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降真香
目錄
香名 Hong name
降真香 香名
降真香 香名
降真香 香名
降真香 香名
降真香 香名
  香名。其香似蘇枋木,燒之煙直上,能入藥。傳說能降神。亦名雞骨香、紫藤香。 唐 無名氏 《香譜·香品一》:“降真香出 交 舶上,其香如蘇枋木,燃之初不甚香,得諸香和之則美。”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降真香》:“降真香出 黔 南,伴和諸雜香,燒煙直上天,召鶴,得盤旋於上。”《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十裏之內,降真香燒的有如煙霧溟濛。”亦省作“ 降真 ”、“ 降香 ”。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釋名﹞引 李珣 曰:“醮星辰,燒此香為第一,度籙功力極驗,降真之名以此。”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集解﹞:“鷄骨香即降香,本出 海南 。”
No. 2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linn.) miq.)
  芸香科常緑喬木,高約10米,可達20米。樹皮平滑,小枝緑色。單葉對生,紙質,矩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5釐米,寬2.5-6釐米,兩端狹尖,全緣,上面表緑色,光亮,網脈兩面浮凸;葉柄頂端有1結節。聚傘花序腋生,常生於枝的近頂部,表白色;萼片4;花瓣4,條形或狹矩圓形,兩側邊緣內捲;雄蕊8,花絲中部以下兩側邊緣被毛;子房密被毛,花柱細長。核果黃色,平滑,半透明,直徑8-10毫米,味甘。葉與枝含芳香油,作化妝品原料。果可食。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中南半島。生常緑闊葉林中。樹皮提栲膠;根、葉、果及木材入藥,能行氣活血、健脾止咳。
  【名稱】降真香
  【別名】紫藤香、降真、降香、降香、降真香、紫藤香、降香檀、花梨母。
  【英文名】rosewoodheartwood
  【拉丁名】藥材降香lignumdalbergiaeodoriferae原植物
  【功效分類】化瘀止血藥
  【藥材基原】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根部心材。
  【藥源分佈】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廣東海南島。藥材産廣東海南島。
  【采收儲藏】全年皆産,將根部挖出後,削去外皮,鋸成長約50cm的段,曬幹。
  【性味】辛,溫,無毒。
  【歸經】肝,脾,肺,心經。
  【功效】理氣,止血,行瘀,定痛。
  【主治】吐血,咯血,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癰疽瘡腫,風濕腰腿痛,心胃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
  釋名: 紫藤香、雞骨香。
  氣味: 辛、溫、無毒。
  主治: 1、刀傷出血。用降真香、五倍子、銅花,等分為末,敷傷處。
  2、癰疽惡毒。用降真香末、楓乳香等分,團成丸子,熏患處。
No. 3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降真香
  (《證類本草》)
  【異名】紫藤香(《衛濟寶書》),降真(《真臘風土記》),降香(《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根部心材。
  【植物形態】降香檀,又名:花梨母。
  喬木,高10~15米,除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外,其餘無毛。小枝有蒼白色、密集的皮孔。單數羽狀復葉,長12~25釐米,有小葉9~13片,稀為7片;葉柄長1.5~3釐米;小葉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長4~7釐米,寬2~3釐米,先端急尖,鈍頭,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小葉柄長4~5毫米。圓錐花序腋生,連總花梗長8~10釐米;苞片和小苞片闊卵形,長約1毫米;花小極多數,長約5毫米;萼鐘狀,長約2毫米,裂齒5,下面l枚裂齒較長;花冠淡黃色或乳白色,旗瓣近倒心形,頂端微凹,翼瓣長橢圓形,竜骨瓣半月形,各瓣均具爪;雄蕊9,1組;子房狹橢圓形,被短柔毛,花柱短。莢果舌狀長橢圓形,長4.5~8釐米,果瓣革質,具網紋,種子1顆,稀有2顆。花期4~6月。
