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藥名。也稱靛花。馬藍、木藍、蓼藍、菘藍等莖、葉經加工製成的粉末狀物,性寒、味鹹,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主治熱毒發斑、吐血等癥;外敷治瘡瘍、痄腮。 晉 王羲之 《雜帖五》:“乾蝸、青黛,主風搐搦,良。”《隋書·西域傳·漕國》:“土多稻、粟、豆、麥;……朱砂,青黛,安息、青木等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青黛》﹝集解﹞引 馬志 曰:“青黛從 波斯國 來。今以 太原 廬陵 、 南康 等處,染澱甕上沫紫碧色者用之,與青黛同功。” |
青黑色的顔料 Green black pigment |
青黑色的顔料。古代女子常用以畫眉。 唐 李白 《對酒》詩:“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青黛染成千塊玉,雲霞粧就萬堆蠃。” |
|
藉指眉頭。《燕山外史》捲二:“由是 姑 ( 李愛姑 )也薔薇架畔,青黛將顰,薜荔墻邊,紅花欲悴。” |
|
【藥 名】
青黛
【拼音】
qingdai
【英文名】
青黛natural indigo馬藍 common baphicacanthus rhizome and root
【來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爵床科植物馬藍 、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木藍 、雙子葉植物藥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藍葉中的乾燥色素。
【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性味歸經】
鹹,寒。①《藥性論》:“味甘,平。”②《開寶本草》:“味鹹,寒,無毒。”③《醫林纂要》:“辛鹹。”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
入肝、肺、胃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脾二經。”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③《本草便讀》:“入旺,又能入肺、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幹撒或調敷。
【用藥忌宜】
《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藥物配伍】
配馬勃,宣肺氣、涼血止血;配海蛤殼,清熱解毒;配蒲黃,瀉肝經之火,涼血止血。
【別名】
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藍露、澱花(《手板發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處方名】
青黛、漂黛粉、飛青黛
【商品名】
建青黛:産於福建者。品質最優。
青黛:各種青黛的統稱。以粉細、色藍、質輕而鬆、能浮於水面、以火燒之呈紫紅色火焰、嚼之無砂石感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
1、木藍:分佈於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2、菘藍: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甘肅省、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 3、草大青:分佈於長江流域,江蘇、甘肅。4、馬藍: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5、蓼藍: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陝西。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初鼕采收莖葉,置缸內。
【拉丁名】
藥材青黛indigo naturalis原植物藥材馬藍rhizoma et radix baphicacanthi cusiae 原植物馬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豆科植物木藍 indigofera tinctoria l.、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 i.indigoticafort.或蓼科植物蓼藍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炮製方法】
青黛:揀去雜質,過籮。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鉢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註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澱後,倒去清水,然後將沉澱之粉末,傾倒於鋪上白紙的篩內,曬幹,研細。《本草蒙筌》:“青黛,市傢多取於靛充賣,殊不知靛枯黑重實,靛花嬌嫩輕浮,不可不細擇爾,以水飛淨灰腳,合丸製散隨宜。”
【考證】
出自《藥性論》。
【生藥材鑒定】
本品為極細的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輕,易飛揚,可粘手粘紙。具草腥氣,味微酸。以體輕、粉細,能浮於水面,燃燒時生紫紅色火焰者為佳。如質重堅實,呈團塊狀,有白色小點,置水中有顆粒狀下沉者品質為次。主産於福建、雲南、江蘇、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産。福建所産的品質最佳,稱建青黛。顯微鑒定: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較寬,細胞切嚮延長;鐘乳體細胞較多,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7-33 μm;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壁微木化或非木化。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木纖維較發達,壁木化。射綫寬2-8列細胞。髓部細胞紋孔明顯;鐘乳體細胞少數。
【中藥化學成分】
主含靛藍(indigo,indigotin)。因産地、原料及製取方法不同,産品中含靛藍量差異很大,據分析江西的一些樣品含靛藍量為1.68%-4.16%,個別“靛花”的含量為6.36 %;又謂一般樣品含靛藍量為0.36%-4.13%,個別“靛花”的含量為8.27%。靛藍糸由植物中所含靛甙(indican)或菘藍甙(isatan b)先水解為吲哚醇,再經空氣氧化而得。另含靛玉紅(indirubin),鮮馬藍、幹馬藍分別含0.542%、0.143%,鮮菘青、幹菘青分別含0.16%、0.316%。青黛中含靛中含靛玉紅約0.2%。
