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 中國 >浙江 >麗水 >竜泉市 > 青瓷
顯示地圖
目錄
青瓷簡介
  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着色劑的青緑色釉),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竜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係統。
  青瓷以瓷質細膩,綫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我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製瓷業已經成為獨立的部門,唐代詩人陸龜蒙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名句贊美青瓷。除了越窯外的青瓷享有盛名外,刑窯的白瓷製作精美,據說“天下無貴賤通行之”。宋代的竜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係。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陝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掘,並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采用竜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製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淨,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圖書《青瓷》
  作 者: 浮石 著
  出 版 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1-1
  字 數: 395000
  頁 數: 343
  開 本: 16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043595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小說 >> 財經
  定價:¥32.00
編輯推薦
  福布斯財定排行榜中文版主編周鵬強力推薦長篇財經小說《青瓷》!
  《青瓷》對社會生活多層面的描寫,有王躍文式的冷峻和嚴厲,作傢對復雜人際關係和世俗情態的描寫不動聲色而效果全出。讀這樣的小說會時常聽到碎裂聲——人生有價值內容的毀滅……
  《中華文學選刊》主編 著名文學評論傢 王幹
  這是一部難得的都市小說,作者有着獨特的生活經驗和文化想像,他通過鮮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幽默的語言為我們精心繪製了一幅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商場、官場、情場的欲望和情感被書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本雅俗共賞,讓你痛快地讀完,卻又不斷激發思考的作品……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材 著名文學評論傢 張頤武
  你想發財嗎?那就去拍賣行吧。一槌子下去,保證給你來個鉢滿盆盈;你想破産嗎?那就去拍賣行吧。一槌子下去,肯定讓你隨時傾傢蕩産。大千世界,魚竜混雜,哪個能激流勇退,誰人不因循苟且。你推他下水,我拉他上岸,細思量,是非成敗,卻原來並不在板起提落之間……
  著名拍賣法專傢 中拍協法律咨詢委員會主任 田濤
內容簡介
  商業和關係的問題在中國可以說是經典話題,甚至引起西方商界的關註;而且商業和關係之間的那種微妙很容易讓人劍走偏鋒。
  《青瓷》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當代中國商人對關係的頂禮膜拜和嫻熟利用,讓我感觸頗深。或許,中國商人應該從書中得到警示並反思其中利弊,而西方商人則值得去理解其中的聯繫。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書摘
  唐雯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上海拜訪她準備報考的博士生導師,她怕張
  仲平照顧不好自己。張仲平說,拜訪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別的考生都去了而你沒去,等於輸在了起跑綫上。你就不用擔心我了,幾天時間,一下子就過了。
  在外人看來,張仲平家庭和睦。唐雯不是那種刁蠻的人,她主內,張仲平主外,兩個人也沒有什麽事需要爭個是非高低。張仲平心裏很清楚,自己的情感在那場瘧疾一樣的初戀中,激情燃燒過了也死翹翹了。後來他也有過一些女朋友,基本是緣來緣去,逐步學會了怎樣把感情和做愛分得比較清楚。用張仲平自己的話說,是進得去,出得來。偶爾碰到一兩個特別對心思的,難免有點日久生情。但張仲平衹要發現苗頭不對,心裏就打了退堂鼓,生怕自己成為三種不幸男人之中的一種。按照社會上流傳的段子,男人幸事有三,不幸之事也有三。三大幸事是升官發財老婆出差。三大不幸是炒樓成房東,炒股成股東,泡妞成老公。張仲平是學法律的,知道不可能同時給兩個以上的女人當老公,就衹有小心火燭註意安全了。所以,他跟唐雯的婚姻從來沒有面臨過什麽真正的威脅。唐雯是大學副教授,一點也不小肚雞腸,她認為張仲平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一般的人看不上眼,對他也非常放心。
  在送唐雯去機場的路上,叢林的電話就打了過來,說:“平時你要陪老婆,不好叫你,這幾天好好放鬆放鬆。”唐雯搶過電話說:“叢林,你可別把我們傢仲平帶壞了。”叢林與唐雯很熟,平時開慣了玩笑,說:“教授怎麽說話啦?誰帶壞誰?”唐雯說:“我們傢仲平是模範丈夫,你說誰帶壞誰?”叢林說:“仲平是模範丈夫,難道我就是壞人了?如果教授認為我是壞人,就得好好巴結我,否則真把你傢仲平帶壞了,看你怎麽辦。”唐雯說:“我對仲平很有信心,帶不壞的。”叢林說:“嘿,剛纔還怕我帶壞,轉背就改口說帶不壞,自相矛盾嘛。說到底還是沒有自信心。”唐雯笑吟吟地說:“仲平他真要變壞早就變壞了,我嚴防死守也沒有用。”叢林說:“教授到底不一樣,思想境界蠻高的。”唐雯說:“你以為教授是白當的?”叢林說:“你那裏有像你這種思想境界的學生沒有?給我介紹一個。”唐雯說:“你還用我介紹?”
