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的傳統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無機非金屬礦物為原料的人工工業産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經混煉,成形,煅燒而製成的各種製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細的精陶和瓷器都屬於它的範圍。對於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於自然界的硅酸????礦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於“硅酸????工業”的範疇。 |
|
陶瓷工藝流程
一、淘泥 高嶺土是燒製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製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衹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五、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颳整齊和勻稱。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七、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八、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具精雕細 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醜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
十、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
|
『陶器的發展』
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經鑒定為10800~9700年的遺物。此外,在江西萬年縣、廣西桂林甑皮岩、廣東英德縣青塘等地也發現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磁山·裴李崗文化早於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該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盤、豆、三足壺、三足鉢、雙耳壺等,器物以素面無文者居多,部分夾砂陶器飾有花紋。
1973年首次發掘於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該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早期盛行刻畫花紋。
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和陝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遺址都發現了大量做工精美,設計精巧的彩陶。這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屬於母係社會遺址,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
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産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到了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緑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緑、深緑、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緑三色為主。唐三彩的出現標志着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瓷器的發展』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産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志着中國瓷器生産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竜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産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産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産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産品質薄色潤,光緻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竜泉窯的産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産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産;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緑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産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和釉上彩三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溫度1100-1340};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100--1340度}為釉中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600-800度}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
|
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係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傢說法不一,到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 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墻磚,衛生潔其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綫路上的絶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絶緣於、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絶緣子,以及
電訊用絶緣子,無綫電用絶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
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體的緻密程度分類可分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鬆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挂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顔色,决定於粘土中着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甕.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着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采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鉢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衝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因之近年來已很少生産,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傢用以大量生産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應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顔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箱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軟質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範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産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産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産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産。
