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名。猛禽的一種。較鷹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橫斑﹐腳黃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鳥。飼養的雌鳥可以幫助打獵。又名雀鷂。 |
|
種名:雀鷹,拉丁學名為accipiter nisus 。
分類:雀鷹屬鳥綱、隼形目、鷹科。雀鷹在全世界共有6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
俗名:“黃鷹”、“鷂鷹”、“牙鷹”、“鷂子”、“細胸”、“朵子”等。
形態:
雀鷹為中等體型(雄鳥32釐米,雌鳥38釐米)而翼短的鷹,體重130~300剋。上體呈蒼灰色,頭頂及後頸部為烏灰色,頦和喉部為白色,虹膜為橙黃色,嘴為暗鉛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黃緑色,蠟膜為黃色或黃緑色,腳和趾橙黃色,爪黑色。幼鳥胸腹部具三角形或橢圓形黃褐色斑紋。亞成體鳥與accipiter屬其他鷹類的亞成體鳥區別在於胸部具褐色橫斑而無縱紋。
雄鳥:
雀鷹雄鳥的上體幾乎純青灰色 ,後頸羽基白色,常裸露;胸腹部具赤褐色橫斑紋。白色的下體上多具棕色橫斑,具有細密的紅褐色橫斑,尾具橫帶。尾羽有4~5道黑色橫斑,飛翔時翅膀的後緣略為突出,翅膀下面的飛羽具數道黑褐橫帶,前端逐漸變為白色,羽幹則沾有棕色。翅通常短於300毫米 ,飛羽暗褐色 ,內翈雜以白斑,第6枚初級飛羽的外翈有缺刻;翅膀闊而圓,尾羽較長。下體為白色,並有濃密的茶慄色橫斑。喉部有黑色細縱紋。嘴部為暗灰藍色。腳和趾均呈黃色,蠟膜為緑黃色,爪為黑色。臉頰棕色為識別特徵。
雌鳥:
雀鷹雌鳥體型較大,上體褐色,頭後夾雜有少許白色,下體白或淡灰白色,胸、腹部及腿上有灰褐色橫斑,喉部分佈有褐色細紋,沒有喉中綫,臉頰棕色較少。
叫聲:似“gi—ci,gu—ci,gu—ci”或吹簫一般的“ki╟i……”
分佈範圍:
雀鷹常單獨生活,繁殖於古北界;候鳥遷至非洲、印度、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西部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和東北地區,鼕季南遷至黃河以南的廣大區域。
分佈狀況和分佈地區:
雀鷹棲息於針葉林、混交林、闊葉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鼕季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農田地邊、以及村莊附近,尤其喜歡在林緣、河𠔌,采伐跡地的次生林和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地帶活動。喜在高山幼樹上築巢。亞種nisosimilis繁殖於東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鼕季南遷至中國東南部及中部以及臺灣島和海南島。melaschistos繁殖於甘肅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雲南北部;鼕季南遷至中國西南。為常見森林鳥類。
捕食:
雀鷹喜歡從棲處或“伏擊”飛行中捕食。它的的飛行能力很強,速度極快,每小時可達數百公裏。飛行有力而靈巧,能巧妙地在樹叢之間穿梭飛翔。通常快速鼓動兩翅飛翔一陣後,接着又滑翔一會。
雀鷹主要以鳥、昆蟲和鼠類等為食,也捕鳩鴿類和鶉雞類等體形稍大的鳥類和野兔、蛇等。
雀鷹發現地面上的獵物後,就急飛直下,突然撲嚮獵物,用銳利的爪捕獵,然後再飛回棲息的樹上,用爪按住獵獲物,用嘴嘶裂吞食。攻擊雞類等體形較大的獵物時,常采取反復進攻的手段,有時第一、二次僅能使獵物受到輕傷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擊下,也難免被擊垮,失去抵抗能力,成為雀鷹的“盤中餐”。
在雀鷹的食物中,有5%是昆蟲,15%是鳥類,80%是鼠類,因此堪稱是鷹類中的捕鼠能手。
繁殖:
雀鷹在我國有一部分是留鳥,一部分遷徙,春季於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
雀鷹每年5月間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叫聲頻繁,十分洪亮,經常在空中邊飛邊叫。雄鳥和雌鳥有時在林地上空盤旋,有時穿梭於樹林之間,互相追逐、嬉戲。
交尾大多在針葉樹或者闊葉樹平伸的樹枝上進行,通常是雌鳥在枝頭站立,伸頸扭頭,一邊象四周觀望,一邊註視着雌鳥的動態,並且不時地鳴叫幾聲。然後雄鳥來到它的身邊,跳在雌鳥的背上,同時將雙翅張開,保持平衡,雌鳥則將尾羽上翹,雙方尾羽左右擺動,發出歡快的叫聲,完成交尾。交尾之後,雄鳥飛到另外一個樹枝上,抖動身體,疏鬆全身的羽毛;雌鳥有時停留在原地,有時尾隨雄鳥而去。
雀鷹營巢於森林中的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4~14米。巢通常築在靠近樹幹的枝杈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樹、紅鬆或落葉鬆等闊葉樹或針葉樹上營巢,有時也利用其他鳥巢,經過補充和修理而成。巢區和巢均較為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鬆枝和新鮮樹葉,以及羽毛、廢紙、布屑等。
