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福州 > 青芝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青芝山投訴電話 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閩江下遊連江琯頭鎮西北側,距福州約42公裏。相傳古時山上有青紫色靈芝生長,故名青芝山;因山上有很多岩洞,又稱百洞山。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全山由奇峰、異洞、怪石、流泉等組成108景,主要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一湖、三泉、三臺、三室等,此外還有青芝寺、梅花樓、嘯餘廬、林森藏骨塔等建築依山而築。 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北。明萬歷年間,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開拓青芝名勝,移寺於此。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修大士殿。民國23年(1934年),辛亥元老、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集資修建前殿(又稱下大士殿)。寺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近年重新修飾,煥然一新。寺旁有獅子岩、三魚石、五麯洞、蝙蝠洞、猿公岩、“石鯨”、“仙桃”、“仙掌”、“日輪”、“石鼎”、一綫天、閬風臺等景緻。 梅花樓,在青芝寺左側。原建於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在山下梅嶼村。當年董應舉不阿附宦官魏忠賢,被彈劾落職,回家乡修此讀書處,以寒梅傲雪,自喻風骨。民國8年(1919年),鄉人重修青芝風景,移董傢舊樓於寺左,並環植梅樹於樓外。 嘯餘廬,在虎洞岩,為林森公館(別墅)。門庭有著名畫傢黃賓虹題刻古篆“嘯餘樓”三字。 林森(1868~1943年)存骨塔,在鰲湖側畔,是民國15年(1926年)林森生前親自督造,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用青石雕砌,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全高7.4米,座寬5.7米,塔基34.8平方米。有四層踏步至臺座,塔身四角,雕有豹頭座腳,並有四尊合掌僧人拱護。塔頂三層,結頂有金童托火炬塔剎,雕刻精緻。 山上還有多處篆、隸、楷、行、草等字體的摩崖題刻,其中較著名的是明宰相葉嚮高的草書、清內閣學士陳寶琛的行書和福建船政局創始人左宗棠的楷書。 有公路直達,並有客輪往返於福州與琯頭之間。
No. 2
  青芝山位於福建省 福州市 連江縣。
  群巒峻峭,岩洞千姿百態,無山不洞,無洞不奇,故名“百洞山”。山上産“靈芝”色青,山寺也因之得名青芝寺。青芝百洞山,位於閩江口北岸,覆釜山南支,南與琅岐島隔江相望,北距連江縣城十二公裏,西至福州四十五公裏,屬省級風景區。