特種陶瓷是隨着現代電器,無綫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采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
|
●白陶白陶雙係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白陶”是陶器嚮瓷器的飛躍。“白陶”是指器胎的表裏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製和使用,是中國製陶工藝發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說白陶是陶器嚮瓷器的飛躍。
白陶器因其質地堅硬,潔淨美觀,做工考究而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專有物品。商代後期的白陶製作過程更趨精細繁瑣,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於這一時期。西周以後,由於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消失。
人面魚紋彩陶盆
●彩陶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顔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製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顔色的陶器。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於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範。黑陶雙係罐,新石器時代竜山文化
●黑陶
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産生濃煙,並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製陶工藝出現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製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成就。
黑陶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竜山文化、屈傢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三彩鬍人牽駱駝俑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緑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緑、深緑、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緑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綫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的産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着絲綢古道的萬裏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産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青花飛鳳麒麟紋盤
●元代青花瓷器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國青花瓷器燒造工藝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藝的基礎上逐步確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燒造技術,並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到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瓷器中的主要産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製巨大的特點。常見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盤等,這種造型繼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紀)以來的傳統風格。由於當時的旋削技術較差,器身上常有兩道接口,一般大罐內也多有旋紋。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質,在淘洗技術上不如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細緻,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跡,底足和縮釉處常呈現出一種火石紅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層一般比明清時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閃青程度也較明清為重,可能是當時施釉較厚和釉料中含鐵量較多的緣故。
在製作工藝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節狀凸起的弦紋,器身與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裝飾上,元青花一般多裝飾蓮瓣紋,器物肩部繪有垂雲紋,中間主題部分填以各種花卉,紋飾繁密,層次較多。這種繁密飾紋的手法,不僅表現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現在元代織錦和石雕工藝上,成為當時的獨特風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産地是中國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鎮。此外在中國東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雲南省,也有燒造青花瓷器的瓷窯。
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 ●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緑、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幹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素三彩”。
此品種創燒始見於明代成化朝。但是它與成化鬥彩一佯,不但不見幹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素三彩的燒製當以明代成化製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豔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和嘉靖、萬歷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還發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綫,繪以圖畫,塗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區別在於:明代三彩瓷高溫燒胎前,在需畫紋飾的地方暗刻紋飾並不塗釉,其餘地塗釉後高溫燒出白瓷,在無釉的地方彩繪紋飾,低溫第二次燒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紋,全器罩白釉後高溫燒成,彩繪紋飾後低溫再燒。此外,康熙時還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溫燒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紋)上塗低溫並回彩,再低溫燒,因為是以低溫釉為地,白釉極薄,牙黃色,沒有高溫釉肥潤似玉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鬥彩一樣,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豐富得多,出現釉上藍、水緑、淡黃等色,色彩多但紋飾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紋飾繁密,亦佈局合理得當,邊飾講究,繪畫精細,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別。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後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製,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與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紅顔,但工藝講究,色彩搭配沉靜雅素,既不失富麗之態,又更顯成熟穩重之氣。