【中藥化學鑒定】
取本品0.1g,加氯仿5ml溶解,上清液點樣在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石油醚(沸程60-90℃)-甲醇(7:2:1)展開10cm,晾幹後可見2個色斑,藍色斑在偏上方,紅色斑則偏下方。
釋名:靛花、青蛤粉。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晟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十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一餅,以幹柿半個夾定,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送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小兒年齡大小,了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宮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𠔌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面病服這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癧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英文名】 indigo naturalis
【別名】靛、靛花、靛沫、藍靛
【來源】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性狀】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鑒別】
(1) 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2) 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産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
(3) 取本品50mg,加氯仿 5ml充分攪拌,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和靛玉紅對照品, 加氯仿製成每 1ml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和淺紫紅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靛藍對照品2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緩緩加入硫酸15ml,用玻棒輕輕攪勻,置80℃水浴中磺化 1小時,隨時攪拌,取出,冷卻。將溶液緩緩移入盛有適量水的200ml 量瓶中,用水洗滌容器及殘渣,洗液並入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 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即得(每 1ml中含靛藍10μg)。
標準麯綫的製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0ml 、2.0ml 、3.0ml 、4.0ml 和5.0ml ,分別置1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麯綫。
測定法 取本品細粉約0.4g,精密稱定,照對照品溶液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置錐形瓶中”起,至“精密吸取續濾液 5ml”,置 50ml 或100ml 量瓶(使吸收度在0.20~0.45之間)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從標準麯綫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靛藍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 2.0%。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用法用量】 1.5~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
|
青黛
(《藥性錄》)
【異名】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藍露,澱花(《手板發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馬藍、豆科植物木藍、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藍葉中的乾燥色素。植物形態詳"木藍"、"板藍根"、"藍實"各條。
【製法】夏、秋采收莖葉,置缸內,用清水浸2~3晝夜,至葉爛脫枝時,撈去枝條,每10斤葉加入石灰1斤,充分攪拌。至浸液成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曬幹,即為青黛,質量最好。當泡沫減少時,可沉澱2~3小時,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將沉澱物篩去碎渣,再行攪拌,又可産生泡沫。將泡沫撈出曬幹,仍為青黛,但質量較次。
【藥材】本品為極細的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輕,易飛揚,可粘手粘紙。具草腥氣,味微酸。以體輕、粉細,能浮於水面,燃燒時生紫紅色火焰者為佳。如質重堅實,呈團塊狀,有白色小點,置水中有顆粒狀下沉者品質為次。
主産於福建、雲南、江蘇、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産。福建所産的品質最佳,稱建青黛。
【藥理作用】青黛(木藍)醇浸液(0.5剋/毫升)在體外對炭疽桿菌、肺炎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霍亂弧菌、金黃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製作用。但亦有報告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和結核桿菌等無抑製作用;可能因藥物提取方法不同之故。
【炮製】青黛:揀去雜質,過羅。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鉢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註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澱後,倒去清水,然後將沉澱之粉末,傾倒於鋪上白紙的篩內,曬幹,研細。
