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
表達出一片赤誠之心 Express a sincere heart |
表達出一片赤誠之心。 漢 董仲舒 《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近而不言為諂,遠而不言為怨。故輒披心陳誠, 仲舒 叩頭死罪死罪。” 漢 王逸 《九思·守志》:“伊我後兮不聰,焉陳誠兮效忠。” 三國 魏 嵇康 《卜疑》:“先生曰:‘吾寧發憤陳誠,讜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
國民黨將軍陳誠 General Chen Cheng KMT |
陳誠 (1898.1.4—1965.3.5),漢族,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國民黨副總裁,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47.2),軍事統帥。陳誠以18軍為骨幹建立了土木係,從而使他在黃埔係中地位舉足輕重。陳誠不但是黃埔係骨幹將領,而且處處模仿蔣介石,最終成長為一個政治傢,他的政治才幹要強於軍事才幹,施政臺灣期間,通過一係列的措施穩定了臺灣,通過改革為臺灣經濟的騰飛打下良好的基礎。
個人經歷
陳誠於1898年1月4日出生在一個世代農傢。祖父陳錦雲、曾祖父陳貴芬、高祖父陳生善,均以耕種為業。父親陳希文,晚清秀纔,傢有薄田,但不甚富有。“戊戌維新”後,改習新學,畢業於杭州初級師範學校,任教於青田縣初級小學,後升任校長。叔父陳一鵬,係前清貢生。母親洪氏,性甚節儉,勤於傢務,生有三男一女,陳誠居長,次子正修,幼子勉修,女佚名。她八十五歲那年,壽終於臺北。
幼年時的陳誠,體弱多病,直到八歲纔從堂伯父課讀。翌年,進了青田縣高市小學。課餘常和村裏一班少年朋友上山砍柴,趕牛吃草,下地勞動,到江邊遊泳,體質漸強。他性格倔強,非常調皮,跟人鬥毆,從來都不服輸。經常背後插着四面令旗,三個跟鬥便到臺前,村裏人說他象個戲臺上的武生。因調皮出格,常被父親痛駡,但卻天資聰明,讀書成績優良。距高市三華裏許,有一名勝古跡石門洞,高峰插雲,飛瀑奔瀉,風物綺麗。山上有座“劉文成公祠”,據傳是明朝開國元勳劉基(劉伯溫)讀書的地方。陳誠經常去那裏遊玩,每聽到老人講述劉伯溫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朝野史逸事時,即為之神往。他則取了個“石叟”的別名,矢志以劉伯溫自勉。
1912年,陳誠小學畢業後,他父親考慮家庭經濟拮据,打算留他在傢裏經營小本生意,佐理傢務,讓其弟弟正修考中學。但陳誠卻力圖以求學來改變自己的處境,便自作主張,先在傢溫習功課一年,然後瞞着父母,以出外做小買賣為名,步行一百多裏,來到處州(今麗水)蓮城書院投考,被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錄取。他父親衹好改變初衷,讓他繼續念書。在學校裏,他愛好體育,單杠、雙杠、木馬、足球、啞鈴操都會兩下子,特別喜歡棍棒,每天早晨都要鍛煉一番臂力。在一次全校性運動會上,他翻單杠還得了第一名。
1917年,陳誠在省立第十一師範學校第二期畢業。剛好,青田縣敬業高等小學缺少體育教師,其父親又是該校校長,有的教師知道陳誠體育不錯,便建議讓他補這個缺。但他父親嚴肅拒絶:“那怎麽成?我身為一校之主,怎麽可以利用職權錄用自己的兒子呢?若是這樣做,豈非被人抓住謀私利的笑柄嗎?”結果沒有去成。這時,陳誠已經二十歲了,經同鄉同學吳子奇的媒介,便和吳的妹妹吳舜蓮結婚。翌年,帶着妻子的嫁妝費到杭州,插班考入體育學校,僅一個月就畢了業。隨後暫居杭州,準備另圖深造。
正當陳誠為前途無着而苦惱的時候,他父親的老朋友、同鄉杜志遠將軍當選為國會議員,北上就職,途經杭州。他即上門拜訪,請求父執提攜。杜看到這個朋友的後輩找不到出路,又念他年輕,便帶往北京。陳誠藉了一張處州中學的畢業文憑,冒名頂替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但因考試成績差,身材矮小,不能錄取。後經杜志遠嚮陸軍部軍學司司長、主試官魏宗翰疏通,於1919年以備取生名義進了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直皖戰爭爆發後,軍校停辦。他南下廣州,在新建粵軍第一師第三團服務,並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不久,保定軍校復課,仍回校繼續肄業。
陳誠於1922年6月在保定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浙江紹興的浙軍第二旅第六團三連當見習官。不久,補為少尉排長。他看到幹了兩年還沒有晉升,便覺得在浙軍中,沒有後臺,很難有所作為,决計另找出路。
這年,鄧演達奉孫中山先生之命,到上海羅緻軍官,在廣州大本營組建新軍。陳誠從老鄉那裏得到這一消息後很高興,因在保定軍校學習時,與鄧演達有過一段師生之誼。他即嚮團部請假,沒有批準,便不顧軍紀的約束,徑自跑到上海投奔鄧演達。12月,隨鄧到了廣州。
當時,鄧演達在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任團長,陳誠被派為上尉副官,旋任上尉連長,擔負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次年4月,桂軍司令瀋鴻英暗中勾結北洋軍閥政府,發動叛亂。5月,陳誠隨孫中山出徵西江,在肇慶與桂軍馮葆初部作戰中,胸部中彈,進醫院治療。時任粵軍參謀長的蔣介石適來肇慶,乘便赴醫院慰問傷員,對陳誠撫慰有加。此為陳誠第一次認識蔣介石。
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建立。陳誠被該校教練部副主任鄧演達、學生隊副總隊長援引,於9月調到學校任上尉特別官佐(即候差軍官),擔任教育副官之職。第二年,學校設炮兵科,因陳誠係保定軍校炮科出身,就改任炮兵科教官,兼炮兵隊區隊長。有一次,他跟鄧演達訪友歸營,見天將黎明,不能再睡,便讀起《三民主義》。校長蔣介石巡視路過,發現他正襟危坐,聚精會神恭讀,便停步問道:“你叫什麽名字?”陳誠擡頭一看,是蔣校長,立即立正回答。隨後,蔣介石又接連問:“孫總理倡導的三民主義是什麽?”“你記得本校開學時總理對本校師生的訓詞嗎?”陳誠挺着胸脯,都一一背了出來。蔣介石聽了連連點頭,拍拍陳誠的肩:“好的,好的。詩曰‘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你努力吧!”
