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 : 擔輪動物 > 須腕動物門
目錄
No. 1
  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
  須腕動物是一類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後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整個身體可分為三部分:前體、中體和後體。前題具很長的觸手,中體作二分狀,後體分節。現生代表生活於海洋深水中。骨骼為幾丁質管子,身體棲居其中。須腕動物的真體腔和許多成蟲的形態特徵,表明它們與半索動物有親緣關係。
  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以及我國陝西省南部、湖北和湖南省西部震旦紀的地層中曾有這類可疑化石的報道。
概述
  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是動物界的1門,該門動物是一類海生、非常長的蠕蟲形的後生動物,最長可達36cm;是唯一沒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層無脊椎動物。
形態特徵
  細長的觸手是須腕動物門的主要鑒別特徵。須腕動物與其他動物類群的觸手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具有微小的羽枝,這些羽枝係由單一的表皮細胞延長而成,具有吸收營養物質的功能。
  須腕動物棲居在幾丁質-硬蛋白構成的棲管內。棲管外表細如玉米須或較粗;大多數屬的棲管具褐色或黃色的色帶。動物身體細而長,其多數種類的寬度(直徑)不到1毫米,但體長卻為體寬的100倍以上。須腕動物的真體腔和許多成蟲的形態特徵,表明它們與半索動物有親緣關係。
  須腕動物的身體前後共分為四部分:
  ①觸手區,係動物體的前部(前體),具細長的觸手,觸手由圓形或三角形的位於觸手區背面的頭葉基部腹面伸出,從單一的蠃旋形觸手到多達200根以上排列成蠃旋形圓柱體的觸手。
  ②係帶區(中體),又稱腺體區,位於觸手區和生殖區(後體)之間,較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幾丁質-硬蛋白構成棲管,在腹面有幾丁質係帶,當蟲體以棲管前端伸出時,係帶可依附在管壁上以支持蟲體的活動。
  ③生殖區,又稱軀幹部,極長,位於係帶區之後,具許多外乳突和其他幾丁質附着構造。
  ④尾體,係動物體後末端的分節區。尾體係由5~23個體節構成,內部具隔膜,外部具剛毛,與環節動物的體節相似。尾體及其剛毛的功能可能是使動物錨定在棲管內,並有助於動物在海底淤泥中鑿穴活動。尾體結構脆弱,當動物被外力拉於海底淤泥時,易與動物體斷開而留在海底。
  須腕動物的肌肉發達。大多數肌肉為平滑肌,但心髒和血管的肌肉具橫紋,類似於軟體動物的噴門肌。動物體前端的觸手區、較短的係帶區和很長的生殖區以及末端的尾體四部分內都有腔隙。觸手區有一袋形體腔囊,嚮前通嚮頭葉和觸手體腔,並有一對體膠管開口於兩側。係帶區體腔囊長,無體膠管,但有許多管狀腺體。體後部的生殖區有一對很長的體腔囊,其體腔管很發達,而且變為生殖管,其對外開口部為生殖孔。尾體內的體腔囊由隔膜分節。前後體之間都由隔膜隔開。所有體區的體膠囊均未發現腹膜性質的內膜,因此須腕動物的體腔囊並非是真正的體腔。
  A.B.伊萬諾夫等人的研究,觸手是須腕動物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當動物由棲管管口伸出觸手時,它便用觸手捕獲懸浮在水中的有機碎屑。觸手的排列方式和觸手的表面構造,對須腕動物捕獲、消化和吸收食物顆粒起着重要作用。須腕動物的觸手都排列成圓柱體;這種圓柱體或由若幹平直的觸手作環形排列而成,或由單一(西伯加蟲屬)或許多(旋腕蟲屬)觸手作蠃旋形排列而成。無論作環形排列或蠃旋形排列,觸手錶面的羽枝都面嚮圓柱體的內面。觸手錶面的纖毛激動水流從動物體前區流嚮後區。所收集的食物顆粒可能直接由觸手錶皮進行體外消化和吸收。吸收以反濃度梯度的方式實現,也可藉有限的胞飲和吞噬補充。儘管觸手錶皮具類似其他動物吸收細胞那樣的細絨毛表面,但至今尚未獲得任何體外消化的直接證據(未發現消化酶)。
  觸手可能是須腕動物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須腕動物具閉管式循環係統。動物體的背腹中央有背血管和腹血管。腹血管在觸手區擴大成心髒,從心髒分出血管入觸手,每一觸手有嚮心、離心兩血管,分別為血液流入及流出管。血液在腹血管內由體後端流嚮前端,在背血管內側由體前端流嚮後端。血液由心髒壓入觸手血管,然後由觸手流入背血管。須腕動物的血液為紅色,血液內有無核小體、圓形或橢圓形淋巴球。須腕動物在動物體觸手區第一對體腔管兼有排泄功能,兩管在消化部有很多毛細管與體腔相通,並有彎麯的排泄管,緊貼背血管。排泄物由觸手區兩側的體膠管孔排出體外。須腕動物在動物體觸手區背面頭葉內有一主神經節,在主神經節的兩側,各有一條主神經索伸嚮體後,在表皮基底層內有上皮內神經。
繁殖
  須腕動物係雌雄異體;生殖孔的位置是其唯一的性別特徵。生殖腺成雙,圓柱形,位於生殖區的側面。雄生殖孔開口於生殖區靠近係帶區腹面的生殖突上,雌生殖孔開口於生殖區的中部。雄生殖管的末端部分把精子收集在精莢內;精莢具長尾。須腕動物的精子運輸過程至今尚未觀察到,但已知西伯加蟲屬的精莢是以觸手運送至棲管管口的。受精過程尚未觀察到,但在雌蟲棲管內發現了發育的幼蟲。卵子在雌蟲棲管內孵育。卵子兩側對稱;卵圓形或橢圓形,富含卵黃。卵裂方式是由輻射型或蠃旋型發展而來的兩側對稱型。無囊胚腔,以外包法形成原腸腔。從棲管收集到的後期胚胎具許多卵黃和兩個纖毛環帶。幼蟲活動能力小,在附着以前一直呆在母蟲棲管內。至於幼蟲離開母蟲棲管後,究竟藉水流漂浮或是立即下沉到海底,尚不清楚。