雀鷹每窩産卵通常3~4枚,偶爾有多至5~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間隔1天産1枚卵。卵呈橢圓形或近圓形,顔色為鴨蛋清色,光滑無斑。孵卵由雌鳥負責孵化,偶爾雄鳥也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為32~35天。
雀鷹的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長5釐米左右,體重18~23剋,全身被有淺黃色的絨羽,皮膚呈肉紅色,嘴為褐色,蠟膜略呈黃色,眼睛微微張開一個小縫,需要經過大約24~30天才能具備飛翔的能力。親鳥在雛鳥10日齡之前主要飼喂各種昆蟲,以後逐漸增加鼠類、鳥類等食物的比例。
繁殖地:
雀鷹繁殖於歐亞大陸,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東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國北方;越鼕地在地中海、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長江以南。亞洲亞種在中國繁殖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寧、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新疆,越鼕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遷徙期間經過河北、山東、寧夏、內蒙古、廣東、福建和臺灣;喜馬拉雅亞種主要繁殖或留居於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鼕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
雀鷹的分佈廣泛,數量較多,特別是捕食大量的鼠類和害蟲,對於農業、林業和牧業均十分有益,對維持生態平衡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雀鷹可馴養為狩獵禽。
保護級別:
雀鷹為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種名】:雀鷹,拉丁學名為Accipiter nisus 。
【分類】:雀鷹屬鳥綱、隼形目、鷹科。雀鷹在全世界共有6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
【俗名】:“黃鷹”、“鷂鷹”、“牙鷹”、“鷂子”、“細胸”、“朵子”等。
【簡介】: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的各種小型猛禽。捕食麻雀等小鳥、小型哺乳類和昆蟲。非洲小雀鷹(A. minullus)上體暗藍灰色,下體白色具橫斑,尾具白色橫斑;棲息於非洲東部和南部的林區。歐亞雀鷹(A. nisus)上體深灰色,下體白色具橫褐斑,在歐洲林區常見,也見於非洲西北部海岸地帶和亞洲溫帶及亞寒帶的森林中。東方雀鷹(A. brevipes)上體灰色,下體白色具橫褐斑,分佈自歐洲東南部至亞洲大陸南部以及非洲的亞赤道帶。美國將美洲隼(參閱紅隼〔kestrel〕條)稱為雀鷹。
【形態】:
雀鷹為中等體型(雄鳥32釐米,雌鳥38釐米)而翼短的鷹,體重130~300剋。上體呈蒼灰色,頭頂及後頸部為烏灰色,頦和喉部為白色,虹膜為橙黃色,嘴為暗鉛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黃緑色,蠟膜為黃色或黃緑色,腳和趾橙黃色,爪黑色。幼鳥胸腹部具三角形或橢圓形黃褐色斑紋。亞成體鳥與Accipiter屬其他鷹類的亞成體鳥區別在於胸部具褐色橫斑而無縱紋。
雄鳥:
雀鷹雄鳥的上體幾乎純青灰色 ,後頸羽基白色,常裸露;胸腹部具赤褐色橫斑紋。白色的下體上多具棕色橫斑,具有細密的紅褐色橫斑,尾具橫帶。尾羽有4~5道黑色橫斑,飛翔時翅膀的後緣略為突出,翅膀下面的飛羽具數道黑褐橫帶,前端逐漸變為白色,羽幹則沾有棕色。翅通常短於300毫米 ,飛羽暗褐色 ,內翈雜以白斑,第6枚初級飛羽的外翈有缺刻;翅膀闊而圓,尾羽較長。下體為白色,並有濃密的茶慄色橫斑。喉部有黑色細縱紋。嘴部為暗灰藍色。腳和趾均呈黃色,蠟膜為緑黃色,爪為黑色。臉頰棕色為識別特徵。
雌鳥:
雀鷹雌鳥體型較大,上體褐色,頭後夾雜有少許白色,下體白或淡灰白色,胸、腹部及腿上有灰褐色橫斑,喉部分佈有褐色細紋,沒有喉中綫,臉頰棕色較少。
【叫聲】:似“gi—ci,gu—ci,gu—ci”或吹簫一般的“Ki–i……” |
|
雀鷹常單獨生活,繁殖於古北界;候鳥遷至非洲、印度、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西部的新疆、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省區和東北地區,鼕季南遷至黃河以南的廣大區域。
分佈狀況和分佈地區:
