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高級將領(圖) Kuomintang generals (Figure) |
陈济棠 国民党高级将领(图) 陈济棠 国民党高级将领(图)
(1890—1954) |
|
陈济棠 生平简介
陳濟棠(1890.2.12-1954.11.3),字伯南。廣東防城(今廣西防城港)人,1890年2月12日出生。粵係軍閥代表,中國國民黨一級上將,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華民國農林部部長。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
1907年,陳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秘密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又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之後任粵軍軍官,從排長纍升至團長。在護法戰爭及討伐陳炯明戰爭中,陳追隨孫中山先生,任粵軍李濟琛部第2旅旅長。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陳濟棠任李濟琛部下,國民革命軍第4軍11師師長兼任欽(州)廉(州)警備司令。。
1927年北伐期間,共産黨在南昌武裝兵變,葉挺、賀竜南下廣東潮、梅一帶。陳濟棠率軍阻截。1928年後任第4軍軍長兼西區綏靖委員、廣東編遣特派員,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曾率部鎮壓工農武裝。1929年3月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蔣桂戰爭起,李濟琛被蔣介石扣押在湯山,陳濟棠支持蔣介石。之後,陳升任第4軍軍長兼廣東綏靖委員,駐紮廣州,然後再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
1930年通電反蔣。1931年,乘鬍漢民被蔣介石軟禁,通電反蔣並驅走廣東省長陳銘樞。同年5月,汪精衛等於廣州另立國民政府,陳任第1集團軍司令。同年9月發生“九·一八”事變後,廣州國民政府取消。之後數年,陳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1932年任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同年蔣介石為對付共産黨,仍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總司令,兼任江西“剿共”南路總司令。1936年聯合桂係,發動反蔣抗日的“六一事變”。失敗後經香港赴歐洲。1937年9月回國後,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會、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1940年任農林部長。1946年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1949年,任海南行政長官兼海南警備司令。1950年4月逃往臺灣,後任臺灣“總統府”資政、戰略顧問。1954年11月3日卒於臺灣,獲厚葬於臺北市新北投。陳濟棠舉殯時,臺北及香港都有盛大的送葬儀仗。
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對廣東發展頗有建樹。先後興建各類工廠,港口公路,大中小學等。廣州百業繁榮,市政建設成績顯著,如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捨,愛群大廈等等,以及30多條馬路,皆是陳濟棠主政廣東時興建。被稱為老廣州的黃金時代。香港的珠海書院亦為陳濟棠戰後於廣州所建。 |
|
陳濟棠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父親名謙受又名金益,係清季秀纔,在鄉間設私塾,教書多年。大哥陳維周,早年在防城東興做過星相業,篤信陰陽邪道,對陳濟棠的影響極大。他6歲開始入私塾讀書,8歲喪母。他性孝,待人接物總顯出一片忠誠,故頗受人稱頌。16歲時應鄉試,榜列第3。因感於國傢外侮頻仍,清室行政腐敗不堪,他無心再求仕進,蓄志從戎,曾先在縣城習警政,後於1907年入廣東陸軍小學。次年春,他由陸小教官鄧鏗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他轉入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
陳濟棠在陸軍小學時,成績較差,特別是正步老操不好,每逢校閱,他都被留在室內搞衛生。陸小畢業時,他是最末一名。在畢業祝酒時,各同學都嚮名列榜首的梁安邦祝酒,說梁前途遠大。梁喝得醉昏昏,聽得樂滋滋,便忘乎所以地說:"大傢都有辦法,除了陳伯南以外。"當時有位同學說:"不要小看陳濟棠,他可能比別人走得更遠"。梁一聽氣憤地說:"伯南如能出人頭地,我給他捧靴。"說得陳濟棠面紅耳赤,默不作聲。後來,陳濟棠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梁為謀取職務,衹得來找陳濟棠說:"伯南!伯南!我給你捧靴來了。"陳濟棠說:"老同學何必開玩笑,現有一個交通團團長缺,未知你肯屈就嗎?"梁喜出望外,但一直當了八年交通團長未升遷過。 |
|
