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姚思廉 Yao Sailian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
《陳書》中的帝紀六捲,列傳三十捲,共三十六捲,無表志。
陳朝封建政權衹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註》8捲,《天嘉起居註》23捲,《天康光大起居註》10捲,《太建起居註》56捲,《至德起居註》4捲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如顧野王的《陳書》3捲,傅縡的《陳書》3捲,陸瓊的《陳書》42捲等。
它主要記述了梁、陳之際的政治變化和陳皇朝時期(557—589年)三十餘年的史事。從《陳書》中,我們衹見到有兩捲帝紀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姚察在陳史撰述方面遺留給姚思廉的舊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陳書》,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縡等人有關陳史的撰述。
《陳書》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趕不上《梁書》,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學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陳朝時期各方面狀況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說:陳朝的特點就是苟且偷安,它沒有什麽“風化之美”、“製治之法”可以為後世效仿的。這話說得大致是不錯的。
但是,《陳書》所記載的歷史內容,有些還是有意義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鞏、清朝的趙翼都認為;《陳書》在記述陳朝“其始之所以興”、“其終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陳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陳後主的“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方面,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另外,《陳書·皇后傳》記後主張貴妃幹預朝政,“內外宗族,多被引用”;《江總傳》記江總位當權宰,不持政務,衹是天天同一些人陪着陳後主在後庭遊宴,時人把他們稱為“狎客”。這對於後人瞭解陳朝末年的政治腐敗,提供了生動的材料。《文學·何之元傳》載何之無所撰《梁典》一書的序文,在史學上是一篇有一定價值的文章。《梁典》已不存,但今人可以從這篇序文中瞭解這部書的體裁、體例和內容。序文說,“開此一書,分為六意”,即《追述》、《太平》、《敘亂》、《世祖》、《敬帝》、《後嗣主》。它還引用史學家臧榮緒的話說:“史無裁斷,猶起居註耳。”這也是史學史上的寶貴的思想遺産之一。《陳書》在總體上雖不如《梁書》,但它在編次上卻有超過後者的地方,顯得更加嚴謹、合理。以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我想講講在閱讀《梁書》、《陳書》時需要註意到的幾個問題。
(一)要註意到魏徵為《梁書》、《陳書》所撰寫的總論。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時,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而諸史總論都出於魏徵之手。《梁書》總論在捲六《帝紀》之末;《陳書》總論也在捲六《帝紀》之末,此外在捲七《皇后傳》之末,他對陳後主、張貴妃等人腐朽生活還作了史實上的補充,間或也有議論。閱讀魏徵寫的總論,可以作為從宏觀方面把握和分析梁、陳二代歷史的參考。一般地說,魏徵的見識要高於姚氏父子,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前者是用政治傢的眼光來評論歷史的。不過在文體上,魏徵史論仍然沿襲六朝以來的四六對仗的駢體文;而姚氏父子(尤其是姚察)卻能在駢體文盛行的時代以散文作史論,這是他們在文風上超出魏徵的地方,而且對唐中葉古文運動的興起也不能沒有影響。
(二)閱讀《梁書》、《陳書》,還要註意把它們同李延壽撰的《南史》進行比較。《南史》是在《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不僅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而且矯正了原書中的許多麯筆,同時還使這四部史書所敘述的歷史連貫起來。以麯筆而論,《梁書》對梁元帝的猜忌、兇殘,徐妃的淫穢,臨川王蕭宏的恣意聚斂、懦弱無能等等,都加以回護,麯筆不書。《陳書》為統治者避諱的地方也很多,典型的例子是《劉師知傳》對劉師知幫助陳武帝殺死梁敬帝一事衹字不提。這些,在《南史》中大多得到矯正。所以這種比較、對讀,是很必要的。順便說說,讀《宋書》、《南齊書》也應參照《南史》來讀,其中情況與上面說的多有類似之處。