【性味】鹹,寒。
①《藥性論》:"味甘,平。"
②《開寶本草》:"味鹹,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辛鹹。"
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
【歸經】入肝、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③《本草便讀》:"入肝,又能入肺、胃。"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①《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②《本草拾遺》:"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③《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瀉肝,止暴註,消上膈痰火,驅時疫頭痛,斂傷寒亦斑,水調服之。"
⑤《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⑥《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瘈瘲、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頽疝。"
⑦《本經逢原》:"治溫毒發斑及産後熱痢下重。"
⑧《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⑨《嶺南採藥錄》:"可塗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幹撒或調敷。
【宜忌】《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選方】①治傷寒赤斑:青黛二錢。水研服。(《類證活人書》)
②治妊娠傷寒,熱鬱陽明,熱極而發紫黑斑,脈洪數者,若不急治,胎殞在即:真青黛錢半,鮮生地二兩(搗汁),生石膏八錢,升麻六分,黃芩二錢,焦梔子三錢,蔥頭三枚。水煎服。(《重訂通俗傷寒論》青黛石膏湯)
③治吐血不止:青黛二錢,新水調下。(《端效方》青金散)
④治咯血:青黛一錢,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以黃明蠟煎黃色,取出研細)。上二件再同研勻,卻以所煎蠟少許,熔開和之,捏作錢大餅子。每服,用幹柿一個,中破開,入藥一餅,合定,以濕紙裹,慢火煨熟,取出,以糯米粥嚼下。(《中藏經》聖餅子)
⑤治咳嗽吐痰,面鼻發紅者:青黛(水飛極細,曬幹再研用)四錢,蛤粉三錢。二味煉蜜為丸,如指頭大。臨臥噙三丸。(《醫學從衆錄》青黛蛤粉丸)
⑥治肺經咳嗽有熱痰者:青黛、海石、瓜蔞仁、川貝母。(《癥因脈治》青黛海石丸)
⑦治小兒驚癇:青黛,量大小,水研服之。(《生生編》)
⑧治産後發狂:四物湯加青黛。水煎服。(《摘元方》)
⑨治胃脘痛,病久成鬱,鬱則成熱:青黛,以薑汁入湯調服。(《醫學正傳》)
⑩治口舌生瘡:青黛一錢,細辛一分,黃柏一分(銼),地骨皮一分,密陀僧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取少許,貼於瘡上。有涎即吐之。(《聖惠方》)
⑾治一切熱毒,膿窩瘡:青黛一兩,寒水石一兩(煅過,蘇為度)。上為細末,用香油調搽。(《普濟方》青金散)
⑿治天泡瘡:青黛適量,鮮絲瓜葉搗汁調敷患處。加少許菜油調和亦可。(《驗方選集》)
⒀治小兒濕癬浸淫瘡:白膠香二兩(研),蛤粉半兩,青黛二錢半。上研勻為細末,幹摻瘡上。(《田氏保嬰集》青金散)
⒁治瘰癧未穿:靛花、馬齒莧同搗,日日塗敷。(《簡便單方》)
⒂治耳疳出汁:青黛、黃柏末。幹搽。(《談埜翁試驗方》)
⒃治爛弦風眼:青黛、黃連。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
⒄治諸毒蟲傷:青黛、雄黃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錢。(《古今錄驗方》)
【臨床應用】治療鼻衄
用鼻鉗擴大鼻前孔,查明出血部位,然後用消毒棉球蘸青黛粉塞入鼻腔,壓迫出血點。上藥時,應囑患者暫停吸氣,以防青黛吸入引起咳嗽。治療20例,13例用藥1次、4例用藥2次、2例用藥3次(另加針刺),鼻衄停止;1例無效。
【名傢論述】①《本草經疏》:"青黛,解毒除熱,固其所長,古方多有用之於諸血證者,使非血分實熱,而病生於陰虛內熱,陽無所附,火氣因虛上炎,發為吐衄咯唾等證,用之非宜。血得寒則凝,凝則寒熱交作,胸膈或痛,愈增其病矣。"
②《本經逢原》:"青黛,瀉肝膽,散鬱火,治溫毒發斑及産後熱痢下重,《千金》藍青丸用之,天行寒熱頭痛,水研服之。與藍同類,而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又治噎膈之疾,取其化蟲之力也。和溺白垽、冰片,吹口疳最效。"
③《本草求真》:"青黛,大瀉肝經實火及散肝經火鬱。故凡小兒風熱驚癇,疳毒,丹熱癰瘡,蛇犬等毒,金瘡血出,噎膈蠱食,並天行頭痛,瘟疫熱毒,發斑、吐血、咯血、痢血等癥,或應作丸為衣。或用為末幹摻,或用水調敷,或入湯同服,或作餅子投治,皆取苦寒之性,以散風鬱燥結之義。" |
|
【藥 名】:青黛
【拼 音】:QINGDAI
【英文名】:青黛Natural Indigo馬藍 Common Baphicacanthus Rhizome and Roo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爵床科植物馬藍 、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木藍 、雙子葉植物藥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藍葉中的乾燥色素。
【功 效】:清熱,涼血,解毒。
【主 治】: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性味歸經】:鹹,寒。①《藥性論》:“味甘,平。”②《開寶本草》:“味鹹,寒,無毒。”③《醫林纂要》:“辛鹹。”④《本草再新》:“味苦,性寒,無毒。”入肝、肺、胃經。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脾二經。”②《本草求真》:“專入肝。” ③《本草便讀》:“入旺,又能入肺、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分,或入丸、散。外用:幹撒或調敷。
【用藥忌宜】:《本草從新》:“中寒者勿使。”
【藥物配伍】:配馬勃,宣肺氣、涼血止血;配海蛤殼,清熱解毒;配蒲黃,瀉肝經之火,涼血止血。
【 名】:靛花(《簡便單方》)、青蛤粉(《綱目》)、青缸花(《外科正宗》)、藍露、澱花(《手板發蒙》)、靛沫花(《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
【處方名】:青黛、漂黛粉、飛青黛