1913年,陳濟棠在廣東陸軍速成學校步兵科畢業後,在廣東地方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連長。1915年,他參加討袁(世凱)倒竜(濟光)戰爭。失敗後,輾轉到肇慶投護國軍的林虎部。1917年,他奉命率部駐防陽江剿匪。亂平後,他率先以兵工作修橋建設,因而積功升任營長。1920年粵桂戰爭中,他脫離了林虎部。11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他應邀在該師任第四團(團長陳銘樞)第1營營長。1922年6月,陳炯明策動反對孫中山,並要挾廣東所有部隊參加他的反叛行動。團長陳銘樞因參與反對孫中山感到內心慚愧,不久離職去南京,第四團暫時由陳濟棠統領,回駐肇慶。年底,孫中山聯絡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入粵討伐陳炯明,陳濟棠表示支持孫中山。此時,奉陳炯明之命去梧州指揮打滇桂軍的葉舉,路過肇慶,逼第1師將領飲雞血酒發誓表明同心打滇桂軍。在李濟琛的佈置下,陳濟棠與鄧演達、張發奎奮起兵變,配合滇桂軍合力進攻,擊敗了陳炯明的叛軍,重新占領了廣州。
1923年1月,陳濟棠升任第1師第2旅旅長,率部隨師長李濟琛移駐江門整訓。4月,桂軍瀋鴻英部進攻廣州,第1師奉命討伐,溯西江追擊。陳濟棠指揮第2旅配合張發奎、鄧演達部攻破肇慶城,並乘勝占領了西江。7月,兩廣革命勢力在梧州會師,成立西江督辦公署,李濟琛任督辦,陳濟棠兼任督辦公署參謀長。此後,他奉李濟琛之命與徐景唐等曾3次率部入廣西,協助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收拾桂局,解决了瀋鴻英、陸榮廷的部隊,統一了廣西,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1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軍,李濟琛任軍長,陳濟棠升任第11師師長。該年秋鼕間,陳率部參加第2次東徵和南徵戰役,一直打到海南島。 |
派係相爭 Factional struggle between the |
北伐時,陳濟棠率部駐防高、雷、欽、廉地區,兼任欽廉警備司令,從事南路的綏靖工作。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內心抵觸,在他駐北海期間,壓製工人、農民運動,排斥進步青年,又使其胞兄陳維周承辦各項捐務,牟取暴利,引起各方不滿。陳看到這種於己不利的形勢,便與他的親信師參謀長李揚敬、師政治部主任林翼中密商,决定出國考察,藉以緩和氣氛和博取進步的外衣。1926年鼕,他便請準去蘇聯和一些歐洲國傢進行考察。
陳濟棠正在蘇聯考察時,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在上海廣州進行大屠殺,第11師也從欽、廉、高、雷地區調回廣州,擔任警備,配合清黨行動。除得知這一消息,認為這是回國復職尋求發展的大好時機,便於6月間回國。他一到南京,就嚮蔣介石呈報反蘇反共意見,又在"總理紀念周"上作反蘇反共報告。他說:"共産黨是本黨的反對黨,是危害本黨的唯一敵人"。"赤色帝國主義者的蘇俄,是我們最大最可惡的敵人。"寧漢分裂後,他回到廣州,一面以他的心腹李揚敬、林翼中、林時清等嚮各方疏通,一面請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古應芬嚮李濟琛進言,給他復任第11師師長職務。
陳濟棠復職後,利用廣東正在擴編軍隊的機會,把與他有矛盾的副師長鄧世增調離第11師,改任餘漢謀為副師長,並把所屬各團、營長換了一些親信人物。他在各種場合,極力宣傳要繼承鄧鏗師長和孫總理的遺志,建設三民主義的中國。同時,他又做了些改善官兵生活的事情,鞏固他在第11師的地位。
這年9月,"八·一"南昌起義部隊進入廣東,陳濟棠與徐景唐、薛嶽等師馳赴潮汕,阻擊葉挺、賀竜率領的起義軍。陳部屬千五百元購買青翠玉石送往南京,供刻製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印章。
陳濟棠剛剛掌握廣東軍權,在蔣桂戰爭中失利敗回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便傾全桂之兵,嚮廣東進攻,於5月上旬占領了西江各縣。擁李濟琛的粵軍第5軍軍長徐景唐也舉兵響應,直逼廣州。陳濟棠深感"廣東存亡,在此一戰",遂以保境安民為號召,動員全部粵軍同桂軍决戰。他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以一部兵力(蔡廷鍇旅)牽製徐景唐部,集中主力於花縣的赤坭、白坭地帶嚮桂軍進行全力反攻,將李、白部戰敗,並乘勝追至廣西邊境,以香翰屏旅會同蔣介石的第4路軍分途入桂。打敗李、白部後,即增兵粵東,反攻東江的徐景唐部。當徐部嚮贛南退卻時,陳令蔡廷鍇、香翰屏統率10團兵力銜尾追擊,於7月10日將徐部四面包圍於信豐,全部殲滅。
陳濟棠對桂係作戰的勝利,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他趁機將廣東部隊整編為五個師,以餘漢謀、香翰屏、李揚敬、蔡廷鍇,蔣光鼐分任第59、62、63、60、61師師長。是年12月初,張發奎在湖北宜昌反蔣戰敗後,退入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紹駭,張發奎聯合反蔣,在南寧成立了"護黨救國軍"。為奪占廣東為反蔣基地,張發奎率第3路軍(4個師的編製),由四會、清遠入花縣、從化,擔任左翼攻擊,李宗仁率第8路軍循西江經肇慶,攻粵漢路正面的軍田,並分兵一部攻佛山。陳濟棠一面以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分路阻擊,一面急電請蔣介石發兵支援。不久,蔣派第6路軍朱紹良的3個師入粵助戰。陳濟棠待援軍來到,即展開全綫反攻。在爭奪兩竜墟的激戰中,陳部以主力於正面,配屬空軍支援,連續挫敗張發奎部多次衝鋒,並以蔡廷鍇師從張部左翼迂回包圍,予張部以重創。此時,張部旅長黃鎮球、團長歐震、李漢炯均已負傷,營連幹部傷亡過半,部隊損失三分之二,被迫後撤。張部的潰敗,李宗仁的第8路軍翼側受到威脅,遂全綫後撤,擬固守梧州。陳濟棠當即督部長驅直追,並以海軍搶先占領了梧州,李、張軍主力衹好後退到平樂、荔浦一帶集中整頓。陳濟棠見李、張軍主力已集中,未敢深入桂境,就在梧州設總指揮部,軍隊就地休整,以待時機。