  青芝百洞山為福建省五大名山之一,其得天獨厚的天然風景,可謂一石一勝,岩洞石泉皆成景,個個惟妙惟肖。最有名有趣的有四十四岩、十五洞、三十九石、三泉、兩湖。岩數猴抱桃、八仙岩、三友岩為最;洞稱九麯聯珠洞、星窩洞、蝙蝠洞、五麯洞為奇;石以蛤蟆上山、杜鵑泣月、三玉蟾為勝;泉以琴泉、翠壑、澤泉為突出;湖數敖湖景勝。蓮花峰居青芝一百零八景之首,巍峨矗立在百洞山之巔,東臨閩江口,西朝八仙岩,陽光照耀,蓮花如鑲金邊,晨霧繚繞,浮在半空,生機勃勃,蔚為壯觀。
  青芝自然風景縱橫交錯,上下左右景中套景,眼前足下,天然景色,令旅遊者留連忘返。從山下登山數十步,?看東邊山園,見一石形似青蛙,嚮山上撲跳,稱“蛤蟆上山”,為青芝山第一勝。往上看有一石三峰,謂“筆架山”。緊接一岩,黑白相間,是“熊貓戲珠”。再往高處看,衹見圓鼓鼓的大岩石安在山頂,則是“木魚岩”,岩上鎸刻“晚歸”兩字,係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其意深刻,令人尋思。至第一亭,亭柱有一對聯:“初地引人徐入勝;好山一望已開懷”。
  過第一亭不遠,俯視右旁,有一巨岩形同獅子伏地,故名“伏地獅”,神態生動,惹人喜愛。登上一石階就是平路,往東邊山腰看,在三株羅漢果樹邊,有一長厚石白底黑面,叫“僧鞋”。西近園坪處,又有一石狀如鯉魚朝天,叫“獨鯉朝陽”。再往上看,一石直立頭朝南,形象鵑鳥,凝望月落山,人稱它“杜鵑泣月”。循徑而上,東面山坡有一岩石蓋成石室,巨石狀如鱉,故稱“鱉頭石”。
  半山途中建有“半山亭”,原匾“半山亭”三字,係清太子太傅陳寶琛題,亭柱對聯:“蓮岫聳奇觀,喜百洞壘壘,從此振衣絶頂;虎門留戰績,嘆大江滾滾,更誰擊楫中流”。上聯贊美蓮花峰的秀麗景色,下聯稱頌馬江海戰軍民抗擊侵略者的光輝史跡。
  在“半山亭’’看東坡,有“鱉爬山坡”,山腰邊沿“雙龜石”活靈活現。沿路西上,左邊園坪有“朝天獅”。循石階上幾。十步,即到敖湖,湖旁“林森存骨塔”係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於一九二六年建,塔基34.8平方米,高7.34米,十二層浮雕組合體,引無數中外旅遊者參觀敬仰。
  敖湖地勢平坦廣阔,是通往青芝寺、八仙岩、林森公館和九麯聯珠洞的中心。步入敖湖九麯橋,在“觀光亭”欣賞“敖魚頭”、“海蚌”,湖光亭影相映生輝,樹影婆娑,清風陣陣,令人爽心悅目。領略山水之餘上慕園,蒼鬆翠竹,郁郁葱葱。在慕園右邊往上看,有“如意石”、“舢板石”、“山僧拜懺’’等奇岩競秀。慕園當中,仰望東山頂峰,“猴抱桃”一勝愈看愈像,愈想愈奇。特別是夕陽斜照,猴面緋紅,桃尖紅熟欲裂,栩栩如生,嘆為觀止!
  出慕園去栩園,沿人工湖走去,先見摩岩石刻“蝙蝠洞”三大篆字,洞裏三光三暗,直通青芝山頂,古時有大蝙蝠棲息洞裏。洞西有“守門獅”、“達摩履”。傳說梁大通六年,達摩祖師踏一根蘆草渡江到嵩山少林寺,僅剩一隻鞋在足,另一隻落在青芝百洞山。步進栩園門內,似置身山中園林,看劉通題詩:“細味綱園緩步行,四山環翠大江明,風來梧竹鬆揪響,半作濤聲半雨聲”。左邊有一大圓石叫“石鼓”,右邊山腰另有一石更妙,形似酒仙,滿面通紅,爛醉如泥,說是“太白醉酒”。站在栩園內,仰望東山頂,見一岩像神女,足下放薺籃,人稱“西施浣沙”,饒有古趣。循徑登上“同樂亭”,對面“太虛洞”可望而不可及。這裏山徑通幽,樹木森茂,景緻聚焦,看東山,有景叫“鳥鵲南飛”,更遠處有?童子盼月”,路下一塊黑色巨石叫“臥貓”,真是一?石一勝。繞山徑上至“邃然臺”,往南過“朝天鯉魚”到鬆風閣,迎面有一石攔路,閉口瞑目,叫“想象石”。
