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甘肅 >平涼 > 靜寧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620826
縣情概況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以西,華傢嶺以東,東經105°20'-106°05',北緯35°01'-35°45'。東界寧夏隆德縣、南接秦安縣,西連通渭縣、北鄰西吉縣,西北與會寧縣毗連,東南與莊浪縣相依。縣境南北長81公裏,東西寬68.75公裏,總面積2193平方公裏。東距平涼110公裏,西至蘭州220公裏,312國道橫穿腹地,古為關隴要衝,稱咽喉之地。素有“隴口要地”之稱。“靜寧”一詞,取“寧靜安謐”之意。縣城所在地為城關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城關鎮縣府路1號,郵政編碼:743400,電話區號:0933 。
  靜寧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海拔1600-2245米,地形為葫蘆河流域河𠔌川地、河𠔌盆地、丘陵坡地和梁峁地,有大小梁峁1098個,山梁總長1652公裏,主要山梁有13條,以葫蘆河為界,東側係六盤山分支,西側為華傢嶺餘脈。地層以陸相岩層為主,部分地區有火成岩出露。土壤為黃綿土、黑垆土、紅粘土、新積土、沼澤土等六個土類,黃綿土為主要土類,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分佈於全縣各鄉鎮的山坡和梁峁。其中有機質含量為0.92%,全氮為0.072%,速效磷為8.24PPM,速效鉀170.1PPM,適宜種植小麥、洋芋、糜𠔌、豆類、中草藥等作物。全縣梯田面積達到132.8萬畝,人均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農業主産小麥、玉米、𠔌子、蕎麥、莜麥、高粱等糧食作物和洋芋、豆類、鬍麻、油菜、蘋果、早酥梨、蔬菜等經濟作物。
  全縣林木有70多種,分屬236科。楊、柳、槐、椿、榆為主要用材林木,分佈較普遍,川區多種植加拿大楊、北京楊、鑽天楊、柳、槐,山區多植早旱柳、山楊、臭椿、白榆、槐,造林面積達到71.4萬畝,森林覆蓋率8.9%。蘋果、梨、杏、桃、花椒為主要經濟林木,經過産業調整,逐步形成了“南部蘋果、北部梨”的發展格局,果園面積達到30.2萬畝,果品總量達到7.3萬噸。種植的藥材主要有:黨參、南沙參、黃芪、甘草等近40個品種。適宜種植的花卉有:野丁香、文竹、牡丹、玫瑰、月季等31個品種。已發現的野生植物有:黃花、野韭、小蒜、莧麻、野鬍麻、野蕎麥等40個品種。野生動物,在康熙年間仍見虎、熊、豺、鹿、黃羊、青羊、水狼多種。目前,發現的獸類有15種,鳥類27種,兩棲爬行類13種,其他蟲類多種。2000年以來,該縣加大了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養殖業以豬、靜寧土雞和牛、羊為主。
  靜寧縣內已探明的礦産有:李店鎮杜傢大灣鐵礦、仁大鄉高傢峽鐵礦和老虎灣鐵錳礦、威戎鎮受傢峽鉛鋅礦、城關鎮和司橋鄉交界處的白土岔粘土礦以及高界鎮與會寧縣交界處的罐子峽煤礦,資源有10餘種,鉛、鋅、鐵、石灰石礦儲量豐富,品位較高,開發前景十分廣阔。
  靜寧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無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時數2238小時。年平均氣溫約7.1℃,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19.6℃;最冷1月,月平均氣溫-7.0℃。降水分佈時空不均勻,夏天較多,鼕春較少,年均降水量450.8毫米,最大值在1964年為690.4毫米,最小值在1971年為228.5毫米,可靠值383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469毫米。全縣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産生,多年平均徑流深度28.1毫米,年徑流總量2.8621億立方米,其中外縣入境2.2451億立方米,該縣自産6170萬立方米。縣境以葫蘆河為幹流,其東西兩側有9條支流,從北嚮南陸續匯集,並且境內無天然湖泊。
  河流以葫蘆河為幹流,東西兩側有高界河、紅寺河、南河、甘溝河、李店河、甘渭子河等9條支流,年徑流總量2.86億立方米。
  靜寧縣地圖
行政區劃
  全縣轄城關鎮、威戎鎮、界石鋪鎮、八裏鎮、李店鎮、城川鄉、司橋鄉、曹務鄉、古城鄉、雙峴鄉、雷大鄉、餘灣鄉、仁大鄉、賈河鄉、深溝鄉、治平鄉、新店鄉、甘溝鄉、四河鄉、紅寺鄉、細巷鄉、三合鄉、原安鄉、靈芝鄉等5鎮19鄉、392個行政村、2320個村民小組、4個居民委員會。2006年底,全縣總人口46.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4.45萬人。總面積2193平方公裏,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裏。民族以漢族為主,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10人,居住較為集中。
歷史沿革
  該縣域自漢置成紀縣、阿陽縣,宋置德順軍、隴幹縣以來,境內多處置縣,自元代後,始改德順州為靜寧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靜寧之名,始見於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靜寧州,沿襲宋、金“靜力寨”首字取安靜寧謐之意,以表達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
  靜寧即古之成紀。據專傢考證,歷史上的成紀曾經三遷,而最早的成紀故城就在靜寧,遺址位於現在靜寧縣南部治平鄉和李店鄉交界處的劉傢河與五方河二村之間(蘭州大學教授馮繩武《甘肅地理概論》),後經歷兩漢、三國、西晉、十六國至北魏時廢,至北周宇文化時復置成紀縣,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成紀縣治移到秦安顯親川,北宋初年,又由顯親川遷徙至天水,這纔是秦州天水成紀。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息、繁衍,相傳始畫八卦,肇啓文明的伏羲氏和“煉石補天”的女媧氏就誕生於此。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伐戎,滅國十二,開地千裏,秦國勢力達到縣境,秦長城經過縣境西北,這裏被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縣境屬之。成紀縣設置時間未見於記載,但據古城內出土文物考證,建城時間不晚於戰國,作為縣,始見於西漢初。
  西漢時,在今靜寧縣域置成紀、阿陽二縣。成紀在南,治所在今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東南約半公裏處;阿陽在北,治所在今靜寧縣城南附近。此後成紀縣歷東漢、三國和西晉、十六國時期,北魏時一度被廢,到北周復置,中經隋代和唐初,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因秦州地震,秦州州治由上邽(今天水)移至敬親川(今秦安縣北),成紀縣治也由靜寧縣移徙敬親川,與州治同城。漢唐時期,地處邊境的靜寧(即當時的阿陽、成紀二縣)的興衰盛敗,同整個西北地區的形勢渾為一體。一方面民族紛爭,戰火頻仍,西漢有匈奴,東漢有羌人,十六國有“五鬍”,隋唐有吐蕃,先後在西北地區與中原王朝逐鹿爭雄,給社會生産帶來了極大破壞。另一方面,隨着中原王朝國力的強大,邊境各族人民的和睦往來和中西陸路交通的暢達,經濟文化又有過相對發展的時期。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中綫由長安西行,經甘肅的涇川、平涼、定西,過蘭州,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南綫由長安嚮西南經甘肅臨洮、臨夏地區到青海,再由青海扁都口進入河西到敦煌。靜寧縣地處“絲綢之路”東段之中綫,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受到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的影響很大。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舉兵北伐,滅了遠在太原的北漢政權,統一了北方。但是雄踞於陝甘北部邊境的西夏政權卻與宋王朝南北對峙,始終是宋朝在北方的勁敵。地處邊境的靜寧,其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渭州知州曹瑋在隴山外之籠幹川修築隴幹城(今隆德縣城),作為抵禦西夏的軍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涇原路安撫使王堯臣奏準,以山外(指今六盤山)通邊、靜邊、隆德、得勝四寨建為德順軍,以隴幹城為軍治。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置隴幹縣於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將德順軍治移隴幹縣,軍、縣同治一城。