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 > 陝甘寧邊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述
  陝甘寧邊區是1937年至1949年之間,在中華民國內的一個行政區域,包括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寧夏的部分區域,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據地,抗戰時期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轄行政區,解放戰爭開始後被蔣介石政府宣佈為非法叛亂區域。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徵到達陝北後,建立了中華蘇维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使陝北成為革命的中心根據地。1937年9月6日,根據國共兩黨關於國共合作的協議,中國共産黨將陝甘蘇區改名為陝甘寧邊區,並成立了邊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首府延安。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是敵後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
歷史
  1934年11月,劉志丹、吳岱峰、習仲勳等領導的西北紅軍成立了陝甘邊軍事委員會和陝甘邊蘇维埃政府,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吳岱峰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參謀長,習仲勳任蘇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1月,改稱陝北省蘇维埃政府。1937年1月,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35年10月,中國共産黨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成為共産黨的根據地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1937年9月,根據國共兩黨的協議,中共中央將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改建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它是一個邊區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的一個直轄行政區域。1939年12月國民黨鬍宗南率兵進攻陝甘寧邊區。1947年3月,由甘肅省政府主席兼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所策劃,並經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同意並授權,之後命令鬍宗南調集39個旅、23萬多人的部隊進攻陝甘寧邊區。1947年3月19日,毛澤東等率領共産黨中央機關和部隊,撤離延安。從3月-8月,共産黨軍隊對國民黨軍發動多次突襲性戰役,其後國民黨軍退出陝甘寧地區。1948年3月28日,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東渡黃河,遷往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陝甘寧邊區建製依舊存在,但已被蔣介石政府認定為非法。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甘寧邊區的建置撤消,政府解散。
政治
  1937年9月6日,原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蘇维埃政府(中華蘇维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正式改稱陝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改稱陝甘寧特區政府)。成立了以林伯渠為主席,張國燾任副主席的邊區政府。邊區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所在地。1938年7月中華民國國民參政會一屆一次會議作出在各省、市召開參議會的决定,並於9月公佈了省參議會臨時組織條例。與此相適應,邊區政府於同年11月决定將邊區議會改為邊區參議會。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由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選出議長、副議長,政府主席、副主席。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
  值得說明的是:中國共産黨在邊區政府的各個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重要政策和措施基本都由中共頒布實施。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賦予陝甘寧邊區的任務是:“進行切實的抗戰動員,民主政治的建設,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進國防與民生的經濟建設,肅清土匪漢姦,發揚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在全國起模範的與推動的作用。”。
