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雷公蓮
目錄
No. 1
  【藥名】:雷公蓮
  【拼音】:leigonglian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蓮的全株。
  【功效】:消瘀止痛。
  【主治】:治跌僕閃挫、或骨折筋傷、局部死血、惡血留滯、痙痛、腫脹、活動不利者。
  【性味歸經】:辛、微苦,涼。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剋。外用:搗敷。
  【別名】:大匹藥、風濕藥、大軟筋藤、九竜上吊、野紅苕(貴州)、軟筋藤(貴州、四川)、青藤、下山虎(湖南)、叫四門、葉恩媽(侗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東南部。
  【拉丁名】:雷公蓮amydrium sinense (engl.)h. li.
  【考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No. 2
  【藥 名】:雷公蓮
  【拼 音】:LEIGONGLIAN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天南星科植物雷公蓮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ydrium sinense (Engl.) H. Li.[Epipremnopsis sinensis(Engl)H.Li;Scindapsus sinensis Eng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切片曬幹。
  【原形態】雷公連,附生藤本。莖較細弱,粗3-5mm,藉氣生根緊貼於樹幹上,節間長3-5cm。葉柄上面具槽,基部擴大,長8-15cm,上部有長約1cm的關節,葉柄鞘達關節,撕裂狀脫落;葉片革質,表面亮緑色,背面黃緑色,鐮狀披針形,全緣,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長13-23cm,寬5-8cm,常一側為另一側寬的2倍;中肋表面平坦,背面隆起,側脈與中肋成30度銳角斜伸,然後弧形上升,邊緣連接,細脈網狀。花序柄淡緑色,長約5.5cm;佛焰苞肉質,蕾時緑色,席捲為紡錘形,上端漸尖,長約7cm,中部粗2.2cm,盛花時展開成短舟狀,近卵圓形,長約8-9cm,黃緑色至黃色;肉穗花序倒卵形,長約4cm,粗約1.8cm,梗長0.5-1cm。花兩性,子房頂部五至六邊形,柱頭無柄;花絲基部寬,長約4mm,藥隔綫形,藥室長圓形,從頂部外嚮縱裂。漿果緑色,成熟時黃色、紅色,味臭。種子1-2顆,棕褐色,倒卵狀腎形,長約2mm。花期6-7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附生於常緑闊葉林中樹幹上或石崖上。
  資源分佈:我國特有,分佈於西南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
  【功 效】:消瘀止痛。
  【主 治】:治跌僕閃挫、或骨折筋傷、局部死血、惡血留滯、痙痛、腫脹、活動不利者。
  【性味歸經】:辛、微苦,涼。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剋。外用:搗敷。
  【 名】:大匹藥、風濕藥、大軟筋藤、九竜上吊、野紅苕(貴州)、軟筋藤(貴州、四川)、青藤、下山虎(湖南)、叫四門、葉恩媽(侗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和南部、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東南部。
  【拉丁名】:雷公蓮Amydrium sinense (Engl.)H. Li.
  【考 證】: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