紹聖四年(1097年),築威戎城。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人南侵,整個中國北部包括靜寧在內沒於金人的統治之下。金世宗大定年間,改靜邊寨為靜邊縣,尋復為寨。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改德順軍為順州,隸熙秦路。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德順州,隸鳳翔路,升格後的德順州,領有隴幹、威戎、治平、水洛、隆德、通邊六縣,其中前三縣在今靜寧縣境,後三縣在今隆德、莊浪境內。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改德順州為靜寧州,領隆德縣,另將德順州東部分置莊浪州,同隸陝西行省鞏昌路。明初,靜寧州領隆德縣,屬陝西布政使司平涼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莊浪為縣,和隆德縣同隸靜寧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隆德縣直隸平涼府,靜寧州唯領莊浪一縣。清順治五年(1648年),莊浪縣直隸平涼府,此後靜寧無領縣。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前明苑馬寺,將安定監六營之地並入靜寧州。雍正六年(1728年),因通渭地震,縣治移安定監,遂割安定監屬地隸通渭縣。其時,靜寧州下設二坊十二裏。二坊即阜民坊、養民坊;十二裏為泰安、樂土、遵教、仁和、義和、通化、廣城、勤農、務本、從政、治安、更名裏。
  民國二年(1913年),改靜寧州為縣,全縣分為5區,轄123村,隸書屬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爭時期,推行保甲制度,全縣劃為6區、294保。1940年撤區,改為18個鄉鎮、164個保。1942年,靜寧南8鎮(通野、章麻、良邑、水洛、焦韓店,朱傢店、寧陽和計都)劃歸莊浪縣,將莊浪縣廣盈鄉、雲翠鄉部分地區劃歸靜寧。當時靜寧有城關鎮和威戎、仁和、新民、仁當、治平、甘溝、紅寺、高界、單磑、雲翠、殷平等12個鄉鎮、105個保。
  1935年9、10月,中國工農紅軍二十五軍、紅二方面軍、紅一方面軍長徵前後途經靜寧,毛澤東和一方面軍總部在靜寧界石鋪曾作短暫停留。次年10月,紅二方面軍長徵途經靜寧,在界石鋪同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面軍部分部隊會師,進入陝甘根據地。1949年8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進大軍,解放了靜寧,屬定西專員公署。1950年5月25日劃歸平涼專區。1958年11月撤莊浪縣並於靜寧縣。1961年12月與莊浪縣分設,隸屬平涼專員公署至今。2002年平涼專員公署撤地設市,靜寧縣隸屬平涼市。
  2003年12月8日根據甘肅省民政廳《關於平涼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甘民區復字49號),以及平政發180號文件:靜寧縣撤銷七裏鄉,將該鄉並入界石鋪鎮;撤銷祁川鄉,將該鄉並入甘溝鄉:撤銷石咀鄉,將該鄉並入古城鄉;撤銷田堡鄉,將該鄉並入四河鄉;撤銷後梁鄉,將該鄉並入雷大鄉;撤銷陽坡鄉,將該鄉並入仁大鄉。撤並後全縣轄5鎮19鄉。
旅遊資源
  靜寧,是羲皇故裏,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燦爛的歷史,給靜寧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獨有的文化遺産。這裏有秦漢時期的成紀古城遺址、廟兒坪古文化遺址、靳寺漢墓群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齊傢文化等遺存146處,有明代建築群靜寧文廟、靜寧清真寺,有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規模宏大的成紀文化城,有風景秀麗的西岩寺山、九竜山,有奇峰錯列、幽𠔌盈香的仙人峽,有紅軍勝利會師地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等旅遊勝地。
  1.文物古跡
  瓦壠紋玉琮 1984年出土,係墨緑和田玉製作,瑩澤明徹,色度柔和,質地精良,為齊傢文化玉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代表,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的禮器。該器高14.7釐米,孔徑6.95釐米,端徑8.2釐米,射高1.65釐米,重920剋。形體呈圓角方柱,外方內圓,兩端突射,器表四面以垂直凹槽為界,在四棱轉角處琢雕寬帶,寬帶上又陰鑿平行瓦壠紋十三道,若加以間隔瓦壠紋的十一道突起陽綫棱,便呈現出陰、陽疊錯的粗細綫紋飾。玉琮的拋光工藝上,磨壠光潔而不留據、鑽、鑿、磋的痕跡,使得器形渾圓規整。
  黑彩禾紋麯腹盆 1987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20.8釐米,口徑30.5釐米,底徑12釐米。寬唇沿,敞口,麯腹內收,小平底。泥質紅陶,色呈桔黃。口沿下至腹部飾黑彩禾紋,紋飾與原始祈農活動相關。器物整體色彩鮮明,綫條柔和,紋樣生動。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白彩圓圈紋尖底瓶 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通高37.2釐米,口徑6.8釐米。敞口,圓肩,尖底,腹部附一雙小寬帶耳。陶質屬泥質紅陶,色呈桔黃。頸肩部飾白彩重疊圓圈和弦紋,耳以下飾細繩紋。屬馬傢窯文化馬傢窯類型。
  齊傢文化大玉璧 198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呈不規則圓形(又稱璧羨),直徑27.3釐米,大體呈緑色,為祭祀祖先的禮器,屬齊傢文化。
  漢代盤螭蒲紋璧 1974年出土,為一級文物。內徑4.3釐米。兩面紋飾相同,分內區、外區,內區蒲作底,渦紋凸起,外區淺刻四組盤螭紋,一周繩紋分界內外區。大體呈墨緑,雜有灰白石瑕,産生於漢代。1996年9月被鑒定。
  西漢漆耳杯(羽觴) 1986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木胎,漆表呈黑、紅二色。飲酒器,又名羽觴。體形橢圓,兩側口沿處各附翼狀月牙形耳。外壁面和口沿塗黑漆,內壁塗紅漆。耳和口沿處飾麯折回紋、麯折三角紋及蟬紋。整體色澤鮮豔,輕巧精緻。
  西夏銅官印 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方6.7×6.7平方釐米,厚1.2釐米,連直柄紐通高4釐米,重545剋。印文為陰文,西夏字,九疊篆體,初步釋為“統中使印”。柄頂端刻一西夏“馬”字(即漢語“上”字),表示用印之方向。據考核,印與宋元豐七年(1081年)十月發生的宋夏靜邊塞之戰有關。
  明代虎字銅火筒 1983年出土,為一級文物。體長37.2釐米,口徑14.1釐米,尾徑9.6釐米,重15千克。體分大碗口、前堂、藥室、尾銎等部分,筒身中鑄兩道束,筒身兩側有合範縫。身刻“虎賁衛虎字拾貳號大碗口筒重貳拾伍斤玖兩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寶源局”三十字銘文。
  成紀古城遺址 位於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城址為正方形,今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墻長490米。整個故城址壓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上,在道旁、河灘和城址內,到處散布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筒瓦、回紋鋪地磚和灰陶器物殘片,還有部分唐、宋瓷片。城外四周山坡上秦漢墓葬衆多,出土了大量文物。1974、1987年在王溝村清理的4座西漢墓葬中出土了銅、玉、鐵、漆等類文物500多件,珍品不少,如蟠螭紋青玉璧、變體雲紋漆耳杯、“司馬源”銅印等。在故城西南1000米處王傢溝廟兒坪西漢墓葬區,先後發掘秦漢墓葬5處,車馬坑1處。墓葬出土大量秦漢文物(參見廟兒坪墓葬區)。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隴右大地震,成紀縣被毀,縣治南移至秦安顯親川。宋治平四年(1067年),名將郭逵又在成紀城廢墟上築治平寨。城址的西北,東北部至今殘留400多米城墻。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靜寧文廟 位於靜寧一中校園內。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原建築面積18076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坐北嚮南,順中軸綫依次為先師廟門、戟門、大成殿,戟門內為四合院落。大成殿九脊頂,七開間,造型宏偉。戟門歇山頂,五楹。廟門作牌坊式欞星門。