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鯨的一類,沒有牙齒,有鯨須,吃甲殼動物和小魚。如:長須鯨、藍鯨等。 |
|
最小的須鯨—小須鯨
小須鯨是須鯨類中最小的一種,體長6─8米,體重2噸左右,最大的為10.2米,體重4.8噸。身體呈紡錘形,吻部較尖,上面看它的頭部成一個銳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被叫做“尖頭鯨”。背鰭較小,呈鐮刀形,位於身體後部的大約1/3處。尾鰭非常寬,約為體長的1/4。鰭肢上有4指。肋骨有11對。褶溝很細,嚮後不到達臍部,共有48一60條,個體的差異比較大。背部為黑色,腹部為白色,體側為灰色。鰭肢的基部與末端均為黑色,中間有一條白色的橫帶,是它獨有的特徵之一。另外它的須板為白色或黃色,僅間或有些須板的外緣呈黑色,而與其他種類的黑色或灰色須板不同。每側須板大約為250一280枚,基部的寬度為4.6一11釐米,厚度為1一1.5毫米。
小須鯨分佈於世界各海洋中,是分佈最廣泛的一種須鯨,在我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域,一般每年12月到達,7月份先後離開。
小須鯨喜歡在靠近沿岸和內海地帶活動,所以又有“灣鯨”之稱。大多單獨或2—3衹在一起遊戈,較少集群,衹有在南半球曾經見到過100衹以上的大群。洄遊時一般是成年雌獸遊在最前面,尤其是已經懷孕的雌獸,隨後是成年雄獸,幼體位於最後面。遊泳的速度一般為5—6海裏,有時達到10—14海裏。淺潛水時的呼吸間隔為2—4分鐘,3一4次淺潛水後轉為深潛水,時間一般為7—8分鐘,最長可達半小時左右。潛水時尾鰭不露出水面,有時弓起背部在水面跳躍,噴出1─2米高的稀薄霧柱。它的食性範圍頗廣,主要吃玉筋魚、小黃魚、黃鯽和磷蝦等。追逐蝦群時遊動十分遲緩,並且圍繞着蝦群旋轉,促使小蝦聚集在一起,然後側轉身體,張口吞食。
繁殖期為9—10月,雌獸的懷孕期為10—11個月,翌年6—7月分娩,每胎産1仔。初生的幼仔體長2.6—3米,哺乳期大約為半年。
由於小須鯨大多在沿岸地帶活動,所以是重要的獵捕對象之一,更需要進行合理的利用和保護工作。 |
|
rorqual須鯨科的成員在英文中通常統稱為“rorquals”,這個名稱由挪威語演變而來,原意為“有深溝的鯨”(furrow whale),這是因為它們有一項共通點:自下頷到肚臍間有許多長溝狀的皮膚皺折,稱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於輔助進食。同屬須鯨亞目的灰鯨,以及某些屬於齒鯨亞目的喙鯨類也有類似喉腹折的構造,不過前者衹有四條簡單的折皺,在數量上與須鯨科的數十至近百條相距甚遠;而喙鯨的所謂“喉腹折”僅是兩頰處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
|
小須鯨在英文裏通常稱作“minke”,這個名稱的由來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國籍的捕鯨炮手Meincke有關,據說他曾在二十世紀初的一次捕鯨行動中將小須鯨誤認為藍鯨而捕殺;另有一說是這位捕鯨船員認為它們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當時脫口而出的戲謔稱呼。 |
|
須鯨科的分佈範圍廣及全世界的海域,藍鯨、長須鯨、座頭鯨、塞鯨、與小須鯨等在各大洋都可能發現其蹤跡,而布氏鯨則較為特殊,它們似乎不曾出現在北極或南極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終年停留於溫、熱帶地區。須鯨科須鯨多半棲息於遠洋而極少接近海岸,布氏鯨與大翅鯨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終年皆可在近岸處發現,而後者在每年的南北遷徙途中時常會接近岸邊。
在須鯨科中衹有最大與最小的兩個物種—藍鯨與小須鯨—會遊到南極極南端的寒冷海域。長須鯨通常不會接近南極的冰棚地區,而塞鯨的活動範圍則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於陸地範圍較大,對氣候與洋流的影響程度較強,上述情形較不明顯。)不論是哪一種須鯨,一般而言體型較大的個體會有接近極區的傾嚮,而較年輕的鯨則多半留在較偏南(或北)的地方。 |
|
大多數須鯨都在鼕季時於溫、熱帶海域繁衍後代,夏季在兩極處取食豐盛的浮遊生物與磷蝦,為此它們每年都得作長距離的南北遷徙。布氏鯨是須鯨科中唯一的例外,它們似乎沒有明顯覓食期與繁殖季的劃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遷徙性。 |
|
各種須鯨的食性不盡相同,如藍鯨僅以磷蝦為食,布氏鯨則以小型魚類為主。須鯨科的攝食行為有時被描述為“狼吞虎咽”(gulper),因為它們的進食方式是張開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時它們會藉著擴張喉腹折來增加口腔的容積,接著閉上嘴巴將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會被鯨須擋住而留在口中. |
|
- n.: whalebone whal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