(三)深入閱讀《梁書》、《陳書》,還應參考《隋書》的志。這是因為,《隋書》的志包含了梁、陳、齊、周、隋五個朝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流變,對於瞭解這五個朝代的歷史來說,是非讀不可的。 |
|
《陳書》,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
《陳書》共三十六捲,其中本紀六捲,列傳三十捲,無表志。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陳朝封建政權衹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註》八捲,《天嘉起居註》二十三捲,《天康光大起居註》十捲,《太建起居註》五十六捲,《至德起居註》四捲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 |
|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簡,以字行,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稱。陳時任吏部尚書,領大著作。陳滅後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陳兩代歷史。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於三代”。大業二年(606年)姚察死,遺囑思廉繼續完成這兩部史書。貞觀初,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後官至散騎常侍。三年(629年),奉詔撰梁、陳二史。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
|
從《陳書》中,我們衹見到有兩捲本紀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姚察在陳史撰述方面遺留給姚思廉的舊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陳書》,主要是參考了陳朝史官陸瓊、顧野王、傅縡等人有關陳史的撰述。
《陳書》在內容上和文字上都趕不上《梁書》,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學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陳朝時期各方面狀況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說:陳朝的特點就是苟且偷安,它沒有什麽“風化之美”、“製治之法”可以為後世效仿的。這話說得大致是不錯的。
但是,《陳書》所記載的歷史內容,有些還是有意義的。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鞏、清朝的趙翼都認為;《陳書》在記述陳朝“其始之所以興”、“其終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陳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陳後主的“躭荒為長夜之飲,嬖寵同豔妻之孽”方面,還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另外,《陳書·皇后傳》記後主張貴妃幹預朝政,“內外宗族,多被引用”;《江總傳》記江總位當權宰,不持政務,衹是天天同一些人陪着陳後主在後庭遊宴,時人把他們稱為“狎客”。這對於後人瞭解陳朝末年的政治腐敗,提供了生動的材料。《文學·何之元傳》載何之無所撰《梁典》一書的序文,在史學上是一篇有一定價值的文章。《梁典》已不存,但今人可以從這篇序文中瞭解這部書的體裁、體例和內容。序文說,“開此一書,分為六意”,即《追述》、《太平》、《敘亂》、《世祖》、《敬帝》、《後嗣主》。它還引用史學家臧榮緒的話說:“史無裁斷,猶起居註耳。”這也是史學史上的寶貴的思想遺産之一。《陳書》在總體上雖不如《梁書》,但它在編次上卻有超過後者的地方,顯得更加嚴謹、合理。以上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最後,我想講講在閱讀《梁書》、《陳書》時需要註意到的幾個問題。
(一)要註意到魏徵為《梁書》、《陳書》所撰寫的總論。唐太宗詔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時,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而諸史總論都出於魏徵之手。《梁書》總論在捲六《帝紀》之末;《陳書》總論也在捲六《帝紀》之末,此外在捲七《皇后傳》之末,他對陳後主、張貴妃等人腐朽生活還作了史實上的補充,間或也有議論。閱讀魏徵寫的總論,可以作為從宏觀方面把握和分析梁、陳二代歷史的參考。一般地說,魏徵的見識要高於姚氏父子,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前者是用政治傢的眼光來評論歷史的。不過在文體上,魏徵史論仍然沿襲六朝以來的四六對仗的駢體文;而姚氏父子(尤其是姚察)卻能在駢體文盛行的時代以散文作史論,這是他們在文風上超出魏徵的地方,而且對唐中葉古文運動的興起也不能沒有影響。