【商品名】:建青黛:産於福建者。品質最優。青黛:各種青黛的統稱。以粉細、色藍、質輕而鬆、能浮於水面、以火燒之呈紫紅色火焰、嚼之無砂石感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佈】:1、木藍:分佈於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北、四川、雲南等地。2、菘藍: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甘肅省、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貴州等地。 3、草大青:分佈於長江流域,江蘇、甘肅。4、馬藍: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5、蓼藍: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陝西。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初鼕采收莖葉,置缸內。
【拉丁名】:藥材青黛Indigo Naturalis原植物藥材馬藍Rhizoma et Radix Baphicacanthi Cusiae 原植物馬藍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豆科植物木藍 Indigofera tinctoria L.、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 I.indigoticaFort.或蓼科植物蓼藍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炮製方法】:青黛:揀去雜質,過籮。飛青黛:篩去雜質,置乳鉢內,加適量清水,混和研細,復註入清水,輕輕攪動,使細粉懸浮,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澱後,倒去清水,然後將沉澱之粉末,傾倒於鋪上白紙的篩內,曬幹,研細。《本草蒙筌》:“青黛,市傢多取於靛充賣,殊不知靛枯黑重實,靛花嬌嫩輕浮,不可不細擇爾,以水飛淨灰腳,合丸製散隨宜。”
【考 證】:出自《藥性論》。
【生藥材鑒定】:本品為極細的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輕,易飛揚,可粘手粘紙。具草腥氣,味微酸。以體輕、粉細,能浮於水面,燃燒時生紫紅色火焰者為佳。如質重堅實,呈團塊狀,有白色小點,置水中有顆粒狀下沉者品質為次。主産於福建、雲南、江蘇、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産。福建所産的品質最佳,稱建青黛。顯微鑒定: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較寬,細胞切嚮延長;鐘乳體細胞較多,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7-33 μm;纖維單個散在或成束,壁微木化或非木化。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木纖維較發達,壁木化。射綫寬2-8列細胞。髓部細胞紋孔明顯;鐘乳體細胞少數。
【中藥化學成分】:主含靛藍(indigo,indigotin)。因産地、原料及製取方法不同,産品中含靛藍量差異很大,據分析江西的一些樣品含靛藍量為1.68%-4.16%,個別“靛花”的含量為6.36 %;又謂一般樣品含靛藍量為0.36%-4.13%,個別“靛花”的含量為8.27%。靛藍糸由植物中所含靛甙(indican)或菘藍甙(isatan B)先水解為吲哚醇,再經空氣氧化而得。另含靛玉紅(indirubin),鮮馬藍、幹馬藍分別含0.542%、0.143%,鮮菘青、幹菘青分別含0.16%、0.316%。青黛中含靛中含靛玉紅約0.2%。
【中藥化學鑒定】:取本品0.1g,加氯仿5ml溶解,上清液點樣在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石油醚(沸程60-90℃)-甲醇(7:2:1)展開10cm,晾幹後可見2個色斑,藍色斑在偏上方,紅色斑則偏下方。
釋名:靛花、青蛤粉。
氣味:鹹、寒、無毒。
主治:1、肺熱咯血。用青黛一兩、杏仁(以牡晟粉炒過)一兩,一起研勻,加黃蠟化和做成三十個餅子,稱為“青餅子”。每服一餅,以幹柿半個夾定,外用濕紙裹好,煨香嚼吃,米粥送下。一天吃三次。
2、小兒疳痢。隨小兒年齡大小,了取適量青黛以水研勻服下,有效。《宮氣方》說:“孩兒雜病變成疳,不問強羸女與男。煩熱毛鼻口燥,皮膚枯槁四肢癱,腹中時時更下痢,青黃赤白一般般。眼澀面黃鼻孔赤,𠔌道開張不可看,此方便是“青黛散”,孩兒面病服這安。”
3、爛眼。用青黛、黃連泡水洗。
4、瘰癧未穿。用青黛、馬齒莧同搗爛,每日敷患處。
【英文名】 INDIGO NATURALIS
【別名】靛、靛花、靛沫、藍靛
【來源】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性狀】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鑒別】
(1) 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2) 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産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
(3) 取本品50mg,加氯仿 5ml充分攪拌,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和靛玉紅對照品, 加氯仿製成每 1ml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和淺紫紅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靛藍對照品2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緩緩加入硫酸15ml,用玻棒輕輕攪勻,置80℃水浴中磺化 1小時,隨時攪拌,取出,冷卻。將溶液緩緩移入盛有適量水的200ml 量瓶中,用水洗滌容器及殘渣,洗液並入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 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即得(每 1ml中含靛藍10μg)。
標準麯綫的製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0ml 、2.0ml 、3.0ml 、4.0ml 和5.0ml ,分別置1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B),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麯綫。
