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 : 水力 : 中藥 : 中醫藥 : 醫藥 > 風濕
目錄
No. 1
  中醫病名。屬痹癥一類,指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癥。癥見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
No. 2
  中醫病名。屬痺癥一類,指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癥。癥見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痠痛、不能屈伸等。 漢 王充 《論衡·道虛》:“凡人稟性,身本自輕,氣本自長,中於風濕,百病傷之,故身重氣劣也。”《敦煌麯子詞·定風波》:“風濕傷寒脈緊沉,遍身虛汗似湯淋。” 宋 葉適 《夫人陳氏墓志銘》:“比寡居而病風濕,沉廢逾二十年。”
疾病名稱
  風濕
疾病概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纍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緻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風濕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類目前病因與發病機製尚未研究清楚,以損害滑膜、軟骨、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為主,且可侵犯多個係統的全身性疾病。過去曾狹義地稱之為“腋原病”、“結締組織病”。
疾病分類
  風濕免疫科
疾病描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纍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緻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風濕分類
  目前對風濕性疾病的分類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屬此類)、內分泌—代謝性風濕病(如痛風)、感染性風濕病(如結核性關節炎)、退行性風濕病(如骨質增生性關節灸)、遺傳性風濕病(如褐黃病)以及其他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風濕病涉及的範圍很廣,與臨床各科幾乎都有關係,如內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同時還是臨床免疫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濕病與基礎醫學中的免疫學的關係最為密切。現在對風濕病的研究手段除經典的方法外,病因及發病機製研究中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已較廣泛應用,基因水平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這些預示着風濕病中某些疑難問題將會有某些突破。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癥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並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纍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衹有關節運動時纔發生局部疼痛。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癥狀,如發熱、疲勞、飲食不振、周身不適等,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病變,關節病常為對稱性,纍及小關節,以手的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足的庶趾關節最為常見,嚴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關節和脊關節。晚期病人主要為關節脫位、半脫位、畸形改變、活動嚴重障礙,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
癥狀體徵
  一、關節表現的特點:
  (一)關節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徵,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 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範圍受到限製,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二、係統癥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係統受孫的表現以肋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係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乾燥綜合癥。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青年男性,係統性紅斑狼瘡多見於育齡婦女,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者。
疾病病因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彌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1)係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1)盤狀,(2)係統性,(3)藥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綫狀,(2)斑狀。
  2、係統性硬化癥(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癥,(3)化學物(或藥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癥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癥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乾燥綜合癥
  1、原發性
  2、繼發性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癥
  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其他
  (十)其他
  1、風濕性多肌痛
  2、復發性脂膜炎
  3、復發性多軟骨炎
  4、結節紅斑
  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一)強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綜合癥
  (三)銀屑病關節炎
  (四)炎性腸病關節炎
  三、骨性關節炎
  (一)原發性(1)周圍性(2)脊柱。
  (二)繼發性(1)先天性(2)代謝性(3)外傷性(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
  (一)直接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蠃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1)細菌性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
  (一)與晶體相關
  1、尿酸鈉(痛風)
  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
  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marfan綜合癥、ehlers-danlos綜合癥、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低丙球蛋白血癥,lga缺乏癥,補體缺乏癥。
  (三)遺傳性疾病
  1、先天性多關節彎麯
  2、過動綜合癥
  3、進行性骨化肌炎
  六、腫瘤性
  (一)原發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
  (一)神經性關節病
  (二)神經性關節病