次年元旦,黃埔軍校成立炮兵營。陳誠被蔣介石命為第一連連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徵,討伐陳炯明。15日拂曉,攻擊淡水城的戰鬥打響,蔣介石親自在炮兵陣地上督戰。陳誠指揮炮兵,猛烈轟擊,命中目標,摧毀城墻多處,由教導第—、第二團官兵組成的奮勇隊隨即從缺口發起衝擊,攻下淡水城。東徵初戰告捷,陳誠的炮連受到蔣介石的贊許。
3月12日拂曉,陳炯明的林虎部,乘右翼的東徵軍久戰疲憊,大舉反攻,與教導第一團激戰於棉湖。當時,教導第一團以千餘之兵力,獨擋二萬多之敵,情況十分險惡。在指揮所督戰的蔣介石看到陳炯明部步步逼近,焦急地和蘇聯顧問鮑羅廷驅車趕到炮兵陣地,氣得衝着陳誠吼道:“娘希匹,你的幾門山炮都啞了嗎?你這個炮兵連長也不想想辦法,把炮架起來打打看!”右臂挂了彩的陳誠,一咬牙上了炮臺,親自將炮瞄嚮陳炯明的城垛指揮所,連開三炮,發發炮彈都在陳的大本營中開花。全連炮兵看到連長打響了,個個抖擻精神,嚮敵軍開炮,阻止敵軍的進攻。在指揮所的蔣介石從觀察鏡裏看到敵軍被炮火轟散,四處奔逃,高興地對鮑羅廷說:“這個連長不錯,打得準!”再次得到蔣介石的贊賞。
5月底,東徵軍回師廣州。剛剛步入軍界的陳誠,獲得了“三炮起傢"的美稱,覺得日後跟着蔣介石有奔頭。正當他洋洋得意之際,突然接到傢母的電報:“辭修吾兒,你父病逝,迅速回鄉治喪。”當時,他很矛盾,既擔心回鄉治喪會影響自己的前程;又怕不回去,落個不孝子孫的名聲。思前顧後,還是請假回了老傢。料理父親喪事後,因傷未痊愈,沒有和妻子同房,引起妻子猜疑,認為他作了官,有外遇,看不起土裏土氣的山裏老婆,便憤而用剪刀刺喉自殺,後送醫院救治未死。陳誠見傢裏接連出事,十分灰心,不想回廣東,跑到杭州請求省長夏超在警界找一個位置,可是沒有被錄用,衹得再回廣州炮兵營。
6月,陳誠奉命參加平定桂軍劉震寰部和滇軍楊希閔部的叛亂。13日,敗退增城的楊希閔部鬍思舜旅,突然回師廣州,反攻觀音山。正率炮連在北校場出操的陳誠,見事態危急,當機立斷,命炮兵嚮滇軍轟擊,首發擊倒鬍旅的軍旗,敵軍驚恐,四散奔逃。黃埔教導團聞警趕去,將鬍旅殲滅。
9月,國民黨政府為統一廣東計,進行第二次東徵,徹底消滅陳炯明部。10月14日,在攻剋號稱天險的惠州城戰役中,陳誠眼看先鋒隊接近城垛時,受敵之側防火力點阻擊,死傷枕藉,便親率山炮一連,推進到北門外距城樓約四百米處,直接瞄準轟擊,將敵側防機槍火力點悉數摧毀,掩護登城部隊攻剋惠州,立下了戰功,獲賞銀五百元。這時,他更受到蔣介石的器重,被提升為炮兵第二營營長。次年春,鄧演達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嚴重任教練部主任,陳誠被調任炮兵科長。6月,又升任嚴重的第一補充師籌備處主任兼第三團團長。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後,陳誠率第三團隨東路軍第二縱隊進軍江西贛州。不久,第一補充師改番號為第二十一師,第三團也改為第六十三團。他仍任該團上校團長。
1927年1月,第二十一師進抵浙江衢州,擔任中路作戰任務,在竜遊、蘭溪一帶,與孫傳芳、孟昭月部展開激戰。2月中旬,退據杭州。喘息稍定的孟部,復圖反攻。陳誠率第六十三團在桐廬西北浪石埠過江,與敵三師之衆背水苦戰數日,傷亡巨大。後來,他帶領一支特務隊,在深夜突襲敵之司令部。敵軍不知虛實,自相驚擾,倉皇退走。第二十一師乘勢追擊,剋服新登,繼入杭州,浙江乃定。
浙江底定後,北伐軍分三路進攻蘇皖。第二十一師隨東路軍取淞滬,陳誠率第六十三團攻占吳江。3月22日,乘夜攻剋蘇州,復下鬆江,在常熟東門外河下截擊直魯軍畢庶澄輕重部隊和軍官教導團,俘獲甚衆。4月7日,第二十一師進駐南京。隨即,他因功升任第二十一師少將副師長,仍兼第六十三團團長。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這天,陳誠來到師長嚴重官邸打聽時局,請求方略。嚴說:“我要解甲歸田。你自己拿定主意吧。”他想起自己到黃埔軍校以來,受到蔣介石的賞識,覺得蔣“登竜有術”,政變“必有成功之可能”。當受蔣召見時,即表示說:“要與鈞座共進退,堅决擁護總司令的英明决策!”
嚴重不願隨蔣倒行逆施,乃托病請假,保薦陳誠升代第二十一師師長。第二天,他又前往謁嚴,說:“現在凡是積極肯幹的就被視為共産黨,這樣誰還敢幹!”繼又含着眼淚說:“師長,你走了,我是沒法子幹的。”嚴慰勉他說:“這是一支革命的部隊,你要好好地維持下去;我雖然離開,當盡力幫你的忙。”
5月,蔣介石繼續“北伐”。陳誠奉命率第二十一師由鎮江渡江北上,相繼占領清江浦、海州、徐州等地。6月下旬,奉調回師南京。這時,唐生智揮師東下討蔣。陳誠又率部前往徐州雲竜山一綫,掩護“北伐”軍總退卻,受到蔣介石的嘉許。7月,年僅三十歲的陳誠被提升為第二十一師師長。
8月,李宗仁的第七軍、何應欽的第一軍在竜潭、棲霞一帶,與孫傳芳的六個師展開激戰。第二十一師奉何應欽命令,趕往下蜀迎擊孫部。剛好,陳誠胃病發作,衹得坐着轎子上前綫督戰。在竜潭戰役後,第二十一師開往蘇州整訓。這時,有人嚮何應欽報告,說陳誠坐轎上陣不成體統。副師長孫常鈞也拉攏王敬久等黃埔一期同學倒陳。10月,陳誠就被何應欽免去師長職務。他很不服氣,認為自己抱病上陣,打了勝仗,不但無功,反而受過,深怪何應欽排斥異己,對人發牢騷說:“蔣介石的下野,也是被何應欽聯絡白崇禧的桂軍逼走的。他們對浙籍軍人,是要排擠的。”從此,他與何結下了芥蒂。
這時,嚴重正在南京任軍委會軍政廳長。陳誠接受同鄉的意見,立即去南京找嚴重。後經嚴嚮何應欽代為解釋誤會,並由嚴保薦,就任軍政廳副廳長,兼任上海辦事處主任,旋任代廳長。但他與何應欽合不來,很少去南京,大部分時間在上海、蘇州“養病”
次年3月,復職不久的蔣介右,任命陳誠為總司令部的中將警衛司令,兼炮兵指揮官。下轄警衛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以及憲兵第一、二團;還指揮炮兵第一、二團。其實力比一個軍還雄厚。
陳誠從進黃埔軍校到參加北伐戰爭,僅僅四年的時間,就由一個上尉特別官佐升到中將警衛司令。同時,他與黃埔軍校同學建立了緊密聯繫。第二期炮兵大隊學生在他的炮兵連見習,第四期炮兵大隊學生與他係師生關係。這就為他在黃埔係中形成一個軍事集團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年8月,第一集團軍整編為六個師。蔣介石見五個師長係黃埔教官,衹有第十一師師長曹萬順是北伐初期投誠過來的,便任命陳誠為該師副師長,以便暗中加以控製。但陳誠聞訊後,大為不滿,憤而出走上海。蔣特派隨從副官把他找回南京,當面“交底”。經過一番面交,陳誠纔於9月上旬到浦口就職。他對師長表面上很恭順,辦事認真,以身作則。還采取措施整頓紀律,嚴禁嫖賭,並與師部官佐共進早餐,以期改變風氣。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第十一師受第四軍軍長張發奎指揮。陳誠與羅卓英負責擬定作戰計劃,協助師長率部分部隊經瑞昌、武寧,越過九宮山、通山、威寧,進入武漢。他還親赴漢口的橋口、武昌的南湖督訓部隊。4月,出敵不意,進兵賀勝橋,將桂係與湘鄂的聯絡截斷,緻武漢頓陷孤立。這時,馮玉祥部虎踞中原。第十一師又奉蔣介石命令,於5月開往鄂北的襄、樊等戰略要地駐防。不久,師長曹萬順因處事失當,被調任新編第一師師長,陳誠即升任師長。
