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裏斯塔剋(aristarchus, 約 310 - 230 bc.)
古希臘天文學家
古希臘天文學晚期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學派,阿裏斯塔剋(aristarchus, 約 310 - 230 bc.)是這一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著作至今已以失傳,僅存《太陽月球的大小和距離》一文。在該文中,他敘述了從日食、月食中月球和地球的陰影比例大小,推測定太陽實際上比地球大得多、月球比地球小。又由月球在上弦和下弦間的夾角,推測出太陽距離地球是月球距離地球的十倍。
阿裏斯塔剋進一步認為一個大的東西不應該繞小的東西轉動,於是他提出了“日心地動說”(可惜未被當代人接受)。他認為地球一方面每天自西嚮東轉一周,導致天體的東升西落景象。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年中繞太陽公轉一周,水、金、火、木、土等行星也是一樣繞着太陽公轉。他還認為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直徑相比,恆星幾乎在無限遠處。因此無法看到由於地球公轉而造成的恆星視差現象。 |
|
阿裏斯塔剋(Aristarchus, 約 310 - 230 BC.)
古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
他生於希臘薩摩斯島。是史上有記載的首位提倡日心說的天文學者,他將太陽而不是地球放置在整個已知宇宙的中心,他也因此被稱為“希臘的哥白尼”。他的觀點並未被當時的人們理解,並被掩蓋在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光芒之下,直到2000年後,哥白尼纔很好地發展和完善了他的理論。
古希臘天文學晚期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學派,阿裏斯塔剋(Aristarchus, 約 310 - 230 BC.)是這一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著作至今已以失傳,僅存《太陽月球的大小和距離》一文(但是,通過其他人的引證,可以知道他還寫了另一本書,在書中他發展了一個變通的日心說的模型)。在該文中,他敘述了從日食、月食中月球和地球的陰影比例大小,推測定太陽實際上比地球大得多、月球比地球小。又由月球在上弦和下弦間的夾角,推測出太陽距離地球是月球距離地球的十倍。阿裏斯塔剋斯認為太陽,月球和地球在每個月的首個或最後的四分之一時期內,構成了一個近似的直角三角形。他估計最大角約為87°。儘管他應用的幾何理論沒有錯,但由於觀測數據有偏差,他得出了日地距離是月地距離的20倍的結論。事實上,前者是後者的390倍。阿裏斯塔剋斯指出,月球和太陽有幾乎相同的視角,因此他們的直徑與他們到地球的距離是成正比的。儘管這符合邏輯,但是這依然是一個錯誤的結論。但是,這指出了太陽明顯大於地球,恰恰可以用來證明日心說模型。
阿裏斯塔剋斯觀察到月球穿過地球的陰影需要一個恆星月的時間。因此他估計到地球的直徑是月球的三倍。根據埃拉托色尼所計算的42000公裏的地球周長,他認為月球的周長應為14000公裏。事實上,月球的周長約為10916公裏。阿裏斯塔剋還認為一個大的東西不應該繞小的東西轉動,於是他提出了“日心地動說”(可惜未被當代人接受)。他認為地球一方面每天自西嚮東轉一周,導致天體的東升西落景象。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年中繞太陽公轉一周,水、金、火、木、土等行星也是一樣繞着太陽公轉。他還認為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直徑相比,恆星幾乎在無限遠處。因此無法看到由於地球公轉而造成的恆星視差現象。
關於阿裏斯塔剋的日心說
阿裏斯塔剋提出日心論的論文已經遺失。我們之所以知道它的存在,是因為一些後代學者曾經提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基米德與普魯塔剋(Plutarch)。阿基米德指出阿裏斯塔剋日心宇宙模型的重點為:
* 太陽與固定的恆星不會運動。
* 地球繞太陽運行。
* 地球的軌道為圓形。
* 太陽位於該圓的中心。
* 固定的恆星距離太陽與地球極為遙遠。
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剋在兩個世紀之後,於論述中提供了更多的細節。他告訴我們,阿裏斯塔剋認為是由於地球每日一周地旋轉,給予我們天空繞地球轉動的印象。因此,阿裏斯塔剋顯然瞭解地球是球體,而天空看起來像在旋轉,其實是地球每日的旋轉所造成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一般會認為他是新型天文儀器skaphe的發明者,skaphe是一種碗狀日晷,與源自巴比倫人的平面日晷(gnomons)不同,skaphe可正確地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移動的路徑。普魯塔剋也告訴我們,阿裏斯塔剋教導地球沿着“太陽圓周”運行的觀念,此即為太陽黃道(ecliptic)的觀念。大多數學者認為,阿裏斯塔剋在把地球視為行星後,也將其他行星放到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