  “鬆風閣”周圍一片參天鬆林,樹幹蒼勁,針葉翠緑,迎風呼嘯,大有“天風直送海濤來”的氣勢!林森以豪放筆力題鬆風閣青石橫匾。鬆風閣上樓天梯,是由“天門洞”天然石階引上閣樓的。看罷天門洞,才能體會到山外青山天外天的感受。出“天門洞”旋入“觀海洞”,在洞口遠眺閩江,長門、川石威鎮海疆,雙龜、五虎雄把國門,水天一色,氣勢磅礴。由“觀海洞”到“擎天台”,回轉到“雙門洞”,能觀賞到“三玉蜍”,那是三塊大岩石自上而下朝南魚貫坐落,形似三衹蟾蜍跳躍,中間一蜍最為逼真。董應舉題詩云:“鬆葉滿空山,仙人在何許?遺下三玉蜍,白白窺人去。”沿下看,一石挺拔獨秀,宛如美女梳妝,即“美人照鏡”一景。自天門洞回轉天梯而下,有“天門咫尺”摩岩石刻四字。留步復往上看,在幾株參天大樹下,又有一巨岩活像獅子,叫“獅子岩”,旁有“蝙蝠岩”。望鬆風閣頂端,有一石上大下小垂直下來,叫“象鼻岩”。從天門咫尺處下行,經“酒臺”,便到梅花樓, 觀賞“翠壑”。
  梅花樓前原有一片梅園,樓係二層古建築,三面開窗,人們登樓眺望青芝景色,四季時新:春風送暖時,春意盎然;夏日雷雨時,卻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秋雁南來時,可現“海天秋晚見鴻飛”的情景;鼕季梅花怒放時,四周暗香浮動,沁人肺腑。漫步梅園盡頭,俯視鬆竹園林,見兩巨石像烏龜¨取名“雙龜哭竹”。面對梅花樓,遠眺西山之巔,右可欣賞“仙桃”一景,左又能看到“豬遺矢”,細觀豬腹又套一景,單綫白描叫“猴子想仙桃”。藉景觀外山,又得“仙人跨鶴”、“仙人掌”等勝景。
  由梅花樓過雨亭,進入青芝寺“大士殿”。青芝寺原建在八仙岩上,明萬歷年間由工部侍郎董應舉移建今址。一力,三零年舊寺遭回祿,一九三二年林森集資重修,成現存之寺宇。“大士殿”內挂滿名傢楹聯,真草隸篆,琳琅滿目,各傢書法出神入化。下大士殿就是青芝寺前殿,出寺門,可見摩岩石刻:“欲界仙都”四字,岩頂有一株大榕樹,不土而立,堪稱一絶。過虹橋又名“觀仙橋”,朝西順山路行至半嶺,駐足路旁看北山坡上一塊黑色怪石,突兀而出,叫“骷髏石”,而路邊右山上一岩高聳,合掌作楫,慈祥迎人,稱“合掌白衣大士”。再往上看又有一石似“元寶錠”。沿山路拾級而上,衹能在與“裂桃石”對峙中慢步緩行。
  遊青芝不可不看“八仙岩”,在裂桃石旁欣賞對面山頂八大峻?光怪石,浮光吐景,活像“八仙”浮槎過海,各得其勢。如逢雲霧繚繞,恍若八仙飄遊,穿行岩峽,蔚為壯觀!從八仙岩背後小徑轉到嶺頂,與原來山路會合,小憩之時,朝西北山峰舉目能拾得“百鳥聚會”和“仙奕”(又名仙人下棋)兩景。
  由青芝寺出花瓶門,看到一岩壁鎸有“今古名山”,“引人入勝”摩岩石刻,即為“五麯洞”。循階而下,尋幽探勝,迂回轉折,五個岩洞,互相貫通,因之名“五麯洞”。側身過“側身岩”,下轉“石#002洞”,忽見洞頂天窗大開,陽光燦爛,真是別有洞天。洞裏設置石凳石桌,遊客至此,都要欣賞洞壁律詩,乃明朝宰相葉嚮高所題,書法酣暢,膾炙人口!
  菡萏峰高俯碧流,孟溪環繞近滄洲,
  天開靈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壯客遊。
  古洞雲深存蝙蝠,懸岩石出像獼猴
  千年勝跡今方闢,好對青樽共拍浮。
