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貴州 >貴陽 >貴陽市區 > 青岩古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青岩古鎮投訴電話貴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851-6515376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青岩古鎮門票價格青岩與江南各地的古鎮不同,進鎮沒有門票,鎮內衹有寺廟和狀元府邸象徵性收取2到5元門票(人多還能講價)。青岩古鎮美食特産:青岩豆腐、米豆腐、青岩鹵豬腳、玫瑰糖、農傢飯。青岩古鎮住宿回貴陽市區或花溪住宿。
  青岩古鎮交通貴陽至青岩28公裏,至黔陶40公裏,至高坡60公裏,可乘客車由貴陽-花溪-青岩-黔陶-高坡,客車站每日有班車前往。也可乘車至花溪,再由花溪轉乘開往青岩,黔陶、高坡的專綫車。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的南郊,距市區約29公裏,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是貴州最著名的文化古鎮之一。
  古鎮方圓3平方公裏,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鎮內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共30多座廟宇祠堂,這批古建築氣勢雄偉、雕梁畫棟,工藝精妙絶倫,令人嘆為觀止。其中不少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頗具觀賞價值。
  這裏還是一個儒釋道及基督、天主數教並存的地方。小鎮中除了衆多的寺廟,還保留着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中西方文化在此達到了空前的交融。
  青岩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設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製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製川、滇、湘、桂驛道,因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貴(陽)番(定番,今惠水縣)主驛道之中段,在驛道上設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駐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屯,史稱"青岩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屯"逐漸發展成軍民同駐的村寨,"青岩屯"演變為"青岩堡"。天啓四年至七年(1624-1627年)時領青岩土守備,領72寨,控製八番十二司的班麟貴在離青岩堡約1公裏的"四衹把"坡(地名)建土城,時人稱為"王城",音譯漢語為"兵城"或"營盤"之意,這是今青岩城的雛形。土城居高踞險,原青岩堡內寨民為避兵禍,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北上貴陽,西入平壩(縣),東走竜裏(縣)的十字交通要塞。經數百年歷史滄桑,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墻、石砌街巷。於今青岩城成了一座明清風格的文化古鎮。
  作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古鎮,青岩的文物點多達百處,其中23處已收入<<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册>>。在那亙古不變的獅子山下,古鎮勝跡隨處可見。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其中8座石碑坊現存3坊。這些古建築都是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寺廟、樓閣無不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雖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風韻猶存。
  青岩鎮的鎮容佈局沿襲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陳舊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總給人以悠悠古韻。新建的古鎮商業街更使古鎮遺風韻味得以弘揚。
  伫立在已經修復的定廣門城墻上,仍依稀可見古城墻的遺址殘跡,使人聯想當年古鎮作為軍事要塞重兵屯集駐守的雄姿。面對"趙理倫百歲坊"上造型創意獨到,被劉海粟大師嘆為"實屬罕見"的下山獅,以及另外兩座石碑坊所藴含的歷史文化積澱,你可以細細品味到古鎮文化的部分縮影。踏進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的府第、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平剛先生的故居,還有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遺址以及周恩來、鄧穎超、李剋農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親屬曾居地,你會為小鎮擁有如此豐富的人文景觀而贊嘆。
  青岩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産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係平正寬傢於1874年首戶生産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岩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麯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
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距市區約29公裏。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一座建於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簡介
  小鎮,名青岩,位於貴陽花溪南12公裏處,城門上大書“定廣門”三個字。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墻,上築敵樓、垛口、炮臺。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
  小鎮隸屬貴州省貴陽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石牌坊、城墻等古建築群。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歷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石城。
  貴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岩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墻。大石屋連着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青岩鎮依山傍嶺,城門城墻全用石頭建造成也就順理成章了。是的,古鎮的盎然古意首先來自蒼然青石。
  古鎮的建築依山就勢,佈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藴含着許多神話傳說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嘆為觀止。一條條縱橫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彎麯狹長的小巷,分列兩旁的、古老的石櫃臺和木櫃臺,門窗間精雕細刻的小欞,石坊上倒立的石獅……無不引人發思古之幽情。信步走進一條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種強烈的時間和空間的莫大距離,青石板鋪的路、青石板壘的墻,仿佛是一條石板製成的時空隧道。
