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陸川
生日:1971年02月08日
生肖:豬
出生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奎屯
籍貫:江蘇南通
1993年畢業於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 英國語言文學專業
1998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 導演係碩士
1998至2001年 中國電影集團電影導演
2001至2005年 華誼兄弟影視投資公司導演
2006年至今 創辦自己的影像公司——川製作 導演
主要影視作品
2000年20集電視連續劇《黑洞》 編劇;
電視電影《情不自禁》 編劇;
2001年 電影《尋槍》編劇、導演
(華誼兄弟影視公司及中國電影集團投資)
2003年 電影《可可西裏》編劇、導演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及華誼兄弟影視公司投資)
2008年 電影《南京!南京! 》編劇、導演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星美(北京)影業有限公司、江蘇廣播電視(總臺)集團、寰亞電影有限公司、上海百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主要獲奬紀錄
《尋槍》
2001年度 《尋槍》劇本獲臺灣2001年度優良劇本大奬
2002年2月 陸川受邀以嘉賓身份出席柏林電影節
2002年4月 第九屆大學生電影節,《尋槍》作為第一部參賽影片進行了放映;陸川導演《尋槍》獲得最佳導演處女作奬
2002年5月 《尋槍》受邀參展第55屆戛納電影節
2002年度 參賽威尼斯電影節“逆流而上”(Up Stream)單元
2002年12月 《尋槍》入選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世界劇場”單元
2002年度 新周刊中國年度新銳榜 年度最佳電影
2002年度 衛視周刊年度全球十大電影,年度最佳導演
2002年度 上海影評人協會 年度十大國産片
2003年4月 第三屆華語電影傳媒大奬,《尋槍》獲內地最佳處女作奬、內地最佳影片奬;姜文因為此片,獲內地最佳男演員奬。
(南方報業,光綫傳媒,鳳凰衛視聯合)
2003年6月 《尋槍》入圍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世界全景電影”單元
2003年11月 《尋槍》獲全國法製題材電影電視節(劇)目“金劍奬”電影二等奬
《可可西裏》
2004年10月31日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奬。
2004年12月4日獲得臺灣金馬電影奬五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攝影兩項大奬。
2004年度 Mtv超級盛典最具風格導演奬
2004年度 新銳榜最佳年度電影奬
2004年度 新浪網評選最佳新銳導演奬
2004年度 第1屆中國兩岸三地導演協會最佳青年導演奬。
2005年1月陸川導演獲得第一屆中國導演協會最佳年度導演,最佳年度青年導演兩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年度青年導演奬。
2005年1月20日《可可西裏》參加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在北美首映獲得巨大成功
2005年2月16日《可可西裏》參加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歐洲首映,在電影節內外獲得極大反響。德國最重要的電視臺、電臺都破例對這一非競賽片進行了長達四十分鐘的專題報道。《德國時報》主流平面媒體則紛紛拿出整版來介紹這部來自中國的影片。此後,歐洲近二十個國傢的電影發行公司嚮《可可西裏》製片方發出發行邀請。
2005年5月14日在第12屆大學生電影節上,《可可西裏》榮獲最佳導演奬和評委會大奬
2005年5月30日 美國第27屆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敘述片奬。
2005年6月15日在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第十四屆上海影評人2004年度“十佳影片“評選活動中,陸川導演榮獲04年度“最佳導演“奬,影片《可可西裏》獲得04年度“十佳影片“奬。
2005年6月25—7月2日 意大利佩紮羅電影節公衆大奬。
2005年8月28日在中國第11屆華表奬上,陸川獲優秀導演奬、《可可西裏》獲優秀故事片奬
2005年9月 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奬及最佳男演員奬(《可可西裏》全體男演員)
2005年10月 美國國傢地理All Roads Film Festival,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影片公衆奬
2005年11月 加拿大Banff Mountain Film Festival最佳故事片奬。
2005年11月29日 法國巴黎國際環境電影節,影片《可可西裏》獲得電影節大奬。
2005年12月18日 獲印度KERALA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公衆大奬以及評論大奬。
2006年4月8日 獲香港金像奬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奬。
《南京 南京》
陸川導演四年磨一劍的電影《南京!南京!》,自2009年4月22日全國公映以來,得到強烈反響,上映10天,全國纍積票房已經達到了1億1千萬,陸川也繼導演馮小剛、張藝謀、陳凱歌、寧浩之後,成為第五位進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
