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 > 印度 >德裏首都轄區 >新德裏 > 阿育王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阿育王柱美食印度菜口味較濃,但愈往北部則口味漸淡。新德裏是印度美食中心,大小餐廳林立,一般食物的烹調法自古以來就受蒙古人的影響,其中最受人歡迎的一道菜叫做坦肚喱(tandoori),是用香料腌過的雞,放入一種印度特製的爐竈上用文火烤,到一定火候時,雞肉芬芳而肉汁也未被烤幹,十分美味可口。除了用雞烤之外,魚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烤,一樣的美味可口。還有一道叫做[可馬]的咖哩料理也很受歡迎,是把肉用凝乳泡軟,即可食用,味道很特別。印度還有一種“傢常菜”,普通老百姓常常都吃這個,是用一種未切的面包叫nan,用來和米飯一起配着咖哩吃,米飯的清香夾帶着咖喱的美味,定能讓你一飽口福的。
  所有五星級酒店都擅於烘烤(tandooris)及咖哩的烹調方式。karim、naivedyam、kandahar和bukhara都是一流的餐館。泰姬陵飯店的houseofming,有地道的中國式佳餚美食。oberoi飯店裏的larochelle是頂級的歐式餐廳。
  康諾特廣場是很經濟的餐飲場所,在廣場的內環一帶集中了一些品牌商店和快餐店,比如必勝客、麥當勞、friday’s星期五餐廳、subway賽百味餐廳。阿育王柱住宿這裏有許多西式的國際觀光大飯店供遊客選擇,這種豪華飯店擁有一流設備的客房,多附設有夜總會、餐廳、酒吧、遊泳池等。新德裏南區多高級酒店,過去以仿莫臥兒風格的阿育王酒店(itdcashok)最為馳名,這幾年沒落了,現在以泰姬瑪哈陵酒店(tajmahal)為首,至少要百美元一夜。在康諾特廣場的中環和外環也有一些賓館和旅店可供選擇。而便宜些的旅店聚集在北部的connaughtplace地區以及火車站附近的paharganj(帕哈拉甘)地區,是背包族的首選。後者價格便宜些,但地段喧鬧,一夜大約300-1000盧比不等。阿育王柱購物在德裏購物,有兩個主要的地方,一個是parharganj(帕哈拉甘),一個是康諾特廣場(connaughtplace)。披肩、織毯、床單、不銹鋼餐具、黃銅或紅銅製品、大吉嶺茶葉、民族樂器都是很好的紀念品。
  漫步在parharganj(帕哈拉甘)街頭,會有數不清的人跟你打招呼,這些人有遊商、有三輪車夫、還有在街上遊蕩着無所事事的各色人等,他們或是介紹商店,或介紹去處,有的人甚至說自己是學生,想訓練英語,這些人都是引誘你購物,目的為了拿取回扣。其中的大部分人,衹要你表示不感興趣,就會離去,但有些人會棄而不捨地跟着你,這時最好的辦法是走進一傢高檔商店,那些人絶對不敢跟進去。
  諾特區(connaughtplace)是德裏人日常的購物地區,在這裏可以買到便宜的印度皮製品。damilano是購買高價商品的地方。若要購買香料、幹果和酸甜調味料,一定要去kharibaoli香料市場。西藏屋(tibethouse)的地毯和手工製品最受歡迎。
  阿育王柱交通新德裏市區交通以公共汽車和出租車為主,公共汽車有單層和雙層,路綫四通八達,但堵車現象比較嚴重,因此行車速度很慢。出租車很便宜,所以是四處遊玩的最佳交通工具。如果要下車購物,司機很願意為你等候,不過得稍微多付一些盧比。
  離老堡不遠的朱木拿河畔,一根光禿禿的石柱高高地矗立在一座古堡之頂,這就是著名的“阿育王柱”。公元前孔雀王朝的名君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竪立了不少此類石柱。阿育王柱高12.97米,底部直徑約1米,頂部直徑約0.65米,重27噸。柱表原為錙金,現已脫落。
  
  柱頭原是四頭威猛的獅子,並飾有復雜的雕飾。這一精美的柱頭可惜已與石柱分離。該柱原立於朱木拿河東邊的米鹿特,14世紀時,伊斯蘭教的帝王命人將其移入德裏的王宮。
No. 2
  位於勞裏亞南丹加爾,離紅堡不遠,在朱木拿河畔,一根光禿禿的石柱高高地矗立在一座古堡之頂,這就是有名的“阿育王柱”。相傳於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一生徵戰殺伐,晚年自感罪孽深重,受僧人點化後皈依佛門,以佛法來教化百姓,為了弘揚佛法,他在各地竪立石柱,上刻有經文供老百姓學習,並派遣使臣出使各國,把佛教傳嚮周邊各個國傢。為了弘揚佛法,曉喻子民,曾竪立此類石柱。阿育王柱高12.97米,底部直徑約1米,頂部直徑約0.65米,重27噸。柱表原為鎦金,現已脫落。
  石柱頂端則雕刻有不同的圖案。在著名佛教聖地鹿野苑竪立的石柱,柱頂是四衹相背而踞的雄獅。四獅雄視眈眈,形態逼真。石獅昂首蹲踞在鐘形的倒置蓮花上。蓮花四周分別雕有牛、馬、象、獅四種動物,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種動物又以法輪隔開。整個柱頭以灰色大理石雕成,雕造精美,打磨細膩,光可鑒人,有冰瑩玉潤之質感。以雄獅為喻,象徵着孔雀王朝大一統帝國的威嚴氣勢。蓮花和法輪則是佛教的象徵,表明阿育王以佛法治理天下,教化四方。玄奘來到鹿野苑瞻仰佛跡,見此石柱,甚為驚嘆,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它“高七十餘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並說在人的誠心祈求之下,它能顯現衆生影像及人生善惡之相。
  這一石柱於19世紀出土後,成為印度民族精神的象徵。印度政府1950年决定將其作為國徽圖案,以其體現印度悠久文化的自豪感和國傢獨立的民族感。
  這一精美的柱頭可惜已與石柱分離。該柱原立於朱木拿河東邊的米鹿特,14世紀時,伊斯蘭教的帝國王命人將其移於德裏的王宮。