雀鷹棲息於針葉林、混交林、闊葉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緣地帶,鼕季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山腳平原、農田地邊、以及村莊附近,尤其喜歡在林緣、河𠔌,采伐跡地的次生林和農田附近的小塊叢林地帶活動。喜在高山幼樹上築巢。亞種nisosimilis繁殖於東北各省及新疆西北部的天山;鼕季南遷至中國東南部及中部以及臺灣島和海南島。melaschistos繁殖於甘肅中部以南至四川西部及西藏南部至雲南北部;鼕季南遷至中國西南。為常見森林鳥類。 |
|
雀鷹喜歡從棲處或“伏擊”飛行中捕食。它的的飛行能力很強,速度極快,每小時可達數百公裏。飛行有力而靈巧,能巧妙地在樹叢之間穿梭飛翔。通常快速鼓動兩翅飛翔一陣後,接着又滑翔一會。
歐亞雀鷹(Accipiter nisus)
雀鷹主要以鳥、昆蟲和鼠類等為食,也捕鳩鴿類和鶉雞類等體形稍大的鳥類和野兔、蛇等。
雀鷹發現地面上的獵物後,就急飛直下,突然撲嚮獵物,用銳利的爪捕獵,然後再飛回棲息的樹上,用爪按住獵獲物,用嘴嘶裂吞食。攻擊雞類等體形較大的獵物時,常采取反復進攻的手段,有時第一、二次僅能使獵物受到輕傷或散落一些羽毛,但在多次打擊下,也難免被擊垮,失去抵抗能力,成為雀鷹的“盤中餐”。
在雀鷹的食物中,有5%是昆蟲,15%是鳥類,80%是鼠類,因此堪稱是鷹類中的捕鼠能手。 |
|
雀鷹在我國有一部分是留鳥,一部分遷徙,春季於4~5月遷到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
雀鷹每年5月間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叫聲頻繁,十分洪亮,經常在空中邊飛邊叫。雄鳥和雌鳥有時在林地上空盤旋,有時穿梭於樹林之間,互相追逐、嬉戲。
交尾大多在針葉樹或者闊葉樹平伸的樹枝上進行,通常是雌鳥在枝頭站立,伸頸扭頭,一邊象四周觀望,一邊註視着雌鳥的動態,並且不時地鳴叫幾聲。然後雄鳥來到它的身邊,跳在雌鳥的背上,同時將雙翅張開,保持平衡,雌鳥則將尾羽上翹,雙方尾羽左右擺動,發出歡快的叫聲,完成交尾。交尾之後,雄鳥飛到另外一個樹枝上,抖動身體,疏鬆全身的羽毛;雌鳥有時停留在原地,有時尾隨雄鳥而去。
雀鷹營巢於森林中的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4~14米。巢通常築在靠近樹幹的枝杈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樹、紅鬆或落葉鬆等闊葉樹或針葉樹上營巢,有時也利用其他鳥巢,經過補充和修理而成。巢區和巢均較為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內墊有鬆枝和新鮮樹葉,以及羽毛、廢紙、布屑等。
雀鷹每窩産卵通常3~4枚,偶爾有多至5~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間隔1天産1枚卵。卵呈橢圓形或近圓形,顔色為鴨蛋清色,光滑無斑。孵卵由雌鳥負責孵化,偶爾雄鳥也參與孵卵活動。孵化期為32~35天。
雀鷹的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長5釐米左右,體重18~23剋,全身被有淺黃色的絨羽,皮膚呈肉紅色,嘴為褐色,蠟膜略呈黃色,眼睛微微張開一個小縫,需要經過大約24~30天才能具備飛翔的能力。親鳥在雛鳥10日齡之前主要飼喂各種昆蟲,以後逐漸增加鼠類、鳥類等食物的比例。
繁殖地:
雀鷹繁殖於歐亞大陸,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東到伊朗、印度、日本和中國北方;越鼕地在地中海、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以及中國長江以南。亞洲亞種在中國繁殖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寧、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新疆,越鼕於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遷徙期間經過河北、山東、寧夏、內蒙古、廣東、福建和臺灣;喜馬拉雅亞種主要繁殖或留居於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越鼕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
|
雀鷹的分佈廣泛,數量較多,特別是捕食大量的鼠類和害蟲,對於農業、林業和牧業均十分有益,對維持生態平衡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雀鷹可馴養為狩獵禽。 |
|
雀鷹為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
|
- n.: sparrow-hawk, small hawk that eats smaller birds
- lat.: accipiter nisu
|
|
鬆雀鷹, 鬆兒, 鬆子鷹, 擺胸, 雀賊, 雀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