●釉下彩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幹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入窯高溫(1200—1400℃)一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
當代陶瓷藝術大師易武為國傢高級工藝美術師專傢評委、湖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易武陶瓷藝術作品集》,被中國國傢圖書館永久館藏,同時被中國美術館存覽;釉下彩瓷作品《荷韻》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館藏;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臺灣佛光山享譽國際的星雲大師珍藏了《荷韻》、《荷趣》二件藝術瓷作品,永久館藏在臺灣佛光緣美術館,這對促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其釉下彩瓷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醴陵瓷器地理標志,作品多次參加香港、日本、新加坡、南非陶藝展出。其作品造型雄健、釉色古樸,呈現出古香古色的釉下彩瓷藝術效果,深受海內外收藏傢、國傢級美術館、國傢級圖書館等珍藏。
『景德鎮四大名瓷』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顔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粉彩鐘馗醉酒像
●粉彩瓷
粉彩瓷創燒於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由於它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製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料繪畫紋樣,再用爐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間的粉彩製品很少,彩繪也簡單,圖案以花卉和雲竜為主。雍正時,粉彩瓷有了很大發展,製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潤如玉,繪畫精緻,筆綫纖細有力,極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類繪畫的技巧,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器型除了盤、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壇、瓶、觚、壺等。圖案紋飾以花蝶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圖案。
乾隆時的粉彩,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繪一種色地,如緑色、黃色、藍色、胭脂紅、紫色等,此時粉彩已不能與雍正時精細、瑩潤、鮮豔相比。嘉慶、道光時的粉彩,除繼承前人傳統外,沒有多大發展。當時的釉料較粗,色彩較濃。
鹹豐、同治時的粉彩畫面繁復,而繪畫卻簡單,彩料粗糙,釉層顯薄,色調較淡,為使色彩華麗,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繪金彩。這些都是在鑒別時的依據。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啓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藉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據有關研究所分析,是一種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種叫"白信石"或"亞砒霜"的天然礦物,配入鉛熔塊、硝鉀等熔劑中製成的,景德鎮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産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緑彩變成淡緑,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顔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製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與康熙硬彩(五彩)相對,亦稱"軟彩"。在粉彩沒有發明之前,我國彩瓷都是單綫平塗,所作花卉缺乏立體感。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以後,在瓷器上面繪畫時,先在所需要的紋飾部分施一層玻璃白,如同紙上粉本一樣,然後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顔料。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嚮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康熙晚期粉彩由於初創,原料依賴進口,畫意較為簡單,傳世器物極為少見。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産,粉彩技藝也已日臻成熟,有時一件器物上的用色達二十多種。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躍居於釉上彩繪榜首。不僅官窯製品以粉彩為主要裝飾,而且也廣泛地應用於民窯。到了乾隆年間,粉彩瓷器的燒製更進入了黃金時代。粉彩的漸趨繁縟,不僅能自如流暢地着上一切顔色,同時能細膩地表達意象。其表現手法被譽為清朝官窯中典型代表,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生産製品。嘉慶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遺風,但已遠遜於乾隆盛世。到了道光、鹹豐朝,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已大為減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緒兩朝,由於整個社會陷於動亂和衰敗,除少量官窯粉彩器外,景德鎮製瓷業已無特珠精緻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壺、瓶、樽、罐、盆、盤、洗、缸、盒等。乾隆年間,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時期更為繁多,別具一格的陳設品層出不窮。清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還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的粉彩。彩繪圖案多以竜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這主題畫面,並以當時名畫傢的繪畫為藍本,兼容西方繪畫技法。常見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蘭、薔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紀年款式一般為6字:"大清某某年製",或4字"某某年製"字款。字型:順治、康熙時盛行楷書,雍正時楷書於多於篆書,乾隆時流行篆書,而到嘉慶以後又以楷書為主。格式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青花書款為主流,乾隆後期多用紅字款。
●玲瓏瓷