習性
  絶大多數須腕動物都棲息於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棲管內。它們通常密集成群;有時數量多達每平方米200條。極少數種在爛木或其他碎屑間構築棲管。棲管很長,一般長達10~85釐米,有的甚至超過2米。在棲管管壁上,常有腔腸動物、海綿和苔蘚蟲等附着。
  須腕動物幾乎全為深水生物,其棲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個別種能分佈於深達9735米的海溝底,在高緯度地區常棲息於較淺的水域,而在低緯度地區則生活於深海海溝內。大多數須腕動物都分佈於大陸坡以及大的島嶼周圍,這和它們的營養方式密切有關。須腕動物可以從棲息地周圍的淤泥中吸收溶解的有機質,因此須腕動物分佈最多的海區,經常有大量的有機質;而這些有機質與海流的流嚮、流速和底質有着密切的關係。
  太平洋西北部水域和印尼馬來海域有着極為豐富的須腕動物。太平洋東部、印度洋、大西洋西部以及南極水域也有須腕動物的分佈。中國東海也發現了須腕動物。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以及我國陝西省南部、湖北和湖南省西部震旦紀的地層中曾有這類可疑化石的報道。
研究發現
  在未發現尾體以前,動物學家普遍認為須腕動物是後口動物,動物體分為3區(前體、中體和後體),它們的一般體製似乎類似於羽鰓類的半索動物。然而,須腕動物尾體分節,具剛毛,其剛毛又與環節動物多毛類的相似,中胚層具分節現象。因此在1964年尾體發現以後,許多動物學家認為,這3個特徵表明須腕動物在係統發育中處於原口動物的地位,更接近於環節動物。可是,另一些動物學家認為,在動物係統演化中,須腕動物是介於原口動物與後口動物之間的中間類群,或者說須腕動物是沿着一條獨立的演化道路進化的動物類群。
分類係統
  根據觸手區體膠囊的形狀、兩體腔管的相對位置和精莢的形狀差異,須腕動物分為兩個目;又根據棲管前端的軟硬、觸手的多少及其排列方式(或類型)、係帶區和生殖區之間有無明顯的界限、生殖區前後是否粗細均勻、體壁乳突的類型、棲管的色澤和色帶類型以及表面環紋存在與否、表皮噬菌斑(plaques)存在與否及其形狀等鑒別特徵,須腕動物共分為6科18屬。現已發現了80多種。須腕動物的分類係統如下:
  須腕動物門(Pogonophora)
  須腕動物綱(Pogonophora)
  無角板目(Athecanephria)
  寡腕蟲科(Oligobrachiidae)
  寡腕蟲屬(Oligobrachia)
  蠶須蟲屬(Nerelinum)
  布腕蟲屬(Birsteinia)
  粗腕蟲屬(Crassibrachia)
  單腕蟲屬(Unibrachia)
  西伯加蟲科(Siboglinidae)
  西伯加蟲屬(Siboglinum)
  擬西伯加蟲屬(Sibiglinoides)
  角板目(Thecanephria)
  多腕蟲科(Polybrachia)
  多腕蟲屬(Polybrachiidae)
  嘎拉帖蟲屬(Galathealinum)
  緑須蟲屬(Choanophorus)
  七腕蟲屬(Heptabrachia)
  環腕蟲屬(Cyclobrachia)
  津氏蟲屬(Zenkevitchiana)
  硬須蟲科(Sclerolinidae)
  硬須蟲屬(Sclerolinum)
  瓣形纓腕蟲科(Lamellisabellidae)
  瓣形纓腕蟲屬(Lamellisabella)
  管腕蟲屬 (Siphobrachia)
  旋腕蟲科(Spirobrachiidae)
  旋腕蟲屬(Spirobrachia)
  M.韋布(1969)根據其發現的新屬Lamellibrachia曾提出把須腕動物分為係帶綱(Frenulata)和無係帶綱(Afrenulata),前者包括所有在1969年以前發現的須腕動物,後者含有一目Vestimentifera和Lamellibrachia一屬。1980年M.L.瓊斯在科隆(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深海底熱泉口發現一巨大蠕蟲,命名為Raftia pachyptila,隸於Vestimentifera,使此目增加至兩屬3種。但某些學者(1988)認為Vestimentifera應隸於環節動物或應獨立成一個新的門類——前庭動物門(Vestimentifera),至今未取得一致意見。
No. 8
  在海底營管棲固着生活,一般分佈於150~1500米深處,體細長呈蠕蟲狀,棲於由其自身分泌的幾丁質和蛋白質形成的細管中。管垂直插於海底軟泥裏,部分管露出軟泥之外。蟲體長一般為5釐米~3米,直徑0.5毫米~3釐米。體為兩側對稱。由頭葉、腺體部(可合稱為前體部)、軀幹部和固着器(後體部)四部分組成。頭葉嚮前伸出特有的須狀觸手(觸手鰓),有體腔、血管、神經。成體無消化管、無口、無肛門,體內有共生的化能自養細菌能合成有機物,可利用氧化合成的有機物釋放的能。現已發現了80多種。另在海底熱液噴口區發現有被腕動物門Vestimentifera,資料不足。
英文解釋
  1. lat.:  Pogonophora
相關詞
無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