2009年9月28日 第五十七屆西班牙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最佳電影金貝殼奬、最佳攝影及天主教文化奬 |
|
陸川縣隸屬廣西玉林市,縣境內因有九洲江、米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陽河和清湖河六條河流而得名。位於東經110°4′,北緯21°53′—22°3′,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59天,光熱充足,年平均溫度為21.7℃,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mm。全縣總面積1551平方公裏,轄4個鄉、12個鎮、155個行政村,總人口90萬人。是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根據地。 |
|
陸川縣轄11個鎮、4個鄉:溫泉鎮、米場鎮、馬坡鎮、珊羅鎮、平樂鎮、沙坡鎮、大橋鎮、烏石鎮、良田鎮、清湖鎮、古城鎮、沙湖鄉、橫山鄉、月垌鄉、灘面鄉。 |
|
陸川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快捷。地處廣西東南部,毗鄰廣東,背靠大西南,作為廣西沿海城市群與區內經濟腹地相互對接、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處於多個經濟合作區的相互重疊區和交叉點,是承載東部産業轉移的加工基地和東部通嚮“東盟”的重要陸路通道和跳板。以玉林為中心,半徑200公裏範圍分佈着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貴港、梧州、柳州、湛江、茂名等中心城市,輻射人口近5000萬。陸川縣地處桂東南端,是廣西的南大門,南與廣東廉江、化州市接壤,從縣城到湛江138公裏;北靠玉州區,東接北流市,西南連博白縣。黎湛鐵路復綫縱貫陸川南北,是廣西通往廣東的唯一鐵路通道。馬盤高等級公路南通往湛江、茂名、廣州、海南,北接賓玉二級路交324國道至南寧、柳州、桂林、北海,是廣西和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陸路通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
|
從陸川縣城至華南第一大港口城市湛江港約130公裏,從陸川南部到湛江港僅70多公裏,是廣西融入粵港澳經濟圈和泛珠三角經濟圈南部的最前沿。陸川地處黎湛鐵路復綫和洛湛鐵路結合部,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鐵路復綫穿越境內,6個火車站座落在6個鄉鎮,是大西南通往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縣城到16個鄉 (鎮)村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硬化路、95%自然村通汽車;公路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每平方公裏的公路擁有量居全區前茅。馬盤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北接國道324綫,南接廣東高等級公路網絡,直達湛江、海南、廣州,與鐵路形成齊頭並進的態勢。浦寶二級公路橫貫陸川西東,西與博白至北海二級公路相接,東至廣東寶圩接廣東高等級公路。陸川汽車運輸業非常發達,享有“汽車運輸王國”之稱,“陸川風炮補胎”聞名全國。
從陸川縣交通局獲悉:2009年陸川縣全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固定資産投資3.6億元。
2009年,陸川縣交通續建項目將大規模施工,在重點項目上,抓好玉林至陸川一級公路馬坡至玉林段的建設工作,立項申報馬坡至陸川段一級公路建設項目,爭取早日開工建設,抓好玉林至鐵山港高速公路陸川段19.65公裏(含引綫)的建設工作,加大陸川至盤竜二級公路的改造力度,確保馬盤二級公路暢通。切實抓好灘面鄉新旺村至上旺村、馬坡鎮石狗洞村至東西村、萬丈村至老圩村、橫山鄉至譚村、烏石鎮至甲隆村、良田鎮至竜口村等公路建設,確保年內完成。 |
|
電力資源充足。全縣基本完成農網改造,擁有11萬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4座。農網改造後工業用電價降到每度0.49 元,與廣東工業用電價每度1元多相比有電價優勢。今年經上級供電部門批準,在4月份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嚮廣東方面送電的電力出售公司,目前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的110千伏輸變電綫路工程、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的220千伏輸變電所兩個項目正在緊張施工,年內可投入使用。我縣電力基礎設施好,有電力方面的優勢。 |
|
陸川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無霜期359天,雨量充沛,陽光充足。陸川縣是廣西第一個緑化達標縣,全縣有46萬多畝低質、低效的濕地鬆需要更新改造,有26萬多立方米的木材儲蓄量,現正啓動建設30萬畝速生豐産林基地;是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瘦肉型豬生産基地。陸川豬是全國八大優良種豬之一,已建成國傢種豬基因保護基地。礦産資源豐富,有金、銀、鉛、鋅、鈦鐵、硫鐵等18種金屬礦,有滑石礦、石灰石、花崗岩、陶泥等20多種非金屬礦,儲量豐富。陸川溫泉久負盛名,境內有自流溫泉三處:陸川溫泉、謝魯溫泉和米場溫泉。陸川溫泉是分佈在縣城範圍的溫泉群,中心溫泉處在縣城中心的溫湯河與九洲江的交接處,控製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裏,每天可供5萬人 使用。陸川溫泉含有24種化學成份和多種有益於人體的放射性元素,出露溫度45℃—53℃,能治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等20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醫療與保健作用。礦泉水資源豐富,聞名區內外的茶花山礦泉水,是第一個獲國傢礦泉水天然緑色食品和全國首傢通過醫療保健鑒定的産品。土特産資源主要有陸川豬、桂圓肉、丁香荔枝、木菠蘿、淮山、烏石醬油等。 |