1930年3月,陳濟棠坐鎮梧州,指揮粵軍繼續嚮廣西腹地進攻。命蔣光鼐,蔡廷鍇兩師經梧州藤縣進占三和墟,嚮北流的黃紹蛇的十五軍發起攻擊,於工6日將黃部和趕來支援的張發奎部第四、第十二軍擊敗。此次歷時兩晝夜的惡戰,雙方傷亡重大。張部營,連、排長傷亡殆盡;陳部損失亦大,繼占領大河(潯江)下遊和玉林五屬一帶後,不敢再進,與桂軍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1930年5月,中原大戰全面爆發。李宗仁、白崇禧、黃紹濃和張發奎,為策應馮玉祥、閻錫山作戰,乃放棄廣西,揮軍入湘。陳濟棠獲悉桂軍入湘後,即命餘漢謀師至貴縣接替蔡廷鍇師防務,將蔣光鼐、李楊敬、蔡廷鍇師調至韶關—帶,集中待命。6月3日,張桂軍攻占長沙,前鋒進抵平江、嶽陽,蔣介石急電陳濟棠派兵入湘,截擊張桂軍。陳即任命蔣光鼐為前敵總指揮,率第六十師(師長蔡廷鍇)、第六十一師(師長蔣光鼐),第六十三師(師長李楊敬)入湘作戰。6月10日,粵軍突然攻占衡陽、衡山、安仁一帶,把張桂軍攔腰斬斷,使其首尾不能相顧,迫使張桂軍於15日放棄長沙,退屯禮陵。時其後續部隊黃紹竑部,也被堵截,屯聚於祁陽。
陳濟棠見張桂軍回師攻衡陽,當即命令蔣光鼐,將三師兵力集中於衡陽附近、湘江東岸東陽渡一帶,趕築陣地,堅城固守,以待援軍。同時,命令後續部隊於九峰、樂昌、韶關間,擇要扼守,捍衛粵北。24日,張桂軍展開對衡陽的圍攻戰。陳部頑強扼守,戰至27日,連續挫敗張桂軍的多次衝擊,使其屯兵於堅壁之於,久攻不剋,反而遺屍遍野。28日,何鍵的第四路軍李抱冰師趕到衡陽接防,陳即命蔣、蔡、李三師反守為攻,一舉將張桂軍驅至七、八、九壙一帶。30日,雙方集中兵力,激戰於七壙地區。陳部三個師又一旅的兵力,采取正面攻擊,翼側迂回的戰術,於7月1日將張桂軍全綫擊潰,並擊斃其師長梁重熙,重傷楊騰輝,斃傷和俘虜張桂軍一萬二千餘人,事後,李宗仁在回憶這次戰役時說:"衡陽久攻不下,而敵人援軍雲集。......不得已,再嚮廣西撤退,情形狼狽不堪。官兵對戰事都十分消極,情況的艱窘,實我軍作戰以來所未曾遇過的。"
陳濟棠部正在追擊嚮廣西退卻的張桂軍時,蔣介石已命雲南的竜三兵分兩路,進攻廣西的南寧和柳州。東北的張學良入關襢蔣,馮、閻敗徵已見。陳濟棠鑒於這一局勢的變化,擔心廣西的張桂軍一旦被解决,廣東將受到滇軍的威脅;更害怕大戰一結束。蔣介石會回過頭來吃掉自己。所以,他此時想聯合桂係,取得對蔣的威脅作用,以保持自己在廣東的地位。自此,他對張桂軍作戰采取消極態度,衹派第二縱隊司令餘漢謀,率三個師做虛張聲勢的追擊,以應付蔣介石,並對自己的一些親信說:"蔣介石用金錢官職收買對方的部下,使之倒戈相嚮,互相仇視,進行火並最後是兔死狗烹,蔣則坐收漁利。"7月上旬,當餘部進到賓陽後,他又令其停止追擊,派信使與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聯繫,表示修好,並讓李、白部隊從上林和賓陽之間進到五壙,集中兵力嚮南寧城外竜雲部猛攻。竜雲要求陳濟棠派兵支援,陳部按兵不動。竜雲怕兩廣軍隊聯合起來對付滇軍,於是立即率部退回雲南。
同年夏季,蔣介石為加速消滅馮玉祥、閻錫山的軍隊,要求陳濟棠抽調粵軍繼續北上作戰。陳濟棠趁機命陳銘樞的舊部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北上組成十九路軍,開赴山東、河南同馮、閻兩部作戰。陳濟棠和陳銘樞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1929年夏初,當李、白軍進占西江,陳濟棠在北江下遊設防抗拒的緊張階段,陳銘樞為了搞垮陳濟棠,得以兼攝廣東軍政,便捏造餘漢謀(時為陳濟棠的得力旅長)反蔣事實,說餘暗中與徐景唐勾結反蔣,並驅逐兩陳(陳濟棠、陳銘樞),連電嚮蔣告密,要求將餘扣留。陳濟棠初時信以為真,接蔣電後,便將餘調回廣州扣留。後來,陳濟棠發現這是陳銘樞耍的陰謀,纔把餘漢謀釋放,重返前綫打敗了李、白軍。從這一事件起,陳濟棠對陳銘樞常存怨恨,伺機報復。這次把蔣、蔡兩師調走,就全部削去了陳銘樞在粵的勢力,使廣東軍成為他清一色的嫡係部隊。但陳銘樞也不示弱,立即大肆招兵買馬,從德國、捷剋購進大批新式武器,增編了廣東省政府直屬的保安隊四個團,以填補他在粵的實力真空。從此兩陳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同年鼕,陳濟棠也以內張,桂軍作戰,任務繁重,兵力不足為藉口,經請準蔣介石,增編了兩個直屬獨立旅、三個直屬獨立團、三個師屬教導團、六個旅屬特務營。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要求他裁減軍隊,削減軍費,蔣支持的省主席陳銘樞又同他明爭暗鬥,更引起他的不滿。
1931年2月,蔣介石以中原大戰的餘威,宣佈準備5月5日召開國民會議,製定訓政時期憲法,選舉總統。立法院長鬍漢民表示反對,蔣就於28日將鬍漢民扣留於南京湯山。消息傳開,軍政各界都極為震動。鬍派首腦人物古應芬等逃往廣州,到處點火,掀起了反蔣高潮。陳濟棠認為這是反蔣的大好機會,即可搏取伸張正義、維護國本的美名,又可以乘機壯大勢力,獨霸一方。於是他就和古應芬聯合,驅逐了親蔣的陳銘樞,奪取廣東政權,樹起了反蔣旗幟。陳銘樞離開廣州後,轉到廬山投蔣,企圖指揮蔣光鼐、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回師進攻廣州,撲滅陳濟棠的勢力。陳濟棠乃一面發兵收繳陳銘樞駐紮黃埔的翁照垣、黃固的兩個保安團的軍械,以絶後患,一面派香翰屏前 往贛州,遊說蔣光鼐、蔡廷鍇,勸其勿為陳銘樞、蔣介石所利用,得到了蔣、蔡的同情和答允。