  還有令人稱奇的,小小古鎮居然同時有古老的寺廟、肅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稱為“三教並存”。站在定廣門上遠遠望去,尖頂的教堂與巍然的百歲坊遙遙相對,東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統一地在小鎮上合理地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廟裏香火不斷,而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絡繹不絶。偏遠的地方多宗教場所並不足為奇,奇的是,鎮民與生俱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寬容與大度,使本不屬於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站在青岩鎮的城樓上遠眺,尖頂的教堂和肅穆巍然的貞女牌坊遙遙相對,你不覺得它們之間的突兀,反倒感覺出一種參差文化的不對稱美,就像那鏤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顔六色的現代商品,流露出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扯不斷、理還亂。
  青岩最好的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淳樸民風。纍了,鎮民會挪出自己的椅子讓你歇歇腳;渴了,會端上一碗清涼的苦丁茶,還要為你說上一段青岩的典故,讓你的精神也解解乏。這一切,是可以隨意享受的,如果你執意要給錢,一句“隨便拿一點就行”的話語更讓你從心眼兒裏喜歡這個小鎮。
歷史
  青岩鎮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明初,在青岩設屯堡。天啓四年至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製八番十二司。作為軍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墻,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墻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內3平方公裏範圍,文物景點近百處。九寺(九泉寺、慈雲寺、觀音寺、朝陽寺、迎祥寺、壽福寺、圓通寺、鳳皇寺、蓮花寺)、八廟(藥王廟、黑神廟、川主廟、雷祖廟、財神廟、火神廟、孫臏廟、東嶽廟)、五閣(奎光閣、文昌閣、雲竜閣、三宮閣、玉皇閣)、二祠(班麟貴土司祠、趙國澍祠),以及青岩書院、萬壽宮、水星樓、牌坊等,多為明清建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青岩古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徵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傢屬均在青岩秘密居住過。
  該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國傢級文明市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藴,多民族聚居。全鎮總人口中,漢族占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占總口數的39%。少數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絶大多數。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為輔。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産業為竜頭的鄉鎮企業發展快速。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營業收入43063萬元。依托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區域優勢,旅遊經濟收入上升趨勢明顯,與鄉鎮企業互為補充,行成該鎮兩大經濟支柱。
  青岩古鎮在貴陽市花溪南12公裏處的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築有城墻,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墻上築有敵樓、垛口、炮臺。氣勢宏偉的定廣門 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製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製川、滇、湘、桂驛道。因為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於是在驛道上設置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於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岩堡”。交錯密佈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
位置與區劃
  地理位置
  青岩鎮位於貴陽市南郊29公裏,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古鎮。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裏,東西寬約8公裏,總面積為92.3平方公裏,東接黔陶鄉、西與燕樓、馬鈴相連,南與惠水縣接壤。地勢東、西、北部較高,中部、南部較低,屬丘陵河𠔌盆地,海拔1100——1300米,最高峰大苗山海拔1330米,最低處思潛村官塘河入惠水處101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100米左右。
  鎮域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桐木嶺分水地帶南側,屬珠江水係,河流源遠流細,洪枯漲落幅度大,境內有屬珠江水係的青岩河、楊眉河、趙司河,平均徑流613毫米,水能開發利用前景可觀。
  氣候及土壤
  青岩鎮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相對濕度為81%,年平均日照數為1200—1300小時,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3—280天,年平均風力2至3級,夏季主導風嚮偏南,鼕季偏北。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石灰土、水稻土,土壤顯中性、微酸性。
  行政建製及交通
  鎮轄區為17個行政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歪腳村、山王廟村、擺托村、楊眉村、擺早村、新哨村、思潛村、達夯村、𠔌通村、新樓村、二關村、大壩村、竜井村、新關村,131個村民組,5個居委會,19個居民組。全鎮有106個自然村寨,鎮轄區內有中小學17所,其中:完小8所、初小8所,區屬中學1所,幼兒園 2所。2000年初全鎮總人口29108人,其中集鎮中心人口8187人,2810戶,非農業人 口3147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2%。
  主要公路有210國道貫穿南北,青高、青燕、青馬綫與主幹道橫跨東西,公路等級為2—3級,全鎮17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106個自然寨也基本通公路。
  土地資源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19357畝,其中水田12690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有宜牧荒山7160畝,有適宜發展漁業生産的水面2025畝,有山塘水庫6個,有效灌溉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0%。有林地面積16170畝,宜林荒山17584畝,森林覆蓋率達13.29%,主要樹種有馬尾鬆、杉木、華山鬆,還的世界稀貴樹種青岩油杉、古銀杏樹等,以松樹為主的樹種占用材林面積的75%。
特色建築
  牌坊與教堂