整個佈局主次分明,結構嚴整,造形獨特,氣勢宏偉,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靜寧清真寺 位於靜寧縣城站院巷內,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迄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規模不大,約700平方米,後來隨着穆斯林人數的不斷增多,自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來,曾三次翻修擴建。建築佈局依西嚮東,以禮拜大殿、邦剋樓、牌坊為軸綫,南北兩側配有廂房。建築全貌頗為考究,傳說是聘請四川名匠仿效當年劉備金殿建造的。現存的禮拜大殿面積390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由歇山、懸山頂和兩坡捲棚連接,建築形式獨特,古建築中少見。中門上頂懸挂民國十七年(1928年)甘肅省政府主席劉鬱芬贈送的“見義勇為”牌匾。對研究明代建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現為靜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建築物之一,又是全縣城穆斯林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三忠祠 也稱鄉賢祠,是為紀念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錡三位鄉賢而修建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在縣城東郊外建“三忠祠”,乾隆五年知州楊國瓚重修,占地10畝左右,坐北嚮南,祠院內北面建有大殿兩座,一為“八蜡祠”(稷神),一為“三忠祠”。清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陝甘總督左宗棠西徵,路過靜寧,駐蹕逾月,率官兵及地方官民到三忠祠祭奠吳、劉三將軍時,刻立祭碑,正面刻“功固西陲”大字,碑陰鎸有長文。祠殿門楹懸挂“三將忠魂昭青史,千載功業祀春秋”的楹聯。抗日戰爭時期,為紀念中條山戰役中靜寧籍陣亡將士李芳田、受天祐和上海戰役犧牲的賈德利3人,縣政府奉命製忠烈將士牌位3座,供於三忠祠吳、劉三將軍牌位之側,每年清明節,由地方官民舉行祭祀以示紀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關民衆在峰臺山重建“三忠祠”。
  2.旅遊景點
  靜寧縣旅遊景點五臺山 位於靜寧縣城南1.5公裏處,原為翠屏山西峰,因山勢五疊而得名。
  五臺山自宋元在山麓“湫池”旁始建亂石神廟起,先後建有真武廟、藥王洞、文昌閣、子孫宮、香山洞、磨針洞等處祠宇。廟宇建築造型奇特,殿宇飛檐挑角,雕梁畫棟,亭臺洞窟,小巧別緻,結構嚴謹。面山喬灌木盤根錯節,以丁香為主的野花遍布山坡,其它雜樹野草夾於其間,景色宜人。山間道路蜿蜒崎嶇,攀山而上,奇峰危崖,引人入勝。景區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6萬平方米,是一塊待開發的旅遊熱土。
  九竜山 位於靜寧縣八裏鄉,海拔1998米,屬祁傢大山餘脈,相傳,漢劉秀起兵西行討伐隗囂曾於此避難得救。光武帝登基後欽題“救竜山”,遂得名。山體蜿蜒起伏,與西岩寺山遙遙相望,右側成環抱狀,有藏竜臥虎之勢。山上樹木茂密,廟殿亭閣較多,是旅遊、避暑的勝地。每當春回大地,九竜山上野花競放,蜂蝶飛舞,古椿百態,狀似蛟竜出水,玄鶴展翅,猶如耕農扶犁,宮娥掌燈。至秋高氣爽,登高極目,山勢開闊,阡陌縱橫,田園織綿,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真乃一處佳景。
  西岩寺山 位於靜寧縣八裏鄉,距縣城約三公裏,山勢連綿起伏,由北嚮南延伸,最高峰海拔1964米。北魏時期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是靜寧最早最大的道教聖地。山上氣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異草遍野。已恢復修建大雄寶殿、玉皇洞、菩薩殿及塑像26尊,存有壁畫36幅,收藏部分漢磚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是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
  文屏山 文屏山在靜寧城南1.5公裏處,又稱娘娘廟山,東與峰臺山相望,南和五臺山毗鄰。山上建有十一殿、兩樓、兩亭、兩廟、一洞、一天梯。三月滿山青翠,玫瑰花綻放,從陡峭的山坡,沿楊柳緑緑的幽徑,彎彎麯麯的小道順山盤上。山頂和山坡上各種山花盛開,五顔六彩,蝴蝶翩飛,蜜蜂繁忙,真是鳥語花香,美不勝收。站在山下望山頂,廟宇樓亭矗立山頭;站在山頂看山下,一泓清水繞山前。每年古歷的七月十二日,是文屏山廟會之日,廟會期間,每天遊人達萬人以上,熱鬧非凡。
  仙人峽 位於靜寧縣城南25公裏處,葫蘆河流經峽𠔌,自然景緻奇異,人類古跡斑斕,極有開發前景。峽𠔌南北長百裏,東西寬數丈,幽𠔌窄隘,衆壑縱橫,有天然拱橋“仙人橋”“一綫天”“竜馬城”“天宇崖”等景觀,是鐘靈毓秀之聖地。仙人峽與傳說的伏羲、女媧降生地成紀水及成紀城僅一山之隔,因竜馬出、仙鶴翔而顯神奇,因伏羲女媧居處而聞名於世。仙人峽是葫蘆河流域的最大峽𠔌。峽𠔌裏景緻奇異,人類古跡斑斕,而且還有無數瑰麗的神話和奇妙的傳說。
  烽臺山 該縣充分利用烽臺山地處城的優勢,把農業深度開發與觀光旅遊有機結合,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建成的集植樹造林、興水節灌、觀光農業、旅遊娛樂於一體的觀光農業示範園。該園區涉及城關、八裏兩鎮3村,總面積6500畝。根據當地傳說和史料記載,結合宣傳成紀文化,建成了仿古山門、伏羲大殿及3處觀光亭,維修了古城墻,建成了烽臺山莊。栽植紅富士蘋果、美國潘桃、黑寶石李子、黃金梨、凱特大接杏等果樹經濟林3450畝,直柳、雲杉、側柏等各類高檔緑化樹89萬株,配套修建了蓮花噴泉、遊泳池、旱冰場等娛樂設施,增強了公園的文化氣息,提升了園區建設的檔次和水平,使整個山體得到了全面緑化、美化,初步建成了四季長青、風景宜人的縣城新景點。
  成紀文化城 成紀文化城位於靜寧縣城中心地帶,是靜寧縣重要文化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之一。由中國著名工程設計大師任震英先生和高級建築師左國保等專傢設計,占地面積66畝,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伏羲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局、旅遊局、檔案館、八卦壇和石刻碑廊。整個建築為秦漢建築風格,高大宏偉,古樸典雅,內涵豐富,環境優美。成紀文化城已成為弘揚研究成紀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珍珠林 珍珠林位於古城鄉興隆山上,面積50多畝,景區樹木茂盛,樹種繁雜,以稀有珍珠樹為主,各種花草生長於灌木叢中,形成了典型獨特的珍珠林小氣候。建築物為隋唐時期所建,有三清洞、玉皇洞、菩薩洞、菩薩大殿、鐘樓、藥王殿等古建築,有大小神佛像36尊,歷來是道教、佛教活動的場所。吸引着大量前來旅遊觀光的人群,發展旅遊前景十分廣阔。
  界石鋪紅軍長徵紀念館 紀念館位於靜寧縣界石鋪鎮繼紅村,緊臨國道312綫,交通便捷。1935年10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界石鋪,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在這裏宿營,並召開群衆大會,播下了革命火種,留下了光輝足跡。紀念館由劉瀾濤題寫館名,占地2384平方米,建築面積272平方米,設有4個展室,陳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彭德懷等長徵時期珍貴圖片40餘幅,以及紅軍用過的電話機、銅燈、辦公桌等實物16件。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礎和旅遊勝地,每年有大量遊客、學生到此觀光旅遊,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經濟狀況
  史籍《禹貢》把全國分為九州,靜寧為“雍州之域”,當時的雍州“沃野千裏,水草豐美,宜農牧。牛、羊銜尾,群羊塞道”。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農牧業生産中,以牧業為主,畜牧業較發達。到北宋時期這裏逐漸變為以農為主的農業區或半農半牧區。
  歷史上,靜寧之地位於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交界地帶,屢為戰場,為防西北蒙古族入侵,明朝軍隊曾采取“放火燒山”的對策,此外,由於人口增加及自然、政治、經濟等原因,使農業生産發展緩慢,甚至幾度走嚮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全縣人民改土造田,興修水利,推廣優良品種,改進耕作制度,發展農業機械,使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行聯産承包製,調整了農業結構,註重因地製宜,合理發展農業,農業生産得以迅速發展。