為了壯大反蔣力量,陳濟棠派林翼中、香翰屏為和談代表,迅速與李宗仁、白崇禧達成妥協,將駐廣西的粵軍撤回廣東的肇慶、韶關,使多年的粵、桂之戰,頓時峰回路轉,化幹戈為玉帛,組成了兩廣聯合反蔣陣綫。同時,他以巨款接濟古應芳,去聯合國民黨內各派反蔣勢力。4月30日,國民黨粵方四監委鄧澤如、肖佛成、林森、古應芬等聯名通電彈劾蔣介石。5月3日,由陳濟棠領銜,十名廣東高級將領通電表示擁護。26日,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李品仙、餘漢謀、唐生明、薛嶽、吳奇偉等兩廣將領二十餘人聯銜通電,限令蔣介石於四十八小時內下野。該日,陳濟棠還發表了出師討蔣通電。電文中說:"現鄧、林、肖、古諸公,認定首都同志,已受蔣逆武力威脅,失其自由,中央職權,已不能行使國傢法律與本黨紀綱,已全失其劾能,非以革命非常手段,不足以輓救黨國於垂亡,而恢復革命大業於將墮。"
此時,與蔣介石有矛盾的汪精衛的改組派、孫科的太子派李宗仁的新桂係、古應芬和肖佛成的元老派、鄒魯的西山會議派,都陸續涌到了廣州。27日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發表討蔣宣言,另組一個與南京對抗的國民政府,陳濟棠被選為廣州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接着,粵桂軍嚮湘贛進兵。南京方面也調兵遣將,準備在湘、贛一綫進行堵截,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
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全國一致要求團结禦侮,寧、粵雙方在廣大人民群衆"內息爭端,外抗強敵,雪恥救國,收復失地"的呼聲和壓力下,纔不得不以"共赴國難"的名義,互派代表到上海議和,達成了蔣介石下野,廣州結束非常會議的協議。非常會議撤銷後,在廣州設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西南執行部、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簡稱西南兩機關)。表面上,全國黨政復歸於統一,但兩廣仍維持半獨立局面。此時, 古應芬病死,鬍漢民衹主持西南政務,陳濟棠實際上已成為握有軍政大權的"南天王"。
寧、粵復合後,陳濟棠為了鞏固其地位,防止蔣介石報復,他把"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加強對廣東的控製,作為當務之急。他將餘漢謀,香翰屏、李楊敬三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各轄兩個師,另增編教導師一個、獨立師二個、獨立旅五個、獨立團八個和炮兵團、戰車營等,使陸軍兵力猛增至十五萬人。為使廣東海、空軍將領反對蔣介石,他把歷來由陸軍節制的海、空軍劃分出來,獨成體係,直屬西南政務委員會管轄。任命陳策組織海軍司令部,接管各艦艇隊、海軍學校、修船廠、倉庫等,並組建一團陸戰隊,駐守瓊崖;任命張惠長成立空軍司令部,接管兩個飛行大隊、空軍學校、一團地勤部隊和飛機場等。這樣海、空軍將領都皆大歡喜。1932年4月下旬,他又以節省軍費為名,突然下令撤銷陳策的海軍司令部和張惠長的空軍司令部,以武力接收,並以他的親信張之英和黃光銳分任海、空軍司令,獨攬了廣東海空軍大權。接着他購買了四艘魚雷快艇裝備海軍;將空軍擴充為四個飛行大隊,各種飛機一百三十餘架,在全省各要地分建中型飛機場十多個,大大加強了海空軍的戰力。
他在擴編部隊的同時,還擴充了軍事學校,把培養軍事幹部做為發展軍事勢力的基本問題。他說:"軍隊之基礎,建築在下級幹部。如各個班、排長自身都不振作,那這種軍隊就不能用,不能替黨國效力。"早在他任第四軍軍長時,就設有軍官教導隊,到任第八路軍總指揮時,他把教導隊擴充為軍官學校,自兼校長;此後,他又將軍官學校改為廣東軍事政治學校(簡稱燕壙軍校)。每年招收三、四百名學生,在復試時要經過他兄陳維周親自逐個看相,認為有福氣而無反骨的纔加以錄取,編入步、騎、炮、工、輜重等兵種,施行定期教育訓練,畢業後分派到各部隊任下級軍官。他將部隊行伍出身的尉級軍官分期分批調進該校補充班受訓六個月,提高其組織指揮和學術水平。在該校還設有軍事深造班,將各軍機關和部隊的校級軍官,分批調訓。他認為這樣做可以自成一個軍事係統,保持本集團的部隊不至被其他軍事派係所滲入而起分化。他親自規定選拔軍事幹部的五個條件:第一要立志,要有做非常的事業之志。能刻苦耐勞,努力奮鬥,眼光遠大。第二要鍛煉身體,具有金剛不壞之身。規定幹部每天早晚都要到野外出操,鍛煉身體。第三要明白主義,為"三民主義"而戰,"順逆攸分,為勝敗攸分"。第四要有團體生活的意識。在本團體內要親愛精誠,同患難,共生死。意識統一,行為統一,保持團體的生存。第五要有犧性精神。要能損棄個人的私利私見,把個人的自由犧牲,把個人的知識技能獻給團體。第六要得到人民的同情。要具有不要錢、不怕死、愛人民、愛國傢、服從命令、嚴守紀律的軍人的人格。陳濟棠還親自擔任軍事政治學校的"心理改造"課講授。他提倡道德修養,要註意八大要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公正、守法"。能力方面的訓練要註意三大要點:"求知識,習技能、重力行。"