被稱之為 [米通] [鑲玻璃的瓷器] 的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緻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鉢、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綫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緑色發展為紅、黃、緑、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 、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青花玲瓏瓷在世界瓷壇上獨樹一幟,它與青花瓷、粉彩瓷、顔色釉瓷合稱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瓷始創於明代,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禦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産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青花玲瓏瓷製作工藝已有巨大的創新,它在裝飾的瓷型上越來越廣,裝飾的題材上越來越多,裝飾的部位已起了許多的變化,創立了青色玲瓏青花、五彩玲瓏等優質産品,使這傳統的名瓷更活潑雋秀,意趣盎然。
●青花瓷
清麗、雅緻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名瓷。古人說:"五彩過於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看來並不覺得單調。在繪瓷藝人的生花妙筆下,濃抹淡施、粗細有緻;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産裝飾精緻的産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歷朝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豔,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豔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傢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傢。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捨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裏。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癡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豔、構圖繁密,采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製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製作的黃金時代。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顔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産品製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竜、飛鳳、團竜、團花、嬰戲等。
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豔。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雲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澤鮮豔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竜、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內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竜、竜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製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後偏於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製作碗、盤外,還生産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雲竜、雲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鬆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竜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於戰亂頻仍,使剛復蘇的官窯青花瓷製作又一蹶不振。
灑藍釉描金花卉紋帶蓋糊鬥
●顔色釉瓷
被人們譽為 [人造寶石] 的顔色釉瓷,藴含豐厚,光彩照人。但 [千窯難得一寶] 、[寸金窯燒寸金瓷]。現在采用新的科學方法進行配料和控製窯溫,不僅提高了色釉的質量、找出了適合各種不同燒成條件的配方,還陸續創造了諸如紅燈芯釉、寶石紅、景紅、錳紅、鐵紅、火焰紅、鈦黃、鈦花、絡緑、緑郎窯、芒果、彩霞、紫羅蘭等100多種顔色釉和多種無光色釉。
之後又成功研製出羽毛花釉、鳳凰衣釉、雨絲花釉、希土變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溫色釉。
異彩粉呈的顔色釉的價值不僅在其本身,更可貴的是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優美材質,促進了色釉彩、綜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種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和品類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稱顔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緑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將顔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緑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顔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註意的是顔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顔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範圍之內。
單純以釉色來裝飾瓷器其實難度相當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卻正是以它的單純、清麗、雋永而著稱於世。如宋代汝窯天青釉、官窯粉青釉、竜泉窯梅子青等等。中國陶瓷藝人在宋代所達到的製瓷成就是至今無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種顔色釉瓷。這裏面除了工藝技術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單純的色釉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儒雅的美學觀、道德觀。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製各式單色宋器,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一些新創燒的色釉器也是有極高的藝術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紀事碑》記載禦廠窯燒製的顔色釉就有35種之多。唐熙的郎窯紅,其紅如牛血,釉厚而潤澤。缸豆紅,又稱美人醉,特點在於紅釉面上散落着星星點點的緑苔。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藍釉,釉色明淨清麗,優雅而華貴。乾隆窯器過多的裝飾反而使得製瓷藝術走入一種誤區,過份的誇張及渲染反映了當時皇室及國人的浮華、漂移的心態,這也正是大清帝國由盛轉衰的起點。 |
|
為使藝術陶瓷投資、收藏愛好者,能更好地瞭解、掌握藝術陶瓷的一些基本知識,特將陶瓷專有名詞編輯匯總如下。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藍花瓷器的專稱。典型青花器係用鈷料在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藍花在釉下,因此屬釉下彩。
