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名。即 青陂 。在今 河南省 新蔡縣 西南。亦泛指 楚 地。《史記·陳涉世傢》:“ 鄱 盜 當陽君 黥布 之兵相收,復擊 秦 左右校,破之 青波 ,復以 陳 為 楚 。”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 青波 ,﹞地名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況復君在 交河 ,妾在 青波 。” 倪璠 註:“ 青坡 , 楚 地。謂君往 秦川 ,妾留 楚 地。” 唐 駱賓王 《蕩子從軍賦》:“若乃地分玄徼,路指 青波 。” |
|
青波 碧波﹐清波 青波 碧波﹐清波
碧波,清波。 唐 徐彥伯 《登長城賦》:“日入青波,堅冰峩峩。” 前蜀 韋莊 《聽趙秀纔彈琴》詩:“ 巫山 夜雨絃中起, 湘水 青波指下生。” |
指緑色的麥浪 That Shakes the Barley green |
指緑色的麥浪。 唐 柳宗元 《聞黃鸝》詩:“目極千裏無山河,麥芒際天搖青波。” |
|
青波又名中華倒刺䰾(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屬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䰾亞科,倒刺䰾屬。俗稱:烏鱗,青板。
體長而側扁,頭錐形,吻鈍,口亞下位,呈馬蹄形。2對,頜須末端可達眼徑後緣。背鰭起點前有一嚮前平臥的倒刺,隱埋於皮膚下,背鰭具一後緣有鋸齒的硬刺。背鰭後緣微凹,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體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鰭青灰色,後緣為黑色;幼魚尾鰭基有一黑斑,成魚不明顯。
中華倒刺䰾為一種底棲性魚類,性活潑,喜歡成群棲息於底層多為亂石的流水中,是底層魚類。鼕季,中華倒刺䰾在幹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鼕,春季水位上漲後,則到支流中繁殖、生長;漁民稱這種現象為“七上八下”,即農歷七月以前是由幹流進人支流的時期,八月以後是由支流退到於流的時期。3齡性成熟,親魚於4-6月間水位上漲時,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産卵,卵隨水漂浮孵化。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為主要食物的雜食性魚類;絲狀藻類、昆蟲幼蟲、淡水殼菜等均為其攝食對象,幼魚則以甲殼動物為食。一年之中以3、4月份和9月份攝食強度最大,一般腸管充塞度均為4~5級,生殖季節也繼續攝食,但攝食強度減弱,腸管充塞度都在4級以下。
中華倒刺䰾分佈於長江上遊的幹、支流裏,中遊裏也偶爾見之。
2鼕齡以後生長較快,最大個體可達25公斤,産量大,肉質肥美富油脂,為四川、貴州等地的重要經濟魚類。
分佈於海南島、珠江、元江等水係的倒刺䰾(s.denticulatus ,俗稱:青竹鯇),形態特徵與中華倒刺䰾頗相似。主要區別為倒刺䰾的背鰭起點位置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遠。兩種的生活習性與經濟意義相同。倒刺䰾的最大個體可達4公斤,為産地常見食用經濟魚類。
中華倒刺䰾、倒刺䰾、光倒刺䰾等魚的肌肉鮮美,均有一定藥效,有壯陽補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