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淮安 > 韓信故裏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韓信故裏投訴電話淮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17-360535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韓信故裏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旅遊,尤以春暖花開或秋風送爽之際為佳。韓信故裏美食淮安,作為人文薈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敬愛的周總理故鄉,人傑地靈、風光秀美、物産豐富,千百年來,這裏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是名揚中外的淮揚菜係的發源地之一.淮安菜是淮揚菜係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至遲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當地先民已用陶器烹飪,經過數千年的變遷,至明清時期成為體係完整、風格獨特、享譽南北的獨立流派,和揚州等地一道,為淮揚菜係的最終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淮安菜講究選料和前期加工;講究刀工的合理運用;講究火候的恰到好處;講究調味的和合多變;講究菜式的豐富多彩。其中的“軟兜長魚”、“平橋豆腐”、“雞腿扒烏參”、“開洋扒蒲菜”、“朱橋甲魚”、“生熏白魚”、“風白魚”、“清炒黃瓜魚”、“白煮淮鮎”、“拆骨掌翅”、“燉傢野”、“叉烤長魚方”、“欽工肉圓”、“文樓湯飽”、“淮安茶饊”、“淮餃”等,早已成為淮揚菜的經典代表。《清稗類鈔》錄有全國五大名筵,淮安就獨占其二,一為全鱔席,一為全羊席,與燒烤席、燕窩席、豚蹄席齊名天下。
  韓信故裏交通碼頭鎮距淮安市20公裏,從淮安乘5路公交車可達(票價2元)。
  淮安市的碼頭鎮,據傳是“漢初三傑”中韓信的故裏,距新淮安20公裏。是一個歷史古鎮,在秦代就已有此郡名楚州,現恢復其原貌。
  
  上圖為鎮中正在建設中紀念韓信的建築(攝於2003年初)。原址為碼頭鎮小學,韓信年輕時曾受胯下之辱,據當地四十多歲的人講,他們小時候在學校旁邊還有一座胯下橋,十幾年前橋沒有了,但在一堵墻上還寫着“胯下橋”三字,2003年初這堵墻也沒有了,聽當地人說“胯下橋”就在圖上建築的右邊。但是在老淮安市也有“胯下橋”遺址。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傢。淮陰(現江蘇省淮安市)人。年少時父母雙亡,傢道貧寒,據《史記》載,漢初軍事傢韓信年少時,傢中睏難,常到城下釣魚,有一位靠為別人漂洗為生的老婦人見韓信經常吃不飽,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韓信深受感動,我一定要重重報答您,可是漂母嚴肅地說,“像你這樣的小夥子,卻無法謀生,飯都吃不上,我是愛惜你,纔送飯給你吃,難道是希望得到你的報答嗎”,韓信深受震動,從些更加發奮學習,在以後的楚漢戰爭中,終於大展雄纔,幫助劉邦打敗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不朽功績。
  
  公元前209年,韓信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死後,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衹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他多次嚮項羽獻策,均不被采納。於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以後項羽也認識他和劉邦誰能得到韓信,誰就能得天下,派武涉去策反韓信,說劉邦之所以沒殺韓信是因為有項羽,項羽今日亡,明日就取你。後蒯通也勸說韓信,但都被韓信拒絶。
  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纔使用,衹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决意離漢營而去,逃到寒溪時,本來可以過去,但因溪水大漲,無法過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蕭何嚮劉邦推薦韓信是大將之才,劉邦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確信韓信為稀世之才,遂築高臺,具禮,舉行儀式,拜韓信為大將。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展開决戰。劉邦以韓信為主將,統一指揮各路大軍。項羽指揮十萬楚軍,從正面嚮漢軍陣地猛攻。韓信采用典型的側翼攻擊戰法,令漢軍中軍稍稍後退,避開楚軍銳氣,而將兩翼展開,實行側擊,然後再令中軍推進,一下子完成了合圍。入夜,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終使楚軍喪失鬥志,被漢軍一舉聚殲於亥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
  韓信以項羽帳下執戟衛士的低微身份,幾年內登壇拜將,屢建奇勳,終至成為左右楚漢戰爭的一方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來贊譽這位叱咤風雲的軍事人物。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傢所推崇。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曾著有《韓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經失傳。