|
陸川縣是廣西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縣,轄區內名勝風景遍布,陸川溫泉、謝魯山莊和竜珠湖風景區為廣西風景名勝。竜珠湖風光素有“小桂林”美稱;謝魯山莊建於民國年間,是國內著名的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山莊之一,山莊占地600多畝,依山而建,集園林、人文景觀於一體,被海內外遊客稱為“嶺南第一莊”。人稱“溫泉之鄉”的陸川溫泉,是珍貴的旅遊、療養資源,廣西區內外旅遊觀光療養勝地。 |
|
陸川縣的工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具有四大支柱産業--輕工、化工、建材、冶金。主要産品有:日用陶瓷、民用鑄鐵鍋、機製糖、食用酒精、罐頭食品係列、飲料、酒、醬油、民族童裝、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化肥、農藥、鈦白粉、普通硅酸????水泥、鋁鋅、硫鐵、鈦鐵、滑石等。全縣有國有企業20傢,鄉鎮企業1萬多傢,有固定資産26.5億元,就業人員15萬多人。1999年工業總産值24.00061億元。
"十五"時期,是我縣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改革開放步伐加大,群衆得到實惠增多,城鎮面貌明顯改觀,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五年來,我們在玉林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縣人民,奮力拼搏,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為"十一五"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增長進入新階段,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十五"時期,各項經濟指標實現了較快增長。全縣生産總值由2000年的26.6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7.75億元,增加21.15億元,年均增長9.8%,比"九五"時期提升了3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1.7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52億元,增加8200萬元,年均增長12.18%,比"九五"時期提升了3.97個百分點。三次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35.1:31.6:33.3,調整優化為2005年的27.3:33.4:39.3;三次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25.2:36.9:37.9提高到2005年的19.76:40.79:39.45。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農業總産值年均增長5.71%,農業竜頭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2005年陸川獲得了全區畜牧業生産十強縣稱號。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9.8%,年均增長1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45%;逐步形成了機械機電、冶金建材等支柱産業,以及鐵鍋、製藥、陶瓷、林産等一批有特色的産業,涌現了玉柴工程機械、九洲江人造板、興寶、宏達、鈦白粉、泛歐、四興、金創等一批強優企業和名牌企業。"十五"時期第二産業年均增長12.05%,比"九五"時期提升了7.07個百分點。第三産業發展加快,年均增長12.2%,生産性服務業和消費性服務業同步提升。三大産業實現同步增長,三大需求同時快速增長,"十五"以來特別是近兩年的經濟運行態勢,標志着我縣國民經濟由艱難爬坡進入負重起飛的重要時期。
--非公經濟蓬勃發展,縣域經濟迅速崛起。2005年,全縣個體工商戶14860戶,私營企業380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0年的26傢發展到56傢,總産值年均增長22.2%。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實現18.37億元,其中非公經濟占53.9%。非公經濟已成為陸川經濟的主體力量。馬盤走廊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推動了縣域特色經濟、園區經濟、配套經濟、勞務經濟穩健發展。2004年陸川榮獲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進步奬。--項目投資成效顯著,城鎮面貌明顯改觀。五年纍计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9.2億元,年均增長28.94%。新開工項目586個,完成投資28.6億元,項目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22.5%。