(二)閱讀《梁書》、《陳書》,還要註意把它們同李延壽撰的《南史》進行比較。《南史》是在《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不僅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而且矯正了原書中的許多麯筆,同時還使這四部史書所敘述的歷史連貫起來。以麯筆而論,《梁書》對梁元帝的猜忌、兇殘,徐妃的淫穢,臨川王蕭宏的恣意聚斂、懦弱無能等等,都加以回護,麯筆不書。《陳書》為統治者避諱的地方也很多,典型的例子是《劉師知傳》對劉師知幫助陳武帝殺死梁敬帝一事衹字不提。這些,在《南史》中大多得到矯正。所以這種比較、對讀,是很必要的。順便說說,讀《宋書》、《南齊書》也應參照《南史》來讀,其中情況與上面說的多有類似之處。
(三)深入閱讀《梁書》、《陳書》,還應參考《隋書》的志。這是因為,《隋書》的志包含了梁、陳、齊、周、隋五個朝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流變,對於瞭解這五個朝代的歷史來說,是非讀不可的。 |
|
本紀
捲一•本紀第一
捲二•本紀第二
捲三•本紀第三
捲四•本紀第四
捲五•本紀第五
捲六•本紀第六
列傳
捲七•列傳第一
捲八•列傳第二
捲九•列傳第三
捲十•列傳第四
捲十一•列傳第五
捲十二•列傳第六
捲十三•列傳第七
捲十四•列傳第八
捲十五•列傳第九
捲十六•列傳第十
捲十七•列傳第十一
捲十八•列傳第十二
捲十九•列傳第十三
捲二十•列傳第十四
捲二十一•列傳第十五
捲二十二•列傳第十六
捲二十三•列傳第十七
捲二十四•列傳第十八
捲二十五•列傳第十九
捲二十六•列傳第二十
捲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
捲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捲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
捲三十•列傳第二十四
捲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
捲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
捲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
捲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
捲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
捲三十六•列傳第三十 |
|
陳書(1660~1736),女,字南樓,號上元弟子,晚號南樓老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適海監錢綸光,以長子陳員貴誥封太淑人。善花鳥、草蟲,筆力老健,風神簡古,其用筆類陳道復而遒逸過之。山水人物亦擅長,間繪觀音、佛像等。後居貧賣畫自給。其子界、從子元、從孫載及族孫維城等皆從受畫法,亦如四傢之宗衛夫人。其畫清內府所藏甚多,卒年77歲,著有復庵吟稿。
女畫傢陳書
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嘉興有一位聞名遐邇的女畫傢陳書,她生在清代順治年間,死在乾隆初,壽緣很高,活了七十七歲,晚年自稱南樓老人,擅長人物、山水、花卉,書法也秀麗遒勁,詩文頗為精通。她成年後嫁於錢綸光為妻,錢氏為嘉興望族,惜乎她的丈夫很早就離開了人間。她衹能勤儉持傢,夜來紡紗織布,苦度歲月,對於子女的教育從不放鬆,教子讀經吟詩至深夜。其子錢陳群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在清康熙六十年中了進士,進入朝廷擔任侍讀學士等官職。陳書教子成名,自己畫了一幅“夜紡授經圖”,此圖描繪夜深人靜一邊紡紗,一邊教子讀經,神態畢俱。這幅面得皇帝的贊賞,並題詩二首在畫上,當時乾隆皇帝帶頭題詩稱道這幅畫,那些高官名人也紛紛題詩歌頌之。這幅令人矚目的“夜紡授經圖”,後來刻在石上,嵌在嘉興中山路錢氏故居壁間,筆者曾見其拓本,原作是否存在,已不得而知。但其刻石仍保存在錢氏後裔手中。因在擴展中山路時有人看到其石刻完好地嵌在墻間,現錢氏故居已拆除,其舊址即現在中國銀行嘉興支行這塊地基上。
陳書在書畫方面的造詣很高,筆墨嫻雅,結構嚴謹。當時書畫傢評論她畫的人物稱得上逸品,畫的山水、花卉稱為神品,可見對她的評價相當高。陳書的子孫受她的影響也能書畫,在筆墨技法上很像她,可以說一門數代繼承傢風。她的作品曾為清代皇室珍藏,流傳民間也不少。嘉興博物館藏有她的花卉真跡,筆者在杭州、蘇州、揚州等地也看到過她的作品。她的詩為人們所重視,《復庵吟稿》收集了她詩作的精華,流傳至今。
陳書畫藝高超,為人也好,可稱得上畫品人品俱優,她年青時因丈夫早死,傢境清寒,但是待客熱情周到,有時傢裏拿不出現錢,衹好典了衣服招待客人。後來他兒子當上了大官,她被封為貴夫人,但待人如舊,沒有半點看不起人的態度,樂於幫助貧睏人傢,所以博得人們的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