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維管植物 > 隔山消
目錄
No. 1
  所屬捲:cynanchum linn.
  所屬科:asclepiadaceae
  中文名:隔山消
  文獻來源:cynanchum wilfordii(maxim.)hemsl.(1889); 圖鑒 (1974)*;tsiang et p.t.li(1977)。
  cynoctonum wilfordi maxim. (1877);vincetoxicum wilfordi franch.et sav.;seutera wilfordii pobed.(1952).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質藤本;肉質根近紡錘形,灰褐色,長約10釐米,直徑2釐米;莖被單列柔毛;有乳汁。葉薄紙質,卵形,長5—6釐米,寬2—4釐米,頂端短漸尖,基部耳狀心形,兩面被微柔毛;基脈3—4條,放射狀,側脈每邊約4條;葉柄長2—5釐米。聚傘花序近傘房狀半圓形,着花達20朵;花序梗長3—6釐米,被單列柔毛;花梗長5—10毫米;花長2毫米,直徑5毫米;花萼外面被柔毛,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淡黃色,輻狀,裂片長圓形,外面無毛,內面被長柔毛;副花冠薄肉質,5深裂,其裂片近四方形,基部緊縮,頂端截形,比合蕊柱短;花粉塊長圓形,下垂;子房無毛,花柱細長,柱頭膨大,頂端凸起。蓇葖果披針形,長12釐米,直徑1釐米,無毛;種子卵形,長7毫米,暗褐色,頂端種毛長2釐米。 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佈及生境:産嵩明等地;生於山坡灌木叢中或山地路旁草地。分佈於遼寧、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朝鮮、日本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地下塊根供藥用,用以健胃、消飽脹、治噎食;外用治魚口瘡毒。
No. 2
  隔山消
  (《綱目》)
  【異名】隔山撬(《分類草藥性》),隔山鍬(《天寶本草》)。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耳葉牛皮消的塊根。植物形態詳"飛來鶴"條。
  【採集】秋季采收,洗淨,曬幹。
  【藥材】乾燥塊根呈圓柱形,微彎麯,長約10~20釐米,直徑約2~3釐米。外表黃褐色或紅棕色,栓皮粗糙,有明顯縱橫皺紋,皮孔橫長突起,栓皮破裂處露出黃白色的木質部。質堅硬,斷面淡黃棕色,粉質,有輻射狀花紋及鮮黃色孔點。氣無,味先苦後甜。
  産四川、江蘇、江西等地。本品在江蘇作白首烏使用。
  【化學成分】根含澱粉44%,又含皂甙。
  【性味】①《貴陽民間藥草》:"甘苦,平,無毒。"
  ②《陝西中草藥》:"甘微辛,平。"
  【功用主治】養陰補虛,健脾消食。治虛損勞傷,痢疾,疳積,胃痛飽脹,白帶,瘡癬。
  ①《綱目》:"主腹脹積滯。"
  ②《草木便方》:"醋磨塗癬。"
  ③《分類草藥性》:"消食積,下乳,補虛弱。"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外用治瘡毒、魚口。"
  ⑤《陝西中草藥》:"滋陰養血,健脾順氣,鎮靜止痛,催乳。治胃痛腹脹,虛勞,腎虛腰痛,陽萎,小兒痞塊,白帶,乳汁不足。"
  ⑥《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水腫,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⑦《江西草藥》:"清熱解毒,順氣止痢。"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0.5~1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磨汁塗。
  【選方】①治痢疾:耳葉牛皮消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②治食積飽脹:隔山消一錢。打成粉子,用開水吞服,每天一次。(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册》)
  ③治胃氣痛,年久未愈:隔山消二錢,萬年蕎一錢。打成細粉,每天三次,每次用開水吞一錢。(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册》)
  ④治多年老胃病:隔山消一兩,雞屎藤五錢。燉豬肉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氣膈噎食,轉食: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膽南星、朱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錢,淡薑湯下。(《孫天仁集效方》)
  ⑥治小兒痞塊:隔山撬一兩。煎水加白糖當茶喝,每日三、五次。(《陝西中草藥》)
  ⑦治小兒疳疾,隔食,並能開胃健脾:隔山消、苦蕎頭、雞屎藤、馬蹄草、魚鰍串、側耳根。研末,加石柑子葉、雞內金,蒸雞子服。(《四川中藥志》)
  ⑧治食瘧:隔山消(細末)五分,地枯牛三個(去頭、腳,焙焦,研末)。混合,用米汁送下。(《貴陽民間藥草》)
  ⑨催乳:隔山撬一兩。燉肉吃。(《陝西中草藥》)
No. 3
  隔山消 Geshanxiao
  出處∶《本草綱目》。
  別名∶隔山撬(《分類草藥性》);隔山秋(金旁)(《天寶本草》)。
  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蘿摩科 Asclepiadaceae 耳葉牛皮消 Cynanchum auriculatum Rayle ex Wight 的塊根。
  文獻來源:Cynanchum wilfordii(Maxim.)Hemsl.(1889); 圖鑒 (1974)*;Tsiang et P.T.Li(1977)。
  Cynoctonum wilfordi Maxim. (1877);Vincetoxicum wilfordi Franch.et Sav.;Seutera wilfordii Pobed.(1952).