測定法 取本品細粉約0.4g,精密稱定,照對照品溶液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置錐形瓶中”起,至“精密吸取續濾液 5ml”,置 50ml 或100ml 量瓶(使吸收度在0.20~0.45之間)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在610nm 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從標準麯綫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靛藍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 2.0%。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解毒。
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傷。
①《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②《本草拾遺》:解毒。
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③《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
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④《本草蒙筌》:瀉肝,止暴註,消上膈痰火,驅時疫頭痛,斂傷寒亦斑,水調服之。
⑤《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⑥《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瘈瘲、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頽疝。
⑦《本經逢原》:治溫毒發斑及産後熱痢下重。
⑧《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⑨《嶺南採藥錄》:可塗瘡及痄腮。
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用法用量】 1.5~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貯藏】置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各傢論述】 1.《藥性論》: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
2.《本草拾遺》:解毒。小兒丹熱,和水服之。
3.《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厥發熱,天行頭痛寒熱,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4.《本草蒙筌》:瀉肝,止暴註,消膈上痰水,驅時疫頭痛,斂傷寒赤斑,水調服之。
5.《本草綱目》:去熱煩,吐血,咯血,斑瘡,陰瘡,殺惡蟲。
6.《本草述》:治中風、頭風、脅痛、瘛、顫振、眩暈、咳嗽、久嗽、嘔吐、舌衄、咳嗽血,寒疝。
7.《本經逢原》:治溫毒發斑及産後熱痢下重。
8.《要藥分劑》:除熱解毒,兼能涼血。
9.《嶺南採藥錄》:可塗瘡及痄腮。又治眼熱有膜及吐血,內服之。
10.《開寶本草》:青黛,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澱,亦堪敷熱惡腫、蛇虺螫毒。染甕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
11.《本草衍義》:青黛,乃藍為之。有一婦人患臍下腹上,下連二陰,遍滿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亦減,身面微腫,醫作惡瘡治,用鰻魚、鬆脂、黃丹之類。藥塗上,瘡愈熱,痛愈甚。治不對,故如此。問之,此人嗜酒,貪啖,喜魚蟹發風等物。急令用溫水洗,拭去膏藥。尋以馬齒莧四兩,爛研細;入青黛一兩,再研勻,塗瘡上,即時熱減,痛癢皆去。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塗藥,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又再塗新濕藥。凡如此二日,減三分之一,五日減三分之二,自此二十日愈。既愈而問曰:此瘡何緣至此?曰:中、下焦蓄風熱,毒氣若不出,當作腸癰內痔。仍常須禁酒及發風物。然不能禁酒,後果然患內痔。 |
|
名稱:
青黛
漢語拼音:
Qingdai
英文名:
INDIGO NATURALIS
基原:
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性狀:
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鑒別:
(1)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産生。
(2)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産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
(3)取本品50mg,加三氯甲烷5ml,充分攪拌,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對照品、靛玉紅對照品,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三氯甲烷-丙酮(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和淺紫紅色的斑點。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7.0%。
水溶性色素 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搖後放置片刻.水層不得顯深藍色。
含量測定:
靛藍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取靛藍對照品2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緩緩加入硫酸15ml,用玻棒輕輕攪勻,置80℃水浴中磺化1小時,隨時攪拌,取出,冷卻。將溶液緩緩移入盛有適量水的200ml量瓶中,用水洗滌容器及殘渣,洗液並入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靛藍10μg)。
標準麯綫的製備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ml,2ml.3ml.4ml和5ml,分別置1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照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附錄Ⅴ A),在610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吸光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麯綫。
