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 > 附捐郵票
目錄
No. 1
  又稱福利郵票”、慈善郵票”。為福利、健康、賑災、慈善等事業籌款而在郵資外另加附捐金額的郵票。
No. 2
  一種在支付郵資同時,附帶為其他事業捐款的郵票。《集郵傢》1985年第10期:“附捐郵票既不類同於普通郵票,又區別於特種郵票,也不能歸屬於紀念郵票。”
No. 3
  也叫慈善郵票,這和郵票既用於郵政,也用來為某些慈善事業籌款,世界上最早的慈善郵票是1897年新南威爾士(現澳大利亞的一個洲)發行的,以比郵票面值高12倍的價格出售,所得收入除去郵票面值的金額外,全部用於慈善事業.依照萬國郵政公約的規定,郵票的面值寫在前面,附加金在後,而且它的字體應較前者為小.
  我國第一套附捐郵票發行於1920年12月1日。1919年黃河决口,沿岸泛濫成災,為了賑濟災民,中華民國郵票發行了我國郵票史上的第一套慈善郵票---附收賑捐郵票。全套共計三枚,是由當時的財政部印刷局用早年發行的《帆船》普通郵票中的三枚,加蓋“附收賑捐壹分”字樣而成。這套郵票原來的面值分別為一分、三分和五分,加蓋以後則相應改為二分、四分和六分,仍按郵票面值出售。這樣每枚郵票的真正郵資等於郵票面值減去1分,而這1分則集資用語賑濟黃河災民。因此從形式上看它和目前成熟的附捐郵票有着明顯的不同。
  1944年10月10日,為了救濟抗日戰爭中的難民,郵政發行了第二套附捐郵票六枚、小全張一枚,均為難民圖,左右兩側分別印有“附捐郵票、賑濟難民”字樣,衹是刷色有所區別,由紐約美國鈔票公司印刷。這套郵票原來的面值和附捐金額分 別為五十分、八分、二十一分、二十八分、三十三分和一元,但由於郵資調整並未發行,於1948年10月10日加蓋改值以後發行,改值以後的面值和附捐金額分別為二元、四元、五元、六元、十元和二十元,目前這套郵票的市場價格約為一千五百元;同時還發行小全張一枚,內含全部六枚郵票,上面印刷有“共拯饑溺”字樣。
  1948年7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第三套附捐郵票“資助防癆”,全套三枚,同時發行無齒票一套,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刷,圖案均為長城,但刷色有所不同,面值分別為五千元、一萬元和一萬五千元,附捐金額均為二千元,無齒票的面值和附捐金額與之相同。這兩套郵票的正票都很便宜,新票舊票均不過十元左右,但有齒票的第三枚有漏印紅色標志的變體出現,價格比較貴。
  新中國最早發行的附捐郵票是1984年2月16日發行的T92發行的《兒童》特種郵票,一套2枚。第一枚叫“在陽光下”,圖案是一個抱着玩具球的小女孩,第二枚叫“健康成長”,圖案是一個摟着玩具熊的男孩,發行量一千五百九十六萬,面值均為八分,附捐金額均為兩分。每枚郵票的金額寫為8分+2分,郵局按一角出售,其中8分作為郵資,另外的2分則為郵政局收集起來後,捐贈給“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這套郵票全部售出後,可以為兒童的福利事業徵集120萬元的基金。
  1985年3月15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附捐郵票,即T105“ 中國殘疾人”,全套四枚,發行量七百四十七萬,面值均為八分,附捐金額均為兩分,圖案內容分別是與殘疾人息息相關的盲文、啞語、假肢和輪椅,由吳建坤設計。
  1989年的兒童節時郵電部再度發行了T137“兒童生活”附捐郵票,全套四枚縱嚮連印,面值和附捐金額的結構與“中國殘疾人”完全相同,發行量一千四百四十五萬。
  衆志成城抗震救災2008年5月20日,為了進一步嚮汶川地震災區提供社會援助,國傢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决定於2008年5月20日特別發行《抗震救災 衆志成城》附捐郵票一套一枚,售價2.20元,其中郵票面值1.20元,附捐金額1元,發行量1300萬套。
  本來附捐郵票是一個單獨的類別,但新中國發行附捐郵票均排在特種郵票的序列裏,還有一套郵票也與附捐郵票性質相同,那就是1991年9月14日發行的T168“ 賑災”郵票。這套郵票全套一枚,面值八十分,雖然沒有印刷附捐金額,但其銷售收入全部捐獻給了遭受洪澇災害的江蘇和安徽等地災區,因此從實質上講也是一套附捐郵票。這套郵票本來計劃發行1500萬,為了對付炒風,後來加印到了4000萬。按照常規,附捐金額不能超過面值的百分之五十,這套附捐郵票的附捐金額和面值一樣,雖然有悖常理,但因為事出有因,集郵愛好者想來也能理解是郵電部門的一片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