  根據中國共産黨對陝甘寧邊區政權和執政方針的定義,政權結構為:(一)參議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參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二)政府機關,設邊區、縣、鄉三級,主要領導人由同級參議會選舉産生。專員公署和區公署,分別為邊區政府和縣政府的派出機關。(三)司法機關,邊區設高等法院,專區設高等法院的分院,縣設縣法院。邊區和縣的法院院長,由邊區和縣參議會選舉産生。邊區參議會、邊區政府和邊區高等法院,是三者統一的一元化的民主集中製。
  根據中國共産黨對陝甘寧邊區政權和執政方針的定義,陝甘寧邊區的政權是抗日人民的政權,它的階級基礎除了工人、農民、小資産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願意抗日的階級、階層。實行民主集中製,即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實質是有中國共産黨完全主導的國民政府地方戰時臨時性的行政區域。
邊區參議會
  1939年1月17日至24日,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在延安召開。到會參議員145人(其中有邊區政府聘請的開明紳士特約參議員12人)。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王明(陳紹禹)、洛甫(張聞天)、陳雲、王稼樣等出席開幕式。會議選舉出高崗為陝甘寧邊區參議會議長議長,張邦英為副議長,選舉高崗、張邦英、毛齊華、崔田夫、陳伯達、周長安、路志亮(女)、王觀瀾、高述先為邊區參議會常駐參議員。選舉林伯渠為邊區政府主席,高自力為副主席,林伯渠、高自力等15人為邊區政府委員。選舉雷經天為高等法院院長,曹力如為邊區政府秘書長。會議還通過了多項於邊區自治相關的法律文件。還有象徵憲法的文件:施政綱領。
邊區政府
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
  1939年2月6日,第一屆經過民主選出的邊區政府委員在延安宣誓就職,陝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
  主席:林伯渠
  副主席:前任張國燾,李鼎銘,繼任高自力
  高等法院院長:雷經天
  邊區政府秘書長:曹力如
  有資料可查政府機構有:政府辦公廳、貿易廳、教育廳、建設廳、民政廳、財政廳、民族事務委員會。
憲法
  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939年1月17日至24日,在延安召開的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通過了有中國共産黨主要起草的地區自治性憲法文件《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
轄區、面積、人口
  邊區範圍邊區東靠黃河,北起長城,西接六盤山脈,南臨涇水,南北長近500公裏,東西寬約400公裏。轄有延安、綏德、三邊、關中和隴東5個分區,20餘縣,約150萬人,面積近13萬平方公裏。
  1937年10月12日,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規劃陝西省之延安(膚施)、安塞、保安(志丹)、安定(子長)、延長、延川、旬邑、淳化、定邊、靖邊、甘泉、富縣、米脂、綏德、佳縣、清澗、吳堡,甘肅省之慶陽、合水、環縣、鎮原、寧縣、正寧等23縣,以及寧夏省之花馬池(????池縣)及神(木)府()區、關中區部分地區,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直接管轄,並為八路軍的募補區。
選舉
  自1937年5月起,邊區開始進行不分階級、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民主選舉。截止至10月,完成了鄉、區、縣的選舉,成立各級議會和民主政府。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中實行“三三製”原則,即共産黨員、無黨派中的左翼人士、中間人士和其他方面人士各占三分之一。1937年12月,經過選舉,産生了500多名邊區議員,但由於戰爭環境和其他原因,邊區議會未能及時召開。1938年11月25日,邊區政府根據首屆國民參議會製定的省、市參議會組織條例,决定將陝甘寧邊區議會改為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所選的邊區議員改為邊區參議員。
  右派親國民黨或持反共立場的各方面人士對選舉進行了抵製,這部分人沒有獲得相應的選舉權利。
司法
  陝甘寧邊區婚姻條例1939年1月17日至24日,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會議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條例》、《陝甘寧邊區選舉條例》、《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陝甘寧邊區土地條例》和《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組織條例》,以及鏟除和杜絶漢姦、土匪,擴大地方武裝和統一戰綫,發展經濟、教育等12件重要提案。1946年4月23日陝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通過了《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由於邊區政府實行自治政策,所以轄區內的司法較多根據自治原則製定,很少使用中華民國國傢頒布的各方面法律。