陳誠一上任就對第十一師進行整頓。他公開提出選拔使用幹部的條件是“不貪財,不怕死”、會帶兵、能打仗、沒有不良嗜好、忠於蔣介石,服從其命令。他大量羅緻黃埔學生,用為中、下級幹部,裁汰曹萬順的舊部。隨即將曹萬順的部隊縮編成四個團,加上自己任警備司令時的兩個警衛團,編成兩旅六團製。同時,對部隊加強整訓,提高作戰能力。
10月,馮玉祥部東出潼關,進兵洛陽。蔣介石兵分兩路迎擊。陳誠受第二路總指揮劉峙節制,率領第十一師扼守襄陽、南漳。在襄陽城郊與馮軍激戰兩天,將張維璽部擊敗。隨即,令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分別嚮草店、均縣追擊,直到馮軍嚮白河、安康退去。
蔣、馮戰爭剛一結束,在河南抗擊馮軍的第五路軍總指揮唐生智,於12月1日在鄭州通電反蔣。陳誠即派副師長羅卓英趕赴湖南,說服何健部旅長王東原按兵不動,以解除蔣介石駐武漢部隊的南顧之憂,調兵北上參加討唐。同時,迅速率領第十一師從鄂北豫南北上,兼程趕到確山以東之劉店一綫,協同劉峙部與唐軍作戰。一天,唐軍騎兵襲擊第十一師指揮所,他親率特務營參加戰鬥。剛好第六十六團自信陽押運彈藥趕到,加上第一師丁德隆團增援,纔將唐軍騎兵擊退。在戰鬥中,陳誠偵知唐軍中有三個師的廣西部隊軍心渙散,便派人前往勸降,使其中一個師投誠。唐軍潰敗後,第十一師追擊到臨潁,纔折回信陽。
1930年初,第十一師開赴武漢。2月間,陳誠派部隊將駐武昌的曹萬順之殘部第六十六團包圍,實施武力解散,將軍官資遣回籍,士兵則撥補第十一師所管轄各團。
4月,又奉蔣介石命令,收編湖北的徐聲鈺獨立第十三旅,將第十一師由原來的兩旅六團擴充為三旅九團製的甲種師,實力大為增強。
這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陳誠的第十一師屬劉峙的第二軍團戰鬥序列。9日,蔣介石令全綫發起攻擊後,他率部攻占馬牧集,連剋寧陵、睢縣。繼而西進,攻擊蘭封、杞縣之間的楊固集、柿園集。這時,幾經進攻蘭封、杞縣的蔣介石部隊,遭到晉軍依托堅固工事的抗擊,傷亡很大。陳誠便自告奮勇,采用中間突破戰術,企圖在楊固集打開缺口,再嚮兩翼捲擊。但猛攻兩天,迄未得手。隨後,他又協同蔣鼎文、趙觀濤師嚮左翼推進,卻遭到孫良誠、吉鴻昌等部從杞縣方面的阻擊,連攻數日,也無進展。後又從杞縣以南迂回,企圖經通許、陳留奇襲開封,也遭到龐炳勳、梁冠英等部的抵抗,在魏寨、陳莊一帶展開了爭奪戰。6月24日,第六十一團陣地被梁冠英部夜襲失守。次日,陳誠即令旅長李默庵督第六十一、六十二團反攻,激戰終日,傷亡很大未能攻下。李默庵腎囊中彈,對陳誠說:“陳莊失守,應由劉團長負責”。團長劉天鐸是劉峙之侄,陳誠置各方面說情不理,經報請蔣介石同意,立即執行槍决。
6月底,蔣介石發現馮軍“誘敵深入”的企圖,急令劉峙將部隊撤回睢縣、河堤嶺一綫。7月土日,陳誠奉蔣介石命令,率第十一師開往津浦綫,參加對晉軍作戰。這時,晉軍張蔭梧、傅作義兩路軍,從平津南下,圍攻麯阜,企圖直抵徐州。他帶領全師部隊,每天以一百二十華裏的速度,趕到兗州,直趨麯阜,與守城部隊內外夾擊,將晉軍的李生達第四軍擊潰,解了麯阜之圍。7月底,總攻開始後,他又率部相繼擊潰晉軍豐玉璽部,進占宮裏、樓德鎮;擊潰李生達軍,進占蓮花峪、華豐、磁窯,激戰傅作義部,攻占界首,白馬寺。隨即,沿鐵路綫,經萬德、張夏、崮山、党家莊,嚮濟南追擊。8月15日,在蔣光鼐、蔡廷鍇之第六十一師、第六十師之後進入濟南。
剋復濟南後,津浦綫戰事告一段落,蔣介石犒賞各軍。第十一師領到奬金二萬元,陳誠晉升為第十八軍軍長,仍兼第十一師師長。時年三十四歲,人以“童子軍”相稱。
8月下旬。蔣、馮、閻在鄭州展開决戰。鄭州是中原之心髒,為兵傢必爭之地。蔣介石集中主力加緊攻擊。陳誠與夏鬥寅師,奉蔣之命,編為一個縱隊,擔任前鋒穿插任務。9月6日,總攻開始。他和夏鬥寅帶領部隊,以鄭州為目標,運用錐形戰術,從西華、鄢陵和臨潁、許昌的中間地區嚮北挺進,大膽實施鑽襲。夏師到五女店受阻。陳誠在占領石象鎮後,以一部夜襲和尚橋,鑽進到董傢店,前後縱深七十裏。吉鴻昌等部嚮蔣投誠後,陳誠部繼續鑽進到洧川附近,將馮軍鄭州的外圍陣地分割得支離破碎。蔣介石即命各部急速攻擊前進。
這時,忽然傳來鄭州密報:“敵將全綫撤退”。時新鄭仍在敵手,人皆以為不可輕信。而陳誠研判當面敵情,認為非虛,便超越新鄭,督師兼程猛進。為了搶先占領鄭州,嚮蔣介石報捷,他事先擬好電報稿,並派附員石心志隨肖乾前衛團跟進。10月6日,肖團在二裏崗擊潰馮軍的掩護部隊後,便跑步由鄭州南門入城。這時,已近黃昏,石心志看到占領鄭州已成定局,便飛馳回到師部。陳誠立即填上時間發出告捷電報。當日黃昏,上官雲相的第四十六師的便衣隊也搜索到鄭州東站,但沒有進城。
蔣介石收到第十一師先占領鄭州的電報大悅,說:“子牧集開戰勝之端,麯阜輓垂危之局,鄭州結勝利之果。”當即發給奬金二十萬元。陳誠為了表示“不稱功,不貪財”,給蔣回報說:“職師得以首先占領鄭州,上賴鈞座指揮有方,下靠官兵用命和友軍協助之力,賞金不敢獨受,擬分半數給四十六師。”他將所得十萬元,發給每個官兵二元,約用去四萬元,其餘收作公積金。後來創辦了“十八軍南通殘廢軍人工廠”和“吉安農場”,以收容殘廢軍人和老弱士兵。這樣,既拉了上官雲相一把,又博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這年11月,陳誠以觀操武官身份,陪同蔣介石前往日本觀看軍事演習。還參觀了軍事學校,訪問了僑界,使政治身價大為提高。
1931年初,陳誠將教導第三師改編為第十四師,歸第十八軍建製,自兼師長,周至柔任副師長,羅卓英任第十一師師長,形成了陳誠軍事集團的基礎。不久,開赴武漢,分駐鄂南、鄂東和平漢南段。
蔣介石嚮中央蘇區發動的第一、二次“圍剿”失敗後,於1931年7月親任總司令,坐鎮南昌指揮第三次“圍剿”。陳誠受任追擊軍第二路指揮官,帶領第十八軍從湖北開到江西撫州前綫。當時,紅軍采取“避敵主力,打其薄弱,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與國民黨部隊展開“盤旋式"運動戰。他指揮第十八軍在南城、黎川、廣昌、永豐、吉水、寧都、興國等地,來回奔馳了兩個多月,沒有找到紅軍主力的蹤跡,搞得精疲力竭,“胖的拖瘦,瘦的拖病,病的拖死”。9月初,撤到吉安。
在這期間,陳誠以種種藉口,采取各種手段,收編雜牌部隊,進一步擴充實力。9月,他奉命接過被紅軍打垮了的第五十二師番號,以第十一師獨立旅和第十四師攻城旅編成一個師,自兼師長,升任周至柔為第十四師師長。不久,又以兩個旅和兩個團的兵力,對駐吉安西南地區的第四十三師采取包圍態勢,威逼其師長郭華宗離開,任劉紹先為師長,歸第十八軍建製。後來,按照蔣介石的授意,將川軍張英的第五十九師包圍於永豐,除李彌團逃往撫州外,其餘全部繳械。經過兩年多時間,第十八軍就擴充到五個師,二十九個團。
這年12月,由蔣介石和宋美齡主婚,陳誠與譚祥在上海結婚。譚祥是譚延闓的三女,蔣介石的幹女兒,宋美齡留美時的同學。中原大戰結束那年,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做媒,把譚祥介紹給陳誠。他—見滿口答應:“我一切聽從領袖安排。”雖說陳誠個子不過一米六,其貌不揚,一張略長方形的書生白臉,稀疏的頭髮往後平梳着,但也清秀。特別是那嚴肅的儀表,也博得譚祥的好感。陳誠升任第十八軍軍長後,便與譚祥商量子12月去上海結婚。但譚祥提出要推遲,說:“你同吳舜蓮的離婚手續書還沒辦好吶。”於是,他將第十八軍軍部軍需主任吳子奇,特地從南昌傳動南京,代替其妹妹吳舜蓮寫了一張離婚書,送給譚祥。後來,經友人調解,吳氏衹提出了一個條件:“生不能同食,死後必同穴。”陳誠欣然接受。他與譚祥結婚之後,感情很好,赴前綫作戰,每日都要與譚祥通—次電話。