  植物形態∶多年生草質藤本;肉質根近紡錘形,灰褐色,長約10釐米,直徑2釐米;莖被單列柔毛;有乳汁。葉薄紙質,卵形,長5—6釐米,寬2—4釐米,頂端短漸尖,基部耳狀心形,兩面被微柔毛;基脈3—4條,放射狀,側脈每邊約4條;葉柄長2—5釐米。聚傘花序近傘房狀半圓形,着花達20朵;花序梗長3—6釐米,被單列柔毛;花梗長5—10毫米;花長2毫米,直徑5毫米;花萼外面被柔毛,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淡黃色,輻狀,裂片長圓形,外面無毛,內面被長柔毛;副花冠薄肉質,5深裂,其裂片近四方形,基部緊縮,頂端截形,比合蕊柱短;花粉塊長圓形,下垂;子房無毛,花柱細長,柱頭膨大,頂端凸起。蓇葖果披針形,長12釐米,直徑1釐米,無毛;種子卵形,長7毫米,暗褐色,頂端種毛長2釐米。 花期5—9月,果期7—10月。
  分佈及生境:産嵩明等地;生於山坡灌木叢中或山地路旁草地。分佈於遼寧、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朝鮮、日本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地下塊根供藥用,用以健胃、消飽脹、治噎食;外用治魚口瘡毒。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平。 歸脾,胃,肝經。
  功效∶消食健胃,理氣止痛,催乳。
  主治∶飲食積滯,脘腹脹痛,乳汁不下或不暢。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服,1~3g。 研末吞服比煎服效果好。
  使用註意∶過量服用容易引起中毒。
  不良反應∶本品毒性成分不明,可能是蘿摩毒素,或者是強心苷,過量服用會産生中毒反應。臨床表現為流涎,嘔吐,癲癇性痙攣,強烈抽搐,心跳緩慢等癥狀。中毒輕者,可催吐,洗胃及導瀉;內服蛋清,牛奶或活性炭,並服鎮靜劑預防痙攣。
  藥方選錄∶
  ①治痢疾∶耳葉牛皮消根一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②治食積飽脹∶隔山消一錢。打成粉子,用開水吞服,每天一次。(貴州《常用民間草藥 手册》)
  ③治胃氣痛,年久未愈∶隔山消二錢,萬年蕎一錢。打成細粉,每天三次,每次用開水吞 一錢。(貴州《常用民間草藥手册》)
  ④治多年老胃病∶隔山消一兩,雞屎藤五錢。燉豬肉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氣膈噎食,轉食∶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膽南星、朱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 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一錢,淡薑湯下。(《孫天仁集效方》)
  ⑥治小兒痞塊∶隔山撬一兩。煎水加白糖當茶喝,每日三、五次(《陝西中草藥》)
  ⑦治小兒疳疾,隔食,並能開胃健脾∶隔山消、苦蕎頭、雞屎藤、馬蹄草、魚鰍串、側耳 根。研末,加石柑子葉、雞內金,蒸雞子服。(《四川中藥志》)
  ⑧治食瘧∶隔山消(細末)五分,地牯牛三個(去頭、腳,焙焦,研末)。混合,用米汁送下 。(《貴陽民間藥草》)
  ⑨催乳∶隔山撬一兩。燉肉吃。(《陝西中草藥》)
  文獻摘錄∶
  1)《本草綱目》∶“主腹脹積滯。”
  2)《分類草藥性》∶“消食積,下乳,補虛弱。”
  3)《陝西中草藥》∶“滋陰養血,健脾順氣,鎮靜止痛,催乳。治胃痛腹脹,虛癆,腎虛腰痛,陽痿,小兒痞塊,白帶,乳汁不足。”
包含詞
隔山消積隔山消積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