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風穴寺聯繫方式地址:河南汝州市福盈街西15排4號
電話:013569576850
風穴寺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風穴寺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風穴寺,位於臨汝縣城東北9公裏的嵩山少室南麓。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裏,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麯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群山懷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峰等九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嚮寺院,有“九竜朝風穴,連臺見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風穴寺,位於汝州市東北9公裏的嵩山少室南麓。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風穴寺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前,有初唐詩人劉希夷墓園。寺側,有宋儒吳幾復隱居讀書山洞。
風穴寺的佛教傳承,初為天台,後為臨濟。唐開元間,有天台七祖貞禪師在此修習止觀。唐末,禪宗臨濟宗之三祖南院慧,四祖風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汝州廣弘佛法。史料稱“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傳,燈燈相續。彪炳史錄者,雖曰不盡出於風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風,一時獨盛。固亦法運中雲竜風虎之會也歟。”
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籠,流水潺潺。迤邐北行3華裏,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麯徑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群山環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嘴峰等9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嚮寺院,有“九竜朝風穴,連臺建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寺前有接聖橋,傳說是拜接乾隆帝聖旨的地方,故名"接聖橋"。橋上青石欄桿雕刻玲瓏。橋北是觀音閣,為重檐歇山式,飛檐挑角,細工剔透。該閣俗稱"水府"。因閣前有大慈泉,碧水噴涌。閣後有東西竜眼、君子、問清、盈科諸泉匯於橋下,泉水環繞"漣漪亭"一周,觀音閣恰似水中竜宮,故名。
寺院的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依山就勢興建,高低錯落有序,與白馬寺、少林寺建築迥然不同。三宮殿、六祖殿、韋馱殿、神堂佈局如棋盤。西南角有鐘樓,西北角有藏經樓,七祖塔聳立在水陸殿前寺院的中心左側,俊秀挺拔,給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擡頭一景,轉彎另一天地"的撲朔迷離情趣。中佛殿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圖案規正,結構嚴謹,雕梁畫棟,比例適當。殿內的石雕、木刻、佛像、菩薩等形神兼備,剛勁瀟灑。懸鐘閣為三檐歇山式,巍峨高聳,內懸宋宣和七年(1125)所鑄大鐵鐘一口,重9999斤,造型古樸,聲音渾厚。
大雄寶殿之後,拾級而上,攀登108級臺階,穿過方丈殿、羅漢殿,便是望州亭。此處海拔305米,臨亭俯瞰,寺內亭臺樓閣、殿堂碑塔盡收眼底;嚮北眺望,9華裏處的玉皇山紫霄峰連着紫雲峰、香爐峰、沙帽峰、石榴順峰等九峰,逶迤疊擁着寺院,宛如九條長竜,故稱九竜口;嚮下俯視,山巒環拱,狀若蓮花,寺院恰居蓮臺中心
現存最早的建築是唐開元年間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為九層密檐方形磚塔。中佛殿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重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層懸鐘閣建於宋代,閣內懸挂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對外開放,不少國際友人慕名而至
寺內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時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的《風穴千峰白雲禪院記》,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記事,或賦詩,真、草、隸、篆,各體具備,其中不少是藝術珍品。此外,有珍珠簾、大慈泉、玩月臺、升仙橋、翠風亭、銀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還有小竜門、石竜門、洗風尾、東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雲巢、無心處等72小景。
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中佛殿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重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層懸鐘閣建於宋代,閣內懸挂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對外開放,不少國際友人慕名而至。
風穴寺周圍鬆柏如濤,群山如障,風光綺麗,自古為寺廟勝地。 |
|
風穴寺又名香積寺、千峰寺,位於汝州市東南約70公裏,今臨汝縣城東北9公裏的嵩山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後經北魏、唐、宋、元、明、清歷代重修與擴建。 風穴寺總面積約50餘畝,現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中佛殿、懸鐘閣、藏經閣、七祖塔等。建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的七祖塔是九層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3米。建於宋代的懸鐘閣是三檐歇山式,巍峨高聳。中佛殿為金代建築,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歇山九脊頂。風穴寺中的所有建築參差錯落,沒有明顯的中軸綫。寺外有塔林數處,保存元以降墓塔115座;另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寺周群山環抱,古柏蔥蘢,彩珠簾、大慈泉、玩月臺、升仙橋、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景點也頗引人入勝。唐代岑參、劉禹錫、元稹等人,都曾在此留下詩作。現已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風穴寺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王維有詩《過香積寺》詩云“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薄暮空潭麯,安禪製毒竜!”
