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陝北行政區劃
榆林市:
榆陽區 神木縣 府𠔌縣 定邊縣 靖邊縣 橫山縣 佳縣 米脂縣 吳堡縣 綏德縣 清澗縣 子洲縣
延安市:
寶塔區 延長縣 延川縣 子長縣 安塞縣 志丹縣 吳起縣 甘泉縣 富縣 洛川縣 宜川縣 黃竜縣 黃陵縣
陝北是中國的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在這裏生活戰鬥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傢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傢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傢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旗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傢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
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鬍,稽鬍,盧水鬍,鮮卑,氐,突厥,党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陝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在陝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纔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竜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綫,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纔逐漸有所改變。從陝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佈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徵服民族的文化藉字殘留在徵服者的語言裏,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
|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𠔌、佳縣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三分關中,封秦朝的降將董翳於上都為翟王,二年翟王降漢高祖,漢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內蒙古境內),領言陰、言陽(神木縣禿尾河兩岸)和榆𠔌(府𠔌縣北河套中)三縣。其時定邊縣屬北地郡馬嶺縣地。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並在境內設置化政、闡熙、朔方三郡。西魏大統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設長州及大安郡,同時把化政郡改稱弘化郡。廢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銷朔方郡,另設綏州及安寧、安政、撫寧三郡。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設銀州及中鄉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親楊忠的名諱,將中鄉郡改稱真鄉郡(今佳縣真鄉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闡熙、安寧(今綏德以南)、安政(今清澗境內)、撫寧(今米脂西部)、真鄉郡,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竜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製,設立朗方、雕陰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復設綏、夏、銀、麟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府𠔌縣升州(今之府𠔌)。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𠔌、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𠔌)、綏州(領綏德、竜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鄜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𠔌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𠔌、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地區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區除榆林城外,各縣先後解放,在原蘇维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後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𠔌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𠔌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午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並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並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並為榆林(橫山)、神本(府𠔌)、靖邊、定邊、綏德(民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原製。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是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撤地設市,將榆林地區正式改為了榆林市。
革命老區 |
|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麯”或“酸麯”。主要有信天遊、小調、酒歌、榆林小麯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遊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
〖陝北說書〗 Northern storytellers〗 〖 |