  靜寧工業的起步較晚,一直在發展的道路上艱難前進。20世紀初,本縣衹有手工業。民國七年(1918年),縣知事周廷元等集股開辦罐子峽煤礦,毛君武等集股開辦中和火柴廠,此為靜寧縣工業的萌芽,不久相繼停辦。1940年,除一些小作坊及數傢成衣的手工業外,全縣其他工業均未形成規模,衹有少數手工業匠人不定點、不定時的進行做工。1942年,王爾全等開辦紡織推廣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停辦。1947年,張字言等人開辦民生火柴廠。至1949年,全縣大小企業共有162個,其中私有工業一個,個體手工業161個,總産值46.3萬元,其中,私營工業占5.18%,個體手工業占94.82%。
  1956年,對私營工業、個體手工業在生産資料所有製方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形成國營企業和集體所有製企業。通過50年的發展,靜寧縣逐步形成以建築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為支柱,鄉鎮企業遍地開花的工業體係。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區,鄉鎮企業大多數分佈在各鄉鎮府所在地和重要公路沿綫。
  建築工業是從事工程建設的單位和集體用建築材料、建築設備進行廠房、道路、住宅、城鎮等建設的行業。靜寧縣隨着城鄉建設的日益發展,建築材料的生産不斷增多、建築設備不斷提高,建築隊伍日益擴大。
  1976年,該縣在鐵廠的水泥生産車間的基礎上成立了靜寧縣水泥廠,生産礦渣硅酸????水泥,以後進行生産綫配套和機立窯改造,生産能力逐步擴大,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該縣也對水泥廠進行體製改革。現在,水泥廠已經形成集水泥、工藝製作、塑料薄膜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下設威戎水泥廠。該集團公司生産的水泥暢銷區內外,是該縣最大的建築材料生産基地。除此之外,該縣生産建築材料的還有靜寧縣磚瓦廠,後梁石料廠和遍布各鄉的私人磚瓦廠,使該縣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遍布全縣的建築材料生産供應體係。
  進行建設的機器被運用到生産當中,打夯機、汽車、混凝土拌和機、捲揚機、裝載機、吊機等現代化機械應用在建築工地,大大提高了建設施工的速度,提高了建設質量,承建工程建設能力也不斷加強。
  該縣1975年6月始建縣建築工程隊,現在該縣已有建築、設計單位多傢,如靜寧縣第一建築公司、靜寧縣第二建築公司、靜寧縣第三安裝公司、靜寧縣規劃設計室等。這些建築單位活躍在省內外,形成技術水平高、作風硬、質量高的建築隊伍。這支隊伍,完成該縣城區總體規劃任務和全縣村鎮規劃任務以及城區、鄉鎮建設任務,並完成高規格,大型建築群的施工項目,如靜寧城紀文化城建築群、靜寧賓館等工程的設計與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靜寧縣衹有一傢火柴廠。20世紀70年代,建設化工廠和橡膠製品廠。現在全縣化學工業企業有靜寧火柴廠,靜寧縣化工廠,靜寧縣橡塑集團公司,靜寧縣宏達磷肥廠,産品有火柴、磷肥、各類橡膠與塑料産品、炸藥等。這些化學工業企業,基本全部分佈在靜寧城區,由於技術、市場、信息、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許多企業市場不大、産品滯銷、資金緊缺,開工不足。衹有化工廠和宏達磷肥廠因市場較好、銷量較大,發展勢頭強勁。
  靜寧縣是一個農業大縣,隨着農業生産力的不斷提高,更多的出現了剩餘勞動力,尤其是婦女勞動力被解放出來,為該縣發展紡織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此基礎上,該縣相繼建立了靜寧縣針織廠、靜寧縣地毯廠、靜寧縣服裝鞋帽廠、興飛地毯廠、靜寧縣地毯廠,並涌現出了許多裁縫培訓學校,培養了大批紡織、縫紉人才。該縣生産的地毯、挂毯暢銷全國並有大量出口。近幾年,隨着經濟的的發展.靜寧地毯迎來了新的發展高峰期.涌現出了以涌泉地毯,涌泉汽車地毯坐墊,為代表的企業.將靜寧地毯的發展帶到了新的階段,通過以涌泉手工汽車坐墊為代表的竜頭企業的快速發展,産品已經由普通的手工地毯轉型為手工羊絨汽車坐墊、手工羊絨汽車腳墊、手工沙發墊、手工羊絨地毯、手工羊絨傢居地毯,,靜寧地毯靜寧汽車地毯之手工羊絨汽車坐墊成為蘭西亞麻涼墊.河南羊剪絨坐墊之後全國坐墊行業三大分類和主要生産區之一
  靜寧地毯之手工汽車坐墊 今天通過祖輩一代代傳承,靜寧手工地毯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靜寧地毯産業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關懷下,已經成為農民的支持産業之一,也成為農民致富的渠道之一
  該縣糧食和農耕區畜牧業産量都很豐富,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的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食品加工工業也應運而生並有長足發展,在原縣屬食品加工工業不景氣的同時,私人食品加工小工業迅速發展。主要分佈在靜寧縣城內和部分鄉鎮,如:城區內肉食品加工工業、糕點生産、豆腐、粉條、食醋、面粉、釀酒等的加工和生産都十分活躍,及大地豐富了該縣的食品市場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時也增加了該縣的經濟收入。
  該縣的食品工業在門類較齊全的基礎上,突出了兩個門類的生産加工,這就是釀酒工業和肉食品加工工業。肉食品加工聞名全國,最著名的有路大路食品、燒雞大王燒雞、燒雞狀元燒雞等,都暢銷全國各地。用甘渭河優良的河水,以小麥等為原料生産白酒,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裏,該流域相繼建立了珍珠林酒廠(主要品牌為伏羲神液係列酒)、鳳林酒廠(主要品牌為鳳林玉液)、同生酒廠(主要生産百年同生酒),在八裏開發區以該縣優良蘋果紅富士為主要原料建成了紅富士酒廠(主要品牌為紅富士係列酒),這些酒廠均屬私有企業,具有廣阔的發展前景。
  2006年,全縣生産總值12.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3億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480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3051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糧食總産量15.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5.9‰以內。創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靜寧速度”、參與式扶貧等一批先進典型,先後被評為全國教育、文化、科技、經濟林建設、水土保持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體育先進縣和雙擁模範縣,各項工作連續四年名列全市前茅。全縣梯田面積達到135.67萬畝,人均3.1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有各類水利工程1038處,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8.1萬畝;造林面積71.4萬畝,森林覆蓋率8.9%;全縣公路總里程2988公裏,鄉村通車率分別達到100%和95%。區域特色産業迅猛發展,果、畜、薯等支柱産業規模擴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30.2萬畝,果品總産量7.3萬噸,實現收入1.15億元,榮獲“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榮譽稱號。生豬飼養量23萬口,雞飼養量107萬衹,大傢畜飼養量13.1萬頭,畜牧業總産值1.12億元。全縣洋芋種植面積20萬畝,瓜菜6萬畝,農業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探索總結出的新時期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嚮全國推廣。主要工業産品有雷管、炸藥、水泥、地毯、磷肥、白酒、農機具、印刷品、飼料等15類70多個品種。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團、建築集團、大紅碗公司等一批骨幹企業和財政支柱企業,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電雷管、新4號炸藥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和靜寧燒雞、鴻達磷肥、手工地毯、紅富士果酒、鴻菲保健醋、大紅碗方便麵等地方名牌産品。2006年限上工業總産值達到4.01億元,增加值1.537億元,銷售收入30185.3萬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31億元。把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培育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確立了“項目立區、機製活區、以工興區”的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園區投資管理、運行機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優化“三個環境”,吸引各類投資。至目前,已在園區內建成竜頭企業和工商項目82個,完成投資1.96億元,躋身全省鄉鎮工業園區序列。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1.31億元。縣水泥集團和化工公司連續8年被評為全市“十強企業”,縣建築集團公司躋身“全國百強鄉鎮建築企業”之列。全縣註册登記個體私營業戶2634戶,其中私營企業92戶,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2.54億元,占GDP的27.5%,財政貢獻率15.3%。路大路食品集團進入甘肅省50強私營企業之列。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參加各種貿易洽談活動,全方位擴大招商引資,纍计引進縣外資金1.52億元,建成了大紅碗方便麵、傢具匯展中心等30個招商引資項目。
