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國民黨高級將領 Kuomintang generals |
陳儀(1883—1950),字公俠,後改公洽,自號退素,紹興東浦鎮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第五期炮兵科,與蔣介石同學,加入光復會。三十三年回國,在陸軍部任二等課員。宣統三年(1911)武昌起義後,擔任浙江都督府軍政司司長。1914年5月,任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軍事參議官。1917年,再次東渡日本,進陸軍大學深造。1920年回國,定居上海。
陳儀早年接受私塾教育,曾入讀浙江求是書院。1902年到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光復會;日本士官學校五期步科畢業,1909年回中國。1911年辛亥革命時參加浙江獨立運動。1912年任浙江都督府陸軍部長,兼陸軍小學校長。1917年到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第一期畢業。1920年再回中國,在上海營商。1925年孫傳芳主政浙江,委陳儀為浙軍第一師師長,之後轉任第一軍司令,浙江省長。1926年,陳儀投嚮北伐中的國民黨,被任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但手下部隊再次倒戈,於是下臺,出國到歐洲考察兵工。回中國後被蔣介石委以兵工署署長,頗獲賞識,之後轉任軍政部次長。1934年閩變結束後,調任福建省主席兼綏靖主任,整理福建軍政。
1935年日本在臺灣舉行“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陳儀奉命到臺參觀,對日本人統治下臺灣的高速發展感到驚訝,特別是相對中國大陸多年戰亂下的停滯不前,令他感到深省。之後陳再派人到臺灣考察,於1937年出版《臺灣考察報告》,建議福建經濟學習臺灣。1943年的開羅會議中,同盟國聲明戰後臺灣歸還中華民國。1944年4月,中華民國行政院設立“臺灣調查委員會”,任陳儀為主任委員。調查委員會對日治下臺灣的經濟、政治、民生、軍事等各方面作出頗為詳細的調查,報告書長達四十餘萬字。之後提出的《臺灣接管計劃綱要》,亦獲得接納。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於1945年8月29日委任陳儀為臺灣行政長官,之後兼任警備總司令。10月24日,陳在美軍將領陪同下從上海飛抵臺北。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及同盟國,接受臺灣日本總督兼司令安藤利吉的投降。
陳儀治臺時期,經濟上實行統製政策。除了將日人留下的企業大部分收歸國有經營外,還規定米、????、糖、煤油等民生産品,由官方統一定價收購。對煙、酒、火柴等物品的專賣加強限製。陳儀接收臺灣後,大量高層負責日本人返回原國。臺灣本省人在多年日本統治下,多有不通曉書寫中文及說北京官話;在當時政策下,原有職位多改由大陸抵臺人員擔任。從大陸到臺灣的軍政人員,質素參差,良莠不齊,不時與民衆發生衝突。此外,臺灣工業及農業生産在戰後數年出現倒退,經濟上一度出現了頗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致使臺灣社會民怨沸騰。
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發。臺北的政府人員與民衆的衝突,引發島上各地本地人對政府的抗爭。3月8日蔣介石從大陸調來援軍後,以陳儀為長官的政府,對民衆展開了血腥而且非常不必要的鎮壓。估計有一千至一萬五千名臺灣人被捕後遭屠殺;當中包括地方議員、醫師、律師、新聞記者、教師、畫傢等社會菁英。
3月22日,陳儀被國民黨三中全會撤職。5月11日,陳返回大陸,改任國民政府顧問。5月16日,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亦撤銷,改組為省政府。
1948年8月6日,陳儀再被蔣介石委任為浙江省主席。次年1月,陳嘗試策動與其關係密切的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同投降共産黨。湯恩伯將此事嚮蔣介石報告。1949年2月,陳儀被免去省主席職,之後開始被軟禁。1950年4月陳儀被押解臺灣,陳儀到臺灣後,“即對任何人不再發一言一語,終日如老僧入定。”後囚禁於基隆,蔣侍從室主任林蔚勸他嚮蔣介石認錯,寫悔過書,蔣允許恢復其自由,但遭到陳儀凜然拒絶,說:“我有何錯?我無錯可認,他不高興,可以殺我,我已年過半百,死得了,悔過書我不能寫。”林蔚說:“總得讓蔣先生下臺。”先生說:“下不下臺是他的事,我沒有要他把我抓起來。”
1950年5月19日,臺灣軍事法庭判决陳儀死刑。陳儀死前由福建共同推行過“新生活運動”的“五虎上將”蔣鼎文打理一切,6月18日於臺北馬場町被槍决,抵刑場時,陳儀對行刑的人說:“嚮我的頭部開槍!”便大步嚮前,直呼:“人死,精神不死”。陳儀死後,由五弟陳公亮收屍火葬,骨灰埋於今臺北縣五股鄉,立碑曰:“陳公退素之墓。”。陳儀“伏法”後,湯恩伯“在其三峽鄉寓中,如喪考妣,終宵繞室彷徨,痛苦不堪,復在私宅堂屋設靈堂,一連自書輓幛多幅”。