  (三)壓迫性神經病變
  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癥)
  2、神經根受壓
  3、脊髓狹窄
  (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
  (六)其他雷諾現象(病)
  八、骨與軟骨病變
  (一)骨質疏鬆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軟化
  (三)肥大性骨關節病
  (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壞死
  (七)肋軟骨炎
  (八)其他
  九、非關節性風濕
  (一)關節周圍病變滑囊炎、肌腱病、附着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
  (三)原發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
  2、精神性風濕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關節癥狀的疾病
  (一)周期性風濕
  (二)間歇性關節積液
  (三)藥物緻風濕綜合癥
  (四)其他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癥、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病理生理
  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纍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緻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診斷檢查
  (一)自身抗體在風濕性疾病的範圍內應用於臨床的自身抗體分以下四類:抗核抗譜、類風濕因子、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抗磷脂抗體。對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有很多的作用。
  1、抗核抗體譜。
  2、類風濕因子除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外,尚見於其他結締組織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癥、混合性結締組織病、係統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以常人中性粒細胞為底物按所見熒光的圖型,分為c-anca(胞漿型)和p-anca(核周型)、其他各自的抗原為胞漿內的絲氨酸蛋白酶和骨氧化酶。本抗體對血管炎的診斷極有幫助,且不同的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c-anca主要出現在wegener肉芽腫、churg-strauss綜合癥,p-anca則見於顯微鏡下結節性多動脈炎,新月形腎炎、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等。
  4、抗磷脂抗體臨床上應用的有抗磷脂抗體和狼瘡抗凝物兩種測定方法。本抗體出現在係統性紅斑狼瘡等多種自身免疫病。抗磷脂綜合癥是指臨床表現有動脈或靜脈栓塞、血小板減少、習慣性流産並伴有抗心磷脂抗體和(或)狼瘡抗凝物者,除繼發於係統性紅斑狼瘡外也可以是原發性的。
  (二)滑液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節滑膜炎癥。特別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結晶或滑膜細菌培養陽性則分別有助於痛風或化膿性關節炎的確診。
  (三)關節影像檢查x綫檢查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亦能隨訪瞭解關節病變的演變。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其他尚有關節ct、mri、同為素等檢查。
  (四)病理活組織檢查所見的病理改變如狼瘡帶對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結節對類風濕關節炎、唇腺炎對乾燥綜癥、關節滑膜病變對不同病因所致的關節炎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治療方案
  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後,保持其關節、髒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癥狀。
  一、藥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藥此類藥物因可抑製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産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此類藥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註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藥物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産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綫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係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衆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風濕病學的現在和未來風濕病學是內科各專業學科中最年輕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在我國僅有10餘年的歷史。風濕性疾病是風濕病學中最受重視的疾病,均為原發於結締組織,關節的慢性病,醫務工作者應對之有正確的瞭解,並予合理的治療。風濕性疾病多和自身免疫相關,隨着免疫學的分子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有關其病因和發病機製的認識、自身抗體的檢測在臨床應用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用於治療的新的生物製劑已在積極驗證,為風濕性疾病開闢了新的治療方向,從而改善了這些疾病的愈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安全提示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註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鼕季寒風刺骨,註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註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製,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製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製體內的感染病竈也是重要的。
相關數字
  有關註兒童風濕病的組織估計,目前香港每一千名兒童中,便有一人患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最常見於八至十六歲,年齡最小的患者更衹有兩歲。患者會因為四肢腫痛而導致活動力受阻,嚴重者更可能會失明或殘障,甚至因並發癥而死亡。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屬最常見的一種兒童風濕病,有別於成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至於出現特發性關節炎的成因仍然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發病年齡介乎於八至十六歲。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係統會做出一些抗體來對抗細菌感染,但當免疫係統失調,把體內的正常細胞及組織誤認作有害物質,導致關節、骨骼及周圍的軟組織産生發炎的免疫反應。