  通過不適當的審判,沒收了被共産黨認為是地主階級人士的大量財産。
  《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中規定:“邊區各級參議會為代表邊區之各級民意機關”,“各級參議會之議員,由人民直接選舉之”;邊區參議會之職權:“選舉邊區政府主席、邊區政府委員,及邊區高等法院院長;監察及彈劾邊區各級政府之政務委員;批準關於民政、財政、建設、教育及地方軍事各項計劃”等。
  《陝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在選舉區域內,如有少數民族……其人數……有法定人數五分之一以上者,單獨進行該民族居民之選舉,得選出正式議員一人。”
  婦女方面:從1939年起,陝甘寧邊區政府先後製定了《陝甘寧婚姻條例》、《陝甘寧邊區禁止婦女纏足條例》。1942年頒布《陝甘寧邊區抗屬離婚處理辦法》,1943年頒布《陝甘邊區婚姻暫行條例》以及1944年頒布的《修正陝甘寧邊區婚姻暫行條例》。
  稽查毒品和禁毒方面:有1941年邊區政府頒布《陝甘寧邊區禁煙禁毒條例》、1942年1月頒布《陝甘寧邊區查獲鴉片毒品暫行辦法》和《陝甘寧邊區禁煙督察處組織規程》、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成立陝甘寧邊區禁煙督察處命令;1942年1月公佈的《陝甘寧邊區禁煙督察處組織規程》、《陝甘寧邊區查獲鴉片毒品暫行辦法》;1942年公佈的《陝甘寧邊區查獲鴉片毒品修正辦法》、《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查禁鴉片煙苗的命令》、《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再申禁種鴉片煙苗的命令》、《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徹底鏟除鴉片的快郵代電》《陝甘寧邊區禁煙督察處修正組織規程》、《陝甘寧邊區查獲鴉片毒品第三次修正辦法》、《陝甘寧邊區政府為禁止吸毒事給專員公署縣(市)政府的指示信》、《陝甘寧邊區政府禁煙督察處查獲鴉片毒品奬金辦法》、《陝甘寧邊區政府為加強緝私工作的命令》;1945年5月11日頒布的《陝甘寧邊區政府嚴禁料面入境的命令》等。
文化與教育
  文化
  1936年11月22日成立中國文藝協會。簡稱“文協”。
  1938年,在邊區文化協會和抗日救亡協會部分外語工作者聯合成立了延安世界語者協會。
  1938年9月,成立第一個覆蓋全邊區的文化社團“陝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戰聯合會”。
  教育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1937年成立。
  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4月10日成立,1940年改稱魯迅藝術文學院。
  陝北公學
  中央黨校
  延安民族學院
  延安大學:1941年8月28日成立。
經濟
  財政來源
  抗戰初期,陝甘寧邊區和八路軍、新四軍的財政開支,大部分來源於國民政府調撥以及華僑、國際友人的捐贈。1938年,外援占邊區經濟總收入的51.6%(50%-85%)。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特別是從1940年起,國民政府不僅完全停發軍餉,而且對陝甘寧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斷絶邊區的一切外援,陝甘寧邊區的財政難以維持。非生産人口的增加是造成邊區財政睏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非生産人員增加,購糧款大幅度增長,一度占年財政收入18.86%。邊區政府連年赤字,醫療,生産等所需物品嚴重睏乏。
  外援: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額及占當年財政收入比率為(法幣):1937年,4563.9萬元,占年財政收入77.20%;1938年,46.8萬餘元, 占年財政收入51.69%;1939年,566.4萬餘元,占年財政收入85.79%;1940 年,755 萬餘元,占年財政收入70%。
  另一財政收入來源是稅收和行政性收費(包括沒收款、罰款、土地登記手續費等)。1939年稅收65.8萬餘元;沒收款9.5萬餘元;罰款近1.9萬元,土地登記手續費0.37萬元,雜項2萬餘元,總計占年財政收入的9.17 %。1939年稅收65.8萬餘元;沒收款9.5萬餘元;罰款近1.9萬元,土地登記手續費0.37萬元,雜項2萬餘元,總計占年財政收入的9.17 %。1940年稅收196.4 萬餘元,企業盈餘42.7萬餘元;公産收入0.5 萬元,寒衣代金42.7萬餘元,罰款28.5萬餘元;雜項29.2萬餘元,總計占年財政收入24.87%。2