測定法 取本品細粉約0.4g,精密稱定,照對照品溶液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置錐形瓶中”起,至“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50ml或100ml量瓶(使吸光度在0.20-0.45之間)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在610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從標準麯綫上讀出供試品溶液中含靛藍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2.0%。
靛玉紅 取本品細粉約1.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三氧甲烷50ml,稱定重量,水浴中加熱回流4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玉紅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三氯甲烷製成每1ml含0.07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精密吸取供試品溶液2μk或4μl,對照品溶液1μl與3μl,分別交叉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三氯甲烷-丙酮(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在薄層板上覆蓋同樣大小的玻璃板,周圍用膠布固定,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薄層色譜掃描法)進行掃描,波長:λs=540nm,λR=700nm;測量供試品吸光度積分值與對照品吸光度積分值,計算,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靛玉紅(C16H10N2O2)不得少於0.13%。
性味:
鹹,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
主治:
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用法用量:
11.5-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貯藏:
置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INDIGO NATURALIS |
|
青黛
拼音名:Qingdai
英文名:INDIGONATURALI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158
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蓼科植物蓼藍
Polygonumtinctorium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indigoticaFort.的葉
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
【性狀】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
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鑒別】(1)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2)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産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
(3)取本品50mg,加氯仿5ml充分攪拌,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靛藍和靛玉
紅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
(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
以苯-氯仿-丙酮(5: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
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和淺紫紅色的斑點。
【檢查】水溶性色素取本品0.5g,加水10ml,振搖後放置片刻,水層不得顯深
藍色。
【含量測定】對照品溶液的製備取靛藍對照品20mg,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
緩緩加入硫酸15ml,用玻棒輕輕攪勻,置80℃水浴中磺化1小時,隨時攪拌,取出,冷
卻。將溶液緩緩移入盛有適量水的200ml量瓶中,用水洗滌容器及殘渣,洗液並入量瓶
中,加水至刻度,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
勻,即得(每1ml中含靛藍10μg)。
標準麯綫的製備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1.0ml、2.0ml、3.0ml、4.0ml和5.0ml,
分別置10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照分光光度法(附錄ⅤB),在610nm的波長
處測定吸收度,以吸收度為縱坐標,濃度為橫坐標,繪製標準麯綫。
測定法取本品細粉約0.4g,精密稱定,照對照品溶液的製備項下的方法,自“置
錐形瓶中”起,至“精密吸取續濾液5ml”,置50ml或100ml量瓶(使吸收度在0.20
~0.45之間)中,加水至刻度,搖勻,在610nm的波長處測定吸收度,從標準麯綫上讀
出供試品溶液中靛藍的重量(μg),計算,即得。
本品含靛藍(C16H10N2O2)不得少於2.0%。
【性味與歸經】鹹,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
口瘡,痄腮,喉痹,小兒驚癇。
【用法與用量】1.5~3g,宜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貯藏】置乾燥處。 |
|
- n.: Natural Indigo, indigo naturali
|
|
藍露, 澱花, 靛花, 青蛤粉, 飛青黛, 靛沫花, 青缸花, 漂黛粉 |
|
黃金果 | 枇杷 | 福建仙遊 | 書峰 | 青黛企業文化 | 青黛使命 | 青黛願景 | 蠶砂 | 大黃 | 清熱解毒藥 | 利咽止痛 | 藥品大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