  兒科專傢指出一個或以上的關節疼痛達至兩周,或有關節腫脹;持續低燒達五日以上;於非濕疹常見的皮膚部位出疹,持續並日趨嚴重;體重無故下降,都屬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徵兆。提醒傢長,由於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變形及永久性的破壞,一旦發現年幼子女出現病徵應及早求醫。
  現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包括藥物及骨科手術。風濕科專科醫生陳德顯表示,部分病人對傳統藥物的治療反應未如理想,而且很多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疾病名稱
  風濕
  fēng shī
  1.中醫病名。中醫認為:陰陽失調,百病叢生。屬痹癥一類,指風和濕兩種病邪結合所致的病癥。弊病的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因和內因。素嚮·痹論》中精闢地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癥見頭痛﹑發熱﹑微汗﹑惡風﹑身重﹑小便不利﹑骨節酸痛﹑不能屈伸等。
  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是雷公藤、裏的馬錢子等中藥、,如果是風濕的話一般可以治愈不復發,,但是目前在使用雷公藤等藥的時候一定註意,因為個別患者胃不好的話,就要註意用藥了,比如說飯後服用啊之類的 會對胃傷害減少,或直接采用對胃傷害不厲害的藥物
疾病概述
  風濕一詞起源於古希臘。公元前4世紀,《希波剋拉底全集》有關人體解剖一文中認為:人體的體液由於濕冷而下註於四肢、內臟引起疾病,即為風濕。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是雷公藤、等,如果是風濕的話一般可以治愈不復發,類風濕就治愈後要很長時間來穩定病情,
  我國《黃帝內經》(公元前5世紀)也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纍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在現代醫學概念中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纍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緻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風濕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類目前病因與發病機製尚未研究清楚,以損害滑膜、軟骨、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為主,且可侵犯多個係統的全身性疾病。過去曾狹義地稱之為“腋原病”、“結締組織病”。
疾病描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纍風濕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於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緻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治療方案
  風濕病是以纍及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韌帶、神經等部位,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因其與自身免疫有關,多數疾病纏綿難愈,有的患者需終身服藥治療。目前尚無根治此類疾病的藥物,西醫治療主要為非甾抗炎藥、免疫抑製劑及激素,其長期用藥的副作用與其治療作用一樣不應被忽視。中醫中藥在風濕病的治療上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藴藏着極大的潛力。
  一、藥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藥 此類藥物因可抑製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産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 此類藥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註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藥物 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産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係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綫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係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衆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 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療法 鑒於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傳統醫療衹是緩解疼痛沒有根治的療法,所以80年代開始,世界上各發達國傢(美日歐等)盛行代替療法——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大青鯊)軟骨粉治療各種關節炎,並取得臨床上的療效驗證。現在,在歐洲一些國傢已把鯊魚軟骨萃取物認定為藥品,日本也選定了企業專門提供臨床之用。純天然鋸峰齒鮫軟骨粉有抑製、改善甚至徹底控製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功效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副作用,沒有藥物依賴性,已有使用一年內完全控製病情的大量的案例。現在,它已被發達國傢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實施前瞻性研究,並且被廣泛推廣於臨床之中,為人類徹底戰勝類風濕關節炎 帶來了明亮的曙光。
  四、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風濕的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於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療效好的中成藥有(如:哈佛金骨肽膠囊、大活絡丸、小活絡丸、正清風痛寧)辨證論治、整體調節的治療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質,又重視疾病的表象,註重標本同治,邪正兼顧,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能迅速減輕癥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許多患者早期階段可能局限於關節疼痛、腰痛、身痛等幾個癥狀,化驗指標正常或輕度異常,沒達到某些風濕病的診斷標準,西藥選擇治療有睏難時,可選擇中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病人痛苦。已確診的慢性風濕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據病情采取以中醫藥辨證論治為主的治療原則,分別采用疏風祛濕、溫經散寒、溫寒祛濕、清熱涼血、活血通絡、補腎壯骨等不同治療方法。或散風寒於外,或清熱除濕於內,或活血以祛瘀,或溫經以通絡,邪去絡通,“通則不痛”,故能迅速減輕患者痛苦。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之力雖稍遜於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鼕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肉蓯蓉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並減輕其毒副作用
  但請註意:風濕與類風濕、紅斑狼瘡不同,後者是自身免疫病,治療手段與風濕不同。