風穴寺始建於東漢,重建於北魏,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裏,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麯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群山懷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峰等九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嚮寺院,有“九竜朝風穴,連臺見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風穴寺國傢森林公園位於市區以北8公裏處,風穴寺國傢森林公園森林資源豐富,有喬木樹種刺槐、側柏、麻櫟、岫鬆等,獨具特色,十分誘人。園內的風穴寺始建於東漢初平元年,毀於董卓之亂,重建於北魏,距今18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寺前,有初唐詩人劉希夷墓園。寺側,有宋儒吳幾復隱居讀書山洞。風穴寺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多變多姿,集中秀麗。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裏,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麯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風穴寺風景區主要景點有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穴寺、上下塔林、風穴寺國傢森林公園等組成一個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的旅遊景區。其中以千年古剎風穴寺最為典型。風穴寺有珍珠簾、大慈泉、錦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玩月臺、升仙橋、懸鐘閣等八大景;有小竜門、石竜頭、活鳳尾、東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鼕暖、夏涼的三十六福地。風穴寺保存了唐、宋、元、明、清歷代的文物和建築,被專傢稱為“古建築博物館”。其中最完整的三個建築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懸鐘閣和金代中佛殿,這三個建築被稱作是風穴寺的三大國寶。
風穴寺在明代萬歷年間香火最為鼎盛,曾有僧衆1000餘人,房捨300多間,土地2000餘畝。風穴寺雖是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綫佈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風光。周圍景觀星羅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更重要的是風穴寺保存了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産,現存唐至清歷代建築14O餘間;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為全國現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懸鐘閣內懸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鐘”;中佛殿為金代建築,為單檐歇山式,梁架結構科學嚴謹;漣漪亭是河南僅有的明代雙層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國第三大塔林。寺內現存有明代漢白玉石佛和緬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間石佛30餘尊、木雕佛像7尊。寺內碑碣林立,或記事、或題詠,楷、草、隸、篆風格迥異,存有唐代的尼陀羅咒、宋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
風穴寺擁有唐塔等歷代古建築和中國第三大塔林,風景秀美,是一處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古跡。有1800年的悠久歷史。寺周圍群山環繞,滿山翠柏,四季流泉飛瀑,建築依山傍水而建,為中原一帶少有的風景區。風穴寺真山真水,風景點星羅棋布,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和鼕暖夏涼三十六福地寺內現存唐至清歷代古建築一百四十餘間。有占全國七大唐塔之一的七組塔,有譽為"中原第一鐘"的宋代大鐵鐘和國內罕見的元代羅漢殿、金代中佛殿。現風穴寺溶千年古建、佛教、自然風光為一體,具有極高的觀賞和遊覽價值。 |
|
風穴寺院藏在山𠔌之中。入山口後,兩山夾道,山側蒼鬆疊翠,流水潺潺,蔥鬱靜雅,蜿蜒麯徑。約走1.5公裏後方見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麯徑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占地約50畝,現存建築有金代中佛殿、明代毗盧殿和鐘樓,寺周有一處大型塔林,為元明清各代和尚的墓塔百餘座,僅次於少林寺。另存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佛教造像數十尊。 寺院群山環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雲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嘴峰等9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嚮寺院,有“九竜朝風穴,連臺建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140餘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緻,多變多姿,集中秀麗。王維有詩《過香積寺》詩云“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薄暮空潭麯,安禪製毒竜!”
