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健康 > 頸淋巴結結核
目錄
疾病名稱
  頸淋巴結結核
疾病概述
  頸淋巴結核中醫稱為“瘰癧”,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人。一般的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引起發病。結核桿苗大多經扁桃體、齲齒侵入,少數繼發於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 頸單側或雙側可有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初期,腫大淋巴結硬,無痛,可推動。病變發展,因淋巴結周圍炎,使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各個淋巴結也可互相粘連,融合成團。晚期,淋巴結發生乾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後可流出豆渣樣或米湯樣膿液,最後形成一經久不愈之竇道或慢性潰瘍。頸淋巴結結核:結核桿菌大多經扁桃體、齲齒侵入,少數繼發於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但衹有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才能引起發病。病期常為1~3月或更長。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頸淋巴結結核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人。結核桿菌病原體大多數經扁桃體、齲齒侵入,近5%繼發於肺和支氣管結核病變,並在人體抗病能力低下時,引起發病。
臨床表現
  1.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熱、盜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癥狀。 2.一般位於單側或雙側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有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也可如概述中,上述不同階段的病變同時出現於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
癥狀體徵
  早期,腫大淋巴結較硬,無痛,能活動。隨後,發生淋巴結周圍炎,淋巴結除與周圍組織粘連外,還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活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淋巴結幹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若不經治療常自行破潰,流出豆渣或米湯樣膿液,變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特點是潰瘍邊緣皮膚暗紅、潛行,肉芽組織蒼白、水腫,以上各階段的病變,可見於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若病人抵抗力增強或經過恰當治療時,病變可停止發展及鈣化。體質虛弱時可再次破潰或復發。少數病人可有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癥狀。
病理生理
  頸部單側或雙側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大淋巴結,以單側者居多,90%衹纍及一組淋巴結,多首先從頸靜脈組、頸深組淋巴鏈延伸到頜下組最後到頸後三角區淋巴結,一般位於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早期,腫大淋巴結較硬,無痛,能活動。隨後,發生淋巴結周圍炎,淋巴結除與周圍組織粘連外,還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團,形成不活動的結節性腫塊。晚期,淋巴結幹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若不經治療常自行破潰,流出豆渣或米湯樣膿液,變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慢性潰瘍;特點是潰瘍邊緣皮膚暗紅、潛行,肉芽組織蒼白、水腫,以上各階段的病變,可見於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若病人抵抗力增強或經過恰當治療時,病變可停止發展及鈣化。體質虛弱時可再次破潰或復發。少數病人可有低熱、盜汗、消瘦等全身癥狀。
診斷依據
  1.青少年病人,近期有全身中毒癥狀如低熱、盜汗、消瘦、食欲不振等。
  2.單或雙側胸鎖乳突肌前後緣有多個腫大淋巴結腫大,或如概述中,上述不同階段的病變同時出現於同一病人的各個淋巴結。
  3.必要時行活體組織檢查以確診。
診斷檢查
  根據結核病接觸史及局部體徵,特別是形成寒性膿腫,或破潰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潰瘍時,多可明確診斷;應作胸部透視,瞭解有無肺結核。對小兒病人,結核菌素試驗能幫助診斷。如僅有頸淋巴結腫大,而無寒性膿腫改潰瘍形成,診斷常較睏難,須與慢性淋巴結炎、惡性淋巴瘤、頸部轉移性腫瘤等疾病鑒別。如鑒別睏難,必要時需行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方案
  1.全身治療 加強營養,休息及用藥。口服異煙肼半年至肺結核者,加服乙胺丁醇或利福平或阿米卡星肌肉註射。
  2.局部治療
  (1)對少數較大且能推動的淋巴結,結合用藥可考慮手術切除。
  (2)寒性膿腫尚未穿破者.可從膿腫周圍的正常皮膚處進針穿刺抽膿,然後嚮腔內註入5%異煙肼液作衝洗。並留適量於膿腔內;每周2次。
  (3)對慢性潰瘍或竇道,如無明顯感染,可行颳除術,傷口開放引流、不予縫合。
  (4)寒性膿腫繼發化膿性感染者,先行切開引流,感染控製後,必要時再行颳除術。
治療原則
  1.適當註意營養和休息。
  2.全身抗結核桿菌治療。
  3.局部結核性淋巴結治療;少數局限的、較大的、能推動的淋巴結,可手術切除。有寒性膿腫或潰瘍、竇道者可抽盡膿液、腔內註入抗結核藥物,或將結核病變括除、以抗結核藥物換藥待傷口愈合,必要時也可手術切除。
用藥原則
  1.早期輕型病例可以口服異煙肼半年至一年,並肌註鏈酶素1-2月。
  2.上述按結核治療後仍有少數局限的,較大的,能推動的淋巴結,可手術切除。
  3.有寒性膿腫或慢性瘻管、竇道者可合併或單用利福平或利福定。
療效評價
  1.治愈:全身中毒癥狀消失,體重增加,頸部淋巴結消失,或手術後無復發。
  2.好轉:全身中毒癥狀消失,體重增加,頸側淋巴結明顯消融,寒性膿腫消失,竇道和潰瘍明顯好轉。
  3.未愈:全身中毒癥狀稍有改善,頸部慢性竇道和慢性潰瘍仍有流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