安全提示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註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鼕季寒風刺骨,註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註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製,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製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製體內的感染病竈也是重要的。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疼痛,受纍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本病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癥表現,急性炎癥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癥,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髒,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髒瓣膜病變。
  常見的風濕病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癥、骨質增生、增生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紅斑狼瘡、産後風、頑固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乾燥綜合徵等。
  6.在日常生活中,風濕病的註意事項:
  (1)居住的房屋要通風、嚮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2)洗瀨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藥洗方湯藥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3)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臥床休息2-3周,腎虛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幹毛巾及時擦幹,衣服汗濕後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5)註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6)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癥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7)風濕病在病情控製後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並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8)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衹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粘液,由腦流嚮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係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傢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風濕解秘》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1:薏仁山藥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淨,再把薏仁30剋,砂仁5剋,新鮮山藥100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紮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藥渣,吃豬肚、山藥,飲湯。
  飲食療法2: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剋切成小塊,薏仁30剋,白茅根30剋,赤小豆90剋,粳米60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産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幫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産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産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3.過酸、過鹹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鹼度值,則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鹹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係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方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治療用藥的同時,配合飲食療法,有相得益彰之功。現將幾種食療方介紹如下:
  (1)生薑雞:用剛剛開叫的公雞1衹,生薑100~250g,切成小塊,在鍋中爆炒燜熟,不放油????。會飲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內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於關節冷痛,喜暖怕寒者。
  (2)鹿茸雞:以當年的公雞1衹,鹿茸3~6g,在鍋內燜熟,不放油????。吃肉喝湯,兩天吃完。可根據情況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關節紅腫疼痛者勿用。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濕熱。
  (4)苡米粥:苡米30g、澱粉少許、砂糖、桂花適量。先煮苡米,米爛熟放入澱粉少許,再加砂糖、桂花。作早餐用,能清利濕熱,健脾除痹。
  (5)防風苡米粥:防風10g,苡米30g。水煮,每日1次,連服1周,能清熱除痹。
  (6)木瓜湯:木瓜4個,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1kg煉淨。將兩物調勻,放入淨瓷器內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衝調1~2匙飲用。能通痹止痛。
  (7)蔥白粥;煮米做粥,臨熟加入蔥白,不拘時食,食後覆被微汗,能解表散寒。
  (8)生薑粥:粳米50g,生薑5片,連須蔥數根、米醋適量。用砂鍋煮米做粥,生薑搗爛與米同煮,粥將熟加蔥、醋。食後覆被出汗,能解表散寒。
  (9)川烏粥:生川烏頭3~5g,粳米30g,薑汁10滴,蜂蜜適量。將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本方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中藥同服。此粥能祛寒止痛。
  (10)老桑枝煲雞:老桑枝60g,雌雞1衹約500g,加水適量煲湯,用食????少許調味,喝湯吃肉。能溫經散寒,清熱除濕。
  (11)豬腳伸筋湯:苡米、木瓜、伸筋草、千年健各60g,用紗布包好,與豬腳1~2衹,放於鍋內,文火煨爛,去渣,不放????。喝湯吃肉,分兩餐食用。能祛風濕,補肝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家庭護理
  心理護理 :類風濕病病程較長 ,且常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患者思想負擔重 ,認為該病難治愈 ,甚至放棄治療 ,任其發展 ,以致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對於這種心理障礙 ,一定要做耐心、細緻的疏導工作 ,主動關心和幫助他們 ,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同時家庭應讓患者自己瞭解類風濕病病因、病理以及目前治療方法和療效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