寺院的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寶殿依山就勢興建,高低錯落有序,與白馬寺、少林寺建築迥然不同。三宮殿、六祖殿、韋馱殿、神堂佈局如棋盤。西南角有鐘樓,西北角有藏經樓,七祖塔聳立在水陸殿前寺院的中心左側,俊秀挺拔,給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擡頭一景,轉彎另一天地"的撲朔迷離情趣。中佛殿是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歇山頂,圖案規正,結構嚴謹,雕梁畫棟,比例適當。殿內的石雕、木刻、佛像、菩薩等形神兼備,剛勁瀟灑。
【接聖橋】寺前有接聖橋,傳說是拜接乾隆帝聖旨的地方,故名"接聖橋"。橋上青石欄桿雕刻玲瓏。橋北是觀音閣,為重檐歇山式,飛檐挑角,細工剔透。該閣俗稱"水府"。因閣前有大慈泉,碧水噴涌。閣後有東西竜眼、君子、問清、盈科諸泉匯於橋下,泉水環繞"漣漪亭"一周,觀音閣恰似水中竜宮,故名"水府"。
【中佛殿】中佛殿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毗盧殿位於中佛殿後,重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層懸鐘閣建於宋代,閣內懸挂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中佛殿,為典型的金代建築,建於15米高的磚臺上,飛檐挑角,似展翅欲飛,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築。毗盧殿,建於明成化的間,是一座琉璃殿,殿中一尊漢白玉石佛,為明永樂七年住地開封的周王所獻。
另有觀音閣、三官殿、漣漪亭、接聖橋等明清建築,設計精巧,工藝上乘,造型玲瓏,美觀大方。中佛殿是風穴寺的一處建築瑰寶,這座金代建築以科學的木製結構和精美的金代彩畫蜚聲海內外,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式建築。殿中心的木質結構全是古代的工匠們根據力學原理搭建起來的,整個殿堂沒有用一根鐵釘。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之後,拾級而上,攀登108級臺階,穿過方丈殿、羅漢殿,便是望州亭。此處海拔305米,臨亭俯瞰,寺內亭臺樓閣、殿堂碑塔盡收眼底;嚮北眺望,9華裏處的玉皇山紫霄峰連着紫雲峰、香爐峰、沙帽峰、石榴順峰等九峰,逶迤疊擁着寺院,宛如九條長竜,故稱九竜口;嚮下俯視,山巒環拱,狀若蓮花,寺院恰居蓮臺中心。
【七祖塔】現存最早的建築是唐開元年間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為九層密檐方形磚塔。風穴寺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風穴寺歷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這裏留下了珍貴的足跡。新中國成立後,該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已對外開放,不少國際友人慕名而至。其中七祖塔,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高24.16米,為方形九層密檐式磚塔,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綫,是中國迄今保存完好的6座唐塔之一。
【懸鐘閣】風穴寺懸鐘閣,建於宋,內懸9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風穴寺鐘樓內架一橫梁,梁上懸挂一口大鐵鐘,重達800多公斤,為宋宣和七年(1125年)所鑄。該鐘鑄造精緻,聲音宏亮,因此,"風穴鐘聲"為汝州八景之一。
【怪坡】怪坡位於風穴寺國傢森林公園內,在群山環抱之中有一片神奇的地方,無論是駕車或騎自行車,上坡時不用啓動或腳蹬,汽車或自行車就會越跑越快,而下坡時,則必須啓動機器或用力蹬車,否則絶不會前行。在坡下倒上水,水從低處嚮高處流。這種上如下、下如上的神秘現象,被稱為“中原一絶”。
【奎光塔】風穴寺外有奎光塔,和寺內的至高點望州亭遙相呼應。寺院周邊的山坡上還分佈着上下兩處大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磚塔石塔146座,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東長清靈岩寺,位居中國第三。寺外有塔林數處,保存歷代基塔計115座,僅次於少林寺而居河南省第二位;另存有歷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 全寺周邊山清水秀,林木蔥鬱,風景幽美,現已闢為一處國傢森林公園。
【碑碣】寺內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時後漢乾祐三年(950年)的《風穴千峰白雲禪院記》,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記事,或賦詩,真、草、隸、篆,各體具備,其中不少是藝術珍品。此外,有珍珠簾、大慈泉、玩月臺、升仙橋、翠風亭、銀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還有小竜門、石竜門、洗風尾、東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雲巢、無心處等72小景。
