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 : 心理學 : 法學 : 公共關係學 : 公安 : 工商行政管理 : 冶金 > 需要
目錄
No. 1
  【中 文】 需要
  【拼 音】 xūyào
  【英 文】 demand
  【詞 性】 名詞,動詞,
  【褒 貶】 中性詞
  【近義詞】 須要
  【反義詞】 不必
  【釋 義】 [名詞]對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從群衆的需要出發。[動詞]應該有或必須有:我們需要一支強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辯 析】 “需要”、“須要”都含有必須具有的意思。“需要”是指應該有或必須有的意思,側重一般要具備。“須要”是指一定要有,語氣肯定,語意程度較“需要”強。
  【例 句】 這衹瘦弱的小鹿,目前很需要食物。
  其它解釋
  ①要求得到;必須有;應該要:他需要一個助手|你需要深刻反省|他的病需要到縣裏去看。
  ②願望;要求:符合需要|滿足用戶需要
  ③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着,以意嚮、願望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導致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需要總是指嚮某種東西、條件或活動的結果等,具有周期性,並隨着滿足需要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就是有機體在內外條件刺激下,對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
  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
  人為了求得個體和社會得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求一定的事物。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勞動、交往等等。這些需求反映在個體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被認為是個體的一種內部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傾嚮,它反映個體對內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較為穩定的要求.
  楊國樞教授認為,西方心理學中的各種需要概念,大體上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用法重視它的動力性意義,把需要看作是一種力或緊張;第二種用法重視它的非動力性意義,把需要看作個體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失.蘇聯心理學家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指出:“需要--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反映有機體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穩定的要求.……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
  需要是有機體感到某種缺乏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傾嚮,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需要的種類
  根據需要的起源
  1、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
  按照需要對象的性質
  2、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一般說物質性的需要大多屬於生理性需要,而精神性需要基本是社會性需要。但有時物質性需要既是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會性需要的成分。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的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提出來的。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層次,而且這些需要都由低層次嚮高層次發展的。層次越低的需要強度越大,人們優先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再依次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把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産生由低級嚮高級的發展是波浪式地推進的,在低一級需要沒有完全滿足時,高一級的需要就産生了,而當低一級需要的高峰過去了但沒有完全消失時,高一級的需要就逐步增強,直到占絶對優勢。
  評價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係統地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以及發生發展的規律。這不僅對建立科學的需要理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且在實踐上也産生了重要影響。許多企業傢就是依據這個理論,製定滿足職工需要的措施,以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稱為基本需要,並認為這些需要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成熟的過程,這嚴重低估了環境和教育對需要發展的影響;其次,馬斯洛強調個體優先滿足低級需要,忽視了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的調節作用。連他自己也承認,他“並不完全瞭解殉道、英雄、愛國者、無私的人”。
百科辭典
  xuyao
  需要
  needs
    生物體、個人、社會集團和整個社會對其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需求。
    生物體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依靠對外部條件的攝取和交換。對外部條件的需要是一切生物體固有的屬性。無生命物體對外部條件不存在定嚮選擇,因而也就不發生需要問題。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又有着本質的差別。動物的需要僅限於生物體新陳代謝的範圍,它以本能的形式表現出來。人的需要不限於此,它在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産勞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對自然對象、勞動工具和産品的廣泛的物質需要和對知識、藝術等等的精神需要
    人的需要,一般來說,不能靠從自然界取得現成物品來滿足,而是要通過勞動去創造出物品來滿足。這個基本特徵,把能夠改造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人類同衹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區別開來了;同時也使得人的需要必然决定於生産和社會的發展。物質生産不僅决定需要的內容和滿足需要的方式,而且産生了新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的産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 1捲,第32~33頁)。因此,人的需要本質上是社會性質的需要,即使是人的自然需要,也不能不受社會條件的製約,並通常以社會特有的方式得到實現。馬剋思指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是“以社會的尺度”去衡量的。
    唯心主義否認需要的客觀實在性,誇大情欲、願望、癖好等需要的主觀形式,似乎人的需要的産生和滿足是隨心所欲的。舊唯物主義把人的需要歸結為自然需要,並以此去解釋社會歷史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指出,不能抽象地用“需要”去解釋人類歷史,而要用物質生産去解釋人的需要。隨着生産條件和生活條件的改變,一些需要消失了,另一些需要復雜變化了,新的需要産生了。人的需要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呈現出基於生産發展規律的“需求的上升的規律”。
    人的需要是具體的、多方面的。對需要的分類,從主體方面可分為:個人需要、集體需要、階級需要和社會需要;按活動的性質可分為:生活的需要、勞動的需要、知識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和休息的需要;按所需要的對象可分為:物質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需要等)。人的需要總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聯繫,脫離社會條件抽象地談論需要,難免陷入空想。既非個人又非社會(或社會集團)的“一般的人”根本沒有任何需要
    現實的、具體的需要,是人的積極性的源泉。人們所以進行生産,是為了生活的需要。“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産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産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 1捲,第32頁)。對於人們的歷史活動來說。通過社會關係特別是經濟關係表現出來的需要構成利益,對需要和利益的意識形成人們活動的動機,因此,需要是人們的歷史活動的一般前提。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需要及其滿足的狀況隨着人們之間關係的變化而變化。在階級社會裏,各個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由於經濟地位不同、政治態度各異、文化狀況有別,其需要也各不相同。這具體表現為各個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利益的互不相同和互相對抗。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需要,是通過限製和犧牲大多數勞動群衆的需要來滿足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隨着階級對抗的消失,人們之間不同的需要不再表現為利益的對抗,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將在生産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日益協調地得到發展和滿足。
     (黎剋明)
    
英文解釋
  1. :  necessitate,  supply,  needed
  2. n.:  challenge attention,  necessity,  need,  needs,  room,  satisfaction,  want,  in need/want of,  call for,  claim attention,  from (sheer)necessity,  be [stand] in need of ... ...,  be the thing,  in want of,  want for,  require,  lack,  market,  imperative,  entailment,  dependence,  challenge,  call
  3. v.:   require,   demand,   want,   need,  take,  ask
法文解釋
  1. v.  avoir besoin de, demander
近義詞
需求, 要求, 指工作, 緊急的事, 必須履行的責任, 必要性, 必要的事, 使
幹與, 幹預, 幹擾, 故障, 偶然事件, 事故, 橫禍, 不幸, 不測, 意外, 厄運, 逆境, 毀滅, 劫數, 死亡, 缺乏, 失靈, 不足, 缺陷, 毛病, 瑕疵, 缺點, 錯誤, 性格, 丘疹, 身體上的某類殘疾, 不胜任, 不充分, 弱點, 暴力事件, 騷亂, 不成比例, 不相稱, 介入, 干涉, 不利, , 必須, 貧窮, 理由, 原因, 貧乏, 動機, 有賴於, 暴亂, 滅亡, 毀壞, 某物, 用舊, 耗盡, 筋疲力盡, 阻止或搞垮, 使某人, 紛亂, 激動, 污點, 晦暗, 徹底毀壞, 習性, 特殊習慣, 混亂, 動蕩, 不滿意, 不安, 欲望, 用光, 歸西, 上西天, 完蛋, 緣故
相關詞
社交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教育學習教育心理學百科辭典學習動機
飲食醫療學說靈魂醫學馬斯諾企業物流人才
公共社會消費者營銷觀念
包含詞
不需要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