玉柴工程機械、九洲江人造板、興寶、宏達、金創等一批工業大項目竣工投産;六大工業集中區建設初見成效;實現了全縣鄉鎮通硬化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投資近兩億元的一期、二期農網改造如期完成,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同步推進,君豐、官田垌、中山等開發區初具規模;九洲江城區河道整治工程和西山水廠、東山供水工程,溫泉之鄉廣場、城北專業街、溫泉九竜山莊、溫泉路北段綜合改造、溫湯花園、公園路、三峰橋、鐵路貨場、220KV變電站等一大批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完成,城鎮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成效明顯,老區"路、水、電、校、醫、辦、池"等基礎設施得到改善。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區域合作實現新突破。國有企業、財稅體製、農村稅費、金融、行政管理體製等方面改革不斷深化。發揮中國一東盟博覽和中小企業商機博覽(中國·玉林)窗口平臺作用,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2005年全縣進出口總額4233萬美元,年均增長44.6%,是"九五"期末的6.3倍;其中出口額2583萬美元,年均增長45.8%,是"九五"期末的6.6倍。五年纍计利用外資536萬美元。
200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54.62億元,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3.44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19.14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20.0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7億元,支出5.3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14.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13 億元。商品出口總額263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841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6元,人均消費性支出5489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89元,人均生活費支出1502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29.35億元。
打造工程機械基地 做大做強機械産業。玉柴工程機械二期、開元機器聯合收割機項目和玉柴汽配麯軸生産綫等一批重大項目投産。 2006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産值51.47億元,比上年增長30.32 %,其中玉柴工程機械公司(小挖)全年銷售收入超9 億元,利稅超億元,陸川成為全國重要的小型挖掘機生産和出口基地。
陸川縣以發展配套産業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以園區建設為載體,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提升工業發展質量,抓好本土産業的優化提升,重點在機械機電、冶金建材等支柱産業和重點行業中培育強優企業,形成機械機電、冶金建材、林産加工等産業集群,全縣工業經濟呈現“一柱擎天”的良好發展態勢:今年前三季度,該縣實現工業總産值65.7億元,同比增長39.5%,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6.7億元,比增47%。
突出招商引資上項目,壯大工業經濟規模,提升工業産業質量。該縣實施“品牌引領,集聚發展”戰略,把工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狠抓招商引資上項目工作。該縣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玉博會”等搭建招商平臺,開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動。根據國傢産業政策,新上一批既能擴大産業規模、又能提升産業層次的大項目,打造陸川工業經濟“脊梁”。玉柴工程機械、玉柴汽車配件、開元機器、三鑫微鉻合金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陸川。結合機關作風效能建設,深入開展“管理服務創新年”和“項目落地年”活動,為客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優化發展環境。2006年以來,全縣共引進固定資産投資50萬元以上項目236個,計劃總投資105.1億元,完成投資44.62億元。2007年列入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總投資1.2億元的玉林雙胞胎集團有限公司飼料生産項目和列入玉林市層面統籌推進的玉柴汽配、玉柴麯軸、瑞豐建材、江西正邦飼料加工等15個重大項目,全部開工建設。至2007年底,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70傢,年納稅超過1000萬元企業達到12傢,其中超5000萬元4傢,超億元1傢。今年前三季度,投資4.6億元的宏達鋼鐵等40個重大項目有效推進,完成投資11.9億元。今年上半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産值19.1億元,比增28.7%。其中機械産業産值9.7億元,比增4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50.8%。在今年第五屆“玉博會”上,該縣又成功簽約項目合同8個,合同投資37.43億元。