1932年鼕,蔣介石陸續調集三個多個師的兵力,開始部署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大規模“圍剿”。次年1月,陳誠從南京回到杭州做準備。為了有利於軍事的進行,他提出實行所謂“限田制度”,采用嚮地主贖買土地的方法,實現其“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他認為,自國民黨執政以來,對於孫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迄未實現,而共産黨,紅軍在江西。打土豪,分田地”,深得農民的擁護。因此,他要求江西省政府先作局部實驗,但被省主席熊式輝所拒絶。
這個月底,陳誠任中路軍總指揮,以第五軍軍長羅卓英指揮的第一縱隊、第四軍軍長吳奇偉指揮的箅二縱隊、第八軍軍長趙觀禱指揮的第三縱隊,為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突擊力量,采取“齊頭並進,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消滅紅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爾後進擊廣昌。當時,紅一方面軍奉命進攻敵人重兵設防的南豐縣城,以擊破第四次“圍剿”。陳誠獲悉這一情報後,令南豐守軍第八師據城岡守,同時急令其所屬各縱隊迅速增援,企圖合圍紅軍於南豐城下。
但紅軍已采取退卻步驟,撤圍南豐。陳誠的第二、第三縱隊被紅軍的一部吸引到黎川方向。2月26日,第一縱隊為配合主力尋殲紅軍於黎川地區,以右翼第二師、第五十九師,取道永豐、樂安,分兩路嚮宜黃南部的黃陂地區並進,將整個右側翼暴露在紅軍面前。第二天,其第五十二師行抵黃陂、蛟湖附近時,突然受到紅軍攔腰攻擊,被截成數段。經過兩天激戰,全被殲滅,師長李明負傷被俘。第五十二師被殲滅的第二天,第五十九師東進至霍源附近與紅軍接觸。師長陳明驥受陳誠指令率部亡命衝擊,結果全師大部被殲,師長亦作了紅軍的俘虜。
3月中旬,陳誠改變部署,將六個師編成兩個縱隊,分前後兩個梯隊,由宜黃經東陂、甘竹嚮廣昌進發,尋求紅軍主力决戰。紅一方面軍以小部兵力在廣昌西北擔任阻擊,吸引敵人;主力隱蔽集結於敵人右側的洛口、東韶、南團,小布地區待機。3月20日黃昏,陳誠的後續梯隊第十一師進至草苔岡、徐莊一綫,與前梯隊相距近百裏。這時,羅卓英率第五十九師殘部溫良旅也到達東陂以北五裏牌,判斷紅軍似在等待其主力的來到,而草苔岡地區又不利,即電令第十一師連夜撤回五裏牌,但師長肖乾怕官兵疲勞,不肯撤回。21日拂曉,就被紅軍一、三、五、七、九軍團全力圍攻,傷亡過半,剩下不到三千人。至此,第四次“圍剿”即被打破。蔣介石不得不承認,“此次挫敗,凄慘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第四次“圍剿”失敗後,陳誠遭到同僚各方面的攻訐。何應欽大駡陳誠飯桶,逼蔣介石嚴處。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電告蔣說:“辭修驕橫,目中無人,不聽勸阻,慘遭失敗,其責非淺,望委座撤銷他全職,改編十八軍。”顧祝同、楊永泰也趁機嚮陳誠發難。蔣為避免國民黨軍內部離心傾嚮的進一步發展,便給了陳誠降一級、記大過一次的處分。陳誠覺得威信掃地,無顔見人,不得不打電報給蔣介石辭去本兼各職,並撤銷中路軍總部。不待回電,即從撫州回南昌私寓,閉門不出,任憑同僚對他攻擊。
陳誠回南昌,好幾天不去謁蔣,蔣介石也不便召陳。南昌行營參謀長賀國光見此情況,心裏很着急:蔣、陳不見面,將影響前方戰局。揣摩蔣意,前方指揮非陳莫屬。於是,便去與譚祥商量,請她邀請陳誠外出散步,就便去看望宋美齡。這天晚上,陳誠攜同譚祥來到宋美齡公寓,相互寒暄不久,蔣介石即出見,笑着與陳握手,說:“這個,此次圍剿失利,責任在我,你就不必多介意了。”陳誠一聽很感激,說道:“我沒為你爭光。”這時,蔣介石嚮陳誠出示熊式輝的密件。陳誠一看怒火中燒,說:“委座如不需要十八軍,請幹脆撤銷此番號,何必改成三師八團?否則,悉憑鈞裁。”蔣卻對他說:“予以改編為兩軍八師”。他聽說十八軍的實力反比慘敗前大長,纔轉怒為喜,與蔣談起第五次“圍剿”紅軍計劃。蔣介石采納了他的建議,說:“辭修,這回你要重整旗鼓,整編好十八軍,再由你出任總指揮。”
5月,陳誠回到杭州,擬訂了兩個方案,即:“繼續進攻”和“分區清剿”,請蔣介石决定。蔣估計到當時的部隊“衹有招架之功,而無進攻之力”,便决定采用“分區”方案,以整頓態勢。為了適應軍事形勢,陳誠將總指揮部移駐崇仁,主力仍擺在中路軍方面,調羅卓英回第十八軍任副軍長。他從適應山地戰的特點出發,把該軍兩旅六團製的師,改編成三團製的師,建議蔣介石恢復第五軍建製,並保薦薛嶽任該軍軍長;將吳奇偉所率張發奎的第四軍,由兩千多人擴充為三團製的兩個師。經過整頓,在第四次“圍剿”中嚴重受挫的陳誠軍事係統的實力,又得到恢復和擴充。
7月,蔣介石在廬山開辦軍官訓練團,自兼團長,陳誠任副團長,抽調在江西的國民黨部隊團長以下軍官受訓兩個星期,以加強思想教育,鼓舞士氣,並抽調部分副師長、旅長擔任營長。陳誠一上廬山就立即表示,要以“决死的精神”,痛改錯誤,剋服墮落,從頽喪中振奮起來,為蔣介石效力。他負實際責任處理軍訓團的重要事務,協調顧問、教官和營長的工作,指揮政治和軍事訓練的正常進行,侍奉經常來團訓話的蔣介石和來團觀察的其他黨政要人,對教官和學員作精神和軍訓講話。在這期間,陳誠先後作了三十多次講演、訓話,強調要“服從統帥”,“信仰領袖”。在《軍隊政訓工作之檢視》訓話中指出:“我們認識領袖,信仰領袖,並不想利用領袖。”他把蔣介石比作“一塊寶石”,說:“大傢都是愛護寶石的,可是愛護寶石的出發點各人有不同,珠寶商想把它做成裝飾品去賺錢,強盜想把它搶去變賣發財,衹有正人君子,才能以晶瑩堅潤的寶石之種種德性為法而涵養其高貴的人格,完成其事業。”要求學員凡聽到“蔣總司令”、“蔣委員長”時,要立即肅靜立正。在講演中,還宣傳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方針。他說:雖然有許多的同志、朋友來信指責,也衹好求近捨遠,先打了紅軍再說。同時,多方羅緻文人,特別是國外留學生,以充實政治方面的班底。至9月上旬,辦了三期,受訓人員達七千五百九十八人。
9月下旬,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兵力,開始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陳誠奉派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三路軍總指揮,轄第五、第七、第八三個縱隊,將第三路軍總部和第十八軍軍部移駐南城。在“圍剿”中,他恪守“戰略上取攻勢,戰術上取守勢”的指揮原則。並把新定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的作戰方略,簡括成“封鎖圍進,配合迫進,逐步穩進,乘虛突進”四句話,以便官兵易懂易記。同時,先後在中央蘇區周圍築起碉堡二千九百多座,配合鄉村所實行的保甲制度,構成對蘇區的嚴密封鎖。