青花瓷的特點是明快、清新、雅緻、大方,裝飾性強,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珍愛;並且在世界的製造瓷器的工藝中有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鬥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釉裏紅和釉上多種彩結合而成的品種。鬥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的特點是: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這種裝飾已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和它的特色。
釉裏紅:又名釉下紅,起源於宋代均窯的紫紅斑釉。它可單獨裝飾,也可把青、紅色料結合使用(此裝飾叫青花釉裏紅),釉裏紅呈色穩定敦厚。
中國傳統習慣上,常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而且釉裏紅的呈色穩重,敦厚,既壯麗,又樸實,這都是深受人們喜悅樂用的因素。燒成後的特點是沉着,熱情。
粉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啓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藉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産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緑彩變成淡緑,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顔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製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已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佈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
從裝飾的藝術效果來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樸實而又富麗堂皇的特點。凡繪畫中所能表現的一切,無論工筆或寫意,用粉彩幾乎都能表現。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嚮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釉上五彩,是以紅、黃、緑、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綫,用單綫平塗的方法, 再在“彩爐”(在800-900 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緑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淨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綫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竜風、鴛鴦、鬆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緑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綫條平面,綫條剛勁有力,筆劃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新彩:舊稱洋采,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先用五彩顔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係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後,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並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采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豔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係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
顔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屬元素的原料配製的呈色優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着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顔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顔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顔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溫顔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後的火焰 性質分為氧化焰顔色釉、還原焰顔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徵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 結晶釉等.
顔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於顔色釉的特殊燒製工藝和配方。顔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魅力。顔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竜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裏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緑色的如:翠緑、孔雀緑、金星緑、哥緑等;黑色的如:烏金、鐵 銹花、無光黑。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竜泉釉、 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 "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顔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緑、蘋果緑、淺緑、魚子緑、瓜皮緑、爐均翠苦緑、澆緑;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綜合彩:是采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它是根據作品的要求,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為完美。綜合彩的作品,可盡量發揮各種技法的特點和工藝操作的所長,以充分達到創作意圖。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裝飾方法。其特點是變化靈活,豐富多彩,各種裝飾形式相互襯托,互為補充,爭奇鬥豔,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語言。
現代陶藝:創造,成為創作主體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實現個體精神價值的媒介。使陶藝這門古老的藝術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陶藝衹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而藉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它主張自由創造、個性發揮、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着容器的形態。但已不再是以實用為目的。並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範,揚棄了傳統陶瓷精緻、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嚮着隨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現代陶藝創造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藝術”的觀念自由表達着陶藝傢的生存經驗。因此、現代陶藝純屬於藝術傢個體面對心靈的藝術創造。具有從古老的陶瓷母體中脫離而形成獨立的純藝術特徵。