加強園區建設,加快企業嚮園區集中,促進産業集群發展。該縣按照“傍玉柴、建園區、創特色”工業發展思路,把加強園區建設作為推進縣域工業發展的有效平臺和重要載體,加快推進縣北部、米場、竜豪、大塘坡、縣南部5個工業集中區建設,搭建項目落地平臺,引導項目進區入園,提升土地集約利用,促進産業集聚。近兩年來,投入資金7930多萬元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設施的不斷完善,有力地吸引企業進入園區發展。依托玉柴集團,大力引進玉柴配套項目,先後引進玉柴工程機械小挖項目、中挖項目,玉柴汽車配件麯軸項目、金創汽車配件項目、玉柴九洲機械製造項目、玉柴科技電動車項目、國泰機械製造項目等一批玉柴配套項目,把陸川建成玉柴配套基地。2008年上半年,玉柴配套企業實現總産值7.5億元,比增37.4%,占全縣機械機電製造業産值的77.7%。隨着玉柴工程機械(中挖)、玉柴汽車配件、香港偉日房地産開發、廣西瑞豐建材、玉林雙胞胎飼料加工、江西正邦飼料加工等大項目的進駐,至2008年7月止,全縣入園規模工業企業56傢。2007年園區工業産值達37.45億元,占全縣工業經濟比重的54.85%,比2006年園區工業産值19.1億元增長96.1%。工業園區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 陸川鐵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最傳統、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産業之一。2006年12月榮獲“中國鐵鍋之都”稱號。主要品牌有獲省優和部優産品的“南珠”牌、“桂嶺”牌、“135”牌鑄鐵鍋,“鐵人”牌電磁爐專用鑄鐵鍋等。産品覆蓋全國各地,直銷配套廣東美的電器集團、山東九陽集團、浙江杭州紅陽集團等,産品遠銷東南亞。全年産量約1000萬口,實現工業總産值近億元。
被評為全國新農合先進試點縣 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列為全縣的重點工作和政府為民辦實事之一。全年參合農民達595743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77.07%。參合農民得到了實惠,年內共籌集資金2614.28萬元,支出補償資金2425.93萬元。7月,廣西新農合現場會在陸川召開。2006年,陸川被評為全國新農合先進試點縣。
首屆溫泉旅遊文化節舉辦 11月2日,以“神韻溫泉、魅力陸川”為主題的首屆溫泉旅遊文化節在謝魯天堂隆重舉行,打響了“嶺南第一泉”旅遊品牌,展示了客傢文化魅力。旅遊文化節期間,與廣東、浙江等地企業簽訂電子産品、房地産開發、毛絨製品生産、沙糖桔有機水果種植等項目4項,合同投資總額5.4億元。
農業産業化水平提升 以産業化提升農業,農業産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陸川廣東溫氏畜禽、九洲江人造板、廣西元安元(陸川豬深加工)、富康農牧、德聯製藥等農業竜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得到鞏固發展,輻射帶動農戶4.93萬戶,占農村總戶數的29.6%。2006年,陸川被列為廣西四個養鵝重點基地縣之一。
園區經濟發展迅猛 重點建設北部工業集中區、竜豪工業物流園區,大力推進工業化。引進了香港偉日、廣西瑞豐建材、玉林雙胞胎飼料等項目。在浙江紹興舉辦了陸川縣投資環境推介會。2006年,共接納東部産業轉移項目12個,投資總額4.78億元。第三屆玉博會期間簽約項目19個,合同投資16.98億元。
北豆移民新村旱垌災民新村落成 古城鎮北豆移民新村,總投資357萬元,占地面積2.13公頃,64套住宅樓,64戶294位庫區移民於2006年9月13日喜遷新居。清湖鎮旱垌災民新村,總投資300萬元,占地面積2公頃,31套住宅樓, 31戶186名災民於12月18日入住新居。
謝魯天堂一期工程竣工 聞名全國的“私人四大名莊”之一的謝魯山莊,2006年引進海華國際貿易投資有限公司建設陸川溫泉謝魯天堂旅遊度假中心,計劃總投資3.5億元,首期投資2500萬元,打響了“嶺南第一莊”旅遊品牌。一期工程已竣工,國慶節試業。
城鎮建設大會戰取得成效 圍繞“一江一軸兩環兩路三區”思路規劃建設,完成了東西濱路南段、竜豪工業物流大道、三峰路中段貫通;溫泉路北段綜合改造、陸興北路改造、公園路拓寬、供水工程、城網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全縣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億多元,城鎮化率達24.5%。2006年,陸川被列為廣西城鎮建設供排水示範縣。 |
|
陸川縣是一個農業縣,全縣農業人口72.3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6.5%,耕地面積40.42萬畝,其中水田33.21萬畝,坡地7.21萬畝,糧食生産以種植水稻為主,是聞名區內外的水稻高産縣,是全國第一個糧食跨綱要縣,年産雜交水稻種子 120-150萬公斤,1997年被列入全國 商品糧基地縣。近幾年來,陸川縣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大面積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90%以上,其中優質稻占60%以上。全縣80%以上的水田采用了旱育稀植和拋秧等先進技術。1996年實現了畝産"噸糧田"縣,1997年實現了畝産"噸𠔌田"縣。近兩年來,努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進行農業綜合開發,開發了科技農業,全縣用20%的耕地種植收益大、見效快的甜玉米、果蔗、淮山、桑蠶、法國豆、鼕種、苦瓜、辣椒等經濟作物,積極搞好"三田"建設,1999年"萬元田"珊羅示範片平均畝産值13154元。1999年全縣農業總産值14.64億元。 陸川縣屬亞熱帶地區,盛産熱帶水果荔枝、竜眼、香蕉、芒果、柑、橙、菠蘿蜜等。果樹栽培面積13533.3公頃,其中竜眼5000公頃,荔枝5266.6公頃。1999年水果産量4.215萬噸,産值1.09億元。農民人均水果收入147.7元。 |
|