正值陳誠部開始嚮蘇區步步逼進時,“福建事件”發生。蔣介石親赴南城,與陳誠舉行秘密會議,决定督師嚮第十九路軍進攻,可是顧慮重重,害怕紅軍支援第十九路軍。過了數日,獲悉紅軍不與十九路軍合作,纔放下沉重的“包袱”。他對蔣說:“這下子不怕了,十九路軍是號稱五個軍,實則每軍不過六個團,總計三十個團,即使能戰,其力亦甚有限,故閩變不足慮。我們還耍乘勢反攻紅軍,把他們趕出江西。”
黎川為閩贛兩省之交通孔道,握贛之東北與東南、及閩西北之樞紐,東連光澤、邵武,南達建寧,北出金溪、資溪,以窺撫州,是紅軍控製三年之久的戰略要地。為截斷閩贛兩省紅軍的聯繫,陳誠先命薛嶽率領五個師占領東坪墟,進攻營前之紅三軍團。12月,令薛部東進黎川,修築熊村、湖坊、黃土關、杉關、邵武、光澤、飛鳶、洵口等地碉堡綫。1934年初,又命第十八軍修築硝石到黎川的公路。1月下旬,將總部移駐黎川。隨即,赴東山指揮各部相繼攻占德勝關、獅子嶺、橫村、樟村,以及閩贛交界的朝天隘、茶花隘、寨頭等武夷山嶺綫。
3月問,陳誠調集三十三個團,在空軍配合下,與紅軍林彪部的二十七個團展開激戰,奪取贛南重鎮廣昌。接着,又攻占建寧、石城等地。這時,蔣介石决定籌辦廬山訓練團,陳誠奉調去廬山,擔任訓練團副團長,前方軍事由羅卓英代理。這個訓練團從7月初開始,每期四周。除西南、西北等地方軍隊外,均抽調少校以上軍官輪流受訓,以軍長、總指揮擔任營長,師長擔任連長,副師長、旅長擔任連附、排長。先後辦了三期,於9月底結束。
10月6日,陳誠回到廣昌總部,立即召集師長商談當前形勢。他在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時說:“睏處於贛南狹小地區的紅軍,似有嚮南或嚮西突圍模樣。希望大傢最後努力,以竟全功。”不久,他抵寧都,得知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便保薦薛嶽為“追剿”軍前敵總指揮,率吳奇偉、周渾元等三個軍,及萬耀煌的第十三師追擊。自任駐贛預備軍總指揮。
1935年3月,蔣介石在武昌成立軍委會委員長行營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陳誠被任命為這個處的處長。他一面派員到附近各省區校閱部隊,一面在武漢設立軍官團,輪訓各部隊的軍官,並選調高級將校為整理處幹部。19日,赴北平軍委會拜謁軍政部長何應欽,商定華北駐軍整理方案,並檢閱東北軍的商震部、萬福麟部,以及第二、第二十五師。4月底,赴貴陽晉謁蔣介石,報告華北、東北軍情況,請示整軍方針。
1937年春,陳誠任軍政部政務次長,兼武漢行營副主任。4月,他邀張發奎、黃琪翔等到溫州、臺州沿海視察地形。部屬問他,現在內戰停止了,國傢總算統一了。國共兩黨曾經合作北伐,今後是否能合作抗戰呢?陳誠回答說:“抗日遲早要抗日,但委員長的政略、戰略思想,不是我們能夠揣度的。我們衹有眼從命令,不好隨便揣測。”
7月初,蔣介石兼團長,陳誠為教育長,又在廬山辦訓練團。聘請名流學者、大學校長、教授為講師,輪訓部隊的中、上級軍官和文職人員的中學校長、國民黨各省市黨部委員,以及縣長、專員等,以統一國民黨內對抗戰的思想。可是衹辦了兩期,“八•一三事件”發生了。
8月18日,陳誠奉蔣介石電召抵達南京,策定抗戰計劃與戰鬥序列。他認為,“我國因軍事落後,且未有充分作戰準備,不宜實施迅速决戰之戰略。但我國國土廣大,人口衆多,經濟資源散在各地,具看長期作戰之條件。故我國對倭作戰之最高指導方針,不能不根據優劣;相反之客觀條件,實施持久消耗戰略。在此項大方針下,國軍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預定之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在抗戰第二時期,國軍對倭寇之攻勢,僅作有限度之抵抗,爾後主動轉進,以消耗敵人戰力,保存我軍主動,藉以空間換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以求達成提早阻止敵人前進,及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當即,蔣介石給他囑以三項任務:一是赴華北嚮晉、陝將領說明中央之决心與應抗準備;二是赴上海視察張治中部作戰,並協助之;三是速擬定戰鬥序列。陳誠當時沒有擔任直接抗戰之任何職務,不知以何種名義從事所賦任務,便嚮蔣說明此意。蔣問:“以何種名義為宜?”陳誠說:“如果領袖對餘欲機動使用,可給一高參名義。”蔣則說以“行轅為佳”。當晚,陳誠與白崇禧副總長、黃季寬、王達夫等會商戰鬥序列。第二天,與熊天翼赴滬視察,於20日返回南京。途中熊問陳:“返京後,對領袖報告是否彼此需要一致?”陳說:“以分報為宜,如此領袖可多得一份參考資料。”
返京後,蔣介石詢問視察情形。熊天翼說:“不能打。”陳誠說:“非能打不能打之問題,而是打不打的問題。”蔣問他是什麽意思?他說:“敵對南口,在所必攻,同時亦為我所必守,是則華北戰事擴大已無可避免。敵如在華北得勢,必將利用其快速裝備沿平漢路南下直赴武漢,於我不利。不如擴大滬戰事以牽製之。”蔣表示“一定打”。陳又說:“若打,須嚮上海增兵。”蔣當即發表陳誠為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增調部隊赴滬參戰(參見淞滬會戰)。
8月22日晚,日軍以大將鬆井石根為司令官,率第三、十一師團等部,在吳淞、川沙強行登陸。陳誠率第十五集團軍進行阻擊。他以八十七師之一部及教導總隊之一團、上海保安總;團一部嚮張華浜登陸之敵攻擊,令在吳福綫之第十一師及在楊行、寶山方面的第九十八師轉嚮獅子林、川沙口方面之敵攻擊,用汽車輸送在昆山、吳縣附近集結的第六十七師嚮羅店挺進:並急調正嚮常熟、福山前進之第十四師,嚮太倉、羅店方面前進,以求會殲登陸之敵。但各部趕到戰場時,日軍主力已登陸成功。他看到敵軍增援不絶,未能將敵壓迫在江中而殲滅,已失去戰役初期的主動權,便建議轉移陣地,逐次抵抗。9月17日,中國軍隊即退守北站、江灣、廟行、羅店、瀏河口一綫,轉入防守。
9月21日,軍委會調整第三戰區指揮係統。陳誠率第十五、第十九兩集團軍組成左翼作戰軍。第二天,日軍為確保其側背安全,在戰車、火炮掩護下,嚮瀏羅公路猛撲。中國守軍奮力抵抗,死傷慘重。陳誠即嚮蔣介石陳述不能再打的原因。他說,如無生力軍加入,即應轉移陣地,調整部隊,繼續抗戰。10月1日,經蔣同意,左翼作戰軍繼嚮藴藻濱南岸、陳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綫轉移。
10月11日,日軍為控製大場、南翔,以斷閘北、江灣、廟行中央作戰軍歸路,嚮藴藻濱發起攻擊。這時,中國軍隊的第五軍,及第一七一師、一七三師、一七四師和一七六師,正陸續嚮上海輸送。於是,陳誠對這次作戰提出了三個意見:第一是以第五路軍由藴藻濱北岸,同時以兩個師由藴藻濱南岸,各以一部由南岸及羅嘉公路以北取攻勢,對敵實行殲滅戰。第二是以第五路軍據守藴藻濱南岸,以第十六軍和第六十六軍之一部,再另抽調幾個師,由藴藻濱北岸突擊,將渡過藴藻濱南岸之敵包圍殲滅。第三是暫取守勢,待第五路軍集中後,再相機出擊。經統帥部决定采用第三條。但因情況所迫,乃决定乘敵攻擊疲憊之機,突予猛擊,以求擊破渡過藴藻濱南岸之敵?10月25日晚,開始總攻。經過三日激戰,被迫潰退,撤至蘇州河南岸到小南翔一綫。
