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
  筆 名: 赫公、赫戲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15/02/01
  民 族: 漢族
  雷加,原名劉滌,祖籍山東.1915年春,出生於遼寧省安東(丹東)市三道浪頭鎮。在工廠工作時又叫過劉天達,筆名曾用過赫戲、赫公。1929年雷加在馮庸大學中學部讀書。“九?一八”事變後,隨學校流亡關內,為收復失地和廣大愛國青年一起到南京請願為打擊侵略者,在上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
  1935年雷加在日本東京政法大學讀書,1937年春回國。回國後與北洋文學青年寫作會和救亡團體發生聯繫,曾做過救亡報進的記者和編輯。1938年雷加到達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四期)學習,後隨延安文化協會組織的抗戰文藝工作團第二組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做宣傳工作。
  1939年雷加回到延安,寫出了反映前方戰鬥生活的短篇特寫《一支三八槍》、《鴨緑江》、《黃河晚歌》等作品,他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擔任文藝小組委員會工作。1942年1月雷加發表小說《沙湄》、《躺在睡椅裏的人》。
  1942年3月雷加到陝北農村,參加減租減息運動,任鄉文書、鄉指導員。此時的雷加,紮根在陝北的沃土裏,寫出了一組反映陝北農村生活的作品:《“女兒墳”最後一代》、《攬羊人》、《沉默的黑懷德》、《路》等作品,這些作品反映了陝北風土民情的今昔巨變。
  1945年東北解放,雷加回故鄉任安東造紙廠廠長,並為長篇小說《潛力》三部麯收集素材。1951年調北京中央文學研究所,全國作傢協會從事專業創作。
  1952至1958年先後創作長篇小說《我們的節日》和《潛力》三部麯:《春天來到了鴨緑江》、《站在最前列》、《藍色的青楓林》,還寫有傳記小說《海員朱寶庭》,散文特寫集《五月的鮮花》、《匈捷訪問記》,反映水利建設者的作品《工地早晨》、《三門峽截流記》等作品。1960年雷加參加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綜合考察隊,寫下一組散文,集為《山水詩話》,1978年改為《從冰豐到大川》。
  “文革”期間,雷加被下放到房山石樓公社,整整擱筆十年。粉碎“四人幫”以後,雷加任北京市文聯秘書長、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作協副主席。雷加的作品,語言樸實、清新,給人以美,催人嚮上。
  原名劉滌、劉天達,奉天安東(今遼寧丹東)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延安邊區文化協會秘書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理事、安東造紙廠廠長。建國後,歷任中國作協北京分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協第三、四屆理事。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潛力三部麯》,短篇小說集《水塔》、《男英雄和女英雄》、《青春的召喚》、《雷加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匈捷訪問記》、《為新事物開闢道路》、《五月的鮮花》、《從冰鬥到大川》、《春到鴨緑江》、《南來雁》、《邊城和人》、《雷加散文特寫選》、《火燒林》、《沙的遊戲》、《半月隨筆》、《半月隨筆二集》,報告文學集《這裏沒有夏天》,文論集《淺草集》,傳記《海員朱寶庭》,中篇小說《我們的節日》,主編《世界文學佳作八十篇》、《延安文藝叢書·散文捲》、《解放區文藝書係·散文捲》、《萬裏黃河第一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