陳儀之妻為日本人,兩人無子嗣。 |
清代治水專傢陳儀 Chen Yi Qing water management experts |
陳儀,豐子翔,號一吾,直隸文安(分屬河北)人。其書房自名“蘭雪齋”,故有“蘭雪先生”之稱。
他精於古文,學識淵博,瀎治水患,經世濟民,是清代著名學者、治水專傢。他與稍晚的紀昀(字曉嵐)並稱京南二才子,時人稱之為“濟世奇才”。其事跡廣傳民間,至今為人所稱頌。
他傢祖居大清河畔的西碼頭村,祖父陳帖(率繼草)受少司濃蔭,(受陳儀伯祖、戶部侍郎陳協之蔭),奉詔遷居文安鎮西關,然未仕早卒。父親陳良渙(字孟修)接蔭,卻不願以蔭受官,時稱“隱德君子”。他為人聰敏,談於名利,忠厚過人,被誣為“冒蔭”而不辨一字,傢業殆盡卻與人無爭,僅藉三格貯書以自慰。母親姜氏,係中丞奏壁(本縣人,官至鄖陽巡撫)之女,知書達理,敦厚賢惠。
陳儀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啓蒙教育。父母的人格,潛移默化,使他敦厚明達;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使他聰穎磊落;傢道的中落,使他奮發進取;豐富的詩書,使他好奇着迷。古人“囊瑩映雪”等勤奮學習的故事,大禹治水的傳說,都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深刻的印象。
陳儀博覽群書,孜孜不倦似文會友,識多聞廣。他致力於古文辭,更講求濟世之務,“於禮樂、制度、????法、河防,莫不考究其得失。”不滿20歲,象經史子集、嫌洛關閩、天文、地志、河渠、樂律、兵刑錢𠔌等,他都精熟於心,了如指掌。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秋天,對歲的陳儀參加了鄉試,一舉榮列入府第。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至此嶄露頭角。
陳儀中舉之後,並未求人提攜出仕為官,而是更加發奮苦讀,深造著述,一心想靠自己的真纔實學取得進立功名,便多次參加會試,卻都榜上無名。
科舉的失利,父母年事的增高,人口的不斷增多,使得傢境愈加睏頓不堪。陳儀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奔命,不得不面對現實而冷靜地思考人生。這時,他有生活的煩惱,更有理想的追求;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更有積極進取的精神。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年),他有幸應知縣楊朝麟 邀,參加了重修《文安縣志》的工作,對歷來文安一帶的河渠利害,治理方略等情況得到了進一步瞭解。
嗣後,他仍然跋涉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父母的教養、師友的贊譽、名土的推重,使他渾身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白天為生活奔波,晚上就焚膏繼文,卒夜苦讀。這樣兀兀窮年,鍥而不捨,終於成為出人頭地的飽學之土。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715年)春天, 46歲的陳儀在會試中得中,繼而殿試又金榜題名。
在確定陳儀的位次上,主考官潘穎川與大學士工瑣齡發生了爭執,潘推薦陳儀為第一名,王主張陳儀為第二名。可不知怎的,發榜時陳儀卻排在第十八名。
陳儀考中進土後,轉為翰林院庶吉土。他破例入庶常館學習三年。當時的教習是禮部尚書蔡升元。蔡教習在授課時,發現陳儀才華橫溢,也把他當作第一名進士看待。
當時,蜚聲文壇的方苞偶得陳僅一篇文稿,閱後驚喜地說:“真乃北方的名土啊卜’再閱又說:“確實名不虛傳啊卜’三閱之後,他騰地站起來,贊嘆道:“奇才呀,世人不可企及卜’便立即前往拜見陳儀,說道:“今再見先兄,如百川高鏡啊卜’於是結為至交。
一時間,素有名望的何義門、唐赤子、黃昆圍、任香𠔌、鄒太和等人爭相與陳儀結交,而陳儀與同榜李綱、潘南關係摯密。
陳儀在庶常館學習期滿,又經殿試,成績優異,授官翰林院編修,撰修三朝國史,正式步入仕途。便迎養父母,遷居京城。
入仕之後,他講讀經史,館課上人,撰修國史,著書立說,文名丕振,蜚聲朝野。時人有“太史文章光北闊”之譽。
在文安水鄉的長期生活過程中,陳僅深受洪澇之苦,他早有消除水患、濟世救民之心。隨着時間的推移,年事的增高,他這各種心情愈加殷切了。為此,他在研究古文的同時,深入研究了歷代關於河渠、地理方面的文獻,汲取了前代水利傢的治水經驗。並趨20年來遊於津門謀生的機會,乘一葉扁舟,頻繁往返,細心觀察了海河流域的地理形勢和各個河道的來竜去脈。再結合文獻悉;已研究,認真考察。從而使他對直隸(河北省)諸河道的“脈絡貫註及近徒壅决之由,硫渝瀎導之法,若燭照數計。”
雍正三年(公元17萬年)秋天,直隸諸河泛濫,積潦遍野,“被水者七十餘州縣”。清世宗命怕親王允祥同朱武瀎治。怕親王想找一個熟悉地理、善於治水的人協助,未找便推薦了陳儀。
不久,恰親王在直廬接見了陳儀。在親王的連續詢問下,引出了陳僅關於治水營田方略的精闢見解。
“治河應當先從哪兒入手?”