  出洞口,有一岩像猴稱“猿公岩”,岩壁上也有董應舉題句:“昔為榛莽林,今作青芝寺,洞裏一聲猿,驚破遊仙夢。”進入“三岔洞”,上往“憩園”,下通“懸石洞”,衹見兩岩夾一石,由此通過,仰視此石,岌岌欲墜,為百洞奇跡。出懸石洞 口,西側一石遊離群岩欲飛走,其狀如猴,叫“飛猴”。這裏三面巨岩環抱,而南面敞開,洞口平坦,是聞名的“觀仙洞”。在觀仙洞口的開闊地上,望西北欣賞“八仙岩”格外傳神了。視綫轉移西南山腰,看“慈母抱兒”、“達摩面壁”、“蘇武牧羊”、“斷頭青蛙”、“老鼠咬布袋”、“帝君帽”和南山腳下的“水牛下田”諸勝,無不惟妙惟肖。 自觀仙洞繞左側旋入“星窩洞”,一塊異常奇特的橢圓形巨石覆蓋洞頂,稱“星辰岩”,有許多凹凸不平的斑環綴其上,梅雨季節,洞頂倒挂無數晶瑩欲滴的水珠,經日月反射閃爍如星,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董應舉在洞壁上題詩道:“吾觀此岩中,點點皆成像,一似渾天儀,星辰綴其上”。出洞口嚮右繞一大圈,有一石刻“阿彌陀佛”,附近是“定光石室”,四面開放,四通八達。上有“鸚鵡岩”,下連“琴泉”。自琴泉循階而上,可飽覽“漱玉石”、“翠簾洞”、“宛宛門”勝景。由此可抵“憩園”,這一帶林木蔥籠,環境潔淨幽美,熏風吹得遊人醉。
  要是從“蓮湖”東行,望東山腰,依次觀賞“虎嘯豬蹄”、“太監進表”和“王佐斷臂”等景。再行不遠,有巨石擋路,上鎸林森題寫“不為米折腰”,因之名“折腰石”。過“折腰石”,即到“林森公館”,門庭有黃賓虹題古篆“嘯餘廬”三字。《青芝山志》載:古時這裏榛莽荒蕪,野獸出沒,樵徑絶跡,時聞虎嘯。“山館夜深聞虎嘯”是嘯餘廬來歷。出公館西行進入“一片瓦”,其實是一大洞,洞頂一石,鋪天蓋地狀覆瓦。右轉彎有石階相接,迎面三塊巨石,其狀或俯、或仰、或蹲,統稱“三虎石”,躲在樟樹後頭的叫“朝天虎”,嚮天仰視者叫“仰虎”,張大虎口饞涎欲滴者為“唾涎虎”,三虎各形俱現,堪稱一絶。
  由公館轉北行至山腰,可現“覺非塔”,是由天然岩石疊成骨灰塔,所選石塊,均有形象,如桃、如李、如香椽……。由此東行至“觀佛洞”,內供釋迦牟尼佛一尊(俗稱白玉觀音)。據說是班禪九世自西藏運來贈林森的珍貴文物。自觀佛洞東行,便是“東覺岩”,有勝跡稱“澤泉”,因岩石不斷分化,澗石夾立,岩下細沙鋪底,夏日雷雨,岩泉洶涌,進珠戛玉,聲震山𠔌。雨過天晴,泉流告竭,深潭水涸,又平靜如常。澤泉雖在百洞山中,卻也有錢塘觀潮一樣情趣,可惜日久已傾圯,有待修復。若能再登上“日輪岩”頂觀日,遙望東海,衹見山連山來水連水,一直連到寶島臺灣。史載:在大理姑山冰期,臺灣本來就緊緊連着祖國大陸。
  自公館東行再到“九麯連珠洞”,洞長約裏許,,一洞套一洞,洞洞鋪設石階,遊客蜿蜒而下,見洞內一池叫“澤泉池”,池壁岩石筆直,藤蘿蔓繞,岩壁石刻詩詞,依稀可認。沿洞內麯徑下行,兩旁盡是懸岩峭壁,高數丈,寬僅尺餘,叫“合掌岩”,這時“一綫天”也現眼前,那是如刀斧砍削兩片,仰望僅窺一綫天光。一綫天,像一條隧道,到盡頭則亮堂堂的,這就是“桃源洞”,循桃源洞下行,麯徑幽邃,正感“山重水復疑無路”之際,一個廣阔明亮的“三友岩”又呈現眼前,岩高十餘丈,中有石椅石桌,相傳當年葉嚮高、李久我、董應舉三,友讀書處。有段趣談:三友同遊百洞山,耳聽背後有聲喊:二人同行三宰相,回首一人是侍郎。”董應舉回頭一望,不見人影。後來葉、李均為相,惟董為侍郎。 出九麯洞,沿山路行,朝山頂看,有一巨岩像運動強兒騰空而起,叫登天岩,遠望西南山崗有“雙獅”、“如意”兩景,近處看溪邊還有“鯉魚塘”等勝。至此青芝山全景已瀏覽無餘了。
  交通:從福州市區的公交仁德站乘坐36路公交車(全程票價6.5元)到“東岐”終點站下車,轉農村客運(車費約5-10元)前往青芝山
相關詞
連江琯頭百洞山
包含詞
連江青芝山集部第冊青芝山館集二十七捲清樂鈞撰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二年刻後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