  韓信的軍事才能令劉邦極度不安,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於劉邦身邊。一天,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答"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之軍。"劉邦又問:"那末你呢?"韓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因此後人常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楚亡將鍾離眛投靠韓信,劉邦要抓鍾離眛,有人勸韓信交出眛以取得劉邦的信任,《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眛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駡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係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韓信的絶世軍功和才華終於招來了殺身之禍,呂後擔心劉邦死後韓信篡位,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後讓蕭何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也因此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說,其實蕭何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的,據說蕭何還留下了韓信的後代。韓信死前也很後悔,死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據當地人說,因韓信功勞大,劉邦曾許下韓信“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刀不死”(既免死),呂後等殺死韓信時是將其吊在鐘室中,鐘室四周用布遮上,用竹片戳死的。據史書記載,韓信死後,葬於今灞橋區竜王村。199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墓前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碑石,記為“漢淮陰侯韓公信墓”。“漢淮陰侯韓公信墓”。
  
  韓信作了大將軍後,不忘漂母一飯之恩,據碼頭鎮人說,漂母墓原來很小,韓信命部下每人抓一把土帶來堆在漂母墓上(也有人用每人用衣服兜一兜土),將漂母墓堆成二十米高的小山頭,當地也稱漂母墓為泰山。漂母墓的土與四周農田的土不同,是人別處帶來的黏土,幹時結成膠泥狀土塊,下雨天走在上邊又非常泥濘,據說漂母墓上長的草也與旁邊農田裏的草不同,許多都可作中藥,當地人說,他們就經常采漂母墓上的草作藥。
  清光緒年間當地縣令曾立一石碑(下圖中),碑上明確規定保護文物,不得取土,1999年當地村民又將從墓上滑下來的土往上培了一次。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作了大將軍後,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此話說明忍的重要性,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忍,忍比鬥是更高明的,韓信少年受胯下之辱時,如果不忍也不能後來的作為。
關於淮安市淮陰區韓信遺跡的說明 Han Xin on the remains of Huaian description Huaiyin
  淮陰區現為淮安市的下轄區之一,曾為解放後的淮陰縣,但和古淮陰沒有什麽關係。由於此地歷史上沒有什麽名人,當地好古之人就喜歡紀念周圍地區的古代名人,以下就是他們近幾年為此而建的一些仿古跡。雖然客觀上也起到了宣傳和紀念韓信的作用,但同時也使得一部分不懂歷史的人誤以為韓信就是淮陰區人,混淆了視聽。
漂母墓 漂母 Tomb
  漂母墓簡介
  對韓信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其墳墓仍存於今淮陰區碼頭鎮境內,俗稱泰山墩,歷史文獻中常稱之為漂母墓。後經考證,此墓為清代墓葬。
  北魏酈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經註.淮水》中寫道:“淮陰故城東西兩塚(塚:墳墓),西者漂母塚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現墓直徑50米,高20米,仍顯得格外壯觀。墓北有石碑三方,其一碑高1.25米,寬0.6米,建於民國十九年,正碑上刻“漂母墓”三字,並有附文,記載漂母食信於淮陰的事跡。其二側碑是清光緒三十二年為護墓而立,上刻“遵奉清河縣憲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嚴禁,並責承該鄉保,實力保護,光緒叁拾貳年肆月拾叁日”。其三碑為解放後當地政府所立。
  一飯千金的故事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和張良一樣,亦是出身貴族。但楚國滅亡後,淪落潦倒不堪。曾在下鄉南昌亭亭長傢混飯吃,時間長了,亭長老婆對他很厭惡,一天大早坐在床上把飯吃完了。韓信趕飯,撲了個空,知道是自己蹭飯遭嫌,人傢以此來羞辱自己。他也不說什麽,氣鼓鼓地就跑出去了。
  跑到外面也沒吃的,他衹好去河邊釣魚。這時,有一群幫人傢洗衣服布匹的婦女(即漂母),剛好也到河邊來洗衣布。其中一位老婦見韓信饑餓可憐,每天將自己的那份飯分成兩半,留給韓信一半,就這樣毫無厭倦之色地救濟他,直到工作全部完成離去為止。韓信非常感動,對漂母說:我將來富貴了,一定要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傢!漂母生氣地說:我給你飯吃,是可憐你雖貴為王族後人,卻淪落到不能養活自己的地步,不是為了圖你報答!