雕塑瓷-瓷雕:是陶瓷器的一種裝飾。一般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製品,需要模印、鑲嵌以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工藝操作並經高溫燒成。由於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圓雕、浮雕、堆雕、鏤雕、雕鑲、雕刻等種類,其製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産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臺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豔奪目。
陶瓷生産過程的特點
陶瓷産品的生産過程是指從投入原料開始,一直到把陶瓷産品生産出來為止的全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使之成為具有使用價值的陶瓷産品的過程。在陶瓷生産過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陳腐、坯件的自然乾燥過程等。還需要藉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勞動對象發生物理的或化學的變化,這時,生産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和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産過程包括坯料製造、坯體成型、瓷器燒結等三個基本階段。同時陶瓷生産過程的組成可按生産各階段的不同作用分為生産技術準備過程、基本生産過程、輔助生産過程和生産服務過程。
作為社會化大生産的陶瓷生産過程,和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産過程相比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陶瓷生産過程是一種流程式的生産過程,連續性較低。陶瓷原料由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産,順序經過連續加工,最後成為成品,整個工藝過程較復雜,工序之間連續化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産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
3.陶瓷生産周期較長。陶瓷産品的生産周期,是指從原材料投入生産開始,經過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産為止,所經過的全部日曆時間。
4.陶瓷生産過程中輔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鉢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産過程的重要環節。陶瓷生産過程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生産出的半成品、成品及産生的餘料、廢料等,具有數量多運輸量大的特點。
7.陶瓷生産過程中産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料和工業廢水污染環境較嚴重。目前我國陶瓷工業所使用的窯爐多以煤和重油作為能源,會排出不少的煙氣,企業對此要嚴格控製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之符合國傢允許的排放標準。力爭采用煤氣燒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産過程的專業化和協作水平較低。長期以來,陶瓷工業企業問的相互協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廠比重大,輔助性服務方面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二、合理組織生産過程的基本要求
為了保證陶瓷企業生産過程能順利進行,必須對生産過程進行科學、合理地組織,使整個陶瓷生産過程的各工藝階段、各個生産環節和各道工序之問都互相銜接,密切配合,使産品在生産過程中行程最短,時間最少,耗費量最小,效益最高。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註意按下列要求組織陶瓷企業生産過程:
1.生産過程的連續性。
2.生産過程的比例性。
3.生産過程的節奏性。
4.生産過程的平行性。
5.生産過程的適應性。
由於陶瓷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對陶瓷新産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迫使陶瓷企業要不斷發展新産品,而不能不考慮産品的變動這個因素對合理組織生産過程帶來的問題和産生的影響。為了增強適應性,陶瓷企業不僅需要大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水平和新産品的研究能力,不斷使産品更新換代,還必須采用計劃評審法、成組工藝和多品種混流生産等先進的生産組織方法,采用適應性強的機器設備以及柔性生産製造係統,以適應生産變動的需要。
從以上闡述的合理組織陶瓷生産過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生産過程的連續性、比例性、節奏性、平行性和適應性這五項基本要求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製約的,生産過程的比例性和平行性是實現連續性的前提。而比例性、平行性和連續性又是實現節奏性的前提。因此,在組織陶瓷生産過程時,必須對上述基本要求全面加以綜合考慮。 |
|
陶瓷文化與繪畫、書法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些藝術部類,都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民族藝術。從其實質來說,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陶瓷文化與繪畫
陶瓷藝術與繪畫,無論是從藝術本質、特徵,還是從表現手段來看,都有共通之外。繪畫藝術講究"氣韻生動"、"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講究"骨法用筆"、"畫竜點睛",着重形象的刻劃和意境美的追求,講究兼工帶寫,以渾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藴藉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創作原則,強調藝術傢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營養,並反映生活。繪畫藝術所要求的這一切,陶瓷藝術無一例外要遵循。傳統派是如此,學院派也毫不例外。
繪畫性的彩繪作品是這樣,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繪畫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著名陶瓷雕塑藝術傢劉遠長,對中國繪畫與陶瓷雕塑之間的關係深有體會。他在《學習瓷雕古裝人物的體會》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物畫特別是工筆重彩人物畫,對意境、形象、動態、衣紋都有嚴格的要求。既寫實又誇張;既要求逼真,又講究裝飾性。傳統人物瓷雕受中國畫的影響很深,它們有着密切的淵源關係。因此,學習中國人物畫對於古裝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響。應該說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但它們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藉鑒……古裝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灣'公仔'的傳神、古樸和蒼勁,德化瓷塑觀音的慈祥端莊、衣紋流暢婉轉,以及景德鎮瓷塑色彩斑斕、富麗堂皇、造型簡練、富於裝飾性等等,都是傳統的中國畫中吸取了營養。他還結合其創作,具體談了他從國畫中汲取了哪些營養,我創作的《文成公主》瓷雕,文靜典雅,臉型圓潤(成鴨蛋形),發飾細膩,衣紋簡練而又流暢,都吸收了中國人物畫的營養。而瓷雕諸葛亮,又類似國畫中兼工帶寫,着重了形象刻劃,前額開闊,儀態自然,眉宇間表現出思慮遠謀,而衣紋都是寥寥幾下,藉用了國畫的‘釘頭鼠尾描’。”
我們知道,綫條、無論是對於國畫,還是陶瓷雕塑以及書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
●陶瓷藝術文化與書法
