施為0.532億美元,占13.46%。
  “水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載人空間飛行的突破,把載一名航天員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飛行幾圈後安全返回地面,並考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在失重環境中的工作能力。重點是解决飛船的再入氣動力學、熱動力學和人為差錯對以往從未遇到過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響等問題。
  “水星”飛船總長約2.9 m,底部最大直徑1.86 m,重約1.3~1.8 t,由圓臺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座艙內衹能坐一名航天員,設計最長飛行時間為2天,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為34小時20分,繞地22周(1963年5月15日~16日“水星-9”飛船飛行)。“水星”計劃的6次載人飛行共歷時54小時25分鐘。
  “水星”飛船的姿態控製係統以自控為主,另有兩種手控方式作為備份。航天員僅在必要時使用手控裝置控製飛船的飛行姿態,在飛船操縱方面僅起到輔助作用,基本上是一名供地面研究人員瞭解人對空間飛行環境適應能力的受試驗者。但在飛行中也表現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神州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號捆綁式火箭的基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係統、姿態控製係統等進行了測試。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嚮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02年11月21日15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着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部分組成。
  神舟二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零分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二號飛船飛行期間,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此時飛行,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
  1月16日19時22分,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的主着陸場成功着陸。飛船在太空中運行了近七天,繞地球飛行了108圈。
  神舟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三艘無人實驗飛船,這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除了沒搭載航天員之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是在北京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飛船上搭載了一個模擬宇航員,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此外,神舟三號上還搭載有多個實驗裝置以及植物的種子等。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圈後,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着陸場。
  神舟四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是中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了沒有搭載人以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樣。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飛船在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北京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着陸場。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前三艘飛船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並完全按照載人航天的安求進行設計製造,飛船的返回艙內增加了兩個座椅,坐着兩個模擬航天員,宇航員工作、生活、醫護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壓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陸後遇到意外情況所需的各種救生物品一應俱全。
  此外,神舟四號飛船在太空中進行發實施了展開太陽能帆板、調姿等一係動作,還成成功地實施了變軌。同時,生命保障分係統、飛船環境控製分係統、載人航天應用分係統、航天員分係統都全面進行了試驗。此外,神舟四號飛船還有多項實驗項目,共有8項科學研究在飛船上展開,有55件配載物。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為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着中國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傢。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號飛船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徵2號捆綁式火箭的基上改進研製的長徵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鐘後,船箭分離,並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係統、姿態控製係統等進行了測試。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嚮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15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着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部分組成。
  神舟二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零分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二號飛船飛行期間,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此時飛行,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
  1月16日19時22分,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的主着陸場成功着陸。飛船在太空中運行了近七天,繞地球飛行了108圈。
  神舟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三艘無人實驗飛船,這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除了沒搭載航天員之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是在北京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飛船上搭載了一個模擬宇航員,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此外,神舟三號上還搭載有多個實驗裝置以及植物的種子等。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圈後,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着陸場。
  神舟四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是中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了沒有搭載人以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樣。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飛船在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北京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準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着陸場。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前三艘飛船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並完全按照載人航天的安求進行設計製造,飛船的返回艙內增加了兩個座椅,坐着兩個模擬航天員,宇航員工作、生活、醫護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壓力服、太空食品,以及着陸後遇到意外情況所需的各種救生物品一應俱全。
  此外,神舟四號飛船在太空中進行發實施了展開太陽能帆板、調姿等一係動作,還成成功地實施了變軌。同時,生命保障分係統、飛船環境控製分係統、載人航天應用分係統、航天員分係統都全面進行了試驗。此外,神舟四號飛船還有多項實驗項目,共有8項科學研究在飛船上展開,有55件配載物。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為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着中國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傢。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係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徵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徵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製、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施行軟着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係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製和通訊係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英文解釋
  1. n.:  airship,  craft,  ship,  car,  vessel,  flying ship,  flying boat,  spaceship
法文解釋
  1. n.  vaisseau spatial
近義詞
飛艇
相關詞
火箭太空科學航天科技航空百科辭典神舟飛船
中國航天載人航天載人航天器酒泉衛星發射宇宙電視劇航空航天
天文能量美國技術探索神州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