  在財政政策上,第一,由於中共和邊區政府對於1937年至1940年提出“力爭外援,休養民力”的財政政策執行過於教條和機械,一味的依靠外援和國民政府所發給八路軍的每月60萬軍餉,沒有做發展經濟、增加財源的長遠打算,造成財政連年赤字。第二,邊區經濟落後,工商業基礎薄弱,政府財源睏乏。邊區農業長期不能自給,抗戰開始後,政府采取多種措施增加了耕地面積,糧食産量有了提高,但沒有給政府增加多少財源。抗戰前邊區沒有工業,抗戰開始後發展起來的工業也很薄弱。據統計,1940年邊區共有公營工廠9傢,工人434人,資金52.3萬餘元。生産合作社29個,社員1132人,股金13.5萬元,産品種類300個,産值僅有2萬元。3為了緩解財政的嚴重危機,1941年,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采取措施,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措施是:調整財政政策,大力發展邊區經濟,增加稅收,發行公債等。皖南事變後,邊區政府為解决燃眉之急,製定獨立自主、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財政原則。具體做法是,給各機關部隊一部分生産資金讓其各自經營以解决經費睏難;大量開發食????,發動群衆馱運食????出口,計劃出口60萬馱,其中6萬馱為公????,分配各縣,由群衆義務馱運;統一産銷????價,其收入歸軍委,作為軍費和軍委生産保證;發行建設救國公債618 萬元;徵收救國公糧20萬石,公草2600萬斤,解决人員和馬匹糧草;禁止法幣,發行邊幣1054萬元。4
  稅收
  稅收是1941年後邊區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稅收種類有:(一)農業稅。農業稅是邊區政府要求農民交納的救國公糧。1942年前是以攤派形式來完成,1943年開始實行農業統一纍進稅,以每戶人口平均收穫細糧之多寡為標準分級纍進。1941年至1945年農業稅收入如下:1941年,20.1萬餘石;1942年,16.5萬餘石;1943年,18.4萬餘石;1944年,16萬石;1945年,12.4萬石。5(二)工商業稅。隨着邊區工商業的發展,工商業稅成為邊區財政收入的主要財源之一。種類有:貨物稅種和營業稅種兩項,其中貨物稅分為:入境稅、出境稅、過境稅、産銷稅;營業稅分為:營業稅、臨貿稅。5(三)????稅。????稅徵收始於1937年,隨着邊區????務的發展,????稅成為邊區一項重要的財源。1937年至1945年????稅收入統計如下(以券幣為單位):1937年近0.2萬元;1938年4.9萬餘元;1939年2.9萬餘元;1940年4.4萬餘元;1941年37.2萬餘元;1942年48.9 萬餘元; 1943 年447.1萬餘元;1944年2457.8萬餘元;1945年17818.7萬餘元。6(四)公????代金。公????代金最初不是正式稅種,而是臨時捐,是讓人民幫助政府運????的勞役,其金額較大,在政府財政收入中有一定地位。公????代金始徵於1941年。 (五)牲畜買賣稅和鬥傭。牲畜稅是牲畜買賣的一種手續費,徵收牲畜價格的5%。鬥傭是代買賣糧食者過鬥而徵收的手續費,一般徵收1%到2%。二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歷年收入數額是:1941 年45萬元;1942年190萬元;1943年4728萬元;1944年約8000萬至1億萬元。除以上五種稅捐外,還有煙酒、羊稅等。7
  註釋:1.西北財經辦事處:《抗戰以來的陝甘寧邊區財政概況》,1948年2月18日, 見《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下稱《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2.邊區財政廳:《財政工作報告》,1941年10月26日,見《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3.林伯渠:《陝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廿八一三十年)1941年4 月,見《史料摘編》第一編《概述》)4.西北財經辦事處:《抗戰以來的陝甘寧邊區財政概況》,1948年2月18日, 見《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下稱《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5、6、7.《陝甘寧邊區歷年公糧負擔表》,見《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
  銀行
  1937年10月1日,陝甘寧邊區銀行在延安成立。陝甘寧邊區銀行前身是1935年11月在瓦窯堡成立的中華蘇维埃國傢銀行西北分行。首任行長曹菊如。1938年6月,邊區銀行發行了與法幣等值的貳分、伍分、壹角、貳角、貳角伍分、伍角共6種“光華商店代價捲”(簡稱光華券)。1941年初又增發了面值為柒角伍分的光華券。到1941年2月18日止,光華券共計發行4387215元。1941年,中共就轄區的財政睏難,調整政策,全面禁止法幣在邊區流通,自行發佈貨幣——邊幣。此後又發行“商業流通券”代替邊幣。
  工業
  1940年之前,邊區因依靠外援影響,工業方面鮮有發展,1941年至1945年邊區工業發展很快。其中公營工業發展最快,全邊區有紡織廠23傢,年産大布3.29萬餘匹;造紙廠11傢,年産紙5671令;化學工業工廠10傢,肥皂廠2傢,陶瓷廠3傢。石油廠1傢,火柴廠1傢,製藥廠1傢, 皮革廠2傢,印刷廠4傢,被服廠12傢,煉油廠2傢,工具廠8傢,木工廠2 傢。公營工業是邊區工業主要組成部分,給邊區財政提供了大量的收入。手工業發展也很快。民間紡織方面,全邊區有紡婦13.3萬餘人,紡車12萬餘輛,1943年共紡紗83.5萬餘斤,給公營紡織廠提供了相當部分的紗綫原料。其它工業如煤1943年産量達到每月7600噸;????1943年産量達52.1萬馱。同時,私營工業也得到發展,但在邊區工業中不占主要地位,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很小。這可能和當時的工業發展政策有關。 (引用資料同上)