書法藝術,同樣講究和強調綫的表現力。它在藝術特徵方面,與陶瓷藝術的聯繫,初看似乎不相關。實際上,兩者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來看,它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再現與表現、狀物與抒情相統一的藝術。它無色而具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來自自然形象而又遠離了自然形象。人們將自己的精神意藴、生命情絲、審美趣味化為或縱或收、或枯或潤、或粗或細、或剛或柔的綫條,並通過這些筆墨綫條的枯潤、濃淡的個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審美經驗。"在造型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筆力融合在一起活動着,筆所到處,無論是長綫短綫,是短到極短的點和由點擴大的塊,都成為感情活動的痕跡"。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書法的這種特性早有精闢的論述。漢代的揚雄在《法言》中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蔡邕在《筆論》中言:"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唐代孫過庭認為書法藝術可以見出書法藝術傢的情感,即"達其情性,形其哀樂","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清代劉熙載更是一語破的:"寫字者,寫志也"、"書法,如其學,如其纔,如其志,總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繪畫藝術、書法藝術和陶瓷藝術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它們都不適宜於表現持續性的情節性的事件,而長於表現一動作瞬間,並在動作瞬間內創造出頗富生命力和表現力以及想象力的藝術形象。黑格爾曾經指出:繪畫"衹能抓住某一頃刻",把"正要過去的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萊辛說得更加具體和明確,他說:"繪畫在它同時並列的構圖裏,衹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刻記得上,使得前前後後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這雖然說的是繪畫,但適用於陶瓷藝術和書法藝術,而且,這正是這兩種藝術的特徵之一,書法藝術表現得更甚,儘管書法要求"每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站,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儘管要求書法藝術要有如"懸針垂露之異,奔雷附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絶岩身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之則泉註,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但它畢竟是一種抽象性、表現性、虛擬性的藝術。
陶瓷藝術傢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徵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 |
|
隨着網絡的發展,很多詞語被賦予新的含義,並被廣泛的運用,例如“沙發”,“玻璃”等等,陶瓷也不類外,起初是一些為了順利獲得國外大學學習或者研究,甚至工作機會的人士,通過電子郵件與一些相關的教授,研究者聯繫,通過闡述自己的研究興趣,以及對對方的研究方向的瞭解等等來達到套近乎的目的,以期獲得對方的好的印象,從而被順利錄取或者獲得工作、學習的機會,這被稱之為“套詞”,由於輸入法的問題,被輸入成“陶瓷”,於是這個說法被廣大的網友沿用,現在在一些求職甚至一般社交活動中,這個詞語也被廣泛的應用。 |
|
taoci
陶瓷
ceramics
廣義的陶瓷即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狹義的)衹包括普通陶瓷(又稱傳統陶瓷)和特種陶瓷(又稱新型陶瓷、技術陶瓷、高級陶瓷、精細陶瓷、高技術陶瓷)。普通陶瓷主要是以粘土為主要原料燒成的製品,由於所用原料基本上由三種組分組成,即塑性組分(粘土),瘠性組分(石英)、熔劑組分(長石),故又有三組分陶瓷之稱。特種陶瓷是20世紀以來發展的。由於天然硅酸????原料中含雜質較多,不能滿足特種陶瓷性能上的要求,故常用其他非硅酸????類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氧化物(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硅、碳化硼等)製造。特種陶瓷的原料、組成、性能和用途,都超出了普通陶瓷的範圍。
沿革 陶瓷的産生和發展, 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帶紅色、灰色或黑色的彩陶。夏代(約公元前 22世紀末至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出現了以含雜質較少的粘土燒製的白陶器,胎質堅硬、細膩,標志着製陶業的新發展。約在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中期已創造出原始瓷器。與陶器相比它含氧化鐵較少,坯體的燒成溫度也較高,生成莫來石(3Al□O□□2SiO□)晶體和較多的玻璃相,從而提高了瓷坯的強度、透明度和白度。原始瓷器的另一特點是在表面施有薄釉層。在東漢時期(公元 25~220)出現了瓷器。到了隋唐時代(581~907),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製品以青釉(即青瓷)為主,遠銷南亞、東南亞、中近東、埃及、日本等地。唐代的三彩陶瓷(唐三彩)最為著名。宋代(960~1279)已有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等五大名窯,所製瓷器遠銷歐洲。到了明代(1368~1644)江西景德鎮開始成為瓷業中心,並有專門為王室燒製瓷器的瓷廠。清代在乾隆(1736~1795)以後,陶瓷生産逐漸低落,製品質量也逐漸下降。1949年以來,陶瓷工業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傳統名瓷如竜泉青瓷,以及名貴色釉如鈞紅、天青、郎窯紅等。工業陶瓷如高壓電瓷、建築衛生陶瓷、化工陶瓷及某些特種陶瓷都有較大的發展。(見彩圖中國新石器時期(公元前2500年)燒製的彩陶罐、隋代(581~618)燒製的三彩陶駱駝、西漢(公元前 206~公元25年)製作的雲紋漆□、唐代(618~907)越州窯燒製的青瓷水註、耐酸陶瓷泵、氮化硅陶瓷製品、金屬陶瓷製成的高速切削刀具)
分類 普通陶瓷( 1普通陶瓷)和特種陶瓷是主要的兩大類。普通陶瓷按用途又分為日用陶瓷、建築衛生陶瓷、電瓷和化工陶瓷等。按主要熔劑原料分為石灰質、長石質和骨灰質陶瓷等。按燒成溫度和瓷坯硬度分為硬質瓷和軟質瓷等。按坯體緻密程度分為土器、陶器、炻器和瓷器四大類。它們的性能、 原料、 種類、成分、燒成溫度和用途均不同。特種陶瓷按功能來分類(2特種陶瓷)。
生産 各種陶瓷的生産過程大致相同,主要工序為:泥料製備、成型、乾燥、上釉、燒成。
泥料製備 原料經過揀選、破碎、配料、細磨、過篩、除鐵、調節水分等工序,製成顆粒細小、混合均勻、適合各種成型方法的泥料。特種陶瓷多采用人工原料,在細磨時要加入粘結劑以增加成型能力。為保證一定的晶相組成及減少燒成收縮,有時要對原料或配合料進行預燒。
泥料製備的生産過程復雜,天然原料質量不穩定,製品的品種繁多,成型方法各異,致使泥料製備過程的自動化、連續化較為睏難。近年來,一些現代化工廠,直接採購經過精選、加工好的原料,不僅質量穩定,而且簡化了工藝,有利於機械化和自動化。
成型 主要有幹壓成型(泥料含水 4%~10%)、可塑成型(泥料含 |
|
- : ceramica
- n.: china, boride cermet, pottery and porcelain, ceramics, pottery
|
|
- nf. céramique
- nf. poterie
|
|
陶瓷社區, 陶瓷居委會 |
|
景德鎮 | 大學 | 高校 | 學院 | 文物 | 瓷器 | 貢器 | 官廠 | 百科大全 | 文化 | 收藏 | 陶器 | 藝術品 | 工藝 | 藝術 | 地理 | 城市 | 煙花 | 文學 | 古董 | 衛生 | 生活用品 | 衛浴 | 造紙 | 玻璃 | 印刷 | 水泥 | 更多結果... |
|
|
|
|
瓷器 | 五彩 | 唐三彩 | 陶器 | 虹彩 | 玲瓏 | 雪白 | 董窯 | 彩陶 | 瓷土 | 高嶺土 | 茶托 | 西窯 | 青花 | 古月軒 | 竜泉窯 | 礬紅 | 白瓷 | 白陶 | 瓷雕 | 瓷枕 | 磁州窯 | 弟窯 | 鬥彩 | 哥窯 | 黑陶 | 吉州窯 | 建窯 | 鈞窯 | 青瓷 | 熔劑 | 汝窯 | 炻器 | 陶土 | 釉陶 | 壽州窯 | 青釉 | 黃釉 | 藍釉 | 鈞釉 | 玉壺春瓶 | 天球瓶 | 扒村窯 | 冰裂紋 | 瓷燭臺 | 德化窯 | 琺琅彩 | 粉彩 | 公道杯 | 黑釉藍斑腰鼓 | 精陶 | 景德鎮窯 | 秘色瓷 | 青白瓷 | 青瓷蓮花尊 | 青花玲瓏 | 青花五彩 | 灑藍釉 | 天目釉 | 土器 |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