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陳果夫
目錄
No. 1
  陳果夫(1892-1951) : 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1926年後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部長、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與其弟陳立夫組織中央俱樂部(即“cc”),以控製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是國民黨cc係首領之一。1948年去臺灣。
人物介紹 Who's Who
  陳果夫 (1892~1951),中國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CC係首腦。原名祖燾。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892年10月27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初七)生。陳其美之侄。幼年在長沙明德學堂讀書。1907年入浙江陸軍小學堂,受陳其美革命活動影響,加入同盟會。1911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辛亥革命爆發後,赴武漢參加革命軍,後隨陳其美參加討袁鬥爭。1918年起在上海經商,與蔣介石等從事交易所投機買賣。1924年黃埔軍校創辦後,在上海為軍校招募新生兼採購物資。1926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掌管國民黨黨務,排斥共産黨人和國民黨左派。1927年春積極參與蔣介石“清黨”反共。他曾幾度出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是第三、四、五、六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長期掌管國民黨黨務。他培植親信,排斥異己,控製各級黨部,竭力把國民黨變成蔣介石進行獨裁統治的工具。與其弟陳立夫組織“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後來形成為一個很有權勢的CC係。他們把中央組織部調查科擴充成為一個龐大的特務係統,後來發展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從事反對共産黨、迫害進步人士的活動,並對付國民黨內反蔣派係的抗爭。
  陳果夫在國民黨政府中歷任要職:1928年任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副院長,1932年任導淮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8年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三處主任。
  陳果夫利用政治特權發展官僚資本,先於 1935年控製中國農民銀行。抗日戰爭期間在川、雲、桂等省興辦和投資許多企業;抗戰勝利後主持經營“黨營生産事業”,接管大批敵偽資産,開辦公司、銀行等,還將文化、新聞、電影、廣播單位改為“黨營”。他先後擔任中國農民銀行董事長、中央合作金庫理事長、土地開發公司理事長、中央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與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合稱中國四大傢族。1949年去臺灣,1951年8月25日病逝於臺北。一生寫有各種體裁的文字一百九十餘萬字,臺灣當局將其編成“全集”十册。
去臺灣後的陳果夫 Go to Taiwan after Chen Guofu
  陳立夫走後,陳果夫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家庭經濟也發生了危機。治療肺結核,需要巨額醫療費,陳既無財産,也沒有以前的地位,醫療費都是靠朋友支持。
  在國民黨官僚中,陳果夫算是比較清廉的。除了薪水外,他沒有什麽額外收入。
  當時,“農民銀行”看在老董事長的面子上,藉給陳果夫一輛小車,用於治病。後來“農民銀行”撤銷,車還可以繼續用,但汽油得自己解决。有車無油,也是枉然。
  怎樣才能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呢?陳果夫思前想後,衹好放下架子,給當時臺灣“交通銀行”行長趙棣華寫了封信:
  趙行長鈞鑒:
  來臺後,我身體一直不好,看病用去了我多年的積蓄,近來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實在是狼狽得很。我兼職農民銀行董事長多年,給我的車馬費不曾領過分文。以前用車方便,我也沒打算領取這筆費用。現在生活難以為繼,我想請農民銀行將我以前沒領的車馬費補發給我,解决我有車無油窘境。您以為如何。 順問
  近祺!
  陳果夫
  趙棣華接到信後,連忙將陳果夫的窘況報告了蔣介石。
  蔣介石與陳果夫畢竟是多年的交情,老蔣覺得,在政治上逼陳果夫交出權力,生活上還是應該給予照顧。於是,批給陳果夫5000銀元作為醫療費。另外,又特批了一筆費用,作為陳果夫日常的生活補助。
  有了這筆錢,陳果夫纔解脫了經濟危機。
  這年的9月,陳果夫病情加重。他咯血不止,什麽藥都用上了,都沒有多大作用。一直延續了一個多月,病情纔被控製住。
  10月5日,是陳果夫59歲的生日,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倆專程前往醫院,看望陳果夫
  蔣介石父子坐了十幾分鐘,便離開了醫院。
  為了方便治病,1951年1月,陳果夫由臺中遷往臺北,住在臺北青田街一幢公寓樓裏。
  夏天轉眼來到了。
  臺北是一個盆地,夏天海風吹不進來,較臺中炎熱,空氣濕度也大。入夏以後,陳果夫的病情加重了。他每天衹能起床一個小時,時間稍長就支持不住。整天咳嗽不已,低燒不退,心髒也逐漸衰弱。他再次被送進了醫院。醫生用X光拍照,發現結核菌已侵入右肺,並由右肺侵入血管,由血管侵入腦後。這等於說,陳果夫的病已宣告不治。醫生的治療,衹能是延緩他的生命。8月28日上午,陳果夫體溫驟然升高。下午2點以後,開始昏迷不醒,進入彌留狀態。延至4點52分,陳果夫長長地籲了一口氣,心髒停止了跳動。這一年,他正好60歲。
  陳果夫的死訊,傳到臺中他父親陳其業那裏。陳其業其時已81歲,老年喪子,其悲痛之情可想而知。他不顧勸阻,從臺中趕到臺北護喪。看到兒子的遺容,陳老先生放聲大哭。遠在美國的陳立夫,沒有回臺灣。這對於他來說,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蔣介石得知陳果夫去世的消息後,兩次到殯儀館吊唁。望着陳果夫的遺體,蔣介石神色肅穆,露出悲哀之情。他嚮陳果夫鞠躬,再鞠躬,仿佛要陳果夫在天之靈對他原諒。回去的路上,蔣介石坐在車內一言不發,似乎還沉浸在悲痛中。他對隨從人員說:“果夫還年輕,他不應該這麽早就走了啊!”回到辦公室,蔣提筆寫下了“痛失元良”幾個大字,作為輓額,派人送到了殯儀館。
  陳果夫墓地選在臺北市郊觀音山右側的一塊山地上,1951年11月4日,陳果夫的靈柩送到了這裏。在一陣陣鼓樂聲中,棺木緩緩入土。
  陳果夫就長眠在這塊草木蔥蘢、四季常青的異鄉土地上了。
  當年蔣宋孔陳四大傢族中,宋子文與孔祥熙去了美國,隨蔣介石逃往臺灣的,惟有陳氏兄弟。此時,陳果夫病歿臺北,陳立夫去了美國,二陳一逐一亡。這樣的結局,恐怕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包含詞
陳果夫與陳立夫陳果夫(1892-1951)陳果夫與陳立夫:國民黨兄弟教父
中統大佬秘聞:陳果夫、陳立夫與蔣介石陳果夫與陳立夫國民黨兄弟教父中統大佬秘聞陳果夫陳立夫與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