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 : 植物 : 藥品 > 頂端優勢
目錄
概述
  apical dominance
  定義: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抑製的現象。(據《辭海》)
  或:植物的頂芽生長對側芽萌發和側枝生長的抑製作用(見圖[頂端優勢示意圖]頂端優勢示意圖),包括對側枝或葉子生長角度的影響。(據中國百科網)
  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頂芽和側芽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頂芽旺盛生長時,會抑製側芽生長。如果由於某種原因頂芽停止生長,一些側芽就會迅速生長。這種頂芽優先生長,抑製側芽發育等現象叫做頂端優勢
意義
  植物側芽的數目通常大大超過水分和有機、無機營養所能維持其生長的枝條數。頂端優勢的強弱隨環境而變化,可使植物按照水分與營養的供應情況來調節分枝數,是植物調節自身的生長量的主要環節。
成因
  頂端優勢現象産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肯定意見。解釋此現象的學說主要有3種。
  生長素學說
  或稱生長素抑製學說。K.V.蒂曼和F.斯科格於1933年提出。他們的實驗證明,在蠶豆切除頂端後的斷面上施加生長素,側芽萌發受抑製,與不切除頂端的相同。他們認為頂芽是生長素合成的中心,在這裏合成的生長素沿莖嚮基部運輸,抑製側芽生長。這是生長素直接抑製學說。R.斯諾於1937年提出,生長素並不直接抑製側芽生長,而是引起一種間接的抑製作用,這是生長素間接抑製學說。
  這一學說也是目前最盛行的,其實驗依據是:除去頂端,側芽很快生長,如去頂後在切口處塗上含有生長素的羊毛脂,側芽不能生長,即外施生長素能代替頂芽對側芽的抑製作用。
  但後來有人在羽扇豆等植物上發現,在受頂端抑製的側芽中,生長素的含量比側芽生長所需的最適濃度要低得多。近年來更發現,外施細胞分裂素給受抑製的側芽,側芽就能生長(即頂端優勢解除),故認為側芽被抑製的原因,是由於它們沒有足夠的細胞分裂素。細胞分裂素是在根中合成的,而頂芽産生的生長素的作用,可能控製細胞分裂素的運輸,由於頂芽的生長素濃度高,成為輸入物質的庫,比側芽優先得到細胞分裂素。側芽因生長素濃度低,得不到足夠的細胞分裂素,因此生長受到抑製。
  營養學說
  K.格貝爾於1900年提出。他總結了植物的相關性抑製現象,認為的細胞生長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營養物質較多。由於頂芽優先享用由根部和葉片運來的營養物質,使側芽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從而生長受到抑製。
  營養調運學說
  F.W.溫特於1936年提出,他認為頂端分生組織的細胞生長活躍,代謝旺盛,合成大量, 頂芽的高濃度激素促使營養物質嚮頂芽調運,使側芽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而受到抑製。頂端優勢現象中激素的作用與物質調運的關係頗為復雜,可能有不止一種激素發生包括刺激與抑製兩類作用。
應用
  農業生産上,常用消除或維持頂端優勢的方法控製作物、果樹和花木的生長,以達到增産和控製花木株型的目的。
  去頂芽保側芽,例如:“摘心”、“打頂”,可使植物多分枝、多開花。常用打頂的辦法去除頂端優勢,以促使側芽萌發、增加側枝數目,或促進側枝生長。例如對果樹可使樹形開展,多生果枝;對茶樹和桑樹,多生低部位側枝便於采摘;對行道樹,可擴大遮蔭面積。有些化學藥劑可以消除頂端優勢,增加側芽生長,提高農作物産量,其作用與剪去頂芽相似,如三碘苯甲酸(簡稱TIBA)已成功地應用於大豆生産中。這種方法稱為化學去頂。
百科大全
  dingduan youshi
  頂端優勢
  apical dominance
  植物的頂芽生長對側芽萌發和側枝生長的抑製作用(見圖頂端優勢示意圖),包括對側枝或葉子生長角度的影響。是相關性抑製的一種表現。
  大多數植物都有頂端優勢現象,但表現的形式和程度因植物種類而異。頂端優勢強的植物,幾乎不生分枝,如嚮日葵的許多品種。番茄等植物頂端優勢弱,能長出許多分枝。灌木頂端優勢極弱,幾乎沒有主莖與分枝的區別。多數植物屬中間類型,如稻、麥等。頂端對側芽的抑製程度,隨距離增加而減弱。因此對下部側芽的抑製比對上部側芽的輕。許多樹木因此形成寶塔形樹冠。頂端優勢強弱與表現方式的不同,造成植物生長姿態的差異。頂端優勢在匍匐莖、塊莖、球莖、鱗莖和根的生長上也有明顯表現。頂端優勢的強弱隨植株年齡而變化,同時受營養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幼齡植物頂端優勢強,老齡時減弱;光強過低,土壤通氣不良或水分虧缺,頂端優勢增強;氮素供應充足,頂端優勢減弱。植物側芽的數目通常大大超過水分和有機、無機營養所能維持其生長的枝條數。頂端優勢的強弱隨環境而變化,可使植物按照水分與營養的供應情況來調節分枝數,是植物調節自身的生長量的主要環節。
  解釋頂端優勢現象的學說主要有3種。
  營養學說 K.格貝爾於1900年提出。他總結了植物的相關性抑製現象,認為頂端分生組織的細胞生長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營養物質較多。由於頂芽優先享用由根部和葉片運來的營養物質,使側芽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從而生長受到抑製。
  生長素學說 或稱生長素抑製學說。K.V.蒂曼和F.斯科格於1933年提出。他們的實驗證明,在蠶豆切除頂端後的斷面上施加生長素,側芽萌發受抑製,與不切除頂端的相同。他們認為頂芽是生長素合成的中心,在這裏合成的生長素沿莖嚮基部運輸,抑製側芽生長。這是生長素直接抑製學說。R.斯諾於1937年提出,生長素並不直接抑製側芽生長,而是引起一種間接的抑製作用,這是生長素間接抑製學說。
  營養調運學說 F.W.溫特於1936年提出,他認為頂端分生組織的細胞生長活躍,代謝旺盛,合成大量植物激素,頂芽的高濃度激素促使營養物質嚮頂芽調運,使側芽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物質而受到抑製。頂端優勢現象中激素的作用與物質調運的關係頗為復雜,可能有不止一種激素發生包括刺激與抑製兩類作用。農業生産上,常用打頂的辦法去除頂端優勢,以促使側芽萌發、增加側枝數目,或促進側枝生長。例如對果樹可使樹形開展,多生果枝;對茶樹和桑樹,多生低部位側枝便於采摘;對行道樹,可擴大遮蔭面積。有些化學藥劑可以消除頂端優勢,增加側芽生長,提高産量,其作用與剪去頂芽相似,如三碘苯甲酸(簡稱TIBA)已成功地應用於大豆生産中。這種方法稱為化學去頂。
  (呂忠恕)
英文解釋
  1. n.:  apical dom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