  兩個律師在鵬程酒店開了房,約叢林打麻將。叢林跟張仲平說:“要沒事就來吧。”張仲平說:“算了吧,打業務牌太難受了。”叢林說:“誰叫你打業務牌,不要冤枉好人。”
  叢林這次帶的女朋友叫曹小米,是個幼師,剛學會打麻將,癮特別大,圍着叢林嘰嘰喳 ……
青瓷 - 起源
  唐代的越窯、宋代的竜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係。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陝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掘,並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采用竜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製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淨,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着色劑的青緑色釉),在還原焰中燒製而成。我國歷代所稱的縹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竜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係統。
  青瓷以瓷質細膩,綫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我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竜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係。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目前在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河北藁城、北京,陝西西安,山東益都,安徽屯溪,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如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僅在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對其中小仙壇窯址做了發掘,並對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學測定,結果表明,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燒成溫度為 1310℃,采用竜窯焙燒,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平。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製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淨,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北方青瓷胎體厚重,玻璃質感強,流動性大,釉面有細密的開片,釉色青中泛黃。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的不同,而以油灰為主。其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別、裂紋顔色的深淺也不一。由於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即由於紋片的交錯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形成所謂細眼者俗稱“魚子紋”;紋片細碎者也叫“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着,呈現深淺顔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綫”。總之,它們輿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條塊分明,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滿這種碎裂的紋片,它好像隆鼕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富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宋代青瓷中的哥窯就以其自然的開裂現象而博得人們的喜愛。
  哥窯瓷器釉面所産生的紋片,本屬於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病態,它是由於胎體和釉面的膨脹係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果膨眼係數一致、釉面沒有裂縫、胎與釉的結合緊密,那麽出色作品的坯釉就具有渾然一體的效果。但當胎的膨脹係數比釉的膨脹係數小到一定程度時,釉就會在燒成後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哥窯青瓷器物上的開片就是這一原因所造成的。可是這一燒成中的弊病—釉面所産生的大小、疏密的塊面分割,即使哥窯青瓷形成一種自然的裂紋美,這就猶如畫傢變敗筆為神奇一樣,給哥窯青瓷器物增添了生機,在當時它給人們以一種嶄新的藝術享受。
  哥窯窯址至今在浙江省竜泉縣始終未找到確切的窯場,故對傅世的器物和窯址的存在是當前學術界爭論頗大的同題。歸納起來大致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窯址的地域歸屬,由於哥窯瓷器的胎體大多呈黑灰、深灰之色,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56—1961年在竜泉縣的大窯、溪口等窯址發現黑胎的開片青瓷,它們的特徵與傅世的哥窯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因而認為“大窯、溪口窯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應當是哥窯的産品無疑”。對此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研究所有不同的看法,他們通過對竜泉縣黑胎青瓷和傅世哥釉胎、釉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構測試的結果,發現有一定的區別,故認為:“傅世哥窯不在竜泉燒造之說可以接受的”,據此,他們進而提出:“傅世哥窯在好多方面都和景德鎮的同類作品比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宋以後景德鎮所燒造”。哥窯是否為景德鎮所燒造,沒有窯址出土物為證,難以使人信服。
