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
後跟隨佛陀出傢,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註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
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盤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傢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衆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贊嘆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衆緣,尤其深得女衆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傢,就是經阿難再三嚮佛陀請求,纔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裏裏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捨利弗、目犍連也都嚮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决不要穿着。
第二、如有信衆恭請佛陀至傢中供養,他决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贊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裏,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着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捨利弗和目犍連那麽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傢、出傢,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輓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衹園精捨和捨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贊嘆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衆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贊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傢公推阿難嚮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盤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盤後,以什麽安住?”
“佛陀涅盤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盤後,經典的結集,如何纔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傢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 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盤。四方的信衆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傢及在傢女衆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盤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嚮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衆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