為滿足擴軍的需要,陳濟棠親自抓全民軍訓。他在"對各機關軍訓公務員的訓詞"中強調說:"舉國人民都要能夠服兵役,不能單靠少數的軍隊單獨負起衛國的責任。如果單靠少數的常備軍隊以衛國傢,那就是很危險的。""僑居我國的外國人,無論其為商人或教授等等,一接到國傢命令,便即回去,擔負軍事責任,而他們何以能夠隨時為國傢服軍役呢?當然是由於平時受過軍事訓練的緣故。反觀我國,平素沒有這種訓練,因此當着國傢有事時候,衹管舉國沸騰,怎麽熱烈,但因沒有軍事的常識與技能,畢竟不剋擔負戰爭責任。"他規定廣東各級政府機關、軍事機關和中學生普及軍事訓練,舉辦全民訓練骨幹隊,訓練期滿後,分配到全省各高級中學,擔任軍訓領導骨幹,實行軍事管理。他還與省主席林雲陔分別擔任正副主任,領導全民軍訓。 |
治理廣東 Governance Guangdong |
1931年秋,陳濟棠着手整理行政基層組織,改革民政機構。他在廣東省府各機關長官僚屬歡宴會上,提出要"改革陋習,刷新政治,造成模範新廣東"。強調"西南情形特殊,地處國防前綫,毗連香港澳門,還有衆多的華僑,南京方面的决策和所頒布的法令未盡適合實際,應該有所損益。"他批評全國政象:無論何省,未盡根據總理所定政策而行,遂至散漫無序、步驟紊亂,缺乏一個具體計劃,負責政治者缺乏革命之一貫精神;中國之薦人,乃替找生活,覓碗飯,故各機關中之公務人員,缺乏為國民義務之責任心;因循陋習,不以創作為目的。他認為輓救危亡,建樹新的廣東,隨軍事進展之後,應為政治建設。第一步要勤慎服務,先得人民之同情,第二步須開誠布公,期與人民通力合作。不久,他受意林翼中(民政廳長)將瓊崖撫黎局改建為三個縣,以提高少數民族的社會地位;將三羅地方的一些不合理的"插花飛地",分別劃歸所在地的縣管轄,解决了長期以來的行政和社會糾紛,將雜亂的行政基層組織形式和職責不明的機構實行改革,規定在縣以下,一律設置區鄉村公所(中、小縣不設區),明確其職權。
他認為"為政在人","政治的優劣,在乎官吏的良否"。規定甄別、考試、訓練、奬懲諸項,審核全省機關現行公務人員,分別去留。設立公務人員考績委員會,對縣長,局長等人員,實行考試,以資選拔。將熱中利祿的青年知識分子,吸收到廣東軍事政治深造班受訓(最多的一期為五百餘人)。畢業前,以三個月時間進行實地考察社會動態,然後派任縣、市長或縣、市政府的秘書、科長等職務。在燕壙設立行政人員訓練所,將各縣現任區、鄉長分期分批調所論訓,學習行政知識,提高行政效率。
他主張"軍民分治","然軍事、政治當局則應通力合作"。把廣東省劃分為五個綏靖區,分兵駐守。每區設立一綏靖公署,以當地駐軍高級將領一人任委員。令各縣、市設警衛隊。他說:"現在的民團,這鄉與那鄉彼此不能逾界,逾界時候,又發現牽牛捉豬擔𠔌搶傢私等等毛病,不守紀律。像這樣的民團——不能統一的民團,哪裏可以把地方保護得好呢?所以現在就得趕速把它編為警衛隊。在同一編製之下,受統一之指揮,達到統一地方人民武裝的目的。"到1935年2月,廣東全省都有警衛隊,共八千八百多個中隊,二千七百多個獨立小隊,官兵總數約一百零六萬八千餘人,增強了對廣東各地的控製,同時也撲滅了各地打傢劫捨,勒收行水的土匪。特別是他藉以為榮的,是肅清了徐聞山的積年匪幫二百餘人,維護了社會秩序。
1932年夏,他着手整理面臨破産的財政。他認為。"財政為凡百事業所取資,更為政治建設的命脈。過去政治之病態以財政無根本解决之方案為百病之泉源。""本省財政,窘枯已達極點","無論如何睏難,如何痛苦,務求達到收支適合之目的。"提出整理財政一要開源節流,二要廊清積弊,並擬具懲治貪官污吏條例。當他發現財政廳長馮祝萬以籌款應急為名,將好些稅捐項目壓低定額,批給姦商承辦後,即將其免職,改任比較公正的區芳浦為廣東省財政廳長。區上任後,秉承陳的意旨,隨即進行整頓稅務機關,逐漸撤銷承商,收回自辦,嚴追欠徵稅款。同時整理各項稅捐,開徵洋米、洋糖入口等新稅,保護農業的發展,很快改變了馮任時期的狀況,財政收入從每月五百萬元,逐次增至每月,大百萬元。自此,陳在擴軍情況下,也不再積欠軍費而可按月清發了。
同年9月,陳濟棠在西南政務委員會上,提出並經决議通過了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他說:"三年施政計劃的唯一目的,是要建成三民主義的新廣東。其中一切計劃,都是根據總理的建國在綱而製定的。一方面,依照訓政時期的需要,積極地訓練人民,使有相當的政治知識能力,藉以促進地方自治,以期人民能夠行使日權;在另一方面,註重民生建設,以期滿足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以政府力量,為人民造産,並以適當的方法,使國民經濟均勻發展。"三年施政計劃的主要內容包含:史治、財政、鄉村建設、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具體項目,三年經濟建設的範圍也很廣,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産業、礦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輕重工業以及公路、鐵路、航運等。
在辦工業中,他認為要投資少、利潤多、收利快,纔是及時解决軍事費用的切實辦法。因而,他采納了嶺南大學農學院教授馮銳的建議,大力發展廣東的蔗糖業,並委任馮為農林局局長,同意馮將廣東全省分為廣州、惠陽、潮汕、徐聞、瓊崖五個蔗糖區,各劃定若幹耕地改種高産的渣華蔗種,在兩年內就建成了順德、番禺、東莞、惠陽、揭陽等日榨量為一千五百噸的七個製糖廠和附設的酒精廠。同時,他擴建和新建了獲利大的一批造紙廠、紡織廠、麻袋廠、硫酸廠、飲料廠、水泥廠,玻璃廠和發電廠。從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利潤,為他解决了龐大的軍費開支,擴建了石井兵器製造廠和新建了琶江製炮廠。他利用民力修築了廣州港和公路七千公裏,修建了壯麗可觀的中山紀念堂、海珠大鐵橋和市府合署三大建築。