  2、從窯口本身來說,有人認為“修內司官窯就是傅世哥窯”。這種新的見解,本身就否定傅世哥窯的存在,對此當前難以取得一致意見。
  對哥窯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就當今收藏最多的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博世哥窯作品來看,形製多屬瓶、爐、洗、眢一類器皿,造型富有宋瓷的時代風格。因此,哥窯還是宋代所燒造的一種青瓷器物。至於窯址究屬在哪裏?衹能寄希望於日後的窯址調查和考古發掘。
  哥窯瓷器的造型除碗、盆、洗以外,還有各式的瓶、爐、尊等,貫耳爐更是比較多見的器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哥窯貫耳爐”可謂哥窯瓷器的代表作。此爐側影近似長方形,它的外廓綫表現為口沿以下嚮內收縮,而器腹微微外凸,這樣一收一凸的器體弧腺顯得十分飽滿有力;兩旁配置的雙耳嚮外擴張,在造型上增強了器物莊重、凝重的效果。加之哥窯瓷器的釉層比較肥厚,更給人以渾厚、穩定的感受。作為當時祭祀和供神用的一件陳設瓷,這種貫耳爐則是恰如其分地體現出它應有的職能。
  竜泉青瓷的藝術特色
  竜泉青瓷始於南朝,興於北宋,盛於南宋,古代竜泉名窯是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歷史悠久,馳名中外。
  青瓷以瓷質細膩,綫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
  竜泉牌青瓷獲中國國傢部優産品奬,先後有200多件精品,均獲得國傢級新産品“金竜奬”。珍品哥窯61公分迎賓盤、52公分挂盤被譽為當代國寶。七寸精嵌“哥窯”藝術挂盤被國務院定為國傢級禮品,哥窯紫光盤、紫光瓶等51件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陳列,送展30多個國際博覽會、為國傢領導人出國訪問提供禮品。被國際各大博物館收藏。
  竜泉青瓷産品有兩種:一種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稱“弟窯”或“竜泉窯”。另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蘭、灰黃等不同釉色。“哥窯”青瓷以瑰麗、古僕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素有“紫口鐵足”之稱,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僕、典雅,湛稱瓷中珍品。
  現代的竜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竜泉青瓷蜚聲海內外,不愧為中華民族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國瓷器史上一顆燦爍的“瓷國明珠”。
  竜泉青瓷的分佈
  發端於竜泉南區大窯、金村、黃石玄一帶的青瓷窯,歷宋、元、明,已遍及竜泉境內沿溪各地及慶元、雲和、麗水、遂昌、縉雲、永嘉及至福建浦城等縣(市)部分地方,形成了歷史上罕見的龐大瓷窯體係。而這個窯係發端於竜泉,窯場密集於竜泉,生産工藝及産品風格均與竜泉“弟窯”産品一致,因此統稱為“竜泉窯”。現已發現這個窯係的窯址400餘處,在竜泉境內有300多處,僅大窯村就發現歷代窯址50多處。
  竜泉縣南七十裏曰琉華山……山下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瓷,粹美冠絶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竜泉窯皆出處州竜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竜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光緒《竜泉縣志》生二章青器條載:“凡瓷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其精瑩、純粹、無瑕,如美玉然。今人傢鮮存者,或一瓶一鉢,動博數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紋,號百圾碎亦冠色當前世,今人傢藏者尤為難者。世人稱兄之器曰哥哥窯,稱其弟之器曰生二章雲。”《稗史類編》、《南窯筆記》、《遵生八箋》、《陶說》、《景德鎮陶錄》、《燕閑清賞》、《博物要覽》等書不僅有哥、弟窯詳實記載,且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朱伯謙著《竜泉青瓷簡史》稱:“證之以實物,南宋官窯和竜泉黑胎青瓷確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那種粉青釉瓷器,真是形神相似,難分‘官’、‘哥’”。
  通過古窯址發掘,確證文獻所載,竜泉境內窯址中不僅有“哥窯”産品存在,而且可分二路:一是如文獻所描述“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一是胎厚釉薄,釉面布滿紋片,胎色黑。前者多出於縣南區,為南宋中期至元初産品,與南宋“官窯”難分彼此;後者多出於縣東北,多為元代産品。竜泉窯係其他縣份的窯址中不存在“哥窯”産品。此外,還有所謂“傳世哥窯”器,雖有紋片,但釉色呈米黃色或蟹殼青,與竜泉“哥窯”釉色碧青或淡青不同,胎骨較厚,呈米黃或赭紅色。此非竜泉産品。
  “弟窯”又稱“竜泉窯”。其基本特徵是:釉面無紋片,胎白或底足呈朱紅,釉色青潤如玉,在器物邊緣或有棱綫部位影露白痕(稱“出筋”)。釉色以梅子青和粉青為極品。梅子正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緑,瑩澈剔透;粉青,色似淡青湖水,柔和明淨。