  其實小鎮有特色且有着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還有很多。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當地人稱黃傢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由於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築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着,嚮人們訴說着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故事。讓人詫異的是,小鎮中除了衆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說,小鎮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樣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無法得知這樣的“三教並存”現象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但據鎮上人說,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廟裏的香火是不會斷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是絡繹不絶。而除了寺廟、教堂,鎮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據說古鎮原來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於歷史原因,現在衹留下三座了,它們分別是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南門內的“趙倫理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其中以節孝坊的建造最為大氣,坊的上方甚至還鑲嵌着聖旨立匾。更為戲劇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徵東方傳統思想的節孝坊對面,高高尖頂屹立了百年之久,這種參差交錯的不對稱美以一種強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個文化氣氛中,所以在這裏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衝突,卻空前地融合起來,讓人不得不感嘆此彈丸之地內的文化包容性是多麽神奇。
文化
  古巷裏住過名人、出過狀元
  青岩靠山,整個青岩鎮是用石頭砌成,石板房、石頭墻、石坊、石街和石巷。青岩很大,象“迷魂陣”一樣的石巷遍布全鎮,在這些青石巷子之間有無數的門臉,門臉上的風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門臉上貼着的年畫具有濃郁的貴州特色。
  青岩人為之自豪的是歷史上為出現過“偉人”,貴州第一狀元趙以炯的“趙狀元府第”,已成為觀光點。
  一鎮四教,各念各的經
  外來的文化也是通過小路悄悄地進入古鎮的。宗教的影響尤為典型,在中國的古鎮中已很難再有青岩這樣的“四教合一”的風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廟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廟雖然談不上規模宏大,但佈局嚴謹,有不少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出廟門不遠是基督教堂,教堂裏教徒們聆聽着白發蒼蒼的老先生講解《聖經》。還有道教的宮觀,在裊裊的青煙中傳出道傢的禱文。
  歷史在古牌坊下走過
  牌坊是青岩古鎮的標志。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在僅存三座。北門外的“趙彩章百歲坊”、定門外的“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均是南北嚮,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四阿頂式。四立柱南北兩面有石鼓護柱或獅護柱。節孝坊的正中橫梁上刻有空雕“二竜搶寶”、“五竜圖”,雕刻十分精美,中間還嵌聖旨立匾。貞節牌坊下不知走過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遊客,也許並不知道將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樣的代價,人們贊美的,衹是那古坊的宏偉壯觀。
青岩集萃
  青岩與其他的古鎮不同,進鎮沒有門票,鎮內衹有寺廟和狀元府象徵性收取2到5元門票(人多還能講價)。
  狀元府
  貴陽狀元府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北街,其房屋的佈局和庭院的佈局以及房屋門窗精湛的雕刻工藝仍然保持着100多年前的風格。
  趙以炯字鶴林,生於1857年,1906年逝世,1886年中文狀元,在此前雲貴地區還從未有過人在科舉考試中奪魁。而正由於其不尋常的經歷,至今在當地還流傳着不少關於他的傳說。其中有一個,說是其幼年某日在一棵大樹下讀書,忽然一條巨大的蟒蛇將其盤繞起來,但他書讀得投入,竟渾然不覺。幾個時辰過去了,蟒蛇見其並無任何動作,便懷疑自己是纏住了一塊石頭,索然離去。撇開故事的不科學成分不提,小鎮寧靜卻並不寂寞,確實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參觀了趙以炯生前的宅邸,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卻顯出了鶴林先生一生的志願“琴鶴譜志,論語傳傢”。狀元府裏的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三進三出,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原先的客房裏並沒有太多的擺設,現今陳列了主人生前的些許字畫作品。其中有一幅書法竟在一捲上用各種字體連書近百個“壽”字,這是不是也正暗示着青岩鎮的環境宜人,可成養生長壽之地呢?也許衹有竪立在鎮外的“百歲坊”才能知道其中的答案吧。
  趙理倫百歲坊
  一座四柱三間三樓阿頂牌坊,上有文字多幅,耐人細讀。著名電影《尋槍》在青岩拍攝,影片中多次出現百歲坊的境頭,畫面極美。
  另有迎祥寺,萬壽宮等多處文物景點。
  蜜泉
  青岩名人“黃老伯”傢,此行的目的是看看那口傳說中的井——蜜泉。黃傢就靠着這口井裏的水做出了聞名貴州的“黃記玫瑰糖”。黃傢院子裏有兩口井,一口地勢較低,那裏面的水一般是作洗滌之用的,而另一口井地勢就相對高一點,“蜜泉”兩字刻在井口的石碑上,特別惹眼。淺嘗一口,水質特別甘洌,清爽無比。不禁一口氣把整碗都喝了下去。青岩在周邊地區以玫瑰糖聞名,而這玫瑰糖就以黃傢的賣得最好,原來好就好在這一口井上了,用這水做出的玫瑰糖能不香甜嗎?
風土人情與節祭
  每年正月間的舞竜、跳花燈、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場,正月十五的竜、燈活動,還有農歷五月初五的“遊百病”,農歷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等等,場面都十分熱鬧。
美食特産
  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狀元蹄、狀元膀、雞辣角等,營養豐富、食法多樣、是青岩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岩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青岩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局限於當地的物産,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並不復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傢常的五穀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鍋裏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裏,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後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裏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裏都有,可到了青岩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緑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緑,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哦。
  青岩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産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哦。
  青岩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産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係平正寬傢於1874年首戶生産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岩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麯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
景點門票
  門票:30元
英文解釋
  1. :  Qingyangu Town
近義詞
青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