【毗盧殿】建於明成化的間,是一座琉璃殿,殿中一尊漢白玉石佛,為明永樂七年住地開封的周王所獻。 另有觀音閣、三官殿、漣漪亭、接聖橋等明清建築,設計精巧,工藝上乘,造型玲瓏,美觀大方。 |
|
風穴寺建築風格奇特,無中軸綫,隨山就勢,高低錯落,古柏清泉,𠔌深景幽,具有江南園林風格,歷為遊覽勝地。劉禹錫、岑參、元結等涉足觀光,並留下動人的詩篇。 風穴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建築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條件佈局,整體具有園林的風格。全寺現存建築140餘間,多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時所建,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方丈院、地藏殿、觀音閣、鐘樓、藏經閣、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鐘樓、毗盧殿和中佛殿歷史悠久,保存最好,價值較高。
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由唐玄宗賜名,供奉佛教禪宗七祖貞禪師的捨利。塔高22米,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磚塔,外廓呈梭形麯綫,每層均懸挂風鐸。塔剎由覆鉢、相輪、寶蓋和火焰組成。整個塔造型優美,比例勻稱,是中國現僅存的7座唐塔之一。
中佛殿是典型的金代建築,坐落在高1米的磚砌臺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和二菩薩、二弟子像,殿前多明清碑刻。鐘樓和毗盧殿建於明代。鐘樓又名懸鐘閣,建在6米高的石臺上,為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樓內懸挂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重約800公斤。毗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全寺最大的木建築。其殿前有月臺,四隅置石獸,殿內中部為神壇,橫占三間,上置明永樂七年(1409年)周藩王所贈白玉石佛一尊,高2米多。院落內還有鐵佛一尊,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鑄。 |
|
木雕竜嘴裏含一顆珠子,隨風轉動嗡嗡作響
風穴寺寺廟地處嵩山支脈少室山的南麓,寺東南山側有穴,天變而出風,故山又名風穴山,寺也俗稱風穴寺。此後歷代尤其是五代、明代和清代,都對寺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中國四大名寺之一 ----- 風穴寺,歷史悠久,建築雄偉,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並稱為中原四大名剎。風穴寺位於河南省汝州市東北九公裏的嵩山少室南麓風穴寺,北靠玉皇、東倚竜山、西偎黃鹿、南眺汝水。風穴寺在三山環抱之中。蒼柏又疊翠,峰巒回轉,飛橋瀉瀑,清泉側流,寶塔高聳,殿閣巍峨,是一座風光如畫,久享盛名的千年古剎。
該寺創建於東漢,距今一千八百餘年。初建時稱“香積寺”,隋代又為“千峰寺”,後漢乾祐三年前後名“白雲寺”。又因竜山上有大小風穴洞,故稱“風穴寺”。寺院隨時代滄桑,幾經盛衰。明萬歷年間為其鼎盛時期,曾經擁有僧侶千餘,土地兩千餘畝,禪捨殿堂三百五十多間。以後,寺院建築歷代都有增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分期整修,尤使該寺光彩煥發,面貌一新,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風穴寺的佛教傳承,初為天台,後為臨濟。唐開元間,有天台七祖貞禪師在此修習止觀。唐末,禪宗臨濟宗之三祖南院慧,四祖風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汝州廣弘佛法。史料稱“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傳,燈燈相續。彪炳史錄者,雖曰不盡出於風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風,一時獨盛。固亦法運中雲竜風虎之會也歟。”風穴寺景色優美,四季宜人,故名聞中外,被譽為中州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吸引了海內外諸多佛子遊人。 |
|
景點交通:河南省--平頂山--寶豐--汝州--公交車7路終點風穴寺 。
門票價格:30元。
電影《少林寺》曾在此地拍攝。 |
|
|
|
汝州風穴寺 | 風穴寺及塔林 | 汝州市風穴寺 | 風穴寺的傳說 | 風穴寺國傢森林公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