陝北說書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麯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遊的麯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
〖陝北秧歌〗 Northern Yangko〗 〖 |
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衆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佈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
〖陝北道情〗 Northern affections〗 〖 |
是以陝北官話綏,米話為唱白基準語音,以道教誦經音樂麯牌為唱腔基調,吸收秦腔等劇唱腔板式及陝北民間小調形成的地方戲麯劇種。形成於清代中葉,流行於榆、延兩地區。陝北道情唱腔為麯牌,板腔並存體。其唱腔麯牌有[平調]、[十字調]、[耍孩兒調]、[涼腔]、[一枝梅]、[梅花調]、[跌落金錢]、[五花調]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調]類板式(內含4)、[尖板]、[滾白]四種。麯調和板式在應用上比較靈活自由。 |
〖陝北窯洞〗 〗 〖Cave in Northern |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産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裏,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人民創造了陝北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纔算成了傢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裏操持傢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氣候乾燥少雨、鼕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鼕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佈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窯洞防火,防噪音,鼕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製宜的完美建築形式。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鼕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嚮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 |
|
陝北方言也屬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話,方言受山西影響較大,也雜入一些蒙語,至今保留人聲。共有24個聲母,比普通話多了個聲母,即有全濁聲母V,Z和次濁聲母η。方言詞彙也有自己獨特之處。 |
〖陝北小吃〗 Northern snacks〗 〖 |
錢錢飯
這本是陝北缺糧人傢的一種度荒飯,多和米糠、秕𠔌同煮,藉以充饑。而現在已成為粗糧細做的風味飲食。其做法為,將黑豆經水浸泡膨脹,放在石碾上碾壓成片,形如銅錢,故人稱“錢錢飯”。煮時按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等豆錢半熟時,再放入小米。當豆錢漂浮於粥面上時就可以食用了。錢錢飯粘糊爽口,香濃味美,尤其是寒鼕裏,喝一碗錢錢飯驅寒保暖,愜意極了。
鹵煮驢板腸
是將整副驢大腸反復漂洗幹淨,入清水煮半熟,撈出加醬、辣椒、花椒、蔥、薑、????等鹵煮而成,其特點是麻、辣、鹹、嫩、鮮香味美,為陝北食中一奇。
吃陝北菜時也別忘了要上一壺陝北米酒,這種用軟黃米加工成的酒酸甜適口、消膩暖胃,是鼕季佐餐的好飲料。賀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詩中贊道:“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足見米酒的引人之處了。
火燒
火燒,扁圓如燒餅,含陷似餃子,皮薄陷多,外酥裏綿,鮮香味濃,輕咬一口,油水便滋溢而出。分為幹火燒和油火燒二種。
幹火燒做法是,把面和好揉到,切成一兩左右大小,用擀杖擀成薄皮,皮薄可至紙張一般,抹上油捲起,竪立壓開,包入肉陷,再壓成直徑10釐米左右的圓餅,放在專門打餅子用的鏊子上烙至外皮焦黃即可。油火燒則直接用面皮包陷,在平底鍋淺油中煎熟,食用時,澆蘸上醋蒜汁,清香解膩,更為爽口,其陷多用豬肉剁大蔥。也有用羊肉或牛肉的。受外地遊客稱道。
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狀,去處澱粉,然後做成圓球狀,放入鍋內蒸熟,陪上調料便可食用。雖然去處了澱粉在營養方面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絲毫不能影響其令人難忘的味道。
密汁南瓜
用陝北優質八棱南瓜,削皮去籽,平剖兩半,再順天然瓜溝切為若幹小瓣,拼復完整,入鍋蒸熟後,澆以糖汁。口感綿軟,香甜怡人。南瓜富含維生素A、C、鈷、鋅等營養元素,對糖尿病及肥胖癥有獨特療效。
洋芋擦擦
延安傳統飯食之一,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庫勒”。洋芋就是土豆。此菜加工時將土豆用擦子擦成寸長的薄片,拌入花椒、蔥絲、薑粉、????末等,同面粉攪勻,上籠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若用炒鍋快火炒出,其味更佳。
油饃饃
圓形,環狀,炸熟後,金黃似銅錢,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徵。黃米磨面、細籮,用軟米熬成滾米湯燙面,置熱炕發酵。面發後,攤製成一個個中間有孔的小圓餅,入油鍋炸至紅褐色即可。
碗砣
碗砣為延安風味小吃。做法是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挂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拌湯汁用????、醋、油潑辣子、花椒粉、薑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此為秋鼕美食,可獨食,亦可下酒。
抿節
抿節在陝北方言中讀“抿節兒”,節音兒化,所以也寫作“抿尖”。抿節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麥磨合而成的雜面,將和好的面團放在密佈篩孔的特製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成一寸來長的小節,呈扭麯狀。食時,將抿節下鍋煮熟,澆以素湯,湯內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並佐以韭黃、芝麻、辣醬、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帶一股豆香味。此乃陝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點之品種。