  2006年,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11.8平方米。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達到16.1%。城鄉電話用戶發展到33000部,多媒體上網用戶860戶,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7部。24個鄉鎮實現了電話程控化,移動電話與全國並網,開通了國際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網絡化、辦公自動化。全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36個、病床557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千人擁有醫生3.2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3%。初步建立起了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擴大,城鄉貧睏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全縣現有新世紀商廈、百貨大樓、東關商場、供銷超市、天豐超市、靜寧傢具匯展中心等較大型商場9處,西關綜合市場、東關木材、燒雞市場等綜合、專業批發市場和鄉鎮農貿市場26處,小型商業網點3000多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億元。金融機構有工行、農行、建行、農村信用聯社、農發行駐靜辦事處、郵政儲蓄等6個,分支機構57個,從業人員314名,各類存款餘額7.4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94億元。建立了醫療、養老、人身、財産保險制度,保險服務領域全方位開拓,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安定群衆生活發揮着重要作用。
  該縣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威戎、界石鋪等8個重點鄉鎮為支點的城鎮建設格局。縣城規模達到5.6平方公裏,建成了阿陽新村、西苑小區等8個居民小區,建成住宅樓144幢44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1.8平方米,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18.9%。供水能力達到6000噸,日供水量1805.6噸。供排水管道基本實現了管網化。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建成集中供熱站16處,供熱面積55萬平方米,普及率達到60%。栽植風景樹3.2萬株,公共緑地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
  [ 農業生産 ]
  農業生産條件明顯改善,産業化經營初見端倪。全縣梯田面積達到 135.67萬畝,人均3.13畝,梯田化程度達到90%;現有各類水利工程1038處,其中有效灌溉面積18.1萬畝;造林面積71.4萬畝,森林覆蓋率8.9%;全縣公路總里程 2988公裏 ,鄉村通車率分別達到 100%和95%。區域特色産業迅猛發展,果、畜、薯等支柱産業規模擴大。全縣果園面積達到30.2萬畝,果品總産量7.3萬噸,實現收入1.15億元,榮獲“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中國蘋果之鄉”榮譽稱號。生豬飼養量23萬口,雞飼養量107萬衹,大傢畜飼養量13.1萬頭,畜牧業總産值1.12億元。全縣洋芋種植面積20萬畝,瓜菜6萬畝,農業産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探索總結出的新時期參與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模式被國務院扶貧辦嚮全國推廣。
  [ 工業經濟 ]
  工業經濟穩步發展,縣域工業體係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建築、建材、化工、地毯等行業為主體的縣域工業體係。 主要工業産品有雷管、炸藥、水泥、地毯、磷肥、白酒、農機具、印刷品、飼料等 15 類 70 多個品種。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團、建築集團、大紅碗公司等一批骨幹企業和財政支柱企業,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電雷管、新 4 號炸藥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和靜寧燒雞、鴻達磷肥、手工地毯、紅富士果酒、鴻菲保健醋、大紅碗方便麵等地方名牌産品。 2006 年限上工業總産值達到4.01 億元,增加值 1.537 億元,銷售收入 30185.3 萬元,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1.31 億元。把工業集中區建設作為培育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確立了“項目立區、機製活區、以工興區”的發展思路,不斷創新園區投資管理、運行機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優化“三個環境”,吸引各類投資。至目前,已在園區內建成竜頭企業和工商項目 82 個,完成投資 1.96 億元,躋身全省鄉鎮工業園區序列。 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 1.31億元。縣水泥集團和化工公司連續8年被評為全市“十強企業”,縣建築集團公司躋身“全國百強鄉鎮建築企業 ” 之列。
  [ 非公經濟 ]
  非公有製經濟迅猛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縣註册登記個體私營業戶 2634戶,其中私營企業92戶,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2.54億元,占GDP的27.5%,財政貢獻率15.3%。路大路食品集團進入甘肅省50強私營企業之列。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積極參加各種貿易洽談活動,全方位擴大招商引資,纍计引進縣外資金1.52億元,建成了大紅碗方便麵、傢具匯展中心等30個招商引資項目。
  [ 商貿金融 ]
  全縣現有 新世紀商廈、百貨大樓、東關商場、供銷超市、天豐超市、靜寧傢具匯展中心等較大型商場 9 處,西關綜合市場、東關木材、燒雞市場等綜合、專業批發市場和鄉鎮農貿市場 26 處,小型商業網點 3000 多個。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4.5億元。 金融機構有工行、農行、建行、農村信用聯社、農發行駐靜辦事處、郵政儲蓄等 6 個,分支機構 57 個,從業人員 314 名,各類存款餘額 7.43 億元,各項貸款餘額 6.94 億元。建立了醫療、養老、人身、財産保險制度,保險服務領域全方位開拓,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安定群衆生活發揮着重要作用。
  [ 城鎮建設 ]
  加快縣城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威戎、界石鋪等 8個重點鄉鎮為支點的城鎮建設格局。縣城規模達到5.6平方公裏,建成了阿陽新村、西苑小區等8個居民小區,建成住宅樓144幢44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 11.8平方米 ,全縣城鎮化水平達到 18.9%。 供水能力達到 6000 噸 , 日供水量 1805.6 噸。供排水管道基本實現了管網化。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建成集中供熱站 16 處,供熱面積 55 萬平方米,普及率達到 60% 。栽植風景樹 3.2 萬株,公共緑地面積達到 4. 5 萬平方米 。