興旺發達的運輸業 陸川縣交通便利,洛(陽)湛(江)、黎(塘)湛(江)鐵路(復綫),縱貫陸川85公裏,境內設有6個火車站,每天有16對旅客列車在陸川停靠,黎湛綫最大的貨站--玉林南站在陸川縣境內。玉(林)湛(江)二級公路208公裏,陸川境內82公裏。全縣每個鄉鎮都通混凝土公路或柏油路,陸川縣有"汽車王國"之稱,全縣有車隊83個,有營運貨車3360輛、14184個噸位;有營運客車171輛,總座位4632個,日均客流量11283人次。 |
|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陸川縣科技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實施科技項目的引進開發,"十百千萬"星火工程、"科普工程"、"知識工程",指導高新技術開發研究,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搞好民營科技企業,搞活技術市場,提供科技情報等工作。 全縣有各類科技人員14572人,其中高級職稱553人,中級6243人,初級7776人。完成開發項目800多項。有自治區級的科技型竜頭企業、優秀科技型企業和市級科技示範企業共15傢;培植高新技術企業7傢,高新技術産品12種,涌現了一批國優、部優、省優産品,一些産品填補了廣西的空白,發展了民營科技企業25傢。全縣應用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和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分別為88.51%和98.65%;專傢、技術人員下廠、下鄉1萬多人次,行程189700多公裏;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900多期,參加培訓的69.6多萬人次;放播科技影像14000多場,觀衆427萬多人次,發放科技書籍資料116萬多份,建立科普基地9個;進行技術交流47次,技術轉讓、服務合同金額157萬元;簽訂投資項目25個,金額14億多元。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科技人員獲縣級以上科技成果、科技進步奬的有2220多人次。其中獲國傢級奬勵的23人次,獲自治區級以上奬勵240多人次,獲地(廳、市)級奬勵的550多人次,獲國傢專利30多項。從1993年開始共評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三批共58人次。1999年,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為45.08%。
陸川縣教育事業發展較快,佈局合理。目前全縣有中等師範1所、中等職業學校3所,獨立建製的初中30所,完全小學167所,獨立中心幼兒園17所,共545個教學點。全縣已形成了師資教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科普教育等完整的教育體係。 全縣有教師12142人,其中大學本科畢業263人,專科畢業2935人,中專畢業4338人,特級教師7人,高級職稱153人,中級職稱2842人,初級職稱9147人。獲全國先進23人,自治區級先進113人。在校學生共165201人,其中師範生666人,高中生5617人,職高生622人,初中生34135人,小學生111501人,入園幼兒12660人。
全縣教育經費逐年增加,99年比98年增加24%,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9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給陸川縣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1996年國傢教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通過了對陸川縣"兩基"達標的驗收。
學前教育
縣城和16個鄉鎮建成了17所鋼混結構、單門獨戶的縣示範幼兒園和鄉鎮中心幼兒園。同時,還購置了一大批電教設備、大型活動器械和各種教具、玩具,為幼兒創設了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保教質量穩步提高。2000年6月,馬坡鎮中心幼兒園步入自治區百所示範性鄉(鎮)中心幼兒園之列。
小學教育
經過多年的探討與改革,陸川縣的小學教育形成了堅持教學評價制度、教研組研究制度、骨幹教師的"導師"制度、教師競爭激勵機製、嚴格教學流程制度和培養發展學生特長。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點,人人有特長"的新格局等特點。
中學教育
堅持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實施骨幹教師培養的係統工程,堅持學科帶頭人的"導師"制度以及集體研究制度,課堂教學註重啓發式、"三為主",並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入格作文"、"全方位作文訓練"、"快捷作文"等教學實驗取得顯著效果,教育質量名列玉林市前茅。
職業教育
全縣有職業教育學校三間,其中1996年投資1200萬元興建了縣職教中心,占地17多公頃,建築面積15800平方米,有各類實驗教室和實驗基地20多個。開設有傢電、機電摩托車維修、計算機、幼師、果樹栽培、畜牧獸醫、特種動物養殖、廚師等專業。 |
|
開發高新技術産品,以科技含量高、優質、名牌占領市場。全縣有"廣西福達機電製造有限公司"等7傢高新技術企業,有"固定型閥控式鉛酸密封蓄電池"、"2%戊二醛強力滅菌劑"、"STC三相交流發電機"等14個高新技術産品;有"6105QC(汽車)飛輪總成"、"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425#、525#普通硅酸????水泥"、",有"JFW27型汽車發電機"、"462微型汽車麯軸"等八個産品填補廣西空白的産品。 |
|
陸川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