11月5日拂曉,日軍第十軍在強大炮火配合下,從杭州灣乍浦東北之全公亭、金山衛、漕涇等處登陸。蔣介石電話詢問陳誠如何處置,陳誠提出要調整戰綫。當時,這一綫衹剩第六十三師的兩個營一個連守備,兵力極為單薄。他當即進行應急處置,以第二十六師進占鬆江,第六十一師占領閔行,令六十七師速渡鬆江嚮金山縣前進,以警戒黃浦江之左岸。同時,令第七十九師在嘉興下車,用汽車輸送至平湖、新埭鎮綫上占領陣地,第六十三師由乍浦方面,第六十二師由南橋方面,嚮登陸之敵夾擊。但為時已晚,日軍迅速分路直撲鬆江,對淞滬守軍實行迂回包抄。但蔣介石還命陳誠再堅持三天,結果使淞滬守軍完全陷於腹背受敵狀態。8日晚,第三戰區司令部下令撤退。11日,上海淪陷。
12月5日,日華中派遣軍分三路迫近南京。在這之前,陳誠被蔣介石召至南京,商討守南京問題。他問:“是否叫我守?”蔣回答不是。他又說:“如不叫我守,則我不主張守南京。”後經陳誠、何應欽、德國顧問等研究,提出不能堅守的原因後,蔣介石逐决定不守,命陳誠即赴皖南部署。後來,蔣介石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出面干涉日本對華侵略,部隊剛開始撤退時,又做出“以主力守南京,以一部退皖南”的處置,復令部隊返回原陣地堅守,歸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結果造成戰鬥秩序混亂,敵人乘勝追擊。12日,南京失陷(參見南京保衛戰)。
1938年2月,陳誠在武昌珞珈山將校研究班,以“滬戰的經過與教訓”為題,總結了“政略影響戰略”、“政治影響軍事”、“初期攻勢不能成功”、“退卻時機與行動失當”等十四個方面的教訓。他說,孫子謂:“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然就“滬戰經過”觀之,則所謂準備也者、計劃也者,似仍有須待吾人檢討之處。但他認為,淞滬一隅已支持約三個月之久,使狂妄的日本不敢再以“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眼光來輕視中國。
南京失守後,國民黨的軍政領導機關大部分遷移武漢。這年春,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總司令。同時,還奉命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航空委員會委員、中央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書記長、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等職。國民黨內部稱他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
武漢是中國內地水陸交通之樞紐,成為當時抗戰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陳誠認為徐州棄守後,武漢即是敵人勢在必取的唯一戶標。保衛武漢戰略要點,應以三鎮為核心,使其靈活運用,發揮抗戰的最大力量(參見武漢會戰)。
還在整理陸軍期間,陳誠鑒於當時中日關係日趨惡化,對武漢城防設計曾作了兩次調整。其防務要點是:第一,對敵潛在的勢力,預作殲滅之處置。第二,對長江上下遊侵入武奴之敵艦,則鞏固江防,以殲滅之。第三,對將來武漢會戰,使中國軍隊得依武漢要塞為軸,在武漢附近殲滅敵人。因此,對武漢城防附近之要塞築城,概又分為“江防”、“陸防”之二部。他根據蔣介石“選擇要點,構築必要工事”之手令,先構築為陣地骨幹的永久性工事,其他衹準備材料,俟作戰部隊臨時構築。
這次的城防設計與前期差不多,主要在西、南兩方向,伸展到新溝和土地堂、賀勝橋,構築堅固工事,以形成武漢之前進陣地。在武漢周圍之大弧形綫上及其以內地區,均以永久性工事為骨幹,增築野戰工事及副防禦物、交通壕等,構成極大縱深之防禦陣地。1月26日,陳誠在武昌本部召集各軍師參謀、工兵人員及各有關單位,舉行工事構築會議,並成立武漢城防工程處、河川工程股、築路工程處等。2月22日,頒布武漢附近防禦工事構築計劃,限期完成。
與此同時,陳誠以“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統一組織,分工合作”為原則,進行人員、物資、自衛及參戰動員。其動員工作主要分為五類:一類是兵員之補充,即人員之動員;二類是物資之補充,包括軍實餉糧,及一般經濟上之動員與生産,三類是民衆自衛,即地方之治安與後方之鞏固,四類是軍事.配合,即運輸、偵探及救護隊之動員,五類是破壞敵人後方,鏟除偽組織與肅清漢姦,即戰區民衆之動員。並實行“統製物質”、“統製交通”、“加緊軍隊政訓”等措施。
6月,在長江南岸的第三、第五戰區間成立第九戰區,陳誠任司令長官。當時,日軍以九個師團三個旅團和海空軍各一部,約三十萬人,沿大別山北麓和長江兩岸西上,企圖南北合圍武漢。中國軍隊以約一百萬人的總兵力,組織四個作戰兵團,利用鄱陽湖、大別山脈、幕阜山脈和長江兩岸的山川湖沼等天然屏障,進行防禦。陳誠指揮武漢以東的江南防務。作戰初期,他接到蔣介石的指示:“日軍企圖消滅中國軍主力,結束戰局。中國軍必須力求戰而不决。”“衹以全部兵力的百分之六十進行保衛武漢的消耗作戰,保留百分之四十兵力作今後持久戰的基礎。”他根據蔣的作戰思想,以薛嶽的第一兵團防守南潯鐵路、鄱陽湖西岸一綫,阻敵南犯,張發奎的第二兵團,防守德安、星子、九江至田傢鎮的長江南岸;武漢衛戍部隊固守武漢核心陣地,實施節節抵抗。
7月22日夜,日軍波田支隊從鄱陽湖濱的姑塘登陸,繼而侵占九江。緊接着以五個師團分左右兩路,夾大江南岸嚮西展開猛烈攻勢。陳誠令李漢魂的第二十九軍團撤至廬山兩側及南潯路一帶,依托有利地形,與嚮南昌進攻的敵左路軍相持一個月之久,予敵第一零六師團重創。8月10日,第二兵團的第三軍團,在瑞昌東北一綫與登陸的右路日軍波田支隊激戰兩星期。後來,日軍以主力第九、第二十七師團,在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分三路合擊瑞昌,並施放毒氣,緻第三軍團傷亡慘重。瑞昌失守後,陳誠又令第三十一集團軍和第三十二集團軍,阻擊嚮贛北馬頭鎮和箬溪進攻的該路日軍,雙方激戰二十餘日。9月14日,馬頭鎮陷落。24日,該路日軍再占富池口時,第二兵團續凋第六、第五十三、第七十五、第九十八軍馳援,先雙方相持於鄂東南大冶、陽新一綫。後日軍一部苦戰月餘,於10月5日占領箬溪,續陷辛潭鋪,迫近粵漢鐵路重鎮威寧。這時,左路日軍第一零一師團、第一零六師團沿南潯鐵路會攻江西德安。薛嶽第一兵團第九、第二十集團軍在德安北部馬回嶺地區層層設防,給敵人以有力打擊。10月上旬,第一兵團再調第四、第三十二、第六十六軍在德安西北萬傢嶺一帶組織包圍反擊,殲敵四個聯隊。經過四個月的節節抵抗後,陳誠奉蔣介石命令,按預定計劃,於10月25日將部隊全部撤出武漢,退至江西、湖南兩省的永修、幕阜山、嶽陽以南一綫。
武漢淪陷後,陳誠將九戰區軍事交由薛嶽代理,自己赴渝請訓。他嚮蔣介石報告說:“以兼職過多,不僅招致物議,抑且有誤事公。請就可能,畀以專職,或可無大遺誤。”當即受蔣面諭:“以辦理政治部事宜為主,鄂省主席則令嚴立三兼代。”但實際上,仍不時奉派赴湘、粵、桂等地指揮戰事。