陝北大燴菜
陝北的最有特色的一道風味,雖然此菜源與內蒙,但是隨着在陝北的落地生根加進去了許多陝北獨特的風味,其主要有粉
條、瘦肉、土豆、蔬菜等組成,味道鮮美,回味無窮。
拼三鮮
拼三鮮它的基本原料是由豬肉、羊肉、雞肉這三種肉,經過清燉、剔骨、切片、紅燒,製做而成。所以叫拼三鮮。在清燉過程中,三種肉需同鍋而煮,三味互補。拼三鮮在烹製技法上用到了,燒:燒豬肉,炸:炸丸子、炸洋芋、炸佛手、炸酥肉,煮:煮羊肉、煮雞肉,涮:涮片粉、涮雞蛋皮,蒸:蒸丸子、蒸酥肉,氽:氽丸子。然後加副料十多種,調料十多種,經過三十多道工序燴製而成。所以也叫大雜燴、拼雜燴。也有加入海鮮品的,就叫做海三鮮了,這是近些年纔延伸出來的名堂,很有誘人之處。
陝北 - 革命勝地
延安革命舊址的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傢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傢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山革命舊址
陝北
鳳凰山革命舊址在延安北門內鳳凰山麓。1937年1月,中共中央由保安(今志丹縣)遷到這裏。中共中央在此先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全國代表大會、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等重要會議。鳳凰山麓有毛澤東舊居,毛澤東曾在這裏會見白求恩大夫。這裏還有紅軍總參謀部舊址、朱德舊居、劉伯承舊居等。1938年11月,日軍飛機轟炸延安城,中共中央機關由此遷往楊傢嶺。
楊傢嶺革命舊址
楊傢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3千米處。中共中央在此繼續領導抗日戰爭、大生産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中國共産常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領導解放戰爭。這裏修建了中央大禮堂、中央辦公廳樓及百餘孔窯洞、百餘間房屋。1942年5月在這裏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1945年4月,中共中央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此講座並通過了《關於若幹歷史問題的决議》。這裏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舊居及中央各機關舊址等。1943年10年,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此遷往棗園,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等部門仍留駐這裏,直到1947年3月撤離延安。
棗園革命舊址
棗園革命舊址在延安城西北7.5千米處。1940年中央機關在此興房屋、窯洞。1943年,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等先後遷居棗園,這裏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毛澤東舊居在棗園東北半山坡,與張聞天、朱德舊居左右為鄰,是一排五孔石窯洞。1945年8月,毛澤東由這裏赴重慶和國民堂進行和平談判。棗園還有周恩來舊居、劉少奇舊居、任弼時舊居、彭德懷舊居,書記處小禮堂舊址及社會部、作戰研究室和機要室舊址等。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47年3月撤離延安棗園。
王傢坪革命舊址
陝北
王傢坪革命舊址在延安城西北4千米處。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八路軍(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總司令部所在地。軍委和總部在這裏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及各解放區軍民堅持了八年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並為戰勝其"重點進攻"作了充分準備。1946年1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為了便於指導軍委和總部的工作,從棗園搬到王傢坪居住。這裏有軍委大禮堂舊址、軍委作戰研究室舊址、朱德舊居、彭德懷舊居、葉劍英舊居、王稼祥舊居等。1968年開始在王傢坪革命舊址西邊建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紀念原址在鳳凰山麓)1973年正式對外開放,陳列展出大量革命文物。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
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於延安城南關市場溝北、南村以南。1937年7月,選舉産生陝甘寧邊區蘇维埃政府,9月6日,正式更名為陝甘寧邊區政府,林伯渠為主席。1939年在舊址建成石窯洞53孔,平房100餘間。這裏有林柏渠舊居、李鼎銘舊居等,現存凹字形石窯洞三排。 |
〖網絡導航〗 〗 〖Network Navigation |
榆林市:
老陝北生活網:http://www.laoshanbei.com
陝北娃網:http://shanbeiwa.com
榆林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sxyl.gov.cn/
榆林網盟:http://www.0912168.com/
榆林人事人才信息網:http://www.ylrs.gov.cn/
榆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http://www.yldrc.gov.cn/
榆林城鄉建設規劃網:http://ylcxjsghw.gov.cn/
榆林網絡安全檢測網:http://www.ylanqn.com/
中國陝西榆林口岸:http://www.yulinport.org.cn/
榆林項目網:http://www.yldrc.gov.cn/
榆林統計信息網:http://www.yltjj.gov.cn/
榆林農業信息網:http://www.ylny.gov.cn/
榆林科技信息網:http://www.ylkj.gov.cn/
榆林經濟開發區 :http://www.ylkfq.com/
延安市:
延安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yanan.gov.cn/
延安人事人才信息網:http://www.yarc.com.cn/ |
|
陝北社區 |
|
小說 | 文學 | 名著 | 路遙 | 陝西 | 行政區劃 | 地理 | 農業 | 百科辭典 | 榆林 | 延安 | 民歌 | 人物 | 抗清 | 農民軍將領 | 百科大全 | 音樂 | 棗 | 特産 | 歷史 | 民國 | 文化 | 芭蕾舞劇 | 藝術 | 蘭花花 | 根據地 | 郵票 | 集郵 | 紅色政權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