社會事業
  2000年以來,靜寧縣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統籌協調,共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蓬勃嚮上的發展勢頭。先後榮獲全國基礎教育、文化、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甘肅省精神文明建設、體育工作先進縣和雙擁模範縣稱號。
  1.教育事業
  靜寧縣以教育為榮。靜寧一中、靜寧二中、威戎中學、李店中學等都是聞名遐邇的學校。靜寧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縣情,按照“尊重規律、強化職能、提高質量、服務經濟”的總體思路,突出“加強小學、鞏固初中、擴大高中、規範職中”的工作主綫,鞏固“兩基”成果,實施新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加強高中建設,教育事業得到穩步健康發展。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到454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6所,職業中學2所,獨立初中28所,小學343所,幼兒園3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1.6萬人,教職工5696人。高考成績連續29年居平涼市各縣(區)之首。自恢復高考以來,共為各級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合格學生3.1萬餘人。縣職教中心達到A級標準,晉升國傢重點職業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掃盲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等榮譽稱號。初步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工作格局。
  2.科技服務
  全縣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畜牧獸醫服務中心、種籽公司、良種繁育場、園藝站、林業技術推廣站、森林病蟲防治站、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節水灌溉試驗站、農機推廣站10個技術培訓推廣單位。以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為骨幹,以地膜覆蓋、良種推廣、溫室種植、果園管理、新法養殖、節水灌溉等適用技術為主綫,在全縣開展試驗、示範和推廣技術,科學技術不斷引入勞動生産中,生産力得到迅速發展,科技在工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7.5%和48%。2000年以來,積極實施示範帶動戰略,建成了以城川林果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和大地灘無公害標準化農業示範園等50個高新農業示範園,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學技術致富。引進示範推廣了果品套袋、水心病防治、花果調控、BN—2增高劑、果面打蠟等30多項農村實用技術,提高了科技服務“三農”的質效。通過開展科普活動、舉辦科技培訓班等形式,培訓農民約9萬(次),基本實現了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申報了3項科技發明專利。1986年以來獲省部級成果奬5項,地廳級成果進步奬37項。
  3.文化事業
  全縣24個鄉鎮成立了全縣健身領導小組,建成了界石鋪、八裏鎮2個省級、甘溝鄉等6個市級、石咀鄉等6個縣級示範文化站,全縣文化站總面積達到6000多平方米,配有圖書7萬餘册,有各種文化體育活動器材400多套,80%的村建起了文化室,縣圖書館藏書6萬多册,訂有報刊雜志60餘種,博物館館藏文物2000多件。建成威戎高臺、界石鋪書畫、新店剪紙3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文藝組織有45個。現代文藝創作繁榮,創作隊伍逐漸壯大,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長年堅持寫作的有10餘人,其中省級作協會員4人、地級作協會員10餘人,在《人民文學》、《星星詩刊》、《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重要報刊雜志上有作品發表。文藝創作樹立精品意思,完成了大型戲劇《梨花飄香》、《成紀漢子》、《山魂》和大型廣場舞蹈《伏羲畫卦》等劇目,多次獲得省、市各類藝術節奬項。《靜寧縣志》在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首次評奬中榮獲一等奬。
  4.醫療衛生
  截至2006年,全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57個,其中縣級4個,鄉鎮衛生院23個,村衛生室392個,個體及其它醫療機構163個;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3.57名;有病床68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1.4張,70%的村實行了“一體化”管理。全縣兒童計劃免疫工作四苗全程合格接種率以鄉為單位達到89%,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城區達到90%,農村達到67.14%。孕産婦死亡率為0.620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27.95‰。
  5.廣播電視
  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6%和94%。自辦廣播電視節目兩套,轉播中央、省地及地方衛視節目28套。
  6.體育事業
  全縣有籃球場地1422處,羽毛球場932處,排球場504處,乒乓球臺1976付。成立了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等8個體育協會。每年80%的村社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參加經常體育鍛煉和種競賽的人數達15萬之多,學校體育鍛煉達標保持在99.8%,達標率96.4%。積極組織人員參加省內外的各類比賽,奪得奬牌290多枚,運動員中有國傢級運動員4名。其中自行車參加全國和世界比賽的有11次,參加省地比賽的有14次,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奬的有140多人。
民俗風情
  1.生活習俗
  居住:山區多選擇嚮陽、避風、背山而居,舊時多住窯;川區多房少窯。清及民國時期,富人傢築堡居住。現代農村多住順水“一面坡”形土墻瓦房、磚瓦房。院內房屋佈置,上房居中,與大門基本相對。
  飲食:舊時均以雜糧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主食小麥輔以雜糧,以面食為主。好熬“罐罐茶”喝,有潑散祭祖習俗。
  陳設:農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廂、室內挂字畫中堂。靜寧縣民俗
  婚嫁禮俗:提親、訂婚、納采、迎娶等。
  2.民間藝術
  主要有社火、歌謠、剪紙、刺綉等。
  社火多在春節期間和特大喜慶日子演出。有舞臺表演、地攤子和由獅子、竜、高蹺、旱船、高臺組成的社火隊三種表演形式。耍社火時,要“說儀程”,表演麯子戲、小麯、獅子、馬社火、紙馬、跑驢、小車、高臺、竜燈、旱船、高蹺和皮影等節目。
  歌謠、諺語、民間故事十分豐富。《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麯》、《吆老牛》、《花鳥鳥自由配成雙》、《有吃有喝心裏舒坦》等歌謠流傳較為普遍。《十杯酒》、《四大節》、《十裏墩》、《送幹哥》等,麯調節奏奇特,在民歌中極為罕見。整理出的諺語約300條,涵蓋了氣象、節令、農事、思想、修養、社交、生活等方面內容。
  剪紙是靜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裝飾藝術,每逢節日(主要是春節)或有喜慶事時,婦女用彩紙剪成各種花、鳥、蟲、魚或人物,貼在窗格上(叫窗花)、門欞上、墻壁上(叫墻花)作為裝飾。新店甘坡村的剪紙最出色。
  刺綉多在枕頂、襪跟、鞋頭、兜肚上,其中“綉花枕頭頂”是刺綉工藝中的精品。刺綉古雅豔麗,保留着獨特的民族藝術風趣,綉工細而不滯,圖案綫條奔放自如,確為雅俗共賞之珍品。
  3.農耕習俗
  靜寧,以農耕為主,也兼營養殖、林業、園藝和家庭手工業。因之,靜寧民衆的生産習俗,是和這些生産門類的發展過程有着密切關係的。
  農諺雲:“九九盡,開耕種”。古歷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凍,春田按時序開始播種。春播的夏田作物有麥類:小麥、大麥、青稞、旱稻;豆類:麻、白豌豆、扁豆、蠶豆、回回豆;油類:鬍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𠔌子、洋芋、莜麥、蕎麥(苦麥)。春播的飼料作物有:苜蓿、燕麥、草秫秫等。