  調節飲食 :由於類風濕病人常年用藥 ,且多數藥對胃腸有很強的刺激性 ,因而主張少吃多餐 ,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能量的食物為主 ,宜常吃黃鱔、鴨、骨髓、魚、瘦肉、板慄等 ,禁忌食生冷辛辣的食物 ,切忌暴飲暴食 ,以免損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指導鍛煉 :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 ,以後要逐步加強活動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如散步、蹬樓梯、打太極拳、慢步長跑、氣功、康復訓練。較重患者需自己在床上進行關節牽拉、伸展等功能鍛煉 ,一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 ;二是避免早期脫鈣 ;三是幫助減輕炎癥 ,改善血液循環 ;四是改善機體功能 ,促進關節功能恢復。但要註意不要操之過急、動作過快 ,以免損傷關節。註意防止受涼、潮濕。
  按時用藥 :有規律、有周期、按時、足夠量的投藥最為重要 ,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藥 ,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免疫抑製劑環磷酰胺、硫唑嘌呤時 ,應定時檢查血像 ,防止骨髓抑製以及肝腎功能損害。
風濕偏方
  1、民間偏方《撐筋散》,此藥主要成份為馬錢子、穿山甲鱗片、當歸等一些名貴中藥材炮製,做成的大蜜丸。由於其具有較強的疏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力和祛風勝濕、消腫止痛、強筋壯骨之功能,故用治風寒濕痹、血瘀腫痛效果甚佳,在風濕類疾病治療中效果很好。中醫對風濕類疾病療法主要是以舒筋活血、補血、祛風散寒、解痙通絡、促進身體微循環通暢為目的。此藥正是通過調理微循環係統,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狀況,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通過調理血,如:補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身體原有的風邪被清除;通過治血達到氣血充足、身強力壯,內風不能生,外風不能侵而風自會滅之
  2、風濕食療方:蝮蛇木瓜膠囊,是從天然的野生動物和植物裏提取的,主要成份:蝮蛇、木瓜、製川烏、製馬錢子、僵蠶、全蝎、虎骨草、藏紅花、麻黃、蒼術等本藥的主要作用是祛除風濕、追風攆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 大排周身濕寒氣,通調周身氣血活血化瘀,大補周身元氣,強筋健骨.本藥不但有散寒、活血養血、通絡、舒筋、止痛作用還有補肝腎、壯筋骨之效,所以對頑固性風濕病和久病年老體弱的病人效果很好,用酒衝更能增強祛風除濕的效力.《素問:痹論》指出:“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痹也。”《醫宗必讀,痹》對痹癥治療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風、除濕、散寒、補氣、活血養血的治療方法。
  3、地黃當歸金甲湯
  組方:將上藥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約1小時,2次溫服,隔日1 劑。
  製用法:幹地黃95 當歸3 白金條(即人角楓)須根5 刺三甲5
  4、三白皂剌熏劑
  組方:用沙鍋置火爐上,納上藥,加水適量,煮沸後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層紗布覆蓋以助熏蒸。治療時爐火保持適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鐘。如疼痛劇烈,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
  製用法:鮮三白草1000 鮮皂角刺250
  5、治風濕方:取紅辣椒30個,老薑100(切碎或打細),鬍椒90粒,花椒20粒,用白酒浸泡(浸泡時間:臘月一個月,七八月份十天,其他時間二十天)。用布條蘸藥酒擦患處,每次衹能擦一個部位,一般衹需2-3天,嚴重的7-8天會有所緩解。塗抹後患處會發熱,衹能用手輕拍退熱,决不能用手抓、摳。此方主治風濕麻木、關節炎、涼痛;對肩周炎、類風濕、骨質增生者禁用。
  6、風濕藥酒:仙壹酒是治療風濕的中藥酒,成分有沙棘,烏梢蛇,蝮蛇,黃精,亮藍,絞股藍,桑葚,大黃藤等。即是食品又為藥品的成分,無副作用,服用安全。
風濕病如何理療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一)離子導入。
  (二)紅外綫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
  (三)蠟療:先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四)按摩療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輕輕按摩,先使患部肌肉鬆弛,氣血暢行;繼而使用點、按、捏、拿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最後用搖、滾、揉等手法。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2到3天一次。
  以上療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采用照射及蠟療時,要註意溫度及時間,以免燙傷皮膚、外敷藥物時,要註意及時更換,不可以久敷,按摩時手法要輕柔,不可以使用猛力、暴力,以免引起骨折等。
臨床表現
  1.身體發熱 大部分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或中度發熱,但亦有呈弛張熱或持續低熱者。脈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與體溫不成比例。
  2.關節炎 典型的表現是遊走性多關節炎,常對稱纍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癥表現,但不化膿。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纍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後一個月內發作,抗鏈球菌抗體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癥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典型者近年少見。關節局部炎癥的程度與有無心髒炎或心瓣膜病變無明顯關係。
  3.心髒炎 為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兒童病人中65%~80%有心髒病變。急性風濕性心髒炎是兒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
  4.皮膚變化 可為蕁麻疹,斑丘疹,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及環形紅斑,以環形紅斑較多見,且有診斷意義。常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幹,為淡紅色環狀紅暈,初出現時較小,以後迅速嚮周圍擴大,邊緣輕度隆直,環內皮膚顔色正常。有時融合成花環狀。紅斑時隱時現,不癢不硬,壓之退色,歷時可達數月之久。
  5.舞蹈癥 常發生於5~12歲的風濕病兒童,女性多於男性。多在鏈球菌感染後2~6月發病。係風濕熱炎癥侵犯中樞神經係統,包括基底節、大腦皮質、小腦及紋狀的表現,起病緩慢。臨床表現有:精神異常 起病時,常有情緒不寧,易激動,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不自主動作;肌力減退和工濟失調。
  6.其他表現 除上述典型表現外,風濕偶可纍及其它部位而造成風濕性胸膜炎、腹膜炎、脈管炎、應引起註意。
風濕病基因檢查
  1.類風濕因子測定
  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
  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
  2.鏈球菌抗體(抗“o”)
  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
  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
  3.紅細胞沉降率(esr)
  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C反應蛋白(CRlP)
  c反應蛋白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