陳濟堂在治理廣東時,對辦教育具有濃厚興趣。1932年10月,他在廣東省第三次教育會議上說。"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永久的事業。"一國之內,如不尊重學者,試問學術從何進步?文化從柯增高?""國將從何而立?"在三年施政計劃中,規定教育方面實行"訓育主義化"(三民主義)和"教育職業化,學生勞動化"二原則。他認為:"現代求學者仍未脫科舉時代之惡劣心理,以服務於軍政機關為唯一之出路,其危險實不忍言......基於此目的,牛上學校須增設職業課程,並增設職業學校。大學之文法、政、經等科之擴充,應適可而止,並悉力擴充農、礦、工、商等。鄉村學校尤須實行農場化。"他確定鄉村教育實施厲行強迫國民教育,擴充平民學校及成年男女補習學校,實行學校農場化和設立圖書館,城市教育為職業化,學生勞動化。嚴格訓練人民,使社會紀律化,並奬勵專門技術之研究及發明。他提倡民辦中、小學校,在施政計劃施行的三年中,全省小學增加了四百餘所,學生人數增加十四萬餘人,中學增加六十四所,學生人數增加一萬六千餘人;又籌集巨款,收羅人才,興建了華南著名學府中山大學,籌辦了勃勤大學的工學院,師範學院和商業學院,後又在西村大稻山開辦了一所相當於大學的廣東陸軍軍醫學校和陸軍總醫院,培養了大批軍醫人才。在職業教育方面,有由教育廳直接舉辦的省立第一、第二、第三農業學校和第一職業學校。他不僅主張教育要以三民主義為中心思想,培養民族精神,同時,提倡尊孔讀經,規定學生讀經時間,將《孝經》列為中等以上學校的必修課。設立學海書院,請民社黨的張君勵、張蓀分任正副院長,聘教授來講授《大學》、《中庸》,宣傳四維八德。
陳濟棠在統治廣東期間,對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影響。1980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接見陳的兒子——陳樹柏博士(美籍華人、電子學家)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 |
對共圍剿 A total siege on the |
陳濟棠在統治廣東期間,因他不是蔣的嫡係,時時怕被蔣搞掉,所以,他一面利用國民黨內反蔣的元老派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作為自己的政治屏障;一面又暗中與蔣勾結,接受蔣的賄賂,並幾次派兵"剿共",為蔣效勞,以保持他"南天王"的地位。1932年3月,蔣介石準備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任命陳濟棠為贛、粵,閩、湘邊區"剿匪"副總司令(總司令蔣介石)。初時,陳猶豫重重,遲疑不决,一怕派兵入贛必被紅軍糾纏,難於擺脫,二怕蔣介石乘粵軍在贛南與紅軍作戰之際,突然由湖南進兵襲取廣東。後來,防守贛州的蔣軍馬昆旅長頻頻來電告急,蔣介石又催他履行上海的議和决定,火速出兵,陳纔派範德星旅由南雄出大庾、南康,去解救贛州蔣軍之危。但範旅到達新城時,遭紅軍伏擊,損失了兩個營。陳為顧全面子和保衛粵北,遂派餘漢謀指揮六個師又一個旅擔任福建、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配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但陳對餘部交待,同共軍作戰要特別慎重,各部均要加強縣城或鎮的防禦工事,以固守為主,非有必要不能派大部隊出擊"掃蕩"。不久,陳又派黃任寰的獨立一師進駐閩西,參加蔣介石對江西、福建紅軍的"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嚮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大規模的"圍剿"。陳濟棠被任命為南路軍總司令,指揮十一個師又一個旅,構築碉堡,扼守武平、安遠、贛縣、上猶地區,阻止紅軍嚮南發展,相機嚮筠門嶺、會昌推進。11月,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電粵桂方面,請一致行動。陳濟棠怕失掉廣東地盤,表示"不忍苟同"。不久,他派兵入閩,配合蔣介石鎮壓福建人民政府,把十九路軍最後編成的黃春和旅繳了械,殺害了政治部主任徐名鴻。
"圍剿"紅軍中,陳部鑒於蔣介石"中央軍"迭遭殲滅的教訓,和紅軍行動迅速,難於摸清情況,乃采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以及"不求有功,但求少受損失"的策略,規定其部隊每天行程不超過四十華裏。其總的計劃是:"先進攻筠門嶺,俟鞏固占領後,候機嚮會昌城進攻。以主力從尋鄔、吉潭經澄江、盤古隘,嚮筠門嶺正面攻擊,另以一部從武平的岩前經武平嚮築門嶺東南側攻擊,並掩護縱隊主力右翼安全。"1934年7月上旬,粵軍纔嚮筠門嶺分路推進。但扼守筠門嶺的紅軍沒有决戰企圖,僅以很少兵力據險抵抗,逐步撤退,所以粵軍衹攻占了一座空城,毫無所獲。但陳卻大肆宣揚筠門嶺之戰獲得重大勝利,嚮蔣報功。蔣"傳令嘉奬"和賞洋五萬元"勞軍",並令陳部直搗會昌。
10月上旬,正當陳濟棠指揮其南路軍由筠門嶺嚮會昌推進,企圖進而占領寧都、於都、瑞金以圍殲紅軍時,中央紅軍已從瑞金出發,開始了嚮湘西的戰略轉移。此時,陳濟棠害怕蔣介石乘機進兵廣東,一面令餘漢謀的第一軍由東嚮西追擊紅軍,一面命李揚敬縱隊在贛部隊,立即撤回粵境,撤銷縱隊組織,各部歸還建製。並在廣州近郊和粵東的惠州、淡水、平山、老隆、興寧、焦嶺、豐順,潮安、汕頭等各要點,趕築半永久防禦工事或野戰工事,以準備抗日為名,積極防備蔣介石攻粵。他還以粵北缺乏防禦兵力為由,將在同紅軍作戰中已殘破的範德星旅,擴充為第三獨立師,不久又改編為第二軍第六師;以獨立二師改編為第一軍的第三師,以獨立四師改編為第三軍的第九師;把駐瓊崖的警衛旅調防從化。各軍師以團為單位就地集中進行教育訓練,並補充了大量新武器,以加強戰鬥力。 |