阿裏斯塔剋知道他的模型將大幅增加宇宙的大小。若地球並未移動,那恆星就可能落在太陽、月球與行星之外。但若地球沿巨大的圓周繞太陽移動,它有時會比較靠近某些恆星,有時又會離它們較遠。除非恆星距離地球極遠,否則在地球靠近或遠離恆星群時,它們看起來應該會擴大或縮小。但是由於並未發生這種現象,因此地球必然是在極大的宇宙中不斷運動。
不幸的是,阿裏斯塔剋的理論,當時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因而得不到一般人的承認,就是阿基米德也表示反對,而剋雷安德斯竟要求希臘人控告阿裏斯塔剋的瀆神之罪。之後阿裏斯塔剋的學說就像珍貴的戒指被扔入大海般消失無蹤。直到哥白尼的出現。 |
|
阿裏斯塔剋的日心地動說阿裏斯塔剋斯(Aristarchus, 約公元前 310年- 約公元前230年),是人類歴史上有記載的首位提倡日心說的天文學者,是古希臘時期、也是人類歴史上有記載的最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他生於古希臘薩摩斯島。他將太陽而不是地球放置在整個已知宇宙的中心,他是人類歴史上有記載的最早期的日心說的提倡者之一。但是在當時的古希臘、他的宇宙觀和傑出的智慧並未能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並被亞裏士多德和托勒密的才華之光芒所掩蓋,直到16世紀(約1760年以後),哥白尼纔很好地發展和完善了阿裏斯塔剋的日心地動說阿裏斯塔剋斯的宇宙觀和理論。
古希臘天文學晚期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學派,阿裏斯塔剋斯是這一學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著作至今已失傳,流傳至今的唯一著作,就是關於太陽和月球的體積以及到地球的距離的論著,但是,通過其他人的引證,可以知道他還寫了另一本書,在書中他發展了一個變通的日心說的模型。在該文中,他敘述了從日食、月食中月球和地球的陰影比例大小,推測出太陽實際上比地球大得多、月球比地球小。又由月球在上弦和下弦間的夾角,推測出太陽距離地球是月球距離地球的十倍。阿裏斯塔剋斯認為太陽,月球和地球在每個月的首個或最後的四分之一時期內,構成了一個近似的直角三角形。他估計最大角約為87°。儘管他應用的幾何理論沒有錯,但由於觀測數據有偏差,他得出了日地距離是月地距離的20倍的結論。事實上,前者是後者的390倍。阿裏斯塔剋斯指出,月球和太陽有幾乎相同的視角,因此他們的直徑與他們到地球的距離是成正比的。這符合邏輯。阿裏斯塔剋斯指出了太陽明顯大於地球,恰恰可以用來證明日心說模型。
阿裏斯塔剋斯觀察到月球穿過地球的陰影需要一個恆星月的時間。因此他估計到地球的直徑是月球的三倍。根據埃拉托色尼所計算的42000公裏的地球周長,他認為月球的周長應為14000公裏。事實上,月球的周長約為10916公裏。阿裏斯塔剋斯還認為一個大的東西不應該繞小的東西轉動,於是他提出了“日心地動說”(可惜未被當代人接受)。他認為地球一方面每天自西嚮東轉一周,導致天體的東升西落景象。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年中繞太陽公轉一周,水、金、火、木、土等行星也是一樣繞着太陽公轉。他還認為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直徑相比,恆星幾乎在無限遠處。因此無法看到由於地球公轉而造成的恆星視差現象。
關於阿裏斯塔剋斯的日心說
阿裏斯塔剋斯提出日心論的論文已經遺失。我們之所以知道它的存在,是因為一些後代學者曾經提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基米德與普魯塔剋(Plutarch)。阿基米德指出阿裏斯塔剋斯日心宇宙模型的重點為:
* 太陽與固定的恆星不會運動。
* 地球繞太陽運行。
* 地球的軌道為圓形。
* 太陽位於該圓的中心。
* 固定的恆星距離太陽與地球極為遙遠。
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剋在兩個世紀之後,於論述中提供了更多的細節。他告訴我們,阿裏斯塔剋斯認為是由於地球每日一周地旋轉,給予我們天空繞地球轉動的印象。因此,阿裏斯塔剋顯然瞭解地球是球體,而天空看起來像在旋轉,其實是地球每日的旋轉所造成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麽一般會認為他是新型天文儀器skaphe的發明者,skaphe是一種碗狀日晷,與源自巴比倫人的平面日晷(gnomons)不同,skaphe可正確地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移動的路徑。普魯塔剋也告訴我們,阿裏斯塔剋教導地球沿着“太陽圓周”運行的觀念,此即為太陽黃道(ecliptic)的觀念。大多數學者認為,阿裏斯塔剋斯在把地球視為行星後,也將其他行星放到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
阿裏斯塔剋斯知道他的模型將大幅增加宇宙的大小。若地球並未移動,那恆星就可能落在太陽、月球與行星之外。但若地球沿巨大的圓周繞太陽移動,它有時會比較靠近某些恆星,有時又會離它們較遠。除非恆星距離地球極遠,否則在地球靠近或遠離恆星群時,它們看起來應該會擴大或縮小。但是由於並未發生這種現象,因此地球必然是在極大的宇宙中不斷運動。
不幸的是,阿裏斯塔剋斯的宇宙觀和理論,當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因而得不到一般公衆的承認,剋雷安德斯竟要求希臘人控告阿裏斯塔剋斯的瀆神之罪。之後阿裏斯塔剋斯的思想學說就像珍貴的戒指被扔入大海般消失無蹤。直到哥白尼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