  商業
  1937年至1940年間邊區的商業貿易主要為采辦性質,主要是保證中國共産黨黨政機關和軍隊的物資供應,衹有很少部分具有營利性質。1941年後,邊區政府加強對貿易的控製,製定商業政策,促進邊區商業貿易的發展。1941年,延安市的公營商店達46傢,總資本273.8萬元,1至6 月份貿易額為937.9萬元,純利潤110.3萬元。1943年統計的幾個地區的貿易情況:靖邊公營商店總資本133萬元,上年利潤87.8萬元;縣公營商業總資本4539.9萬餘元,上年利潤77.1萬元;延安市公營商店、客棧等資本總額2470.5萬元,上年純利329萬餘。同時,合作社商業和私營商業都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因政府支持力度不如公營商業,所以發展程度不很明顯。1
  註1.邊區貿易局:《邊區對外貿易概況》1942年,見《史料摘編》第四編《商業貿易》。
  農業
  邊區農業主要體現在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提高棉花産量、增加耕地面積三個方面。
  徵糧
  由於陝甘寧邊區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這裏駐紮着大量的黨政軍學人員,加上邊區地瘠民貧,自然災害頻發,糧食問題成為亟需解决的首要問題。1940年以後,由於外援斷絶,邊區政府財政緊缺,無法購糧,開始全部依靠嚮當地農民徵糧。這使農民的公糧負擔迅速由1939年的5萬擔增至1940年的9萬擔(每擔100斤)。到1941年3月,部分地區仍然斷糧現象。為了保證1942年的糧食供應,中共中央與邊區政府决定1941年徵糧20萬擔,比1940年翻了一倍多。這使廣大群衆深感負擔過重,普遍出現不滿情緒。
  南泥灣大生産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裏處。1941年春,由於當時國民政府停止對陝甘寧邊區的財政支持並實行經濟封鎖,邊區發生嚴重的財政危機和糧食資源短缺問題,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實行屯墾,生産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內,由王震旅長率領的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獲得了糧食大豐收,緩解了邊區的糧食短缺問題。
  經濟作物
  邊區政府除食????、牲畜貿易之外另一大收入來源是被稱為“土産”、“特産”的經濟作物貿易。所謂特貨,或是當地的土特産,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比如,在新華網上“民主革命時期的鎮原縣邊區政府”一文中大生産運動一節便提到:“據《解放日報》報道,到1944年8月鎮原全縣共開荒地18687畝,超額完成任務600畝。同時還成立了三岔、孟壩、苦水掌三個土産支公司。三岔貿易支公司,當年輸入糧食1500石,合金額125.6萬元,棉花合金額42.4萬元,雜貨合金額27.32萬元。輸出食????120.3萬元。牲畜1505頭,特貨(大煙)1200兩
民族與宗教
  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邊區政府對當時受國民政府打壓的回族采取寬容和懷柔政策,起到了融合各民族和化解分歧的效果。邊區政府對其他民族均表示尊重其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不對其內部事務進行干涉。在邊區的憲法原則中明確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各民族一律平等,享受政治平等、信仰自由,謀求團结進步、共同發展。
  1936年5月29日,毛澤東、周恩來關於與教堂簽訂協定問題致電轄區內的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組織,在不提高相應條件的情況下,可與各教堂簽訂如下內容之協定:
  蘇维埃紅軍之抗日救國與某某等教堂為建立和平友好關係,雙方同意訂立如下協定:
  (甲)教堂承認蘇维埃紅軍之抗日救國及反軍閥賣國賊之主張,蘇维埃紅軍承認教堂之存在;
  (乙)教堂拒絶一切國民黨軍閥的軍隊、民團、偵探進入教堂區域,一切教民均為蘇维埃公民,服從蘇维埃法律,蘇维埃紅軍承認傳教與信教自由;
  (丙)教堂之財産不沒收,由教堂自動捐助抗日救國經費;
  (丁)經濟通商不加阻礙;
  (戊)其他事項隨時協商辦理。
  1941年“五一施政綱領”頒布後,一些停頓多年的基督教、天主教教會被允許恢復活動。
  1941年11月,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修正通過的《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已規定了邊區境內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差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194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决定》附件三中,規定了若幹特殊土地的處理問題:“宗教土地(基督教、佛教、回教、道教及其他教派)均不變動。”1946年又規定了在保護邊區人民由土地改革所得利益的前提下,對已經土地革命分配的教會土地不宜再收回等政策。
