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雉鶉
目錄
物種名稱
  中文名稱:雉鶉
  中文別名:黑雞、貝母雞 木坪雉雷鳥 四川雉鶉 四康雉鶉
  拉丁學名:tetraophasis obscurus
  英文名稱:verreaux's monal partridge
  分類: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雞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屬:雉鶉
外形特徵
  體大(48釐米)的灰褐色鶉類。胸灰色具黑色細紋。與相似種類四川雉鶉不同處在於慄色喉塊外緣近白。有猩紅色眼周裸皮。全長約48cm。雌、雄兩性相似。上體大都褐色,翅具白色和淡棕色端斑;頦至前頸及尾下覆羽紅慄色;胸、腹褐灰,胸羽還具黑色縱紋,腹羽則雜以淡黃和棕色。
  虹膜-褐色;嘴-灰色;腳-深紅。
  叫聲:聲刺耳,由一鳥帶群鳥叫,聲徹山𠔌。壞天氣前常可聽到其叫聲。
分佈範圍
  為中國特産鳥類。分佈於青海,甘肅文縣、康縣、祁連山,西藏芒康、江達、察隅、米林、朗縣拉多,四川馬爾康、鬆潘,均為留鳥。
生活環境
  喜活動於海拔4000米左右的鬆、杉林或針闊混交林及杜鵑灌叢中的多岩地區。
  海拔下限:3500
  海拔上限:4000
  生境類型:高山草甸,和稀疏灌叢
生活習性
  結小群活動於近林綫的高山草甸、碎石灘和杜鵑灌叢。雉鶉對高山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喜歡在小溪邊飲水。主要以植物為食,食物隨季節不同而變化:4—5月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根塊,8—9月的食物中有大量貝母,9月以後吃漿果、果實、種子等。
  雉鶉營造兩種類型的巢,除了地面巢外,還在樹上營巢,這在雞類中還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樹上巢要比地面巢復雜一些,由樹枝和枯草堆積而成,形狀象一個杯子,巢中還鋪墊着苔蘚,離地面高度約有1.9米。雉鶉營造兩種巢的原因至今還不清楚。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每年的5—6月間,這時大多成對活動,有時也能見到仍然結成小群的亞成體。營巢多在峭壁岩石下的洞穴或灌木、雜草叢中的地面上。地面巢比較簡陋,衹是岩石邊的一個淺坑,內有少量羽毛。雉鶉巢的大小為直徑13—24釐米,深3.5—7.0釐米。每窩産卵3—7枚,卵的顔色為淡-到暗褐色,布有紅褐色斑點和斑塊,大小為44—52×32—34毫米,重量為23—24剋。
  孵卵由雌鳥承擔,它的警覺性比較高,如果有人接近時,就會立即從巢中飛走,還會發出一串驚叫聲。待危險解除後,它纔返回巢中,繼續孵化。而其他的自然因素,如雨、雪,甚至較大的冰雹等都不能使雌鳥離巢。剛出殼的雛鳥嘴為黑褐色,虹膜慄色,腳黃褐色,全身披着絨羽,頭頂、頸的上部為慄色,頭的兩側各有一條淡黃白色的縱紋,下體喉部為污白色,其餘均為淺灰褐色。初生雛鳥的量度為全長96—125毫米,嘴峰長9—10毫米,翅長50—55毫米,尾長25—28毫米,跗蹠長24—28毫米。雛鳥出殼後不久就能隨親鳥離巢覓食,遇到危險時,雌鳥首先一邊驚叫,一邊逃離,雛鳥隨即四散奔逃,很快鑽進草叢或岩縫之中,直到危險過後,雌鳥返回,發出召喚聲時,它們纔從隱匿處走出。
種群現狀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地方性不罕見。見於四川岷山、邛崍山及沿青海-甘肅邊境祁連山由林綫至海拔4600米的多岩山地。
  在四川北川、寶興兩地的密度分別為每公頃0.05衹和每公頃0.07—0.08衹。不過由於棲息地的海拔都比較高,由於地形、地貌的限製,使種群間並不能形成連續的分佈,再加上近年來亞高山地帶人類的經濟活動日益頻繁,使其生存的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和破壞,偷獵和揀拾鳥卵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影響正常的繁衍,對這種珍禽的保護工作還應進一步加強。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紅皮書:r
  cite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