1939年9月,日軍以贛北、鄂南兩路策應湘北主力軍,會攻長沙。陳誠奉命和副總長白崇禧抵湘,協助薛嶽代長官指揮作戰。出發前,他曾提出長沙“守”與“不守”兩條,奉批“不守”。因此,一到達淥口,就將蔣介石的旨意轉告給薛嶽。薛不以為然,說:“長沙不守,軍人之職責何在?”雖一夜之間,九次電話命薛退出長沙,而薛不聽。陳誠怕彼此爭論過久有礙戎機,在嚮薛詢問部隊的情況後,乃一面與白商定,命薛嶽反攻;一面將薛之决心及當時情況報告蔣介石。結果,取得了湘北抗戰的第一次勝利。
陳誠在臺灣的最後歲月
蔣介石有一句口頭禪叫“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中正說的是他自己,而這個辭修,指的是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陳履安是陳誠的長子,他要回顧的,就是他的父親陳誠在臺灣的最後歲月。
“殺陳誠以謝天下”
1947年,國民黨軍隊在遼瀋戰役中一敗再敗。這一年,蔣介石將陳誠派到東北戰場,擔任東北行轅主任,意圖奪取整個東北。
陳誠在東北連吃敗仗,國民黨軍隊丟盔棄甲,元氣大傷。那時,國民黨內的輿論一致聲討陳誠的敗績,甚至有人提出應該“殺陳誠以謝天下”。在被迫離開東北之時,陳誠已經是貧病交加。
陳履安說,父親離開東北,一切職務都被免除。當時面臨什麽問題?沒錢,他確實是沒有積蓄的一個人。要去養病,到哪兒去呢?他一離開東北,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必須要住醫院,就在上海江灣醫院。開刀之前,蔣“總統”去看他,有一次兩個人坐下來談了3個小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父親就把很多話實話實說。這個“總統”啊,聽不進去,說很多失敗的因素早就種在那裏。我父親在江灣動了手術之後,他就考慮到哪兒去。後來“總統”給了我父親一點錢,到臺灣去養病。
1948年10月,陳誠去往臺灣。1個月之後,11歲的陳履安隨陳傢的老老少少一起也從上海飛抵臺灣,與父親團聚。1948年年底,陳誠接到“臺灣省主席”的任命。
蔣介石最信任的人
就在陳誠接到“臺灣省主席”任命的幾天之後,1949年元旦,蔣介石發佈了“求和”的文告,宣佈下野。陳履安說,根據父親的回憶,蔣介石是早已註意到了隔着海峽的臺灣,並且準備把這裏作為國民黨軍隊最後的據守地。而陳誠之所以會去臺灣,也是源於蔣介石的這種安排。蔣介石在最關鍵的時刻把開闢最後退路這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陳誠。
陳履安說,他的父親始終是蔣介石在關鍵時刻的重要選擇。據說蔣介石提拔人的時候有三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重用黃埔係出身的軍人,因為蔣是靠黃埔係起傢的;二是重用同鄉;三是重用對蔣介石個人十分忠誠的人。陳誠是三者兼備。此外,他還是蔣介石的幹女婿。
陳履安說,每次父親陳誠與蔣介石意見相左,衹要蔣介石作了决定,陳誠總是默默執行。此外,陳誠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他能夠代蔣受過。因為這一點,他深得蔣介石的賞識。抗戰勝利之後,陳誠成為一級上將,在黃埔係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
“施政”臺灣
蔣介石十分看重臺灣,這讓時任國民政府“臺灣省主席”的陳誠感到重任在肩。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時,臺灣衹有600萬人口,到了1949年初,短短3年多的時間裏,人口已經暴增了100多萬。1949年初,陳誠首先宣佈入臺管製。陳履安說,當年父親陳誠宣佈入臺管製也有防止左翼人士趁機入臺的用意。但是也正因為這項管製的政策,限製了部分國民黨的官員進入臺灣。
1949年初,蔣介石發表“求和”文告之後,國民黨軍隊嚮臺灣的大規模轉移就已經開始。陳誠於是立下了部隊登臺的新規矩。
1949年2月,就任“臺灣省主席”的兩個月之後,陳誠發佈命令,在臺灣公佈實施“三七五減租”的土地改革。即通過對地主的限製來達到安定社會的目的。如該條例規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額不得超過主要作物正産品全年收穫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約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於地主和佃農之間的陋規而産生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如租約短暫、地主可任意奪佃、押租金、預收地租、作物歉收時亦需繳交的鐵租、副産物租等。
1950年3月,陳誠在蔣介石的安排下成為“行政院長”,他以“行政院長”的身份繼續推行土地改革,並且在1952年底正式發表“耕者有其田”政策的主要內容,農民以合理補償的方式獲得地主的田。即通過國傢主導的方式,以一種溫和的補償方式,來達到將大量地主的土地分配到佃戶手中,進而産生 了大量的自耕農。
影響:通過一係列的土地改革,臺灣地區最終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消滅”了地主階級,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和糧食産量,並完成了資本的集中。通過對地主的政策壓製,最終促使農業資本移嚮工業資本。這些改革為臺灣經濟的騰飛提供了良好的農業基礎、從分的資本和豐富、廉價的勞動力。
評論:陳誠代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痛定思痛,銳意改革。主觀目的是穩定自己的統治。但是從客觀層面上說,這些努力促進了中國臺灣地區經濟的騰飛和臺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裂痕
1950年3月,蔣經國出任“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1960年,蔣經國升為“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的副部長。
連任風波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陳誠與蔣介石之間出現了難以彌補的隔閡。在陳履安看來,父親與蔣介石最大的衝突,是出現在蔣介石第二次連任“總統”的時候。
陳履安說,第一次在臺灣“總統”大選,沒有問題,因為照“憲法”,老“總統”可以連任,但是第二次(連任)就有點問題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憲法”不能連任,怎麽辦?老蔣“總統”不說,不談這個事情,你們看着辦。時間越來越迫切了,我父親就找了些大佬來研商,因為他是“副總統”。想出個辦法,修改《臨時條款》。