軍隊
  陝甘寧邊區的武裝力量,包括八路軍留守部隊、邊區保安隊和地方非正規武裝三部分。八路軍後方留守處(1937年9月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决定成立),由一一五師、一二○師、一二九師的部分部隊組成,共約9000餘人,主任肖勁光,擔負保衛邊區和中國共産黨中央的雙重任務。地方非正規武裝,包括保安隊、自衛軍兩部分,1938年底人數有224000人,配合留守部隊保衛邊區。邊區保安司令部(1937年10月由紅軍遊擊隊改編成立),下轄十多個保安大隊,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周興。
影響
  中國共産黨把陝甘寧邊區作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實行民主政治和廉正政治的典範,也把它視為中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陝甘寧邊區對經過長徵後大量傷亡的中國共産黨的壯大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讓中國共産黨在此後和國民政府的對抗當中站穩了腳跟。對後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但國民黨政府日後將陝甘寧邊區視為脫離中央統治的分離區域,是反叛的地方武裝割據政權。在後來的重慶談判中,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武裝始終不予承認。
百科辭典
  Shan-Gan-Ning Bianqu
  陝甘寧邊區
  Sh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原為陝甘革命根據地(即陝甘蘇區)。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成為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所在地和中國革命的中心根據地。1937年中國共産黨為團结抗日,將陝甘蘇區改為陝甘寧特區,5月又改名陝甘寧邊區。9月6日成立邊區政府,林伯渠任主席,首府延安,轄陝西的延安、延川、延長、清澗、綏德、米脂、葭縣(今佳縣)、吳堡、安定(今子長)、安塞、靖邊、定邊、保安(今志丹)、甘泉、□縣(今富縣)、淳化、□邑(今旬邑),甘肅的寧縣、慶陽、合水、鎮原、環縣、寧夏的????池等23個縣以及神府特區,面積12.9萬餘平方公裏,人口200萬。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領導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是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裝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邊區軍民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政策,建立“三三製”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精兵簡政和擁政愛民、擁軍優屬,開展大生産運動和經濟、文化建設,發展武裝鬥爭,戰勝了國民黨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打退了日軍對邊區黃河防綫的數次進攻,使陝甘寧邊區成為模範的抗日民主根據地。1947年 3月蔣介石對陝甘寧邊區實行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堅持在邊區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並領導邊區軍民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推動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邊區人民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1月,陝甘寧邊區政府撤銷。
     (瞿德燮)
    
相關詞
平涼革命志士正寧縣革命根據地陝西延安機場刊物
抗戰時期留守兵團政治部八路軍留守處抗日戰爭時期
包含詞
陝甘寧邊區銀行陝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
陝甘寧邊區行知中學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舊址
陝甘寧邊區銀行舊址陝甘寧邊區民衆劇團
陝甘寧邊區銀行紀念館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從司法為民到人民司法-陝甘寧邊區大衆化司法制度研究
中國回民救國協會陝甘寧邊區分會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陝甘寧邊區歷史研究中心
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懲治盜匪條例陝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懲治漢姦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