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雲的一種﹐由積雲發展而成﹐頂部嚮上突起作峰狀或塔狀﹐雲底烏黑色。在雷雨到來之前就出現這種雲。也叫積雨雲。 |
|
(一)雷雨雲的宏觀結構
雷雨雲是對流雲發展的成熟階段,它往往是從積雲發展起來的。發展完整的對流雲,其生命史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形成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從淡積雲嚮濃積雲發展。雲的垂直尺度有較大的增長,雲頂輪廓逐漸清楚,呈圓孤狀或菜花形,雲體聳立成塔狀。這樣的雲我們在盛夏常常看到。在形成階段中,雲中全部為比較規則的上升氣流,在雲的中、上部為最大上升氣流區。上升氣流的垂直廓綫呈拋物綫型。在形成階段,一般不會産生雷電。
成熟階段:從濃積雲發展成積雨雲,就伴隨雷電活動和降水,這是成熟階段的徵象。在成熟階段,雲除了有規則的上升氣流外,同時也有係統性的下沉氣流。上升氣流通常在雲的移動方向的前部。往往在雲的右前側觀測到最強的上升氣流。上升氣流一般在雲的中、上部達到最大值,可以超過25—30米/秒(見圖1)。
消散階段: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之後,雷雨雲就進入了消散階段。這時,雲中已為有規則的下沉氣流所控製。雲體逐漸崩潰,雲上部很快演變成中、高雲係,雲底有時還有一些碎積雲或碎層雲。
圖1 一塊雷雨雲的氣流結構示意圖
(二)雷雨雲的微物理結構:
一塊成熟的雷雨雲,其頂部可以伸展到-40℃的高度(約l萬米以上),而云底部的溫度卻在10℃以上。由于云體在垂直方向上跨過了這麽寬的溫度範圍,因而云中水汽凝結物的相態就很不一樣。在雲中有水滴,過冷卻水滴、雪晶、冰晶等(見圖2)。我們把雷雨雲按溫度高低來分層,便可以看:在溫度高於0℃的“暖層”的雲中,全部是水滴(包括雲滴),在溫度0至-8℃的雲層中,即有較多的過冷卻水滴(溫度低於0℃的水滴),也有一些雪晶、冰晶;在溫度低於-20℃的雲層中,由於過冷卻水滴自然凍結的概率大為增加,雲中冰晶的天然成冰核作用更為顯著,故云中基本上都是雪晶和冰晶了。在成熟階段的雷雨雲中,發生着非常復雜的微物理過程,在雲的“暖層”,有水滴之間由於大小不同而發生的重力碰撞,也有湍流碰撞和電、聲碰撞過程。同時,有大水滴在氣流作用下發生變形,破碎而産生“連鎖反應”;還有由雲的“冷層”中掉到“暖層”中來的大雪花、霰等的融化等。在溫度0℃至-20℃的雲層中,水汽由液態往固態轉移十分活躍,冰、雪晶的粘連,大冰晶破碎等也很頻繁。在低於-20℃的雲層中,也還有冰晶之間的粘連和大冰晶的破碎過程發生。在雷雨雲中發生的所有這些微物理過程,都可以導致雲中水汽凝結物電學狀態的改變,對於雷雨雲的起電有十分重要的貢獻。
圖2 一塊雷雨雲的微物理結構示意圖
(三)雷雨雲起電機理
雷雨雲起電的機理目前主要有四種理論:
水滴破裂效應:雲中水滴在高速氣流中作激烈運動,分裂成一些帶負電的較大顆粒和帶正電的較小顆粒,後者同時被上升氣流攜帶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這樣正負兩種電荷便在雲層中被分離,這也就是造成90%的雲層下部帶負電的原因。
吸電荷效應:由於宇宙射綫或其它電離作用,大氣中存在正負離子,又因為空間存在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正負離子在雲的上下層分別積纍,從而使雷雨雲帶電,又稱感應起電。
水滴凍冰效應:水滴在結冰過程中會産生電荷,冰晶帶正電荷,水帶負電荷,當上升氣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帶走時,就會導致電荷的分離,而使雷雨雲帶電。
溫差起電效應:實驗證明在冰塊中存在着正離子(h+)和負離子(oh-),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離子發生擴散運動並相互分離。積雨雲中的冰晶和雹粒在對流的碰撞和摩擦運動中會造成溫度差異,並因溫差起電,帶電的離子又因重力和氣候作用而分離擴散,最後達到一定的動態平衡。
綜上所述,雷雨雲起電可能是某一機理也可能是多種機理的效應而産生的。 |
|
- n.: thundercloud, thunder-cloud, large dark cloud that can produce lightning and thunder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