兩廣事變 Guangdong and Guangxi Incident |
陈济棠 两广事变
1936年6月,陳濟棠聯絡李宗仁、白崇禧, 以抗日為名,發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在此之前,李、白曾多次勸其反蔣,但他怕反蔣不成,反丟了地盤,始終不肯貿然相從。但在這一年,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侵入華北。蔣介石高唱"攘外必先安內",决心結束兩廣半獨立局面。陳濟棠也已派其兄陳維周到南京刺探到蔣對西南的新政策,探悉了蔣解决西南的三大原則,即:徹底解决廣西的李、白,由中央協助廣東出兵,驅逐肖佛成等反蔣的元老離粵;廣東仍維持原來局面。陳濟棠認為,"蔣既可授意廣東解决廣西,又何嘗不可反其道而行之?""與其坐待中央部署妥當,各個擊破,何妨搶先一步,采取主動呢?"但當時,他唯一可以藉口嚮中樞作兵諫的,便是舉起抗日大旗,要求中央抗日。
5月12日,鬍漢民在廣州病死,白崇禧由廣西來到廣州吊喪,陳濟棠就兩廣共同反蔣問題同白崇禧密商。他在與白交換對形勢的看法時說:目前蔣介石的軍隊絶大部分部署在黃河流域,既要防備日軍的進攻,又要防止山東的韓復榘、山西的閻錫山、陝西的張學良和楊虎城發生異動。更重要的是還要部署兵力嚮陝北紅軍包圍進攻,蔣介石無餘力可以南犯。因而,衹要西南作出抗日姿態,登高一呼,全國必定響應。蔣如不順從民意,則必然垮臺無疑。白崇禧早就對他既想擴大地盤,又怕丟了老本,患得患失,遲遲不肯毅然反蔣的態度不滿,這次見他被蔣介石所逼而反蔣,也就樂得推波助瀾地說;"我們這時候進行反蔣抗日,在政治上軍事上和外交上都是絶對有利的,廣西方面决以全力支持。"白的表態,更堅定了陳的反蔣信心。
陳濟棠每逢疑難之事,總是要陰陽術士翁半玄、詹天眼扶乩,似乩吉兇。這次反蔣前,他又請翁、詹乩得了"大運已到,機不可失"的吉言,更受到煽惑。他從小受其兄的影響,篤信陰陽命相,曾聽其兄言,以高價買得花縣芙蓉嶂洪秀全的祖墳,以安葬其母骸骨,說這裏是出天子的聖地。陳維周經常逢人便說:"伯南生得一對其軟如棉的朱砂掌,是大貴之相,前途不可限量。"陳濟棠也自信他之所以飛黃騰達,全是命裏註定。自他當連長時,與私娼莫秀英結婚以來,一直官運亨通,說這完全是莫"八字相夫旺子的關係"。所以,他最聽莫的話,連修建的要塞炮臺,也要取名"秀英炮臺"作為吉利兆頭。他還在梅花村公館專建一個廳奉祀呂祖先師,朝夕禱拜以求護蔭。1935年,他派其兄以述職為名,專程去南京見蔣介石,看蔣的相格氣運;去奉化察看蔣介石祖墳的風水。陳維周回來後,就興高采烈地對陳濟棠說:"蔣的祖墳不如芙蓉嶂的竜勢遠甚,而且蔣的氣運將終,明年肯定要垮臺,一蹶不可復振,代之而興者便是伯南。"回想起他兄的這番話,更認為這次反蔣是定勝無疑了。
16日晚,他找餘漢謀、張達、繆培南、黃任寰、黃延楨等到梅花村公館密商。首先,講了他與白崇禧對抗日反蔣形勢的共同看法,然後說:"我認為這是值得考慮去幹的,請各位好好研究再作詳談,但要嚴守秘密,不宜外傳。"此後兩天,他分別找各高級將領徵求意見。當時,有的表示贊成抗日反蔣,有的表示懷疑,有的說:"白崇禧雖然有小諸葛之稱,但他為人不老實,要提防他,免得中了他的詭計。"26日,陳濟棠又召集餘漢謀、繆培南、張達、黃任寰、李漢魂等二十餘名將領開會,重伸他的主張,並強調說;"抗日反蔣是我們一貫的主張,這是救國要道,捨此莫由。環顧國內衹有我們可以擔當這個重任,也是義不容辭的。"在場的多數將領聽了他的話,都感到驚訝,默不作聲,餘漢謀卻突然站起來,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餘說:"關於黨政方面,總司令很清楚,我現在衹就軍事方面提些意見,供參考。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居於絶對優勢,又有平漢、粵漢、津浦、浙贛鐵路和海上,可以迅速運兵南下,和他較量,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請總司令詳加考慮。"陳濟棠卻說:"我已再三再四地考慮,認為時機的確成熟了。廣西的李、白確實誠意合作,我看他們不會假;浙南的何鍵同意我軍到衡陽,接近株洲後,亦一同出兵合攻武漢。我準備第一軍或者加上第三軍,由贛州嚮吉安,挺進南昌,很快就可將江西全省拿下來,我們的第二軍和廣西軍隊,再加何鍵的湘軍,會攻武漢而占領之,當然不成問題。"接着他又召集各將領到燕壙軍校宣誓,並由鄧澤如"監誓"。宣誓前,他派人在軍校禮堂上方安置一個皮製假人,上書"蔣介石"三字。宣誓時,陳親自唱名,各將領逐一起立,宣讀"餘决心效忠黨國,抗日反蔣,擁護陳總司令,以後如違誓言,必遭天譴。"讀畢,即趨至假人之前,舉起一把木劍,"蔣介石"身上連刺三劍,以表示仇恨有决心。肖佛成就此事曾對人說:"陳伯南的荒唐落伍,愚不安愚,一至於此,如何能成大事。"27日,他通電反對日本增兵華北,—以激起全國反日情緒,爭取輿論的同情。
6月1日,他指使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作出决定,委他與李宗仁組織抗日救國軍西南聯軍,並任他與李為正副總司令,公開揭起抗日反蔣旗幟。2日,西南兩機關對南京發出鼕電,呈請中央領導全國抗日,並通電全國,呼籲黨政軍民一致督促中樞領導抗日,同時發動兩廣國民黨各級組織各民衆團體通電響應。由於抗日口號深得人心,全國震動,不少人表示同情。4日,陳濟棠與李宗仁以第一、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名義,率領 西南將領三十名通電響應,要求明令派兵北上抗日收復失地。