“架子(朱熹)雲治河先從低處下手。天津為古渤海逆河之會,百川歸海之處。今南北二運河,東西兩澱盛漲,爭趨於三岔口,加之海潮涌來,泅旋撞擊,運河、漣水難以宣泄,因而導致上遊泛濫成災。要治河,不如先開寬達海之四,要開寬海口,不如先減少人口之水,人口之水減,就等於達海之口增寬。這樣,北永定、南子牙、中七十二治,才能沛然入三岔口東註。”
“那麽,怎樣減少入海口之水,變害為利呢?”
“水,聚則為害,分則為利;變則為害,疏則為利。消除水害的方法,就是擴大狹隘之處,分減盈溢之水,疏通阻塞之所,統攝漫際之流。在田裏探掘無數溝渠,直通河流,一河之水分散到百溝,一溝之水散布到千畝,這樣一分散,水恐怕不夠用呢,怎麽還擔册心它有害呢!南方人爭水如金,北方人畏水如仇,就是會不會用水的緣故。我們用田裏的溝渠分水,進行灌溉,就會減少入海口之水,就會變水害為水利。”
‘海地和窪地應該怎樣用水呢?”
“用水應根據地勢、水位高低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水高於地,開溝灌溉;水與地平,變土提高水位灌溉;水低於地,用水車升高水位灌溉。築上搶以防雨水積聚,建閘洞以備蓄積、排泄。這些設施一開始就應該統籌安排,以十年為期,隨時修補。這樣,粳稻與寂粟就都會獲得豐收。”
“好,那麽高窪不等的田地如何防止旱澇?”
“首先要因地製宜,高田種寂粟,窪田種粳稻。北方一般鼕春多旱少雨,五、六月間常淫雨連綿,可雨過多便成為高田之害。初夏就應該藉助河水或泉水育好稻秧,到插秧時正值雨季,窪田裏的粳稻就不會幹旱了。另外,種寂粟的高田郊果雨量過多,可嚮稻田泄水,也不必擔心瀝澇了。這其實是營田的捷徑。”
陳僅精闢的見解不時地博得擡親王的贊嘆,他簡直不敢相信,一介書生竟有如此高見。
第二年春天,57歲的陳儀終於如願以償,他隨情親王、朱域巡視治理直隸水利,並以怕親王為主設立了水利管田府。當時,治水過程中的一切教令、章奏均出自陳儀之手。
接着,親王嚮朝廷舉薦,命陳儀為翰林院傳講署天津同知。後又轉為侍讀,升庶子,繼任天津同知。
在這以後的治水營田實踐中,陳儀始終按照由自己的;已血凝結而成的見解、方略,進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例如,上面提到的四種消除水害的方法,他都結合實際情況奏請怕親王進行了實施。
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陳儀升為侍講學土。當時,朝廷議定設營田觀察使二員,分轄京東、西,以督率州縣。皇帝嘉賞陳儀在天津治水營田的業績,便命他以金都御史官充任京東營田觀察使,仍駐天津。
就在這一年,擡親王下世,水利營田府解散。一時間浮議四起,有些地方官吏無所顧忌,聲稱營田治水多此一舉。陳儀力排衆議,繼續主持京東一帶水利,跋涉在艱難的道路上。
南運河長屯堤,地屬靜海。某官吏玩弄法令條文行姦作弊,長期以來,年年調集霸州、文安、大城的民工協修。協修民工攜帶糧食,行程百裏,叫苦連天。陳似曾先後四次查問此事,均無答復。雍正九年,陳儀又極力嚮新任直隸河督瀋廷正申述,終於解除了這三個州縣的勞役。
從東安(今安次區)、永清至文安勝芳(分屬霸州市)澱,均受永定河水患,數百裏沙積泥淤,凋蔽不堪。陳儀興修水利,教大傢栽蒲插葦,植蓮種稻,織席捕魚。這一帶的農民日益富裕起來。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夏天,京北連降暴雨,山洪爆發,數以萬計的田園、房屋為洪水吞沒。陳議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冒“侵官”之罪,嚮皇帝流奏災情。皇帝下詔籌措賑濟,命陳僅掌管此事。陳儀奉命四處奔走,八方求援,千方百計籌集錢糧。共賑濟災民34萬7千多人。
雍正十二年,陳僅轉為侍讀學土。不久罷觀察使,還京師。
這一年前後,他還應邀協助李衛等人纂修《銷鋪通志》,把自己多年來關於直隸河渠治水方面的實踐經驗寫進《銀鋪通志})中。
八年多來,陳議的足跡遍及直隸各地。他慘淡經營費盡;動力,治水營田,政績卓著。直隸大小七十多條河流,由他勘定的就有十之六七。當時人們這樣評價說:“燕趙堵水,條分縷析,前有哪道元,後有郭守敬,公(指陳儀)實兼之。”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陳儀因囑托門生為貧睏的故友之子謀求生計而被人攻計,降為鴻腫寺少卿,便請告老還鄉。乾隆七年(公元 1742年)卒,享年73歲。 |
|
- : Chen 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