  竜泉青瓷的品類
  宋、元竜泉青瓷鼎盛時期,瓷器品種十分豐富,有碗、盤、碟、杯、鉢、執壺、燈盞、渣鬥、熏爐等實用瓷;筆筒、筆架、瓷硯、筆洗、印色池、鎮紙等文具瓷;花瓶、人物、挂盤等陳設瓷;香爐、燭臺、佛像等供瓷;鳥食罐、象棋等娛樂瓷,以及冥器等一應俱全。每類産品又有多種型號和式樣,如碗有蓮瓣碗、蓋碗、束口瓶、魚耳瓶、鳳耳瓶等。
  清光緒《竜泉縣志•捲一》載:“哥窯器中可人清賞、供文房之用者有:哥窯瓶、三山五山筆格、彝爐、乳爐、八角把杯、蟠螭鎮紙、瓷印、方印色池、八角委角印色池、方圓壺、立瓜臥壺、雙桃水註、雙蓮房水註、牧童臥牛水註、筆格內儲水作註;水中丞有甕肚圓式、鉢盂式、低度棱肚式;筆洗有元洗、葵花洗、磬口洗、元肚洗、四捲荷葉洗、捲口蔗段洗、長方洗。竜泉窯有:細花水中丞,筆洗有雙魚洗、菊花瓣洗、鉢盂洗、百折洗。俱極精工,為世所貴。”
  竜泉青瓷製瓷習俗
  竜泉青瓷始於晉代,北宋時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製瓷規模空前絶後,技藝登峰造極,竜泉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瓷業中心,至清代逐漸衰落。建國後,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恢復生産,竜泉青瓷重振雄風,再度輝煌。
  竜泉青瓷傳統有“哥窯”和“弟窯”。哥窯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其産品“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古雅端莊”;弟窯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清麗淳厚。
  竜泉青瓷歷代行銷全國各地及供宮廷御用,並從宋代起遠銷亞、非、歐三大洲。
  現代竜泉青瓷繼承了古代産品特色,並有所突破和發展,歷年來在各類全國性評比中奪魁,其精品被譽為“國寶”,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所陳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國傢郵政局發行了《中國陶瓷——竜泉窯瓷器》特種郵票,一套四枚。
  竜泉青瓷製瓷業十分興旺,産品遠銷60多個國傢和地區。
  竜泉瓷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種種獨特的習俗。
  拜祖師爺:在竜泉,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後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竜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並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章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歷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後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擇基建窯:建窯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定吉地和黃道吉日才能開工建窯。開工時,要在窯地設祭禮神,以求燒出好瓷器。建窯日嚴禁兒童、孕婦入窯池,也不許有人挑糞桶從窯地前經過,以防觸犯神靈,降禍於窯。
  祭窯:農歷七月十八日為祭窯日,俗傳這一天是哥窯祖師章生一“窯變瓷器”製成的日期。屆時窯匠要沐浴齋戒,在祖師爺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窯頭師爺榜前設祭,點香燭跪拜,祈求祖師保佑燒出優美瓷器。
  窯場用膳:窯工在窯場用膳不能說話,用膳時碗筷不能碰響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窯:入窯要擇三、六、九的日期,並要祭祀祖師、山神、土地。在入窯的整個過程中要講吉祥語,要嚴禁穢物經過,防止穢氣入窯,影響燒窯。
  做窯福:在竜泉不管是建瓷窯、瓦窯、炭窯時,在窯旁都要立“窯公”。開窯點火必先祭祀“窯公”,並備酒餚請師傅,即做窯福。
  竜泉青瓷的發展
  竜泉青瓷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竜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石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又是甌江的重要發源地,所以不僅為製瓷手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而且還為産品的銷售提供了水路運輸便利,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和甌窯的製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製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製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俯首稱臣,每年嚮中原君主供上不計其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龐大的生産數量致使越州窯場無力承擔,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竜泉窯便以擔負這樣一個“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本身發展的契機。當時,竜泉窯業初具規模,燒製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最先進的生産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竜泉安傢落戶,竜泉窯産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