  分佈海南。
  【採集】全年皆産,將根部挖出後,削去外皮,鋸成長約50釐米的段,曬幹。
  【藥材】乾燥的根部心材,呈條塊狀。表面紅褐色至棕紫色,有刨削之刀痕,光滑有光澤,並有縱長綫紋。如劈裂之,斷面粗糙,強木質纖維性,紋理細而質堅硬;氣香味淡稍苦,燒之香氣濃郁。以紅褐色、結實、燒之有濃郁香氣,表面無黃白色外皮者為佳。
  産海南。
  降真香過去多從國外進口。主要為印度黃檀的心材,即《綱目》所謂"番降"。《綱目》的降真香,據所述植物分佈,可能尚包括芸香科植物山油柑,參見"沙塘木"條。
  【化學成分】印度黃檀的心材含黃檀素、去甲黃檀素、異黃檀素、黃檀素甲醚、黃檀酮和黃檀色烯。
  【藥理作用】印度黃檀能顯著縮短傢兔血漿的"再鈣化時間"。黃檀素給兔1次口服50毫剋/公斤,有微弱的抗凝作用(凝血酶元時間作指標)。在離體兔心灌流時,黃檀素能顯著增加冠脈流量,減慢心率,輕度增加心跳振幅,不引起心律不整。去甲黃檀素作用相似。印度産降香的各種提取物(水、醇及醚)對大鼠甲醛性"關節炎",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
  【炮製】水浸後,蒸至適度,鎊片或刨片,曬幹。
  【性味】辛,溫。
  ①《海藥本草》:"溫平,無毒。"
  ②《品匯精要》:"甘,溫平,無毒。"
  ③《綱目》:"辛,溫,無毒。"
  【歸經】入肝、脾經。
  ①《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②《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手少陰心經。"
  【功用主治】理氣,止血,行瘀,定痛。治吐血,咯血,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癰疽瘡腫,風濕腰腿痛,心胃氣痛。
  ①《海藥本草》:"主天行時氣。"
  ②《綱目》:"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
  ③《玉楸藥解》:"療梃刃損傷,治癰疽腫痛。"
  ④《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宣五髒鬱氣,利三焦血熱,止吐,和脾胃。"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敷。
  【宜忌】①《本經逢原》:"血熱妄行、色紫濃厚、脈實便秘者禁用。"
  ②《本草從新》:"癰疽潰後,諸瘡膿多,及陰虛火盛,俱不宜用。"
  【選方】①治打撲傷折,內損肺肝:紫金皮、降真香、補骨脂、無名異(燒紅,酒淬七次)、川續斷、琥珀(另研)、牛膝(酒浸一宿)、桃仁(去皮尖)、當歸(洗,焙)、蒲黃各一兩,大黃(濕紙裹煨)、樸硝(另研)各一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濃煎蘇木當歸酒調服。(《奇效良方》大紫金皮散)
  ②治金刃或打撲傷損,血出不止: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銅末(是削下鏡面上銅,於乳鉢內研細)等分或隨意加減用之。上拌勻敷。(《百一選方》)
  ③治癰疽惡毒:番降末、楓乳香等分。為丸熏之,去惡氣。(《瀕湖集簡方》)
  【名傢論述】①《本草經疏》:"降真香,香中之清烈者也,故能闢一切惡氣。入藥以番舶來者,色較紅,香氣甜而不辣,用之入藥殊勝,色深紫者不良。上部傷,瘀血停積胸膈骨,按之痛或並脅肋痛,此吐血候也,急以此藥颳末,入藥煎服之良。治內傷或怒氣傷肝吐血,用此以代鬱金神效。"
  ②《本經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內服能行血破滯,外塗可止血定痛。又虛損吐紅,色瘀昧不鮮者宜加用之,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
包含詞
降真香鹼唯燒一炷降真香
書室中焚法煮降真香降真香清而烈有法用柚花建茶等蒸煮遂可柔和相識分惠爇之果勻但至未爨則降真這性終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