  後來,韓信衣錦還鄉,漂母卻已經去世。於是韓信散千金給手下的士兵,命令他們每人都用衣服從外地兜一堆泥土來,堆砌在漂母的墳上,於是便出現了十分壯觀的漂母墓。又由於外地的泥土與淮陰當地泥土顔色不同,因此漂母墓的顔色在當時也特別顯眼。
  韓信為感謝漂母的施飯之恩,用千金命將士搬土造墳以紀念漂母,便是一飯千金這一成語典故的來源了。
韓候故裏公園 Hometown Park Han Hou
  碼頭鎮,改革開放以來,逐步仿建了關於韓信的歷史文化勝跡。仿韓信故裏公園內建有仿淮陰侯廟、仿韓信釣魚臺、仿胯下橋、仿漂母岸、仿千金亭等。2003年竣工對外開放。公園入口前為6400平方米的廣場。廣場門口上方橫額“偽韓侯故裏”四個鎦金大字,為陳立夫先生99歲時題寫。公園占地1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萬平方米。園內諸景點按秦漢建築風格在古跡原址上修復,各景點圍繞韓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佈,在竹樹掩映、麯徑通幽中,顯得錯落有緻,引人入勝。
  淮陰侯廟
  相傳在公園前191年漢惠帝大赦天下,即令射陽侯劉纏(即項伯)為韓信建祠,後圮廢於宋末元初。今淮陰侯廟重建於2002年5月,位於韓信湖南岸,背對湖水,寓意韓信背水列陣,用兵出神入化。其建築為典型的漢代風格,由山門、庭院、回廓和大殿組成。山門面闊8.8米,進深5.6米。兩側抱柱楹聯:“仗劍辭淮市,桑梓留鴻,巨仁大義欽神鬼;登壇將漢兵,中原逐鹿,偉略奇謀爍古今。”庭院兩側是與主體建築連為一體的回廊,廊內墻壁上鑲嵌28塊石刻畫,畫面選取韓信一生28個生活片段,每一塊石刻畫都是一個成語故事,生動而逼真。
  韓信釣魚臺
  2002年仿建。釣臺背倚淮陰侯廟,面寬12.10米,側寬8.8米,亭額“偽韓侯釣臺”四字。兩側亭柱楹聯:“枵腹待機,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釣,命世雄纔衹賺竜。”“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鈎。”釣魚臺臨水面的楹柱上亦有楹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竿。”楹聯把興周名將姜子牙與韓信一起頌揚,強調韓信在建立漢王朝中無出其右的功勳。
  胯下橋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韓信衣錦還鄉後,以德報怨,仍給屠中少年授職。後鄉人立胯下橋紀念此事。舊志對胯下橋多有記載,1993年,碼頭鎮政府仿修胯下橋券門。
  千金亭
  位於韓信湖東岸。韓信少時垂釣湖邊常受漂母施食,信曾對漂母表示:“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報答您老人傢。”漂母說:“我是同情你不能養活自己,哪裏是指望你報答呢!”韓信衣錦還鄉後,贈漂母以千金。碼頭鎮舊有千金亭毀於水患,今千金亭為2003年復建,亭呈正方形,亭額上有“千金亭”三字,亭柱懸有兩副楹聯:“愛心本無價,然諾足千金。”“宏慈博愛千金難買,至信精誠一諾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