  動農 開始播種的第一天,稱“動農”,即開始動農活,亦稱“動竜”。因二月為“竜擡頭月”,竜為水神,莊稼豐收,需要竜神澤潤,故在第一次開始播種時,要舉行簡單的“祭竜”儀式。全家人牽上耕牛,找上耬、耱、鍁、枹子等勞動工具,背上種子,端上香火紙炮,酒茶來到地中心,首先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個大“田”字或一個大圓,象徵糧囤。然後,全家跪在田字或圓中心,燒香化表,奠酒潑茶,頂禮膜拜,祈禱竜神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祭祀結束,開始播種。
  農諺占候 農諺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産勞動經驗,總結出來的關於農事生産的一整套科學規律,反映在各個農事階段。平涼農民的農諺十分豐富,他們藉助這些口承下來的生産經驗,指導完成一年的生産。
歷史人物
  著名人物靜寧域內天地清淑,山河錦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塊沃土養育了衆多優秀的炎黃子孫,從古及今,廉能之吏,幹練之才,代不乏人。從驍勇能戰的抵夏壯士麯珍到橫戈掃虜的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從備受康熙嘉諭的慕天顔到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李世軍,從參與“公車上書”的王曜南到投身辛亥革命的受慶竜……無不光彩照人,輝映史册。
  李白(701-762)
  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細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剋馬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絶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傢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衹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幹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人,政治傢、軍事傢、書法傢、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傢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此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嚮鼎盛時
  李廣(?年-前119年)
  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縣南)人。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規模入侵蕭關,“廣以良傢子從軍”抗擊匈奴,被擢為武騎常侍,匈奴稱之為“漢朝的飛將軍”。後為隴西都尉、騎郎將。吳、楚等七國叛亂時,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徵討,功名大顯。後調任上𠔌、上郡、隴西、北地、雲中等郡太守。
  麯珍(生卒年不詳)
  字君玉,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世為望族。寶元、康定年間,西夏屢犯邊境,他與諸父組織族人抵禦,夏人不敢犯境。郭逵南徵,珍為第一將,進兵至右江,剿撫並用,一舉得廣源等三州十二縣,遷為西染院使。元祐初(1086年),拜為環慶路副總管,夏人進犯涇源,麯珍率兵擊退。
  李暠(351年-417年)
  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今靜寧西南)人。十六國時西涼創建者。400年—417年在位。他是西漢名將李廣的16世孫。李暠少年的時候十分好學,通誦經史,尤其擅長文章義禮。也精通孫吳兵法,愛好武功,很小時就練就一身好本領。他的性格沉默而敏捷,寬和大度。後涼呂光末年,任效𠔌(今敦煌縣)令,有惠政。會沙州(今敦煌)刺史盂敏卒,他被州人推舉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封寧朔將軍。北涼段業時,仍為敦煌太守,安西將軍,領護西鬍校尉。東晉隆安四年(400年),晉昌太守唐瑤,聯合六郡,推李暠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李暠乃自立為王,建元庚子,建都敦煌,置官封將,西涼政權自此開始。
  吳玠(1093年-1139年)
  字晉卿,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後遷居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玠少時沉毅,有志節,工於書,善騎射,北宋末年從軍。靖康初,西夏犯邊,玠率百餘人追擊,斬獲頗多。因其武勇,晉升為第二副將,因功纍遷涇原路副總管。吳玠與金將對壘近十年,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蜀。吳玠喜讀史書,通曉孫吳兵法,深謀善斷,智勇兼備,遇敵不圖小利,善於避敵之優勢而揚已之所長,靈活運用戰術,在戰爭中常處於不敗之地。
  劉錡(1098年-1162年)
  字信叔,宋德順軍(今甘肅靜寧)人。是滬州軍節度使劉仲武的第九子。英俊威武,儀表不凡,善騎射,聲如洪鐘。宣和年間,命為閣門祗候。高宗繼位,特授閣門宣贊捨人,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為隴右都護。紹興三年(1133年)劉錡復職,受命為川陝宣撫司統製。後被命為江東路副總管。長期率兵與金軍作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劉錡被任命為江、淮、浙西製置使,節制諸路軍馬。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嘔血而亡。
  吳璘(1102年-1167年)
  字唐卿。玠弟,少好騎射,喜讀兵書,常隨兄作戰,英勇果敢,積功至閣門宣贊捨人。紹興三年(1133年),擢升為榮州防御使,知秦州,節制階、文。紹興六年(1136年),為行營左右護軍統製;紹興九年(1139年)初,升為都統製,是年,加授神竜衛士廂都指揮使。乾道三年,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順。吳璘忠勇剛直,一生戎馬倥傯,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深得兵民信賴。
  慕天顔(1623年-1696年)
  字拱極,一字鶴鳴。清靜寧州人。順治三年(1146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年)成進士。順治十三年(1656年)初,任浙江錢塘知縣,歷任廣西南寧府同知,後又任福建興化府知府。康熙九年(1670年),授為江蘇布政使。康熙十五年(1676年)擢任江寧巡撫,後加授兵部侍郎。
  李世軍(1901年-1990年)
  字漢三,靜寧雙峴人。1924年加入孫中山改組後的國民黨,任北京市黨部分區常委、宣傳部長等職。受孫中山之命,赴甘肅宣傳《北上宣言》。1932年任國民黨南京政府監察院簡任一級監察委員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政治設計委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南京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4年9月受任國務院參事之職。
靜寧特産
  1.靜寧紅富士:中國蘋果之鄉-甘肅靜寧,生態環境良好,空氣無污染,所産紅富士蘋果口味淳香,色澤鮮豔,硬度大,耐儲存。
  2.靜寧燒雞: 靜寧燒雞是甘肅省靜寧縣的名食,素以雞體肥大,色澤金黃,鮮嫩濃香而譽滿絲綢之路。漢族風味菜餚。將塗過飴糖的雞油炸,然後用香料製成的鹵水煮製而成。香味濃郁,味美可口。
  靜寧燒雞-特色簡介
  亦稱靜寧鹵雞,是靜寧傳統名食。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靜寧燒雞膩,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饋贈親友,莫不為人稱絶,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補佳品。人們形容“聞香千裏外,味從雞肉來。”
  具有近百年的加工鹵製歷史。選用國內27個地方優良雞種和靜寧土種雞為原料,配以各種佐料精心鹵製而成。個大豐滿,肉質鮮嫩,清香味美,風味獨特。其體大肉多,色澤金黃,食而不膩,鮮嫩醇香,風味獨特,久負盛名。被授予"中華老字號"品牌和甘肅省"地方名優小吃"、"質量信得過産品"。凡到靜寧的人們都有一種不吃靜寧燒雞不足以飽口福之感,競相購買。目前,全縣燒雞加工經營戶發展到80多戶,年加工銷售量100萬衹以上,不僅暢銷省內,而且銷往周邊省區。
近義詞
靜寧
相關詞
