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 醫學 > 顱內壓降低
目錄
No. 1
  概述
  顱內壓降低係指一側臥位腰椎穿刺測壓低於0.70kpa,臨床常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疲倦乏力和精神障礙等表現。
  病因病理病機
  引起顱內壓降低的原因分為兩類:即原發性與癥狀性,原發性者病因不清,癥狀性者多見於顱腦外傷後,長期使用高滲脫水劑,胰島素休剋治療後及顱內血管痙攣緻脈絡叢分泌受抑製,使腦脊液産生過少等。
  臨床表現
  低顱壓臨床表現幾與高顱壓無法區別。起病可呈急性亦可緩慢,表現有頭痛、頭昏、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疲倦乏力等。部分患者可有共濟失調、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視神經乳頭鬱血,邊緣模糊。體徵有頸項強直、kernig徵陽性。
  鑒別診斷
  (1)原發性低顱壓綜合徵(primary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簡稱pih)可見於任何年齡,男女無差別,起病可急可緩,頭痛輕重不一,位於頸枕部居多,可嚮額頂部放散,亦可延至肩背,直立及頭動時加重,平臥後緩解。可伴不同程度的頸強直、頭前屈時疼痛,陽性kernig性,以及外展神經不全麻痹等體徵。除頭痛外常有頭昏、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等。亦可有輕重不一的共濟失調和平衡障礙、精神障礙及發熱、多汗、血壓波動、直立位心動徐緩、暈厥發作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低於0.7kpa。
  (二)顱腦外傷後顱內低壓綜合徵(cramiocerebral trauma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 當發生開放性顱腦外傷或中、輕型閉合性顱腦外傷後,可因①腦脊液鼻或耳部大量流失;②顱腦外傷後反射性脈絡叢分泌機能抑製;③腦脊液吸收增加;④休剋及長期使用高滲脫水藥物等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擠壓性疼痛,可伴有頭昏、惡心、嘔吐、乏力、虛弱、厭食、脈搏細弱、血壓偏低等,嚴重時有精神萎靡、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表現。上述表現與體位有關,臥位或頭低位時癥狀減輕或消失,坐位或立起時癥狀加重。神經係統檢查無陽性體徵。
  (三)胰島素治療和電休剋治療(insulin therapy and electric shock treatment est) 胰島素休剋與電休剋治療有後繼低顱壓的報道。胰島素休剋後繼低顱壓雖經大量補糖,仍不見蘇醒,昏迷愈陷愈深,此時有可能存在低顱壓,腰椎穿刺可證實。
概述
  顱內壓降低係指一側臥位腰椎穿刺測壓低於0.70kPa,臨床常有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疲倦乏力和精神障礙等表現。
病因病理病機
  引起顱內壓降低的原因分為兩類:即原發性與癥狀性,原發性者病因不清,癥狀性者多見於顱腦外傷後,長期使用高滲脫水劑,胰島素休剋治療後及顱內血管痙攣緻脈絡叢分泌受抑製,使腦脊液産生過少等。
臨床表現
  低顱壓臨床表現幾與高顱壓無法區別。起病可呈急性亦可緩慢,表現有頭痛、頭昏、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疲倦乏力等。部分患者可有共濟失調、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視神經乳頭鬱血,邊緣模糊。體徵有頸項強直、Kernig徵陽性。
鑒別診斷
  (1)原發性低顱壓綜合徵(primary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簡稱PIH) 可見於任何年齡,男女無差別,起病可急可緩,頭痛輕重不一,位於頸枕部居多,可嚮額頂部放散,亦可延至肩背,直立及頭動時加重,平臥後緩解。可伴不同程度的頸強直、頭前屈時疼痛,陽性Kernig性,以及外展神經不全麻痹等體徵。除頭痛外常有頭昏、眩暈、惡心、嘔吐、耳鳴等。亦可有輕重不一的共濟失調和平衡障礙、精神障礙及發熱、多汗、血壓波動、直立位心動徐緩、暈厥發作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低於0.7kPa。
  (二)顱腦外傷後顱內低壓綜合徵(cramiocerebral trauma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 當發生開放性顱腦外傷或中、輕型閉合性顱腦外傷後,可因①腦脊液鼻或耳部大量流失;②顱腦外傷後反射性脈絡叢分泌機能抑製;③腦脊液吸收增加;④休剋及長期使用高滲脫水藥物等引起。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擠壓性疼痛,可伴有頭昏、惡心、嘔吐、乏力、虛弱、厭食、脈搏細弱、血壓偏低等,嚴重時有精神萎靡、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等表現。上述表現與體位有關,臥位或頭低位時癥狀減輕或消失,坐位或立起時癥狀加重。神經係統檢查無陽性體徵。
  (三)胰島素治療和電休剋治療(insulin therapy and electric shock treatment EST) 胰島素休剋與電休剋治療有後繼低顱壓的報道。胰島素休剋後繼低顱壓雖經大量補糖,仍不見蘇醒,昏迷愈陷愈深,此時有可能存在低顱壓,腰椎穿刺可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