  這一時期的竜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質地堅實、細密。雖然竜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內有甌江流經其間,載重貨船可以從竜泉縣城沿江而下直達溫州港,水上交通的開發,使竜泉窯係綿延數百公裏,甚至影響到閩北的窯口,在這範圍內生産的瓷器都是竜泉窯的風格。竜泉窯的製瓷作坊大多數建造在河流或溪溝兩旁的山麓上。窯匠們在山的緩坡上建竜窯,窯旁小塊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窯和作坊連在一起,佈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樹木,附近有瓷石礦,生産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與河流,既可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又可通過船筏等水上運輸工具將産品運往銷售地。
  從五代到北宋中期,竜泉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那些被無數人所吟詠贊嘆的“秘色瓷”,也正是竜泉青瓷演繹它美輪美奐傳奇的開始。
  北宋後期到南宋
  南宋可謂竜泉窯的黃金時期,青瓷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爭所破壞,甌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南宋晚期,由於北方製瓷技術的傳入,竜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這一時期,竜泉窯出現了一種碧玉般的厚釉瓷,這種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兩類。同時,南宋統治者為解决財政睏難,鼓勵對外貿易,於是竜泉青瓷就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成為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對外貿易産生的大量需求帶動了新的製瓷作坊大量涌現,産品燒製技術質量不斷提高。
  南宋末期,竜泉窯進入鼎盛時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燒製成功,巧奪天工,在我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粉青、梅子青是公認的青瓷釉色的巔峰,它不僅意味着竜泉窯製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豐富的審美意藴。南宋竜泉窯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傳承古代青銅器演變而來的,如尊式瓶、鼎式爐等。人們在審視這些玲瓏雋秀的南宋竜泉窯青瓷時不免要發出驚嘆,它們身上帶着太多官窯器的影子。官窯作為一種壟斷,絶對不允許民間仿製,竜泉青瓷與官窯器的相似恰好說明了它受到了官窯器的影響。雖然現在尚未找到南宋竜泉設立官窯的明確記載,但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宮廷很可能派遣了技術人員和官僚在竜泉等地監製“貢器”。
百科大全
  qingci
  青瓷
  celadon
    中國古代一種傳統顔色釉瓷器。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至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青瓷其呈色是因釉中所含氧化鐵,經一定溫度的氧化焰,燒製成黃色,再在還原焰中燒成青色。由於釉中所含鐵量的多寡及燒製過程中窯內火焰溫度的不同,故在呈色上又有淡青、青黃、青緑等色調上的差異。所以燒製青瓷,釉中氧化鐵的含量恰當,燒成過程中要掌握好窯內的火焰溫度,並適當的掌握還原焰,它能把釉料中大部分氧化鐵還原成氧化亞鐵,從而使釉呈現一種悅目的青色。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的主要瓷窯有越窯、甌窯、婺窯、德清窯等,另外江蘇、福建、江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山東等地也有規模不同的瓷窯。所燒製的青瓷,器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壺、罐、瓶、盤、碗、杯、盒、尊、燈、薫、𠔌倉罐、虎子等,且造型豐富生動。較出色的有盤口壺、雞頭壺、蓮花尊、扁壺、水註、瓷燈、薫爐、𠔌倉罐及某些肖生瓷。青瓷的裝飾紋樣有鋪首紋、蓮花紋、忍鼕紋(通稱捲草紋)、聯珠紋、網紋、菱形紋、波浪紋,另外還有取材朱雀、鳥雀、闢邪、仙佛等的紋飾。其裝飾方法十分豐富,主要有:①壓印,用印模在未幹的坯胎上壓出各種花紋。②刻花,用較硬的工具在未幹的坯胎上刻出各種花紋。③堆貼,用瓷泥捏成各種花紋,貼在未幹的坯胎上,具有浮雕感。④塑飾,將用瓷泥捏成的各種物象,裝飾在坯胎上,具有圓雕的效果。⑤雕鏤,在未幹的坯胎上雕出透空的各種三角形和圓形孔洞。⑥點彩,即在青瓷上施加的一種褐斑裝飾。褐斑的形成是由於釉中的含鐵量較多,鐵未能還原徹底,而顯現出黑褐色的斑點。這種有意識地在某些部位加鐵,形成了東晉、南北朝青瓷所風行的裝飾手法。
     三國吳·青瓷熊燈
    青瓷以其素雅、清麗、明淨的釉色和豐富多采的裝飾紋樣及生動多變的器物造型,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在中國陶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由各種不同色度的青瓷獨據瓷壇。
     (李紀賢)
    
英文解釋
  1. :  opaque porcelain
  2. n.:  celadon
相關詞
工藝品三國瓷器茶藝石雕黃楊木雕紫砂
文化工藝器皿陶瓷器物文物耀州窯唐朝
考古北宋南宋南北朝公道杯倒流壺耀州磁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