甘肅地理鄉鎮行政????業公司????務管理局甘肅省行政村
包含詞
靜寧縣賓館靜寧縣鉛鋅礦
靜寧縣挂毯廠靜寧縣磚瓦廠
靜寧縣郵政局靜寧縣中醫院
靜寧縣職教中心靜寧縣第一中學
靜寧縣煤礦集團靜寧縣翔宇賓館
靜寧縣星緣網吧靜寧縣森源磚廠
靜寧縣阿陽賓館靜寧縣人民醫院
靜寧縣宏達網吧靜寧縣世紀網吧
靜寧縣財苑賓館靜寧縣遷禧網吧
靜寧縣鑫海網吧靜寧縣浪潮網吧
靜寧縣????務管理局靜寧縣抗旱服務隊
靜寧縣給排水公司甘肅省靜寧縣煤礦
靜寧縣三寶供暖站靜寧縣後梁石料廠
靜寧縣化纖針織廠靜寧縣水利招待所
靜寧縣珍珠林酒廠靜寧縣紅山磚瓦廠
靜寧縣金鑰匙網吧靜寧縣教育印刷廠
靜寧縣農機修造廠靜寧縣緑葉大藥房
靜寧縣青蘋果網吧靜寧縣良種繁育場
靜寧縣鴻源紙箱廠靜寧縣建民機磚廠
甘肅靜寧縣三合初級中學甘肅省靜寧縣磚瓦廠
靜寧縣平生源紙箱廠靜寧縣第三建築安裝公司
靜寧縣愛民果業有限公司靜寧縣日用鋁製品製造廠
靜寧縣恆昌食品有限公司靜寧縣熱力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永亨果業有限公司靜寧縣果業局果業服務中心
靜寧縣農畜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省百貨公司靜寧縣公司
靜寧縣通橫果業有限公司靜寧縣郵政局治平郵電所
靜寧縣緑葉新世紀大藥房靜寧縣郵政局雷大郵電支局
靜寧縣緑源蘋果專業合作社靜寧縣郵政局細巷郵電所
靜寧縣郵政局新店郵電所靜寧縣郵政局威戎郵電支局
靜寧縣威戎商貿有限公司靜寧縣緑葉供銷超市大藥房
靜寧縣餘灣供銷合作社靜寧縣城關供銷社西關貨亭
靜寧縣進東牛業有限公司靜寧縣博裕通養殖場
靜寧縣農業生産資料公司靜寧縣工業品紙箱製造廠
靜寧縣方圓澱粉有限公司靜寧縣城關鎮東關旅社
靜寧縣郵政局甘溝郵電所靜寧縣郵政局三合郵電所
靜寧縣郵政局紅寺郵電所靜寧縣宏揚建築工程隊
靜寧縣治平果友專業合作社靜寧縣恆達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氣象信息服務所靜寧縣房地産交易所
靜寧縣駕駛員培訓學校靜寧縣森源果品有限公司
靜寧縣郵政局仁大郵電支局甘肅靜寧縣新華書店
靜寧縣方圓養殖有限公司靜寧縣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靜寧縣新世紀電子閱覽室靜寧縣安口煤礦煤炭調運處
靜寧縣康盛源面粉有限公司靜寧縣通達汽車修理廠
靜寧縣水泥生産有限公司靜寧縣房地産開發公司
靜寧縣城關供銷社糕點部靜寧縣種子技術服務部
靜寧縣利民水果專業合作社靜寧縣匯通蘋果專業合作社
靜寧縣城關供銷合作社靜寧縣萬順達石油助劑廠
靜寧縣郵政局曹務郵電所靜寧縣水利工程公司
靜寧縣五臺山福利香廠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靜寧縣志榮服裝商貿城靜寧縣郵政局雙峴郵電所
靜寧縣郵政局原安郵電支局靜寧縣鑫源果品有限公司
靜寧縣碾口永興機磚廠靜寧縣格瑞蘋果專業合作社
甘肅省靜寧縣工藝綉品廠甘肅省靜寧縣衛生防疫站
靜寧縣八裏建築工程公司靜寧縣民興養牛有限公司
靜寧縣羲皇廣告有限公司靜寧縣幸福農機供應站
靜寧縣工程監理有限公司靜寧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靜寧縣獸用藥械批發站靜寧縣建宏液化氣站
靜寧縣永興建築安裝工程隊靜寧縣郵政局南關營業室
靜寧縣威戎福利印刷廠靜寧縣田堡供銷合作社
靜寧縣四海食品有限公司靜寧縣豐泰酒業有限公司
靜寧縣保安服務公司靜寧縣麥林果業有限公司
靜寧縣建築設計有限公司靜寧縣界石鋪機磚廠
靜寧縣郵政局李店郵電支局靜寧縣萬盛椿藥業有限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靜寧縣支行靜寧縣郵政局四河郵電所
靜寧縣郵政局古城郵電所靜寧縣郵政局靈芝郵電所
靜寧縣成紀農機有限公司靜寧縣威戎建材有限公司
靜寧縣物資經營公司靜寧縣亨利果品專業合作社
靜寧縣民政社區服務中心靜寧縣客運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牛産業有限公司靜寧縣便民信息電子閱覽室
靜寧縣康達果業有限公司靜寧縣古成紀電子閱覽室
靜寧縣科源液化氣站靜寧縣新明果業有限公司
靜寧縣靜美地毯有限公司甘肅靜寧縣八裏建築工程公司
甘肅靜寧縣恆達有限責任公司甘肅省靜寧縣第二建築工程公司
靜寧縣宇輝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順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靜寧縣田堡供銷合作社副食門市部靜寧縣時代工貿有限責任公司
甘肅靜寧縣新華書店威戎銷售點靜寧縣田堡供銷合作社第二生産門市部
靜寧縣鴻飛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靜寧縣郵政局界石鋪郵電支局
靜寧縣成紀果品儲銷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田源農副産品購銷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雙峴信用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北環路分社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威戎信用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李店信用社
靜寧縣農業生産資料公司第二門市部靜寧縣威戎工商業綜合公司招待所
靜寧縣鴻泰果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科源液化氣站威戎銷售點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靜寧縣支公司城區營銷服務部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靜寧縣分公司中街營業廳
靜寧縣農業生産資料公司第三門市部靜寧縣實達電腦技術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兆通果業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方圓塑鋼門窗有限公司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細巷信用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三合信用社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曹務信用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東關分社
靜寧縣宗軒汽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德美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泳泰煤炭銷售有限公司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後梁信用社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雷大信用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中街分社
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三角城分社靜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阿陽路分社
靜寧縣吾爾發果品購銷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泰和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靜寧縣南關分理處中國聯通有限公司平涼分公司靜寧縣威戎營業廳
靜寧縣亞泰房地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建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靜寧縣康居苑物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靜寧縣隆升果品購銷有限公司
靜寧縣良種繁育場東關經銷部靜寧縣雪兒商貿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良種繁育場鋮瀛經銷部中國農業銀行靜寧縣東關辦事處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靜寧縣分公司城東營業廳靜寧縣田堡供銷合作社批零商場
靜寧縣八裏開發小區供排水站靜寧縣慶豐農副産品購銷有限責任公司
靜寧縣農資公司景傢店轉運站靜寧縣八裏建築工程公司建築材料廠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深溝鄉張開城關鎮張開三合鄉張開古城鄉張開七裏鄉
張開界石鋪鎮張開八裏鎮張開石咀鄉張開陽坡鄉張開城區街道
張開後梁鄉張開祁川鄉張開田堡鄉張開治平鄉張開四河鄉
張開威戎鎮張開李店鎮張開城川鄉張開司橋鄉張開曹務鄉
張開雙峴鄉張開雷大鄉張開餘灣鄉張開仁大鄉張開賈河鄉
張開新店鄉張開甘溝鄉張開紅寺鄉張開細巷鄉張開原安鄉
張開靈芝鄉張開八裏鄉張開李店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