  5.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産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
  6.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在急慢性炎癥時,多種球蛋白均增加,定量測定IgG、IgA、IgM有助於診斷和療效分析。
  7.狼瘡細胞測定(LE)
  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衹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
  8.補體測定
  補體是存在於任何脊椎動物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組球蛋白。它由9ll類球蛋白組成,各種成分以無活性狀態存在於血清中。目前用於臨床的是總補體(CH50)和C3、C4濃度的測定,一般在風濕病的急性炎癥期,補體升高,如風濕熱、皮肌炎等。在活動性狼瘡腎炎病人,血清中CH50、c3、c4的濃度降低。
風濕與類風濕的區別
  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也都有關節疼痛的癥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夠混為一談。
  1、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為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絶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纍及心髒、不破壞骨質、絶大多數可治愈,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癥;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癥,即使有畏寒癥狀也是真熱假寒或裏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係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2、癥狀、發病部位不同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髒,引起風濕性心髒病,並且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然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癥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
  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絶大多數病人無心髒病癥狀,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夏季:類風濕關節炎治療康復良機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季節。患者在夏季應在下列方面多加註意。
  堅持治療常規治療外還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具有健脾、化濕、通絡作用的中藥,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參附湯等,以改善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同時,可以祛除濕邪,益氣養血,明顯增強患者網狀內皮係統吞噬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及形成活性花環。
  調理起居原則有二:一是護陽以固根本,二是祛邪不留後患。具體來說,就是要避免大汗淋漓、過於辛勞和性情急躁等。
  貪涼患者應盡可能避開空調或讓電扇直吹,還要避免淋雨或住過於潮濕的地方,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鞋或襪子,也不要飲用冷飲。
  進行日光浴。日光浴能除濕止寒僻,舒經絡。在日光浴數日後,如發現皮膚紅腫、全身不適、失眠、食欲不振時,應中止日光浴。
  適量運動。最好每天堅持做體操、練氣功、打太極拳或散步,每次維持30分鐘。
  預防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鼻竇炎或是齲齒等感染性疾病可以使類風濕關節炎復發或加重,所以,患者應預防感染。
  飲食宜忌飲食要定時、適量,選擇高蛋白、中脂肪、富含維生素、低糖、低????和少刺激性的食物。
  能緩解癥狀的食物可用茯苓、薏仁等中藥煮粥利濕,以車前草煎湯代茶以除燥熱。苦瓜、苦菜、馬齒莧、絲瓜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關節局部發熱、疼痛。薏仁、豆腐、芹菜、山藥、扁豆等能健脾利濕,可緩解關節腫脹。香菇、黑木耳等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鬍蘿蔔及多種新鮮蔬菜、水果都對患者康復有益。
  能加重癥狀的食物高脂肪食物,海産品,過酸、過鹹的食品和酒等刺激性食物,可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産生酮體、嘌呤類及緻敏性物質,從而刺激關節,加重局部炎癥。
  不吸煙,避免被動吸煙。
  風濕病患者的護理
  (一)風濕病情志護理
  由於風濕病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産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産生了急於示愈、心情急躁、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等精神狀態,都嚴重影響了治病的療效,此時雖有"靈丹妙藥"也難奏效,所以對風濕病人的護理道德要做好情志護理。具體做法如下:
  1)指導和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
  2)爭取親屬積極配合,使能達到預期療效。
  (二)風濕病生活護理
  1、一般護理:風濕病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嚮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鐘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臥床者,應註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2、飲食護理:
  1)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濕病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
  2)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藥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
  3)註意飲食宜忌。
  預防風濕病的必要措施
   1. 增強體質,加強抗病能力:平日應加強鍛煉,提高耐寒能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2. 及時治療鏈球菌感染:常見的鏈球菌感染的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中耳炎、鼻竇炎、皮膚丹毒或膿皰疹,還有猩紅熱等。一旦發生這些疾病,要及時應有有效抗生素(一般應有青黴素即可)治療,療程約7~10天。
  3. 長期藥物預防:對於反復發生或遷延不愈的鏈球菌感染患兒,以及初次發病的風濕病患兒,可應用長效青黴素註射液每月肌註20萬單位,或每兩周肌註60萬單位。前者為了預防風濕病的發生,後者為了防止風濕病的復發,都有一定效果。
  清除慢性病竈:如有慢性扁桃體炎、齲齒、慢性鼻竇炎等,應及早清除,如做扁桃體摘除術、修補或拔除齲齒等。對於已經得了風濕病的孩子,應在無疾病活動性時實施手術。
中醫詞典
  風濕
   風濕   病名。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英文解釋
  1. n.:  rheumatism
法文解釋
  1. n.  rhumatisme
相關詞
疾病醫學腎病醫療百科大全關節炎風濕風濕
風濕治療骨質增生藥物止痛骨傷類藥品化學藥品止疼藥
骨刺跌打腫痛關節腫痛醫藥中成藥骨痛癥檢驗關節
保健用品更多結果...
包含詞
風濕科風濕病風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