此時,陳濟棠已將第一集團軍擴編成五個軍、十五個師,約二十萬兵力,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擴編成四個軍,約十萬人。兩-廣的兵力共計約三十萬人,飛機一百九十餘架,江防艦艇數十艘。他命劉斐和白崇禧到東江、北江等粵桂邊境地區,視察地形,擬定作戰計劃。確定對福建和貴州方面采取守勢;對江西、湖南方面取攻勢,粵軍主力集中大庾、韶關地區,準備進攻江西;桂軍主力集中在全州、桂林地區,準備進攻湖南。9日,其先遣部隊進入湖南,分別占領了永州、郴州,欲一舉下長沙而趨武漢。蔣介右二面電陳迅速撤兵,一面急調兵入湘,於10日搶先控製了衡陽。西南聯軍北上計劃受阻。
6月下旬,蔣介石佈置召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請西南派員出席,以作緩兵之計,同時暗嚮西南調集軍隊。此時,被蔣派到廣州活動的蔣伯誠,對分化和收買陳的部下也收到效果。7月4日,陳部軍隊餘漢謀由廣州到大庾,召集第一軍將領商議,一面打電報給南京政府,嚮蔣介石報告請示,一面集中兵力準備嚮南雄、韶關推進,對陳濟棠進行兵諫。6日,第二軍副軍長兼東區綏靖主任李漢魂挂印離職赴香港,翌日通電反陳。此時,西南兩機關的肖佛成、陳融、劉廬隱、鄧青陽、楊熙績和廣東省主席林雲陔、廣州市長劉紀文等紛紛出逃,陳濟棠藉以發號施令的西南兩機關隨即解體。13日,陳濟棠被南京國民黨政府免除本兼各職。14日,餘漢謀在大庾宣誓就任蔣介石任命的第四路軍總司令和廣東綏靖主任,並發表通電,敦促陳濟棠於二十四小時內離開廣東。同日,第二軍軍長張達也被蔣收買,聲明服從"中央",並者手迎接餘漢謀來廣州上任。18日,空軍司令黃光銳、參謀長陳桌林分乘三架飛機於香港機場降落,各種飛機七十二架先後飛到南昌機場投蔣。
陳濟棠見衆叛親離,大勢已去,衹得於18日電餘漢謀以廣東擡安相托,並發表告袍澤,告同胞書,聲言下野。隨即,他前往香港。至此,紛擾了五十多天的"兩廣事變"遂告結束,同時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割據局面。
陳濟棠到香港後,蔣介石派黃鎮球去安慰他,說將來藉重他的地方還多。此後陳即出洋考察。這年鼕天,南京政府發起對蔣獻機祝壽。陳濟棠乘機把從前二百萬元購買軍火機器蛇定單和光洋一千元獻給南京政府,對國傢捐獻之多,為下野軍人之冠。 |
政治路末 The end of the political road |
陈济棠 政治路末 陈济棠 政治路末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陳濟棠由歐洲回國,任國民政府委員及最高國防委員和戰略委員。1940年春更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1942年,又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日本投降後,陳濟棠奉命為兩廣宣慰使,由重慶回到廣州。他一面使林翼中進行謀取廣東省參議會議長一席,一面和一些文武舊部,共同創辦了珠海大學、海洋漁業公司和一個供失業的中上級舊部居住的新村,藉此恢復勢力,重掌廣東政權。
1949年4月,陳濟棠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瓊崖行政長官。就任後,他大力改善海南島的落後狀況,成立瓊崖行政長官公署,內設軍事、交通、民政、教育、財政、實業、農林、衛生和秘書等處,並將瓊崖十七個縣劃分為三個行政區。同時,他還以私人資財支援地方建設,企圖以此島作為國民政府反攻的基地。他命令各縣市編練必要的保安部隊,由區保安司令直接指揮,"進剿"中共領導的人民遊擊隊。行政長官公署編練兩個美械裝備的陸軍師。10月,廣東綏靖主任公署、廣東省政府及其所屬機關和陸軍三個軍,像潮水般嚮海南島撤退。薛嶽、餘漢謀分任瓊崖防禦正副總司令,陳濟棠則專管民政。此時,他見大權旁落,便把他的嫡係部隊兩個師調防榆林港,準備逃往臺灣。
第二年4月,海南島解放,陳濟棠去了臺灣,任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常委及總統府資政。他正欲在臺設德明中學校,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不料於1954年11月3日在勘察校址時,突然患腦血管栓塞去世,終年六十三歲。
陳濟棠題字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政界名人陳濟棠先生,世人衹曉他是個行伍出身的將纔,卻很少知道他能寫得一手好字。其實他從小酷愛書法。他主粵期間,辦實業、察民情、勤政務,還時時不忘為茂名縣(今高州市)的市政、文教衛生等公益事業的建設出力,先後建起了高州飛機場、德明中學、廣南醫院、南秀農業學院、南秀農場等。圖為他在上世紀30年代為“高州民國日報”題的字。 |
常州市化工局集郵協會副秘書長 Philatelic Associa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Bureau, Changzhou,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
陈济棠 常州市化工局集邮协会副秘书长 陈济棠 常州市化工局集邮协会副秘书长
陳濟棠 1939年1月生,江蘇常州人。係常州市化工局集郵協會副秘書長。主集極限片、原地封郵品、毛澤東像章;兼集糧票、紙氏、門券、奬券、電話卡等。多次參加市級郵展獲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