陳履安回憶說,1959年《臨時條款》經過修改之後,賦予“戡亂時期”“總統”無限期連任的機會。1960年,蔣介石再度當選“總統”,依舊任命陳誠為“行政院長”,但是陳誠卻已經心灰意冷。
陳履安說,在1960年7月,我父親在日記裏面就寫了,為了一件事情,我父親很生氣。他還在做“行政院長”時就得到消息,說軍中傳言“行政院”要加薪,决定不加了,有錢不加薪,尤其軍人不加薪。
1963年,因為“反攻大陸”的計劃,陳誠與蔣介石發生了很大的衝突。陳誠對蔣介石說,一旦“反攻”的號角響起,他仍然要請命出徵,但是他不同意貿然地“反攻”。
1964年病重之際,陳誠最後嚮蔣介石提出辭去“行政院長”的要求,終於得到了批準。
1965年3月5,陳誠因肝癌病逝於臺北,享年68歲。 |
二 明朝陳誠 Second, Chen Cheng Ming |
陳誠(1365年—1457年),字子魯,號竹山,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生,中國江西吉水人,明洪武-永樂年間,曾出使安南、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韃靼,與航海傢鄭和齊名。
年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師從臨江學者梁寅學習小戴《禮記》。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舉人,二十七年(1394年)貢士,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出使西域撤裏畏兀兒(今柴達木盆地西北地區)建安定衛、麯先衛、阿端衛,保衛邊疆。
洪武三十年(1397年)奉詔出使安南,升翰林院檢討,從七品。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赴廣州任所管事。
建文三年(1401年)升廣東布政司左參議。
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九年(1411年)入文淵閣修《永樂大典》。
永樂十年(1412年)升吏部驗封司員外郎。
永樂十一年(1413年)9月,明成祖詔令中官李達護送帖木兒帝國國王沙哈魯派遣的使者回國。隨行使者包括副使李暹,典書記陳誠、楊忠等8人。使團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10月,抵達帖木兒帝國國都哈烈。
永樂十三年(1415年)10月使團回到京師,典書記陳誠撰寫《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匯呈御覽。
永樂十四年(1416年)護送哈烈、撒馬兒罕、俺都淮等國朝貢使臣回國。
永樂十六年(1418年)5月升廣東布政司參議。10月護送哈烈沙哈魯、撒馬兒罕兀魯伯派遣的朝貢使臣阿爾都沙回國。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升廣東布政司右參政從三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出使帖木兒帝國。
洪熙元年(1425年)返回江西臨川故鄉,修建“奈園‘別墅,吟詩會友。
宣德八年(1433年)撰《歷官事跡》。
天順元年(1457年)卒,享年九十三。
著作:《西域行程記》 《西域番國志》 《奉使西域復命疏》 《獅子賦》 《與安南辯明丘溫地界書》 《竹山文集》 |
三.當代書畫傢 III. Contemporary painter |
陳誠,字一舟,號誠者。(止堂誠者,一舟誠者)書畫傢。當代著名書畫大師薛志耘先生入室弟子。
1972年生於江蘇泗洪縣,畢業於宿州師範學院。現定居安徽宿州。2007年進修於中國書法傢協會培訓
部。擅長中國大寫意花鳥畫.書法等。【鷹風鬆韻】【黃花晚節】【魚樂圖】【毛主席詩詞詠梅】【鄭板橋詠竹詩】【林散之論書詩】等作品發表於多傢國傢大型書畫刊物。 |
|
姓 名:陳誠
英文名:Kenny Chen
出生地:遼寧
民 族:漢族
生 日:4月5日
身 高:190cm
重:75kg
語 言:漢語
星 座:白羊座
性 格:內斂,可愛
愛好:唱歌,跳舞
特長:唱歌,表演,舞蹈
喜歡的音樂類型: HipHop, R&B, 流行音樂
風雲組合成員,參加08年CCTV模特電視大賽,榮獲十佳。
風雲組合最新專輯《風雲》
歌麯列表
01 奇跡中有你
02 你愛我嗎
03 低調舞步
04 守住永遠
05 愛讓人喝醉
06 花雨
07 决勝天下
08 T舞臺(Remix Ver.1)
09 贏過我自已
10 Top Star
11 T舞臺((Remix Ver.2)
12 兄弟的雙手2009 |
|
Chen Cheng
陳誠
埔係重要將領,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參謀總長。字辭修。1898年1月4日(清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二)生於浙江青田。早年在浙江求學。1919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1920年參加中國國民黨。1922年軍校畢業,到浙江陸軍第二師第六團當見習官,後隨鄧演達入粵軍第一師,任連長。1924年任黃埔軍校特別官佐、炮兵營長。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團長、師長。1928年任第一集團軍炮兵集團指揮,1929年任第十一師師長。治軍註重軍規,積極培植和擴展黃埔係實力。在蔣介石與李宗仁、唐生智、馮玉祥、閻錫山部隊的各次作戰中,受蔣重用,1930年8月升任第十八軍軍長。在蔣介石“圍剿”工農紅軍的幾次作戰中,歷任第二路進擊軍總指揮、中路軍總指揮、北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蔣介石在廬山等地舉辦軍官訓練團時,陳任副團長或教育長,成為蔣的得力助手。
抗日戰爭初期,陳誠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淞滬戰役和武漢保衛戰。嗣後,歷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軍政部長、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以及三青團中央書記長等職。1946年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協助蔣介石指揮國民黨軍隊發動全面內戰,次年9月兼任東北行轅主任,坐鎮瀋陽指揮東北戰場同解放軍作戰,迭遭失敗, 1948年5月去職。同年10月去臺灣, 12月任臺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後歷任臺灣“行政院長”、“副總統”及國民黨副總裁等職。1965年3月5日在臺北病逝。
(嚴如平)
|
|
- : Chen Che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